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被錯踩四十多年的燕子-馬踏飛燕,錯踩,四十多年,燕子,馬...

2020-11-27 驅動之家

東漢青銅器「馬踏飛燕」是國內最知名的文物之一。它的出名不僅僅是因為這件文物具有歷史故事和考古價值,還在於國家把它確定為中國旅遊業的形象標誌而被廣泛傳播,蜚聲內外。「馬踏飛燕」的駿馬孔武有力、奔騰欲活,長久以來人們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馬上,而似乎很少有人去探究「燕」的來歷。

大將軍的陪葬

「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甘州當江南」,古稱甘州的張掖若無那皚皚雪山和蔥蔥田野,誰會相信這是荒涼貧瘠的大西北?一邊大漠淘沙,一邊水鄉綠稻;一側荒灘鹽鹼,一側柳綠花紅;一半塞上的嚴酷,一半江南的春景;以前,這裡就叫作「塞上江南」。

就在18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這裡有一位鎮守張掖的長官張先生。張先生的官職為「守張掖長」兼「武威太守」,也就是全面主持張掖軍事工作和武威行政工作的最高長官。這位守張掖長卒後,陪葬極為「高端大氣上檔次」。

這是一座大型磚室墓,分前、中、後三室,前室附有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即使此墓被歷年盜毀多次,但在它的最後一次發掘中,在長度不足20米的墓穴中還是挖掘出了大量珍貴文物——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陪葬品兩百餘件;鑄造極為精緻的銅車馬、武士儀仗俑多達99件,此陣勢足可想見張將軍出徵或巡視時壯觀的場面。

就在車馬儀仗隊的最前列,有一匹器宇軒昂、急速飛馳的駿馬,其前肢兩蹄和後肢左蹄呈騰空狀, 後肢右蹄踩在一隻飛鳥之上。可見,這是張將軍最為得意的一匹領頭馬,快速奔跑在隊伍的最前列。

是金子總會發光

此馬剛剛出土時並未受到足夠多的重視。那還是1969年,「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時候,廣大民眾為了響應「深挖洞、廣積糧」的號召,全國各地都在挖防空洞。甘肅省武威縣的老百姓也在鬥志昂揚地挖著,明代這裡曾有一座雷祖觀,更早的時候叫作雷臺,是古人們祭祀雷神的地方。

就在它的下方,村裡第十三小隊的社員用鋤頭居然刨到了堅硬的磚頭,一堵青磚牆的墓室顯現了出來。很快,挖墳掘墓的事情傳到了武威縣文物局一位領導幹部那裡,他去找公社大隊長、做群眾工作,用盡心血才將這批文物保留下來,並最終移交給甘肅省博物館收藏。

真正認識到這件銅奔馬文物價值的,則是著名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國代表團訪問甘肅時抽空前往甘肅省博物館參觀歷史文物陳列。

當郭沫若看到了這組銅車馬儀仗隊,特別是在隊伍最前面身長45釐米、高為34.5釐米的領頭馬時,他眼前突然一亮,並叫工作人員拿出來讓他端詳。郭沫若認為這匹銅奔馬的考古和藝術價值非同小可,並欣然將其命名為「馬踏飛燕」。

然而,郭沫若當時為什麼認定那是「飛燕」,而不是其他鳥類呢?原來,據有關資料記載,郭沫若當時聯想到了李白的詩詞《天馬歌》中說的「回頭笑紫燕」,而想到了疾馳如燕的駿馬。自古以來,很多人都愛馬,這裡說的紫燕也指古時家馬的一個品種;相傳,漢文帝有良馬九匹,其一名為紫燕騮。南朝梁簡文帝也說過:「紫燕躍武,赤兔越空。」

家燕飛得不夠快

很多人將奔跑急速的馬都比喻為燕,或與燕扯上各種聯繫,包括這件「馬踏飛燕」的文物。然而,似乎古人見到疾飛的這種鳥,並不是我們現在最常見的燕子——家燕。首先,說起燕子的尾巴,大家一定不陌生,譬如燕尾服,屁股後面有兩條叉開的「燕尾」。

