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化的市場經濟才是人類現代社會的合宜制度選擇

2020-12-03 澎湃新聞

書名:《制度變遷與美國經濟增長》 書號:978-7-5432-2925-9

【美】蘭斯·E.戴維斯 道格拉斯·C.諾思 著 張志華 譯

格致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即出)

這本《制度變遷與美國經濟增長》,是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道格拉斯·C.諾思(Douglass North, 1920-2015)和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經濟史學教授蘭斯·E.戴維斯(Lance E.Davis, 1928—2014)合著的著作,於1971年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應該是諾思教授的第二本學術專著(包括與他人合著)。之前,諾思教授出版過《美國的經濟增長:1790-1860》(1961),隨後又與羅伯特·託馬斯(Robert Thomas)合著了享譽世界的名著《西方世界的興起:一種新經濟史》(1973),以及《美國過去的增長與福利》(1974)、《經濟史上的結構與變遷》(1981)、《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1990)、《理解經濟變遷過程》(2005)和《暴力與社會秩序》(2009)等。在1972年,諾思教授被評選為美國經濟史學會會長。

在當代經濟學中和諾思教授的學術思想演變史上,這本常常被人們所忽視的著作在今天看來尤為重要。這本著作標誌著諾思已經從對美國經濟史的研究轉向了以制度(institutions)和制度變遷的視角研究大範圍的世界經濟史,之後使諾思教授成為譽滿全球的理論經濟史學家和有著深厚經濟史知識的理論經濟學家,而其制度和制度變遷理論恰恰在於探索和複述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過程的內在機理。1993年,諾思教授與福格爾(Robert W.Fogel)一起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就在於他「用經濟理論和數量方法來解釋經濟和制度變遷從而在經濟史方面的新研究」。

這本著作之所以在今天具有特別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並不在於諾思提出了世界範圍的現代社會的制度變遷理論,而在於他和戴維斯教授一起,具體研究了美國這個在人類近現代社會歷史上產生的全新的市場經濟國家的法治建設與經濟增長的相互關係。實際上,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諾思和戴維斯教授對「制度」和「制度變遷」理論分析的框架還不是太成熟,如使用了「制度環境」「制度安排」「制度工具」「制度創新」「制度結構」「制度層次」「初級行動群體」「次級行動群體」等概念,且對「制度」及其相關概念的界定也不是很清楚,一些在這本書中所使用的概念到後來的著作中諾思也不再使用了。但是,諾思和戴維斯教授這一研究的理論的、歷史的和現實的意義,在於他們不僅研究了這些抽象的社會制度變遷的理論概念,而且具體研究了在美國近兩百年經濟成長和社會發展中,美國的憲法和法律制度的制定、修訂和演變,政府的組織安排、規模、構成方式,以及政府對企業的監管規則的變化對美國經濟成長的影響,並把這些美國歷史上的制度創新和變遷理論,具體分析到美國的土地政策和農業的發展,美國的金融業如商業銀行、證券市場、保險公司與鋼鐵企業、鐵路、運河、石油、電力、製造業和交通運輸業發展的歷史變遷過程。戴維斯和諾思指出:「美國法律制度起源於英國普通法,因此1800年時這兩個國家的法人(公司)地位非常相似就不足為奇了。在英國,法人的經營期限只能由國王許可批准,而美國則是政府有同樣的壟斷權限。因此,直到19世紀之前,所有的公司執照都是由立法機構通過專門的法令特許同意的,根據美國憲法,特許公司成立的立法機構通常是國家立法機關的組成部分。在18世紀,公司特許權大部分限於城鎮、大學,或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的其他類似企業。到了19世紀早期,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交通業想要不斷發展,就需要在『超越個人』(super personal)層面上進行組織,因而企業形式發生了大範圍的創新。」(見本書第125頁至第126頁)在美國的憲法和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下,戴維斯和諾思在這本著作中回溯和分析了美國企業內部的創新和重組的歷史過程,並具體分析了美國的土地出讓法案與美國鐵路網、公路網絡的建設以及運河開挖,乃至美國公司制度和製造業發展的關係。除此之外,戴維斯和諾思還分析美國的法制與美國服務業發展的關係,並具體論述到除了美國的一些行業協會(如美國醫學協會、律師協會)的行業行規和自律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最後,兩位作者還分析了勞工組織和工會制度的發展以及1935年通過的《國家勞動關係法》(即《華格納法案》)在美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並研究了一些行業內部收入分配、就業保障制度、教育、科研、職業培訓方面的制度安排及其在美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這些具體的美國歷史上「制度創新和變遷」與經濟增長之間關係的研究(實際上這本書並沒有具體講美國的經濟增長),開闢了一個美國社會經濟制度史研究的領域。

