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制度變遷

2020-12-03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 學科成果 >> 政治學

國家與制度變遷

--《國家與制度變遷》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0日17:15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系楊光斌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制度變遷理論研究》(項目批准號為06AZZ001),最終成果為專著《國家與制度變遷》。課題組成員有:李月軍、高衛民、鄭偉銘、王靜、劉倩。

  一、基本思路

  這項成果分為兩個部分:理論研究和比較制度變遷研究。在理論研究部分,首先,對1980年以來流行的制度變遷理論的知識淵源即諾思的制度變遷理論進行梳理和追問,分析其貢獻和問題,指出制度變遷理論的核心其實是國家理論。其次,以歷史制度主義為主的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直接來自諾思的理論,因此接下來就是對歷史制度主義理論要素的介紹和分析。第三,從人類制度變遷的長河來看,尤其是在制度變遷的關鍵時刻,總是觀念和制度在決定著常規時期的制度變遷,提出了「以制度為中心的歷史發展觀」,算是對林林總總的現代化理論增加一個新的腳註。

  理論的價值在於其解釋力。在比較制度變遷研究部分,將制度變遷理論運用於重大現實和歷史問題,並在經驗研究中發現理論。20世紀最後20年是多事之秋,很多國家紛紛轉型,中國最為關注的別國的制度變遷莫過於蘇聯解體和俄羅斯轉型,以及和中國進行著步調一致改革的印度。蘇聯解體和俄羅斯轉型是驗證制度變遷理論以及其中的國家理論的經典案例,而中國和印度的比較觀察又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制度變遷中國家的重要性和觀念在關鍵時刻的決定性。只有在悠長的歷史背景和更廣闊的視野下進行比較研究,制度變遷理論和制度變遷的基本經驗才更有價值。基於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和中國的制度變遷經驗,這項成果提出不同於西方現代化理論的制度變遷路徑,並在此基礎上重新思考的社會科學理論的「普適性」問題。最後,總結了制度變遷中的國家與國家形態問題,討論國家轉型與國家形態的關係,發現馬克思的國家理論在國家理論譜系中具有「元理論」的地位。

  二、 具體內容與重要觀點

  1.諾思制度變遷理論研究。在第一部分,首先研究的是諾思的制度變遷理論。社會變遷和政治發展的理論豐富多彩,源遠流長,但是第一次以「制度變遷理論」出現的還是諾思,因此首先討論的是「諾思制度變遷理論的貢獻與問題」。諾思制度變遷理論的三個支柱是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其實,諾思也就是從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大角度探討制度變遷的。這項成果認為,諾思的貢獻體現在:第一,在方法論上,以社會科學脈絡(將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變量融為一體)而非單一的學科或者學科的具體方法而觀察人類的制度變遷,為社會科學的一體化趨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第二,把政治當作解釋變量而不僅僅是被解釋的對象,畢竟,在由政治、經濟和文化所構成的社會系統中,政治處於系統的核心地位。政治無疑受到經濟和文化的影響,但是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政治的作用舉足輕重。諾思制度變遷理論的問題在於,第一,在制度變遷的方式上,把以英國經驗的變遷方式即連續性的漸進變遷當作一種一般性的變遷方式,其解釋力受到限制;第二,在探討意識形態的作用時,把觀念當作正式制度的一種衍生物,這樣既混淆了觀念與文化的區別,也不符合很多國家的制度變遷,比如最初在中國傳播的馬克思主義顯然不是既定製度下的產物。

  2.歷史制度主義的理論要素。新制度主義中的三大流派之一的歷史制度主義直接來源於諾思的制度變遷理論,比如「路徑依賴」、「報酬遞增」等關鍵詞。在這一部分,重點介紹了中外學術界歷史制度主義研究中關於制度與行為的關係、觀念與制度的關係、制度變遷理論的關鍵詞比如制度否決點、制度關聯、斷續平衡、歷史無效性、重視時間序列等對於解釋制度變遷的價值和局限,以及關於歷史制度主義本身的貢獻與問題的討論。理論本身的問題是理論抽象不足,概念不確定性。但是,歷史制度主義所以在中國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因為它的一些概念與歷史唯物主義具有一定的重疊性,比如時間序列中的量變質變分析。範式的比較要有一定的基礎或共性,而歷史制度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之間具有很多共同的變量可資比較。

