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館「雲享科學」系列活動之「雲覽華夏科技」
中國科技館「雲享科學」系列活動,是中國科技館暑期最新推出的在線主題活動。活動特別推出「雲遊中科館」「雲端科學課」「雲趣故事會」「中科館雲講堂」四大欄目,子品牌「雲覽華夏科技」通過圖文、音視頻等形式將古代科技相關展覽展品、科學課、品牌活動等豐富的科普內容移至雲端,在網頁和新媒體平臺上陸續發布,使大家足不出戶也能享受中國科技館帶來的科普大餐。
雲端攬勝,樂享科學!
大家好,雲端攬勝,樂享科學,歡迎進入中國科技館「雲享科學」活動「趣讀華夏科技故事」部分。
1971年12月,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了一場文物展覽,展覽中有一件青銅器倍受矚目,在此後的世界巡展中,它更是令外國元首和國際友人驚嘆不已、拍手叫絕。這件名揚世界的青銅器就是1969年出土於甘肅雷臺漢墓的「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是中國青銅鑄造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它長約45釐米,寬約13釐米,高約34.5釐米。馬的三足騰空,僅右後一蹄踏於飛燕之上,呈嘶鳴騰飛狀。郭沫若先生可算是「馬踏飛燕」的伯樂,他最早認識到了「馬踏飛燕」風馳電掣般青銅造型的美學價值,以及符合力學平衡原理的科技意義。
「馬踏飛燕」出土時並非全品,文物周身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尤其馬腿的銅壁比較單薄,損壞也最為嚴重。「馬踏飛燕」被送到故宮博院,由著名青銅修復專家趙振茂先生主持修復。
趙先生對馬鬃的缺肉、馬脖的漏洞進行填補修補,對斷裂的馬尾進行焊接,但在最後的「找平」階段卻發現銅馬並不能平穩站立。趙先生左思右想,不得要領。
後來偶然間發現了殘留於馬蹄內部的礬土,於是恍然大悟。原來馬蹄內部的礬土因馬腿的損壞而流失,銅馬整體的重心上移了,所以不平穩。果不其然,當趙先生用漆皮汁、黃土、章丹紅調合成稠色泥對馬蹄進行填補後,重心下移,銅馬的整體便達到了平穩的狀態。作為修復高手的趙振茂先生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現在馬踏飛燕是甘肅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屬於禁止出國展覽的重要文物。它是中國古人對「重心」現象及原理進行理論思維和實驗探討的豐富成果,是古人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典型應用。
中國古代雖然沒有現代物理學系統的理論基礎,但卻有嚴謹的科學實驗和實踐精神。中國古人對待物理現象是以「窮究天下萬物之理」的態度,利用深刻的直觀經驗對自然萬物進行再加工,最終在生活中加以應用付諸實踐。其中一些發明創造所表現出古人的思考之深,令今人也不得不嘆為觀止,馬踏飛燕便是最好的例證。
好了,這就是本期「趣讀華夏科技故事」的內容,雲端攬勝,樂享科學,敬請大家繼續關注中國科技館「雲享科學」活動。
更多精彩內容,請掃描上方二維碼
策劃:李廣進、王晰玉、張旖旎
撰稿:李廣進
製作:李廣進
審核:王紫色、袁輝
中國科技館古代科技展覽部(籌)供稿
(本文轉載須經中國科技館古代科技展覽部(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