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山西老區農村合作制度的變遷

2020-11-27 手機鳳凰網

新中國成立初期,選擇何種制度安排來推動和保障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成為當時農村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山西老區的農村合作制度變遷是這一歷史變遷進程中極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山西老區的農業合作化運動是在互助組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初級社適應了當時的農民心理和生產力條件,但在向高級社過渡的時候,由於存在把合作社和集體化等同起來的思想,在方式方法上違背了自願、民主等原則,出現了嚴重的「四過」問題,結果雖然高級社順利建成,但並沒有對生產力的發展產生制度性促進。

如何改造分散、落後的封建小農經濟使之走向規模化、機械化的社會主義大農業,這是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的目標,也是農業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剛剛登上執政舞臺的中國共產黨在無前人經驗可資借鑑的情況下,選擇了集體所有制代替農民的個體私有制的辦法,這既是受到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根據地時期合作制度實施所取得的經驗教訓等方面的影響,又是受到蘇聯集體農莊制度影響的結果。以山西為例研究農業合作制度變遷,無論對於弄清中國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前提條件、發展過程,還是對於揭示社會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的經驗和教訓,都有重要的意義。

一、山西老區農村實行合作化的前提條件、路徑依賴及制度準備

(一)土地改革為合作化準備了必需條件

山西老區的土地改革早在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後,就迅速開展起來了。到1947年夏季,山西各個老區的土地問題已經得到基本解決;半老區的土地問題,經過兩年的清算鬥爭也初步得到解決。廣大貧苦農民從封建生產關係中解放出來,不僅在政治上翻身做主,而且經濟地位也迅速提高。1948年底,山西各老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全部結束,到1949年4月太原解放時,已有1。1萬個行政村(佔全省行政村數的75。8%)、870萬人口(佔全省人口的71。6%)完成了土地改革,佔人口60%的貧僱農、下中農分得土地1000多萬畝,解放區農村人均佔有土地5畝多。[1]至1949年9月山西省建制恢復時,全省僅有2878個村莊、240萬人口,約佔全省人口21。8%的新解放區還未進行土地改革。1949年11月25日,中共山西省委發出《關於執行華北局「新區土改的決定」的指示》,迅速開展了剩餘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到1950年底,隨著山西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順利完成,山西全省的土地改革全部完成。經過土改,全省貧僱農、下中農和少數中農,分得地主、富農的土地約1500萬畝。土改結束後,根據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頒發土地證的指示,各地認真進行了頒發土地證和確定地權的工作。[2]

山西土地改革的及早完成為農村合作化制度的發展準備了必要的條件:第一,土地改革實現了「耕者有其田」,打破了舊的生產關係,建立了新的生產關係,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合作制度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第二,土地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國家通過給予農民一定的土地財產,成功地介入了農村的經濟領域,並由此找到了與農民在意識形態上的共鳴點,使後續的制度變遷順理成章,極大地降低了合作化運動的動員成本;第三,土地改革促使了工業化的發展,而工業化的發展又給農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提供了技術支持。

(二)早期農業互助組的大量存在和發展,為合作化道路的選擇提供了路徑依賴

勞動互助組首先是群眾自己發明出來的。早在1940年春耕開始,山西各根據地農民就自發利用舊有的勞動互助習慣,組織了各種形式的勞動互助組織,互助的內容主要是耕地、送糞、播種、鋤草、收割等。有的是人與人換工,有的是人畜換工,有的是牲畜合具。1941年毛澤東提出「組織起來」後,山西各地黨組織總結了群眾的經驗,對勞動互助組織加以條理化,後來經過1946年普遍整頓之後,進一步貫徹了自願、等價政策,在緊張的自衛戰爭環境中,逐漸形成了全面發展的態勢。到解放戰爭時期,互助組織又有了新的突破,由勞動力入組變成以戶入組,由臨時性的、季節性的互助變成常年的、固定的互助,由單一的農業生產互助發展為農副業相結合的互助組織。勞動互助組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勞動互助組織,其中常年的、固定的互助組具有初步的生產計劃,實行一定的專業分工,並且有一定的公共積累。到1949年,山西省有互助組8。8萬個,參加的農戶有48萬戶,佔全省農戶總數的17%,長治老區則達到75%。1950年底,全省有互助組15。67萬個,入組農戶有84。67萬戶,佔全省農戶總數的27。7%。1951年底,全省有互助組13。21萬個,入組農戶有101。71萬戶,佔全省農戶總數的32。4%。1953年,全省互助組發展到20。59萬個,入組農戶有165。47萬戶,佔全省農戶總數的50。9%。[3]到1954年夏季,參加互助的農戶佔全省農戶總數的60。4%,其中,常年互助組比重達到入組農戶的64。38%。[1]

