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年塢堡變遷折射中國民族融合史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古堡,被當代作家馮驥才贊為是「中國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 高瑞峰 攝

中新網晉中11月27日電 題:1600年塢堡變遷折射中國民族融合史

作者 高瑞峰

可汗廟供奉著哪位可汗?萬米古地道藏著哪些秘密?記者近日實地探訪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古堡。這座當代作家馮驥才眼中「中國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的古堡,經歷史長河上千年洗滌,濃縮著千百年時代變遷的歷史記憶。

山西作為北方遊牧民族主要活動地區之一,張壁古堡、砥洎城、郭峪古堡等眾多塢堡建築散布其間。 高瑞峰 攝

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年間,中國北方動蕩不安,先民屯聚築堡防禦自衛。張壁古堡便是這一時期的產物。近年,隨著拍攝、取景於此的《1942》《爸爸去哪兒5》等影視劇、節目的播出,這座千年古堡漸成旅遊「打卡」地。

堡內建築呈裡坊格局,可汗廟、琉璃碑等文物古蹟散布其間。介休市龍鳳鎮黨委副書記宋暉介紹,「多數專家推定張壁古堡始建於十六國時期,系後趙豪強張平所建的眾多塢壁(堡)之一。」

眾多文物古蹟中,可汗廟尤為吸引眼球。可汗廟建於何時?供奉的是誰?已遷至新村從事旅遊工作的古堡居民劉曉靜說,遊人幾乎都會問起上述問題,「聽老輩人說,供奉的是『定楊可汗』劉武周。」

延綿千百年而不廢的古堡,濃縮著中國農耕文化和傳統民間智慧,見證了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 高瑞峰 攝

不過,對於供奉對象,有人認為是東魏權臣高歡,有人認為是唐初突厥人突利可汗,也有人認為是北齊名將斛律光。其中共識是,可汗作為古代部分遊牧民族首領尊號,融合遊牧民族英雄崇拜和漢族建廟祭祀禮俗的可汗廟,成為見證古代民族大融合的鮮活實例。

行走堡中,夯築堡牆、古建民居……訴說著歲月滄桑,歷史厚重感撲面而來。「10多年前,這裡還不成氣候。」宋暉說,彼時堡內居民往往拆老宅建新屋,不少古建民居被貼上瓷磚,加之年久失修、人為損壞等因素,古堡原貌遭到嚴重破壞。

2009年,當地政府聯手煤企,聘請清華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制定《張壁古堡文物保護總體規劃》,依「先建新村遷出居民保護歷史遺存,再吸納居民就業和引入業態活化古堡」路徑,對古堡展開持續修繕保護。

恢復原貌的民居、琉璃覆頂的廟宇……古堡在修繕保護中煥發生機,激活了當地鄉村旅遊。堡內地下遍布四通八達的地道,上下三層與地面建築巧妙勾連,陷阱、馬廄、藏兵洞……當年先民防禦求生的地道,早已忘卻了硝煙和廝殺聲,成為今人探幽獵奇所在。

宋暉介紹,堡內居民從事旅遊及相關工作,居民閒置房屋被開發為客棧,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8000元,增加到2019年的22000元,古堡居民走向富裕。

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年間,羯、鮮卑、氐、羌等民族先後崛起於中國北方;五代十國年間,沙陀、契丹等民族爭雄北地;明朝末期,女真族入關。山西作為北方遊牧民族主要活動地區之一,張壁古堡、砥洎城、郭峪古堡等眾多塢堡建築散布其間。

延綿千百年而不廢的古堡,濃縮著中國農耕文化和傳統民間智慧,見證了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而今,這些昔時亂世中幸運者的「度災之府」,在修繕保護中迎來新生,一如張壁古堡一樣,成為鄉村振興的利器。

宋暉說,「讓歷史會『說話』,讓文物『活』起來,古堡『新生』,喚醒了當地千百年的民俗文化和歷史記憶。」(完)

