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古玩珍藏家趙汝珍曾說:『書畫之作偽由來已久,為之精者每有混珠之可能。今世存古玩十九皆魚目也,鑑別者若不深悉其作偽之內蘊,而徒從事作品之判別,鮮有不受其騙者。故其作偽之道,因物因事而異,方法殊難。』
古代書畫作偽由來已久,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東晉以後,南方地區長期統一,江南經濟得到大力的開發,發展迅速,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在此基礎上,雖南北處於長期對峙,朝代更替頻繁,政權林立,但各民族文化也在不斷地碰撞、融合,使文化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景象。陶淵明、謝玄、王羲之、酈道元等大文人、書家都為南北朝時人。
據文獻記載,這一時期雖未見傳世的書畫摹本,但在梁人中書侍郎虞龢的《論書表》中就已提及晉宋人偽造『二王』的情況:『輕薄之徒,銳意摹學,以茅屋漏汁染變紙色,加以勞辱,使類久書。真偽相糅,莫之能別。』又記晉穆帝命張翼摹寫王羲之書一事:『又雲羲之常自書表與穆帝,帝使張翼寫效,一毫不異,題後答之。羲之初不覺,更詳看,乃嘆曰:「小人幾欲亂真。」』
除臨摹外,代筆現象早在六朝也已現端倪。據唐代張彥遠在其《法書要錄》中記載,梁陶弘景答武帝蕭衍書啟中談到了王羲之的代筆問題:『逸少自吳興以前諸書,猶為未稱。凡厥好跡,皆是向在會稽時永和十許年中者。從失郡告靈不仕以後,略不復自書,皆使此一人,世中不能別也。見其緩異,呼為末年書。逸少亡後,子敬年十七八,全仿此人書,故遂成與之相似。今聖旨標題,足使眾識頓悟,於逸少末年之譏。』
晉 王羲之 大道帖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至隋唐,中國長期保持統一,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社會經濟和生產水平的提高,社會制度的完善、封建化程度的提高和對外政策的開放,都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文學藝術百花齊放,統治者的鼓勵使書畫藝術得到重視。官府設有『弘文館』等機構,在講經授書的同時聘請有專職的拓書摹畫人員,摹寫前代書法名家尤其是『二王』等人的書法作品,摹本大量出現。
據宋人桑世昌所撰《蘭亭考》記載,唐太宗李世民酷愛『二王』書畫,求《蘭亭序》而不得,經房玄齡獻計,派梁元帝之曾孫蕭翼前往名為辨才的和尚處用計偷出。李世民得《蘭亭序》後召來褚遂良、歐陽詢、諸葛貞等時下書家摹制數本並給各皇孫朝臣以供學習。現故宮博物館所藏《蘭亭序》神龍摹本經郭天錫和項元汴鑑定為唐太宗時供奉弘文館的馮承素奉旨於真跡上雙鉤所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