  3.以制度為中心的歷史發展觀。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的基礎上,借鑑歷史(尤其是中國政治史)、經濟史、新制度主義政治學,提出了用於分析歷史演進的制度理論。歷史演進可分為常規時期和關鍵時刻。在常規時期,宏觀的制度結構決定著由組織、組織間關係和非正式制度等所構成的中觀的制度安排,制度安排直接決定著制度績效;在制度變遷的關鍵時刻,觀念則影響著制度結構和制度安排的構成,不同的觀念導致不同的制度績效。制度分析理論的總的特點是以制度為出發點的綜合性。其他特點包括,第一,比較方法,即通過制度與制度、制度中的相應屬性之間的對比和異同,可以解釋一個制度的某種屬性以及制度變遷的一般規律;第二,制度範式所關注的不是政治、經濟或文化事件本身及其過程,而是這些事件與過程的內在制度性原因,但同時又不會忽視環境對於制度的影響。第三,對歷史上的制度變遷最為關注,對大變化、大轉軌最有興趣,解釋為什麼一個制度會轉向另一個制度、是什麼問題導致制度的衰敗。第四,強調個人行為偏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本身的產物,制度的變化導致偏好的變化。對制度變遷中個人偏好和利益計算的重視,意味著制度範式又具有微觀屬性。第五,重視制度變遷過程中制度本身的慣性和相互依賴性,即路徑依賴和制度的繼承性;但是,制度分析不排斥制度變遷的偶然性。

  4.中國—印度改革比較。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其對經驗的解釋力,而經驗又是豐富和發展理論的源泉,最近30年全球範圍內的制度變遷和政治發展為發展和豐富政治學理論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其中中國的改革開放、印度的改革和蘇聯—俄羅斯轉型對於中國的社會科學最具價值。中國和印度的改革進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不同的政治體制下包涵著近似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情況說明了什麼?在歷史演進的關鍵時刻,觀念很重要。兩國的基本情況是,在基本的政治制度不變的前提下,在新的觀念的引導下,兩國發生了進程近似的經濟改革,中觀性的制度安排發生了巨大變革,從而導致完全不同的經濟績效。

  5.蘇聯—俄羅斯轉型的經濟研究。第一次從國家理論的視角研究蘇聯—俄羅斯的制度變遷,發現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到今天,30年內蘇聯—俄羅斯經歷了三種國家形態,分別是80年代的失敗型國家、90年代的依附型國家和新世紀以來的自主性國家。蘇聯—俄羅斯的制度變遷告訴我們,在民族國家成長中,國家本身的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而自主性國家又是一個國家成長過程中成敗的關鍵。因此,蘇聯—俄羅斯轉型是制度變遷理論關於國家作用的又一個新的經典案例。

  6.制度變遷的路徑及其社會科學價值。這一部分是視野放在現代化以來主要國家制度變遷路徑的考察上,發現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制度變遷路徑,而不同的路徑演繹出不同的社會科學理論。具體而言,英國—美國社會力量主導的制度變遷衍生出社會中心主義的理論體系,而法國—德國—日本由官僚體系主導的現代化衍生出國家中心主義的理論體系,俄國—中國的由政黨主導的現代化應該衍生出政黨中心主義的理論體系。這一發現意味著,來自特定經驗的社會科學理論具有很大的地方性,具有地方稟賦的理論要成為一種普世性價值,必然遇到地方性障礙,而有些障礙甚至是不可逾越的。

  7.制度變遷中的國家與國家形態問題。對二戰後發展中國家或現代國家建設的經驗研究進一步發現,國家形態與民族國家建設的成敗有著直接關係。對於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亞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國家自主性是現代國家建設成功的前提。有意思的是,名目繁多的國家形態最終都沒有超越馬克思提出的工具主義國家和自主性國家,其中每一種國家形態衍生出相應的國家形態。馬克思的國家理論具有「元理論」性質。

  三、主要建樹與價值

  這項成果具有一定的原創性:第一,對制度變遷理論的貢獻與問題的提出,並建構了自己的制度分析框架。 第二,在比較制度變遷路徑研究的基礎上,第一次提出政黨中心主義。第三,在經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國家形態與制度轉型、現代國家建設成敗的關係,以及馬克思國家理論的「元理論」地位。此外,這項成果在經驗比較基礎上,運用制度變遷理論,分析國家和國家形態在民族國家成長過程中的地位和樣式,發現現代國家建設的一般規律。這對於正處於現代國家建設中的中國而言,無疑具有較高的思想價值。

