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古堡,被當代作家馮驥才贊為是「中國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 高瑞峰 攝
中新網晉中11月27日電 題:1600年塢堡變遷折射中國民族融合史
作者 高瑞峰
可汗廟供奉著哪位可汗?萬米古地道藏著哪些秘密?記者近日實地探訪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古堡。這座當代作家馮驥才眼中「中國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的古堡,經歷史長河上千年洗滌,濃縮著千百年時代變遷的歷史記憶。
山西作為北方遊牧民族主要活動地區之一,張壁古堡、砥洎城、郭峪古堡等眾多塢堡建築散布其間。 高瑞峰 攝
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年間,中國北方動蕩不安,先民屯聚築堡防禦自衛。張壁古堡便是這一時期的產物。近年,隨著拍攝、取景於此的《1942》《爸爸去哪兒5》等影視劇、節目的播出,這座千年古堡漸成旅遊「打卡」地。
堡內建築呈裡坊格局,可汗廟、琉璃碑等文物古蹟散布其間。介休市龍鳳鎮黨委副書記宋暉介紹,「多數專家推定張壁古堡始建於十六國時期,系後趙豪強張平所建的眾多塢壁(堡)之一。」
眾多文物古蹟中,可汗廟尤為吸引眼球。可汗廟建於何時?供奉的是誰?已遷至新村從事旅遊工作的古堡居民劉曉靜說,遊人幾乎都會問起上述問題,「聽老輩人說,供奉的是『定楊可汗』劉武周。」
延綿千百年而不廢的古堡,濃縮著中國農耕文化和傳統民間智慧,見證了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 高瑞峰 攝
不過,對於供奉對象,有人認為是東魏權臣高歡,有人認為是唐初突厥人突利可汗,也有人認為是北齊名將斛律光。其中共識是,可汗作為古代部分遊牧民族首領尊號,融合遊牧民族英雄崇拜和漢族建廟祭祀禮俗的可汗廟,成為見證古代民族大融合的鮮活實例。
行走堡中,夯築堡牆、古建民居……訴說著歲月滄桑,歷史厚重感撲面而來。「10多年前,這裡還不成氣候。」宋暉說,彼時堡內居民往往拆老宅建新屋,不少古建民居被貼上瓷磚,加之年久失修、人為損壞等因素,古堡原貌遭到嚴重破壞。
2009年,當地政府聯手煤企,聘請清華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制定《張壁古堡文物保護總體規劃》,依「先建新村遷出居民保護歷史遺存,再吸納居民就業和引入業態活化古堡」路徑,對古堡展開持續修繕保護。
恢復原貌的民居、琉璃覆頂的廟宇……古堡在修繕保護中煥發生機,激活了當地鄉村旅遊。堡內地下遍布四通八達的地道,上下三層與地面建築巧妙勾連,陷阱、馬廄、藏兵洞……當年先民防禦求生的地道,早已忘卻了硝煙和廝殺聲,成為今人探幽獵奇所在。
宋暉介紹,堡內居民從事旅遊及相關工作,居民閒置房屋被開發為客棧,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8000元,增加到2019年的22000元,古堡居民走向富裕。
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年間,羯、鮮卑、氐、羌等民族先後崛起於中國北方;五代十國年間,沙陀、契丹等民族爭雄北地;明朝末期,女真族入關。山西作為北方遊牧民族主要活動地區之一,張壁古堡、砥洎城、郭峪古堡等眾多塢堡建築散布其間。
延綿千百年而不廢的古堡,濃縮著中國農耕文化和傳統民間智慧,見證了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而今,這些昔時亂世中幸運者的「度災之府」,在修繕保護中迎來新生,一如張壁古堡一樣,成為鄉村振興的利器。
宋暉說,「讓歷史會『說話』,讓文物『活』起來,古堡『新生』,喚醒了當地千百年的民俗文化和歷史記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