勞動互助組的普遍建立,為後來興起的初級農業合作社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人才儲備,更提供了認識上的路徑依賴。其一,勞動互助在戰爭階段適應了戰時生產情況,在搶收搶種、克服勞力畜力及農具的困難,在發展副業、改善人民生活、保證戰爭供給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其二,勞動互助組廣泛組織農村的半勞力,堅持後方生產,為支援戰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三,勞動互助組織在對敵鬥爭、抗拒災害等方面所顯示的優越性,使廣大農民更加體驗到組織起來是克服困難、戰勝災害的有力保證。

(三)合作化法律、法令的出臺奠定了合作化運動的制度基礎

1949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以下簡稱《共同綱領》)提出:合作社經濟為半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為整個人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民政府應扶助其發展,並給以優待;鼓勵和扶助廣大勞動人民根據自願原則,發展合作事業;在城鎮中和鄉村中組織供銷合作社、消費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生產合作社和運輸合作社,在工廠、機關和學校中應儘先組織消費合作社。1950年10月,中央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社法(草案)》和《合作社登記辦法(草案)》,對《共同綱領》中關於合作社經濟的規定予以肯定和繼承,並在此基礎上,對合作社經濟的作用及成立條件、業務範圍、內部管理等都從法律上予以了細化,對合作社的外部管理等方面也作出了規定。