(責任編輯:高巍)

相關焦點

  • 《政治變遷中的國家與制度》簡介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 第五批成果文庫(2010—2011) 《政治變遷中的國家與制度》簡介
  • 新中國70年機關事務治理的制度變遷
    在歷史制度主義分析範式之下衍生出了宏觀制度、政治變量、關鍵節點、路徑依賴四種不同的變遷路徑,制度變遷的路徑之間存在重疊和交集並且涉及到制度生成、持續與演化的「混合體」模式。  (一)制度背景與制度設計:國家建設的宏觀制度決定機關事務治理制度選擇  歷史制度主義與舊制度主義強調政治制度重要性的觀點一脈相承,各國做出的不同政策選擇深受國家宏觀制度背景影響。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研究生招生制度變遷邏輯——回顧與展望
    摘要: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研究生招生制度在國家、學術和市場三重邏輯共同驅動下經歷了由萌芽、波動到快速發展的過程。制度變遷方向以「自上而下」為主,「自下而上、上下結合」日益增多;變遷形態以漸進、局部變遷為主,激進、整體變遷階段性作為「波峰」形態出現。
  • 戶籍改革的制度變遷與利益博弈
    誘致性制度變遷視角下的「農轉非」戶改:中央、地方、農民的三方博弈發展經濟學家速水佑次郎(YujiroHayamizu)和美國農業學家弗農·拉坦(VernonW.Ruttan)在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的誘致性激素變遷、誘致性制度變遷理論強調了內生變量的作用,即利用個體的自發性動機推動變革的開始,然後再在外部施加強制性推動力,促使改革沿著個人理性與社會理性相一致的軌道加速前進
  • 20世紀50年代山西老區農村合作制度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初期,選擇何種制度安排來推動和保障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成為當時農村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山西老區的農村合作制度變遷是這一歷史變遷進程中極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山西老區的農業合作化運動是在互助組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初級社適應了當時的農民心理和生產力條件,但在向高級社過渡的時候,由於存在把合作社和集體化等同起來的思想,在方式方法上違背了自願、民主等原則,出現了嚴重的「四過」問題,結果雖然高級社順利建成,但並沒有對生產力的發展產生制度性促進。
  • 苑鵬等:俄國村社制度變遷及其對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啟示
    1906年斯託雷平改革強制農民遷出村社、實行土地私有化, 加速村社制度的瓦解, 造成農民嚴重分化和社會的不穩定。俄國村社制度變遷帶給我們的主要啟示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改革應順應城鎮化、市場化進程穩步推進, 有效利用村莊共同體制度遺產發展集體經濟, 是引領弱勢農戶群體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
  • 競技體育制度變遷背景下教練員權利保障研究
    制度變遷是實現從制度供求不均衡到制度供求均衡的過程。我國競技體育將長期處於舉國體制與職業化共存,並趨向職業化方向發展的局面,制度變遷中的教練員權利保障值得重視。舉國體制下的教練員以國家集體培養、為國家集體服務的理念,將國家集體利益放在首位,不計較個人利益得失,教練員權利建立在遵守國家集體權威的奉獻
  • 英國離婚制度的變遷
    英國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進入「現代」的國家,自18世紀開始引領全球政治、經濟和法律的發展潮流,並且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都保持著領跑者的優勢地位。在這一時間範圍之內,英國人面對前所未有的社會問題不斷給出創造性的解決辦法,因而英國離婚制度的變遷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現代家庭觀」的形成過程。
  • 用制度經濟學探索經濟增長的密碼
    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 那麼,同樣作為歐洲國家,近代英國為何能強盛成為日不落國,前有榜樣,為何法國和西班牙不照搬照學。
  • 改革開放以來學前教育政策的變遷:歷史制度主義視角
    1995年,《國家教委、國家計委、民政部、建設部、國家經貿委、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關於企業辦幼兒園的若干意見》提出:「深化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幼兒教育逐步走向社會化。」  (一)學前教育政策變遷的歷史過程:路徑依賴、漸進式改革與制度斷裂  歷史制度主義認為,現實的制度表現為兩種狀態——制度存續和制度斷裂。制度變遷的過程包括制度存續的常態期和制度斷裂的「關鍵節點期」。
