還記得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馬踏飛燕》麼?「看,這匹銅製的駿馬,膘肥身健,體形勻稱,鬃毛整齊,四蹄堅韌有力...」就在課堂上,小小的我想像著馬踏飛燕的樣子,心中所想總有一天會去看看的。
視頻由雷臺景區提供
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馬超龍雀,為東漢青銅器。它集西域馬和蒙古馬的優點於一身,構思巧妙,造型精煉,鑄銅工藝卓越,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傑作,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馬踏飛燕」定為國家級文物,2002年被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武威古稱涼州,是著名的古「絲綢之路」要衝,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武威市涼州區北關中路雷臺公園內的雷臺漢墓是舉世聞名的稀世珍寶,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便出土於此漢墓。
走進廣場,巍然高聳的立柱上一匹矯健彪悍、三足騰空、右後足輕踏在一隻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飛鳥背上呈飛奔狀的銅奔馬雕塑映入了我們的眼帘。這是一座按銅奔馬的原件放大了數倍的雕塑,原件馬高34.5釐米,長45釐米,重7.5千克,呈發綠古銅色,現存於甘肅省博物館。
再往裡走,一座銅車馬儀仗俑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這一批儀仗俑是仿製「馬踏飛燕」及銅車馬在漢墓中發現時的造型及擺放陣列,原物放大了數倍、用青銅鑄造而成。這儀仗俑裡不僅有兵、馬、還有裝糧草的牛車,想必墓主是一位武將,而且地位極高。在這座儀仗陣勢裡,排在最前面的便是體型矯健、造型優美、即有力的美感又有動的節奏、蘊含著極高的藝術、科學和歷史價值的青銅藝術極品——「馬踏飛燕」。
繞過銅車馬陣,來到雷臺觀。雷臺觀,顧名思義,由雷臺上的道觀和雷臺下的漢墓群組成。據史料記載,雷臺為前涼國王張茂所築靈鈞臺,所以雷臺又稱靈鈞臺,到了東晉元帝又在此建了雷臺,明清時期又重修雷臺觀,可見這地方的確是塊風水寶地,以至於現在每到初一、十五都有不少的信男善女們來此祈福,想必上幹年前的古人也是如此吧!
歷經千年風霜雪雨,雷臺至今仍基本保存完好,它長106米,寬60米,高8.5米,看上去是個大大的梯形狀土堆。
雷臺觀是一座道教宮觀,建築群由山門、風伯雨師殿、雷祖殿、三星鬥姆殿等十餘座建築組成。山門簷下金色的「雷臺觀」三字不知是哪位大師的手筆,山門的右邊三棵枯死的千年古樹仿佛在向我們訴說久遠的歷史。
進入山門,我們沿著臺階而上,不一會就到了位於雷臺臺頂的雷祖殿,這是雷臺觀的主殿,不想在這裡卻看到千年的槐樹,心中不免一陣感慨。
在雷臺的下面便是漢墓,出土的銅俑上「張君」「張氏」的字樣,以及一塊墓碑上面「xx將軍」的字跡。很多學者文物及史料分析,墓主可能是位張姓的將軍。1969年當地的農民在挖戰奮地道時發現了這座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墓道長19.34米,墓室分前、中、後三室及左右耳室各三處。
古時不像我們現在搞建築有混凝土,漢墓中磚與磚之間的縫隙都用瓦片填充,這樣竟也能牢固到千年不塌,不知道我們那些「豆腐渣」工程的製造者們會否感到無地可容。雷臺漢墓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古銅錢三千多枚。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99件銅車馬儀仗俑,其中藝術價值最高的是一匹銅奔馬,也就是被定為中國旅遊標誌的「馬踏飛燕」。
雷臺墓漢——銅奔馬的出土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旅遊推介:
吃:涼州北關市場三套車,任涼麵、普康冰煮羊火鍋、米湯有撒子等地方美食。
住:推薦住宿武威大酒店(3星級),雲翔國際酒店(4星級)瑞一國際酒店(4星)、朗庭文華酒店等。
行:雷臺站有15路、9路、16路等公交車經過,或可以打車前往。
遊:附近可參觀武威鳩摩羅什寺、文廟、武威市博物館、海藏溼地公園等。
購:附近有華聯超市、大十字步行街、星光購物中心、雷臺旅遊商品街、雷臺文創商品店、武威古玩城等。
娛:橫店影城、塔兒灣景區、武威溫泉度假村等。
諮詢電話:0935——2211772
猜你喜歡
■
■
■
本文為武威市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整合內容。如遇到1、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2、標來源非第一原創;3、微信內容發現錯誤等情況,請第一時間私信「武威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或致電:0935—2211772,我們及時審核處理。
原標題:《跟著課本遊武威 ||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