但是,馬蹄下的鳥尾呈楔形,而家燕的尾羽是典型的叉形,並且是深叉形,也就是經典的「燕尾」;如果家燕的12枚尾羽全部像扇子一樣展開,最外側的2枚比其他尾羽都要長很多,家燕在快速飛行中尾巴會打開,即為叉狀或貌似剪刀狀;而「飛燕」並未呈現出家燕尾巴的形態。

其次,家燕雖然在飛行中看上去比麻雀、喜鵲、烏鴉之類常見鳥類的速度快,但它的飛行速度只能說「一般般」,其最高時速只有75千米,與飛行速度最快的鳥類相比簡直相差甚遠。家馬奔跑的最高時速通常可達90千米,但如果說一匹馬的奔跑速度只是剛剛超過了家燕的速度,而這匹被張大將軍尊為千裡馬、天馬的領頭馬只是踏著家燕的話,那麼這匹馬與一般的家馬又有何區別呢?所以,「馬踏飛燕」的「燕」顯然不是家燕。

雨燕短尾剪刀小

那麼會不會是另一類叫作「燕」且飛行速度更快的鳥呢?除了雀形目燕科的家燕、河燕、崖燕、巖燕、沙燕、樹燕、林燕、毛翅燕、鋸翅燕、毛腳燕等90種之外,還有一類鳥也叫作「燕」,但並不是真正的燕子,它們是——雨燕,隸屬於雨燕目雨燕科,全世界約有100種。雨燕的翅膀為尖長形且後攏,腳趾為前趾型,即4個腳趾全部向前,適合抓握巖壁,而不能站立在樹枝或電線上,它們與蜂鳥是近親。

雨燕的飛行速度很快,在整個鳥類世界中都名列前茅。其中,飛行速度最快的雨燕是白喉針尾雨燕,它的水平飛行時速達169千米。我們平時最常見的普通雨燕,亦稱樓燕,就是北京奧運會福娃妮妮的原型,在北京也被稱為北京雨燕, 水平飛行時速達112千米。直到今天,在甘寧一帶仍然可以見到這兩種雨燕疾馳在天際,捕食各種空中飛蟲。

還是隼最靠譜

考證到這裡,我們可以知道,郭沫若先生起的名字顯然不科學,無論雀形目燕科,還是雨燕目的鳥類都不符合銅奔馬蹄下飛鳥的形態特徵。那麼,哪種鳥既符合形態特徵,也符合速度標準呢?矛隼飛得很快,俯衝時速為187~209千米。更快的是金雕,它的水平最高時速為129千米,俯衝時速可達320千米。世界上飛行速度最高的鳥類是遊隼,它的水平飛行時速最高為105~110千米,俯衝時的最高時速可達389千米,是世界公認的動物飛行冠軍!

金雕,是一種大型猛禽,可以捕食小羊、小牛、小馬等體型較大的食草動物, 其成鳥的翼展超過2米。古人所謂「大鵬展翅」通常指的就是金雕。但是把奔馬放在一隻大金雕的背上,十分不符合古今審美要求。矛隼生活在寒冷的苔原地區,東漢時的西北氣候宜人,並不適合矛隼的生活,今天,矛隼也只見於我國東北的最北端。所以推測「馬踏飛燕」的「燕子」不是金雕或矛隼。

遊隼自古就被人們熟知,它最為常見、飛行又快、體型也最符合「馬踏飛燕」標準。古人愛隼,或稱獵鷹, 特別是馴化獵隼、遊隼、燕隼等鳥類是北方遊牧民族的一種傳統文化。即使到了當代,仍然有像王世襄先生這樣的「大玩家」,善於駕馭隼、鷂、鷹、雕等猛禽。