  •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的文化制度體系建設與創新
    新時代的國家治理,需要以文化精神作為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始終的基礎性、融貫性、統攝性力量,形成共同的價值認知和意識形態共識,為國家治理提供有力支持。本文從改革動力機制、文化制度體系性建設、文化生態系統構建、文化價值引領等方面探討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施路徑。
  • 法治化的市場經濟才是人類現代社會的合宜制度選擇
    之前,諾思教授出版過《美國的經濟增長:1790-1860》(1961),隨後又與羅伯特·託馬斯(Robert Thomas)合著了享譽世界的名著《西方世界的興起:一種新經濟史》(1973),以及《美國過去的增長與福利》(1974)、《經濟史上的結構與變遷》(1981)、《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1990)、《理解經濟變遷過程》(2005)和《暴力與社會秩序》(2009)等。
  • 演進位度主義下的德國社會民主黨變遷
    米希爾斯在其代表作《現代民主國家中的政黨社會學》①中以德國社會民主黨(以下簡稱社民黨)為例論述了現代政黨中的寡頭趨勢和精英主導。韋伯也在其專題論文中論述了政黨分類學。②這些理論奠定了現代政黨學的基礎。法國政黨政治學家莫裡斯·迪維爾熱(Maurice Duverger)發展了米希爾斯的學說,其著作《政黨》③至今仍具影響力,被當代政黨政治學者廣泛引用。
  • 周其仁:信息成本與制度變革
    顯見,生產力變化的信息、經濟基礎變化的信息,總要傳遞到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制度)變革才有可能。諾斯曾受馬克思的影響,雖然他的制度變遷理論有所不同。1972年,諾斯認為有效的產權制度作為長期經濟增長的關鍵,是對資源相對價格的重大變化作出反應的結果。
  • 技術進步和模式創新驅動下的產業範式變遷
    當然,促進範式變遷,也許我們還應該擺脫另一種極端思維,不是像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另一個時代所說的那樣,成為「一些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對於一個國家特別是追趕型經濟體,政府在一些情況下也可以是整個創新鏈條中私人部門積極而且重要的合作夥伴。
  • 陳友力: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變遷
    [6]有些學者藉助相關理論分析職業教育政策變遷,如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相關觀點,闡述了制度變遷及其路徑依賴原理,探討了職業教育觀念在職業教育制度變遷中的作用。[7]以政策工具理論的視角分析了高職招生改革。[8]以新制度主義的三個制度流派分析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變遷,但分析不夠深入。
  •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承辦第三屆「中國制度經濟學論壇」
    2020年10月17日-18日,第三屆「中國制度經濟學論壇」在北京朗麗茲西山酒店舉行。「中國制度經濟學論壇」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和《經濟研究》雜誌社於2018年10月共同發起,每年舉辦一屆,今年的論壇由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承辦。來自不同學術機構的八十餘名學者參與了此次論壇。
  • 羅馬崛起為世界強國,既改變了義大利社會,也對國家制度進行改革
    羅馬崛起為世界強國,既改變了義大利社會,也使得對國家制度進行徹底改革變得勢在必行。然而,當時的羅馬雖有改革之需求,卻全無革新之能力。共和國在內戰的時代陷於崩潰,直到羅馬帝制的確立才最終為羅馬帝國找到了長久存續之道。羅馬社會自公元前3世紀起所經歷的變遷紛繁複雜,充滿矛盾,不僅波及當時的精神生活,也同樣牽涉物質領域。而這場變遷的主要動力便源於羅馬與希臘化世界的相遇。
  •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顯著優勢
    原標題: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顯著優勢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究其原因,獨特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發揮了很大作用。
  • 美國國家實驗室經費管理及評估制度—新聞—科學網
    美國國家實驗室的經費絕大部分來源於聯邦資助單位,根據聯邦採購協議,國家實驗室接收的大部分資金(至少70%)必須來自聯邦政府。沒有主資助單位的同意,國家實驗室不能接受來自非聯邦部門的資助。目前,美國國家實驗室的經費90%以上來自於聯邦部門。一個國家實驗室往往有一個主資助單位,若干次資助單位。第二,美國國家實驗室普遍採取績效預算的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