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翬 放翁詩意圖冊之一 42cm×29.5cm 紙本設色 廣東省博物館藏
在中國,仿製品可謂是多如牛毛,有的甚至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這就使得很多人有苦說不出,沒辦法...誰讓自己眼拙呢?而今天我們要談的是書畫中的仿製現象,嚴格的說,是作偽!
一般來說價值高的書畫作品其對應的價格也很高,那麼問題來了,這麼高的價格萬一買到假的那不就虧了嗎?而且鑑別書畫與鑑別其他古物不同,多數古物有它的一定的出土地點,或與之相聯繫的其他古物,比較容易鑑別。書畫是傳世品,往往都是孤立地流傳,在鑑別上就比較困難。因此,鑑別書畫的真偽首先要深刻研究各時代各流派的不同的風格與手法,其次要能了解一般的作偽方法。下面就給大家講一下我知道的七種常見的作偽手法:
1、當時模仿或後世模仿
臨摹原畫必須技術很高才可以逼真。有的是畫家本人生存時,就有人仿作,如現在的人仿齊白石作品,傳到後來,就使人比較難辨真偽。有的是後人仿古人,用舊紙或舊絹,臨摹真跡,款識印章,完全一致,此種偽品,也比較難以識別。但明代以前的人所仿的古書畫,其本身已具有歷史價值,還是值得重視的。
2、根據著錄及法帖虛造或描抄
有些古代的著名書畫,因為經過水火兵災,久已毀滅無存,但仍見於前人著錄,有的人就憑藉著錄,用舊紙或舊絹,想像原件內容、款識、題跋,一一偽作;或按古人法帖,擇其一段,用舊紙描抄。有人用舊紙描抄的敦煌小件文書、戒牒、古籍殘卷,就是有些鑑賞家,有時也不免受騙。
3、新畫染舊
把新畫染舊以仿古人,如紙本色用鼠灰,絹本色用麥黃。更有一種染成磁青地的作品,用金繪或彩繪,題款鄒一桂、蔣廷錫、郎世寧、丁觀鵬。此類書畫,往往有乾隆玉璽,用清宮裝裱式樣,冒充故宮書畫。就如前幾年東北市上突然大量出現冒充長春偽宮散出的偽畫,以致受欺者大有人在。此類偽畫,其質地即用染舊的辦法。
楊維楨《城南唱和詩冊》(局部)紙本,手卷,縱31.6cm,橫216.6cm。行書,131行。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4、舊畫補題或換款
舊畫往往無款,如宋院畫或明人絹地大幅畫,都是如此。作偽的人就給它添上一個名人款識,或在畫史匯傳、人名大辭典等書中,查出一個宋元冷僻的人名,題作款識,以求厚利。此外,有的畫已有本款,但作者的名望不高,因此裁去本款,改題大名家。明汪砢玉《珊瑚網·畫繼》稱:「無名人畫甚佳,今人以無名為有名,不可勝數,故諺云:牛即戴嵩,馬即韓幹,鶴即杜荀,像即章得是也。」把名人的款加在畫上,這樣,原畫就被剪裁,或缺一邊,或缺一角,或缺上端,或缺下端,所以畫身必受影響。後題之款,與原畫墨色決不能一致,其地位也不能如原畫的自然,影響畫的格式氣韻。屏幅的原款往往在最末一條,有人就把八條屏幅改為兩個四幅屏,而在無款的四幅中,填寫名家新款。冊頁若是十二開,原款的最末一開,則保存八開,或十開,添補新款,藉以謀利。此種辦法,俗名小名家改大名家。
5、原畫與題跋割裂
題跋可以說明書畫的流傳及本身的價值,有的商人為了圖利,把原畫與題跋分離,以原畫的跋補繪新畫,或用舊畫改款,重新裝裱使與原跋一致。此種辦法,多用於手卷或冊頁,往往使人誤認為題跋是真跡,則畫必無疑問。有的把舊畫添補新跋。清周亮工《書影》稱:「餘所藏春山讀書圖,是元人無款畫,後人假唐六如一詩於上,不知六如筆境,斷不能臻此,欲以重畫,反為畫累。」古畫中如此之例極多。此外還有用裝真畫的木匣,改裝偽畫的。
6、舊畫揭二層
裱畫匠技術很高,可以把一幅用宣紙作的書畫,揭為二層,上層清晰,下層墨色較淡,就仿照上層畫意,添補墨色,冒充真跡。此類偽造的書畫,因為原來是與上層粘合的,所以表面常常帶有浮毛。
7、代筆
有名的書畫家,因為平日很忙,有的還從事政治文學活動,因此往往有專人代作。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卷十六,《論畫絕句十二首》之一:「隱君趙左僧珂雪,每替容臺應接忙,涇渭淄澠終有別,漫因題字概收藏。」自注稱董其昌疲於應酬,每請趙文度及僧珂雪代筆,親為書款。由此可見,代筆乃畫家常事,近代不少有名的畫家,也時常由他的弟子代作。
所以,在鑑別書畫時,一定要仔細的研究。以上就是我要講的幾種作為手法,僅供參考。(有補充的可在下方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