漢代也是一個極為尊崇野生動物的年代,那時候的人們對隼、雕等猛禽,褐馬雞等勇猛的雉雞,以及各種各樣的戰馬、駿馬喜愛倍加。從遺留下來的大量文物、文獻都可佐證。

這就說明,從形態特徵和速度標準,乃至文化含義上最與「飛燕」相符的鳥類就是隼,即使古人不一定完全準確識別遊隼、獵隼、燕隼,但確定奔馬腳下的是隼而不是燕,肯定是沒問題的。

所以,甘肅武威出土的銅奔馬不應叫作「馬踏飛燕」,而應該更科學地叫作「馬踏飛隼」了。

相關焦點

  • 一件國寶的命名「新難題」:「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首師大考古系新發現:「馬踏飛燕」應為「馬踏匈奴鷹」 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
  • 寧強教授研究新突破:「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本文轉自首師大考古公眾號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
  • 「馬踏飛燕」是錯誤的叫法?史學家發現新秘密,馬腳下踩的是神獸
    因此只是簡單的從外觀上來看,我們更傾向於叫他「馬踏飛燕」。然而,評價一件歷史文物,特別是如此寶貴的東西,是需要深刻了解它的社會背景已經創造環境才能得出結論,而對於「馬踏飛燕」這個名字。很多史學家們並不覺得準確。因為,史學家們並不認為,這隻銅奔馬的原型是普通的馬,並且馬蹄下的這個「燕子」也並非燕子,因此,「馬踏飛燕」一直是一個錯誤的叫法,並不準確。
  • 跟著課本遊武威 ||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馬踏飛燕》麼?「看,這匹銅製的駿馬,膘肥身健,體形勻稱,鬃毛整齊,四蹄堅韌有力...」就在課堂上,小小的我想像著馬踏飛燕的樣子,心中所想總有一天會去看看的。
  • 白馬非馬?馬,真的不是馬
    舞馬銜杯高仿金壺馬,在中國古代的作用太大了。處以一隅的秦國,就因為善養馬而逐漸走到了前臺,經過多年積累,先有秦穆公爭霸,再有最後統一中國。可以說馬的作用至關中大。現在陝西省博物館裡,馬鞍馬鐙馬轡頭等於馬相關的用具、配件,說明養馬馴馬,在古代有多重要。《花木蘭》接到軍書,首先安排的事項,便是配齊一付馬身上的所有裝備。
  • 「馬踏飛燕」為什麼可以單腿踏足飛燕?
    這件名揚世界的青銅器就是1969年出土於甘肅雷臺漢墓的「馬踏飛燕」。馬的三足騰空,僅右後一蹄踏於飛燕之上,呈嘶鳴騰飛狀。郭沫若先生可算是「馬踏飛燕」的伯樂,他最早認識到了「馬踏飛燕」風馳電掣般青銅造型的美學價值,以及符合力學平衡原理的科技意義。「馬踏飛燕」出土時並非全品,文物周身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尤其馬腿的銅壁比較單薄,損壞也最為嚴重。
  • 90後小學時學習的《馬踏飛燕》課文大家還記得嗎
    內容是:「馬踏飛燕」是東漢時期的藝術珍品。它1969年出土以後,很快名聞天下,受到人們的讚美。看!這匹銅製的駿馬,膘肥身健,體形勻稱,鬃毛整齊,四蹄堅韌有力。它頭微微後仰而稍向左歪,尾巴向後揚起。它張開大口,人們仿 佛聽到了它的高亢的嘶鳴聲。
  • 1/72田宮 KI-61 TONY 飛燕
    感慨:時間依舊很倉促.本來打算開田宮的F4U因為配件沒到位.臨時決定做的飛燕.從製作前的準備資料到完成可能是我最忙亂的一回.在此感謝561同學提供的釘線圖以及攝影.
  • 【識花】飛燕草