相關焦點

  • 王士元:演化語言學研究折射人類社會變遷
    演化語言學研究折射人類社會變遷——訪語言學家王士元  王士元,當代語言學家,1966—1994年擔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語言系教授,曾創立俄亥俄州立大學語言學系和東亞研究學系,並擔任兩系的首位系主任
  • 群眾用電理念 折射生活變遷
    (李守強 鄧欣) 原標題:群眾用電理念 折射生活變遷
  • 廁所改造折射鄉村變遷
    原標題:廁所改造折射鄉村變遷7月20日,行走在大荔縣埝橋鎮小營村,道路乾淨,院落整潔,綠樹成蔭,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本報記者 秦峰 見習記者 甘泉 文/圖7月20日,看著家裡新建的衝水式廁所,大荔縣埝橋鎮小營村村民師福琴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 高考是一面鏡子,照片折射時代的變遷(組圖)
    高考是一面鏡子,折射時代的變遷!  從前,車馬郵件都慢,沒有相機、手機,迎接考生的只有家長殷切的目光。
  • 70張全家福,70個小家的喜怒哀樂折射祖國70年變遷
    我們記錄小家的喜怒哀樂,而每一個小家的變化,也都折射出祖國這個「大家」的變遷。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河報向社會徵集拍攝的70張全家福,9月27日至10月7日,「白雲邊·我們的新時代我們的全家福」影像展在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一樓展出,多名受訪者也將小家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
  • 國家與制度變遷
    20世紀最後20年是多事之秋,很多國家紛紛轉型,中國最為關注的別國的制度變遷莫過於蘇聯解體和俄羅斯轉型,以及和中國進行著步調一致改革的印度。蘇聯解體和俄羅斯轉型是驗證制度變遷理論以及其中的國家理論的經典案例,而中國和印度的比較觀察又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制度變遷中國家的重要性和觀念在關鍵時刻的決定性。只有在悠長的歷史背景和更廣闊的視野下進行比較研究,制度變遷理論和制度變遷的基本經驗才更有價值。
  • 王永健:中國藝術人類學田野工作的反思與民族志書寫方式的轉變
    可以說,藝術民族志的書寫在藝術人類學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田野研究的成果最終要以民族志的形式來呈現。在中國藝術人類學的研究過程中,湧現了大量的藝術民族志文本,這些文本普遍存在著平面化的記錄描述、靜態切片式表述、主觀性的解釋與建構等問題,值得我們關注與反思。筆者認為,在藝術民族志的書寫中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 中國這個特別的民族,並不在56個民族內,身份證也和我們不一樣
    ——《出塞二首·其一》「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聽到這首歌,每個人心裡自然而然就會想起我們國家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種類高達56個,這個民族數量幾乎已經成為每個中國人的認知。然而,在一些人的身份證上,有人看到了他們不屬於56個民族中的任何一個民族,甚至連名字都十分陌生,名叫穿青人。
  • 2020金犀獎 | 婚禮紀洞察中國婚禮變遷 細分市場新舊碰撞
    中國婚禮的變遷,不僅是一場審美的進化史,也是一部科技的進步史。  作為一件終身大事,結婚一直是每個中國家庭最看重的喜慶活動。50年代一張床,70年代一包糖,到了21世紀,人們的婚慶觀念發生了質的飛躍,婚禮獲得空前自由,隨之而來的是帶動整個結婚行業的發展。
  • 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
    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中華民族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從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天文觀察,甚至是在文字出現之前,就特別注意天文觀測,為世界留下了豐富的天文學觀測記錄。由於漢字的高度穩定性,我們今天仍然可以在古代文獻中找到遠古時代的天文學記錄資料。
  • 中國結婚證的歷史變遷:從"薄紙片"到護照式(圖)
    中國結婚證的歷史變遷
  • 在世界情境中體會民族含義
    在世界情境中體會民族含義 燕海鳴     2010年南非世界盃正在如火如荼地舉行,各種類型的故事輪番上演,無論是非洲大陸「熱情的噪音」,還是法國隊讓人見怪不怪的內訌,帶給我的震撼都不及朝鮮人鄭大世在唱國歌時激動的淚水。
  • 「危機意識」的形成與中國現代歷史觀念的變遷
    但值得深思的是,為什麼「現代中國」中的各個民族地區會採取目前的組織形式而沒有裂變為極端的現代獨立國家的形式呢?或者說,沒有採取各民族自我認同的現代形式呢?這與中國民族主義採取的獨特路徑有關。近代民族主義變成了現代中國疆域形成合法性存在的動力和基礎,也成為「危機意識」下構造新型歷史觀的主要來源。
  • 可視化的中國珍稀動物分布變遷史
    獲國家出版基金資助的《中國珍稀野生動物分布變遷地圖集》(簡稱《地圖集》)日前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該書是我國第一部歷史動物地理地圖集,主要由筆者完成,為便於一般讀者對其有所了解,有效利用,特作介紹。
  • 中國5000年來氣候變遷與王朝興衰的規律
    寒冷期則漢人政權實力大打折扣,邊疆少數民族「興盛」,來自外族的壓力很大。與中國古史傳說中的大禹王時「洪水橫流,泛濫成災」,禹王治水傳說的分布和傳播有什麼聯繫?值得進一步研究。 二、5000年以來的氣候變遷: 據有關資料,從距今1萬年開始,冰川大量融化,氣候顯著轉暖。3、4千年以來,中國氣候發生過數次轉暖、轉寒交替變化的波動,殷商時代是全新世暖溼期的最後一個時段,自此以後總的氣候趨勢是變冷、變幹。
  • 會議|中國民族志研究中,探索人類學的倫理轉向
    中國文化歷來看重教化修身,相應地,在中國研究的傳統當中,倫理道德問題歷來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人類學中國研究的前輩學人就曾對這一問題著墨甚多。此次工作坊的召集者表示,在急速變遷的中國社會進行人類學研究,不可避免地會觸及大量關乎倫理的問題,而「倫理轉向」中所蘊含的新思路,有助於我們拓展自己的視野,在更為寬闊的比較視野中重新激活中國經驗。
  • 30年高考作文講述中國時代變遷 題目越來越開放
    1977年,中國高考考場再次敞開大門,迎接每個懷揣著改變命運夢想的考生,他們或來自農村,或來自工廠,或才十八芳華,或已步入中年。30年過去,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成為中國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    高考恢復後,已走過30個春秋,曾經多少考生在這個戰場上通過作文「講述」了他們的故事,而每個故事折射的是時代的變遷。
  • 民族復興背景下當代中國的國家身份選擇
    [17]概而言之,不管身份如何形成與變遷,利益才是最終的驅動力,它在關鍵時刻決定行為體選擇這種還是那種身份。二.民族復興是決定中國國家身份選擇的根本動力決定當代中國國家身份選擇的根本利益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輝煌歷史的國家,無論是在物質層次還是在精神層次均創造了當時領先世界的文明。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關 鍵 詞:山嶽文化 文化認同 文化自覺民族精神 精神紐帶作者簡介:呂韶鈞,男,博士,教授。 中國的傳統社會是以鄉土社會為主體的,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必然凸顯鄉土文化的基本特徵。山嶽文化作為人類的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或隱或顯地折射出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域的文化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