相關焦點

  • 苑鵬等:俄國村社制度變遷及其對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啟示
    摘要:通過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度遺產、俄國村社制度歷史演進的初步梳理發現, 村社制度自中世紀至19世紀中葉前在俄國農村長期佔據主體地位。1649年實施的農奴制強化了村社制度, 使村社兼具成員自治組織和國家基層組織的雙重屬性;1861年農民革命使村社制度走向官方機制化, 共同體屬性被明顯削弱。
  • 戶籍改革的制度變遷與利益博弈
    「農轉非」戶改的四大地方模式從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期,戶籍制度改革經歷了若干階段,總的特點是:第一,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市場經濟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使人口流動成為必然,中央政府主導下「離土不離鄉」的小城鎮戶籍改革有較大進展。戶籍制度在實質上已經有所鬆動,即允許流動,但是流動人口的市民待遇並沒有實現。
  • 國家與制度變遷
    第三,從人類制度變遷的長河來看,尤其是在制度變遷的關鍵時刻,總是觀念和制度在決定著常規時期的制度變遷,提出了「以制度為中心的歷史發展觀」,算是對林林總總的現代化理論增加一個新的腳註。  理論的價值在於其解釋力。在比較制度變遷研究部分,將制度變遷理論運用於重大現實和歷史問題,並在經驗研究中發現理論。
  • 懷舊英語:20世紀50-80年代流行詞英語表達(雙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實用口語>正文懷舊英語:20世紀50-80年代流行詞英語表達(雙語) 2012-10-29 16:38 來源:太原新東方博客 作者:
  •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華北區域的災害與農村社會變動
    內容提要:本文以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華北區域的災害與農村社會變動的關係角度切入,從一個側面討論民國時期華北農村的社會實態。筆者以為,災害直接造成農民外流、田地荒蕪、地價暴跌和農業生產恢復能力欠缺等嚴重的經濟後果,也是華北農村社會貧困性文化的重要成因之一。
  • 20世紀90年代國內毛澤東思想研究回顧
    由於研究成果多多,要對國內90年代毛澤東的思想及生平的研究做一概括實非易事,遠不是一篇文章可以概括得了的,本文充其量只能對研究的總體狀況做一粗略描述。  一、毛澤東著作的編輯出版及相關研究  20世紀90年代是毛澤東原始著作編輯、出版和研究最為值得關注的年代。
  • 山西地質趣談|后羿射日與地質年代變遷
    山西地質趣談后羿射日與地質年代變遷山西屯留縣西北的三嵕山,傳說是羿彎弓射日之處,當地建有羿祠,後改名為三嵕廟。山西晚更新世許多地方都產化石,如榆社盆地在該時期產大象、犀牛化石,五臺盆地產象牙與鴕鳥蛋化石,丁村人亦有象、 犀牛化石共生,大同火山群一帶產鴕鳥蛋殼化石碎片,陽高的古人類(許家窯人)、峙峪人同時有犀牛牙齒化石……象、犀牛、鴕鳥都是現代熱帶氣候環境下的動物,我們將今論古推斷化石的生存環境應與當今非洲赤道附近的肯亞、坦尚尼亞相似,屬熱帶乾旱草原。
  • 周其仁:信息成本與制度變革
    周其仁《杜潤生自述:中國農村體制變革重大決策紀實》於2005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拜讀再三,認為杜老這本自述,無論是對重大歷史事件的披露和記載,還是對思想觀點的整理和表達,均是關於二十世紀中國農村制度變革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 改革開放以來學前教育政策的變遷:歷史制度主義視角
    [5]  (二)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學前教育政策的發展與系統化  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學前教育政策範圍進一步擴展,內容進一步細化,向著系統化、科學化、人本化的方向進發。
  • 安徽金寨:「三原色」調出老區新變好光景
    ,百花盛開,五彩斑斕,深處大別山腹地的革命老區——安徽金寨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70年底色不改,代代傳承映山紅  此時此刻,金寨漫山遍野映山紅,這是老區的「底色」。在革命戰爭年代,不足23萬人的金寨縣先後有10萬人參軍參戰,絕大多數為國捐軀。
  • 從劉德華到蔡徐坤,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20年代男星審美的變遷
    當然,就我個人而言,我對蔡徐坤並沒有太大的成見,但是從蔡徐坤的身上,老貓突然發現,現在男星的審美標準,已經離我們曾經的青春年代太遠了。曾幾何時,帥氣而充滿男人味幾乎是整個八九十年代男星的標準。而如今,「小鮮肉」卻成為了21世紀20年代新的流行趨勢。點解?其實我也曾想了很久。
  • 20世紀50-60年代設計最失敗的飛機
    具體來說,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人們一次又一次地試圖設計不同原理的飛機,但大多失敗了。費舍爾P-75鷹當這架飛機被設計出來時,每個人都對它寄予厚望。這架飛機是作為勝利的象徵而製造的,而「75」則是從偉大的戰爭武器法國75毫米口徑火炮中推出的。「鷹」是美國的象徵。
  • 上世紀50年代至今,春運交通工具的變遷
    上世紀50—70年代:短途探親客車為主上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物資稀缺,人口流動小,還沒有現在意義上的春運概念。這一時期的火車以蒸汽機車為主,雖是綠皮車、悶罐車,條件差、速度慢,但對大多數人來說,火車票仍是奢侈品,春節主要以短途探親為主,客運汽車是運輸主力。
  • 浙江省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農村社會學試題
    ( )A.社會分化B.社會分層C.社會分工D.社會變遷16.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 )A.社會結構失調B.政策失誤後遺症C.歷史問題遺留D.社會發展過快17.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資金的籌集應以哪方面為主?( )A.慈善捐資B.國家扶持C.集體補助D.個人交費18.農村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使農村社會變遷具有下列哪個特點?
  • 新中國70年機關事務治理的制度變遷
    關鍵詞:機關事務治理;國家治理;制度變遷;歷史制度主義;新中國70年  一、問題的提出  機關事務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黨政機關履行職能的基礎。我國現代意義上的機關事務工作源於革命戰爭年代,成長於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展於改革開放年代。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研究生招生制度變遷邏輯——回顧與展望
    2017年,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數首次超過學術學位研究生數,達到50.20%。  對招生方式和培養方式進行全面統籌和規範。  相較於規模龐大的碩士招生,博士招生和在職人員攻讀專業學位碩士的制度彈性更大,「自下而上」的制度變遷發揮作用更為明顯。21世紀初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率先推進的「申請-審核/考核」改革試點,從2013年開始在全國高校迅速推廣,促進國家在2017年正式將推進完善「申請-考核」招生選拔機制列入教育部的工作通知,實現了「自下而上」變遷。
  • 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晉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區開發四個專項...
    四、產業開發的政策措施  1、認真落實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對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各項稅費優惠政策。  2、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積極推動銀企合作,鼓勵各商業銀行支持「兩區」產業項目建設。  3、立項和貼息支持。
  • 20世紀50年代黨領導消滅血吸蟲病的歷史經驗
    原標題:20世紀50年代黨領導消滅血吸蟲病的歷史經驗 毛澤東就防治血吸蟲病致沈鈞儒的信20世紀50年代,面對血吸蟲病疫情的嚴重危害,毛澤東同志發出「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親自領導和部署消滅血吸蟲病的鬥爭,並取得重大勝利。回顧這段歷史,總結其經驗,對於做好衛生防疫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具有啟示意義。 在我國南方特別是長江中下遊地區,血吸蟲病長期肆虐,給人民留下刻骨銘心的慘痛記憶。在江西省餘江縣曾流傳著這樣的民謠:「身無三尺長,臉上幹又黃。
  • 探源山西生態莊園經濟
    而在山西晉中,一種被稱為生態莊園的新型農村經濟發展組織模式,歷經十餘年探索實踐,累計吸引社會資本70多億元,安排勞動力就業3.5萬人次,發展生態林和經濟林25.5萬畝,凸顯出顯著的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高度契合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
  • 中國家庭變遷三十年:小皇帝、農村婦女、老人
    《餵養中國小皇帝:食物、兒童和社會變遷》是一群以哈佛大學為中心的人類學家90年代研究中國兒童撫養和餵養方式的成果,由景軍主編,曾以英文出版,今年1月終於被譯成中文。書名就帶著那個時代的印記:八九十年代流行「小皇帝」這個詞,這是尚不習慣計劃生育政策的中國社會冷眼看待獨生子女家庭對兒童的關注和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