    目:毛莨目科:毛茛科屬:飛燕草屬種:飛燕草花期:8月-9月飛燕草外形酷似燕子而得名,飛燕草外形別致,花色淡雅。每種花都有自己獨特的花語,那飛燕草花語是什麼呢?一起看看飛燕草花語,了解了解飛燕草的傳說。  與燕子相像的外形,輕而薄的花瓣正如燕子的翅膀輕盈,隨風揮飛翔,舞動嬌貴的身姿,不斷更換藍色、紫色、白色等顏色的衣裳,呈現出不同的氣質。飛燕草株形挺拔筆直,任風怎麼吹,也絕不低頭,堅持做自己,象徵著不會為利益而折腰,守護世間的正義,帶來正能量。
  • 「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 」雲博這件鎮館之寶大有來歷
    在上世紀的考古圈中流傳著一句著名的俗話:「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這句貌似開玩笑的話語,其實卻體現著上世紀中國考古大發現中,一南一北兩件傳奇國寶的故事。漢代銅奔馬馬踏飛燕現在叫做銅奔馬,也叫馬超龍雀,也是本期央視節目《國家寶藏》的重要一環。
  • [飛燕草]千鳥花
    飛燕草,拉丁學名:Consolida ajacis (L.) Schur,為毛茛科飛燕草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花形別致,酷似一隻只燕子,故名之。飛燕草的花序為頂生總狀花序或穗狀花序,小花直徑約為2.5釐米~4釐米,萼片5,堇紫藍色或粉色,上萼片上有長距,花瓣2,合生,與萼片同色,外部萼片也呈花瓣狀,與花瓣同色,最外部一片伸長呈狹橢圓形。
  • 馬伊琍曬女兒愛馬照片慶母校75周年生日,愛馬踩草坪照相長腿吸睛
    12月1日,上海戲劇學院75周年慶,晚些時候,馬伊琍也在社交平臺上為母校慶祝生日,配文說道「祝我親愛的母校生日快樂,愛馬小朋友已經在去年就去踩草坪啦」,並罕見曬出大女兒愛馬照片,引起網友熱議。馬伊琍的女兒名為文君竹,小名文愛馬,是她和前夫文章的孩子,名字充滿才氣,足見父母對她的期望,雖然文君竹的個子很高,但是今年才12歲。這次看到文君竹的照片,許多粉絲紛紛表示羨慕她的大長腿,簡直都可以出道了,不少粉絲還稱文愛馬小朋友都要變成大朋友了,還有一些粉絲表示文愛馬十二歲就已經出落得亭亭玉立,遺傳了媽媽的好基因。
  • 此花象徵著自由,像一隻只展翅高飛的飛燕,不被世俗事務束縛
    飛燕草開花有多美,讓逗逗帶大家看看吧!飛燕草,一種屬於飛燕草,的雙子葉植物飛燕草有一種獨特的花朵圖案,類似燕子,因此得名飛燕草。微風吹來,飛燕草盛開,藍色和憂鬱,紫色和柔軟,粉紅色和詩意,白色和優雅,像彩色飛燕的光。
  • 民間故事:當牛做馬
    多年以後,二鬼的命門被人陰差陽錯地點破,一飛沖天。青衣和紅衣急了,趕緊下山除掉變成大蛇的二鬼(詳見前一則故事《編外飛仙》)。料理完二鬼,青衣和紅衣回到山上繼續下棋。他們雙眼通紅,心不在焉。青衣說:「我們在處理牛頭和馬面這件事上,是不是太絕情了?」紅衣說:「確實,雖說他們是鬼,但也有鬼的命。」
  • 四十年後,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馬麝重返阿幹林場
    時隔四十年,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馬麝重返阿幹林場。張立勳說,野生馬麝基本上以家庭為單位,如果沒有生存壓力,數量還會增加,希望它能恢復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水平。從我市的情況來看,馬麝幾乎沒有天敵,對它威脅最大的還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