從這本著作的研究中,我們發現美國這個只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國家,在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經濟成長過程中,正是在法治建設中不斷完成其經濟崛起的。不但美國本身就是在制定了憲法後依此而構建起來的一個現代國家,而且在其兩百多年的經濟成長過程中,美國國會不斷制定各種法案來確保和護航國家的經濟運行和經濟成長(如美國歷史上著名的1890年由國會立法通過的《謝爾曼反託拉斯法案》,1911年通過的旨在保護通航河流和航道的允許政府購買全國性林地的《維克斯法案》,1924年通過的森林保護的《克拉克—麥克納瑞法案》,1956年通過的《聯邦稅汙染控制法案》等等,見本書第8章)。在當代美國社會歷史上,如果發現一些法案和政府的機構創新不利於美國的經濟發展,或者發現某些時期制定的法案違憲,也會被及時廢除[如1933年美國的《國家產業復興法案》(NIRA)下政府發起的卡特爾化實驗,以及依據該法案成立了國家復興局(NRA),在通過兩年後均被廢除,見本書第165頁]。當然,隨著美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美國也出現了多次憲法修正案(到目前為止,已有27項修正案經國會三分之二的多數投票而批准通過,尤其是有重大影響的關於公民權利的美國憲法前10條修正案),從而確保了美國經濟社會的良序發展。而這本《制度變遷與美國經濟增長》,正好部分展示了美國建國兩百多年來這一社會動態的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過程。

雖然這本著作沒有進行進一步的理論總結,但它恰恰向世人展示了這樣一個基本道理:只有建立法治化的市場經濟秩序,才有經濟增長和人民福祉的快速增進。美國從17世紀之前一個印第安人的聚居地,到18世紀末由西班牙人、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等相繼移民至此而構建起一個全新移民國家,並在1776年依據憲法而構建起來的一個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在短短兩百多年的時間裡,成長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2007年美國的GDP總量高達19.363萬億美元,人均GDP也高達59496美元),且在如此高的GDP總量和如此高的人均GDP的發展水平上,每年大致還能保持3%上下的經濟增長,恰恰是一個法治與市場秩序的良序互動發展的範例。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也把建立起法治化的市場經濟體製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目標,並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了憲法。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實際上也正在驗證建立法治化的市場經濟才是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當走的道路。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這一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關頭,戴維斯和諾思教授這本《制度變遷與美國的經濟增長》中譯本的出版,有著巨大和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是為中文版序。

韋森2018年11月11日謹識於復旦

(本文為《制度變遷與美國經濟增長》中譯本序言,作者韋森為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

相關焦點

  •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優勢有機結合,是我國獨特的制度優勢,也是中國經濟之所以取得增長奇蹟的重要原因。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會使14億中國人民的活力充分激發,創造更多社會財富、追求更加美好生活、逐步邁向共同富裕。
  • 黃文藝: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是高水平法治經濟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黃文藝在做客新華網《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知識雲課》時表示,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是高水平法治經濟。五中全會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成這兩個「構建」任務,法治的槓桿作用不能缺席、不可替代。《建議》從加強產權保護、包容審慎監管、維護公平競爭、改善營商環境等方面提出了法治經濟建設新標準新要求。
  • 劉光耀:艾哈德社會市場經濟中的"社會"是什麼含義
    艾哈德認為,從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內容看,「社會」二字不僅規定了關於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和方向,而且還有完備的、系統的關於社會公正和社會福利方面的法律。因此,可以說,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既是一種經濟制度,也是一種社會制度。
  • 範希春:著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其中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等。按照《建議》的部署,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重點之一是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必須從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抓起,提高制度供給水平和能力,保障市場體系有效運行,形成高效規範、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
  • 資源、制度與情境:現代社會中時間意涵的理論流變
    在時間體系日益複雜的現代社會,社會的時間體系由一種具有相對固定邊界的剛性制度變得日益情境化和靈活化,行動者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反思性實踐過程和社會時間結構成為一種互構的連續統,時間的單一制度意義逐漸被消解並代之為更為豐富和靈活的情境意義。
  • 韋森:是到揚棄史達林的人類社會發展階段五分法的時候了!
    為什麼說「Eunomy(歐諾美)」是一個描述近現代(modern)或言當代(contemporary)良序社會的一個比較合適的詞?這就要與人類社會的發展階段劃分聯繫起來看,才知道。待一會,我們會談到西方兩個稍偏左的思想家 Karl Polanyi和Robert L.
  •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制度基礎
    這為健全要素市場體系,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進一步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打下堅實制度基礎。 高質量發展要有高標準市場體系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改革的基本問題之一,就是圍繞市場化改革方向,不斷加快建設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 確立現代社會道德基準
    倫理和道德就是人類為了和諧共處、各得其所而建立的最一般的規則體系。從人與人交往關係的視角看,它被稱為倫理規則;從主體的視角看,它被稱為道德規則。在道德規則體系中,有一種最基本、最起碼的標準,它凝聚和體現著社會共同體成員的道德共識,這就是道德基準。  道德基準是檢驗其他道德規則是否值得設立、設立得是否合理的基本參照。
  • 自由選擇的濫觴
    《兩個幸運的人》,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弗裡德曼之於人類的價值,恐怕不是由諾獎委員會所能釐定的,他和凱恩斯一起成為了經濟學兩個截然相反的流派的現代掌門人,而弗氏是在現代經濟的圖景下中國人一貫是不喜歡宣揚某種極端觀點的,無論是絕對的自由主義還是政府管制和幹預,都不是合理的制度。而弗氏此前一直被認為是前者,他旗幟鮮明地反對政府以充分就業為藉口幹預經濟,反對機會主義的貨幣政策,反對政府權力擴張和行業管制,反對最低工資制,反對工會,反對企業追求「社會責任」,反對大而無當的福利制度。
  • 制度建構:樞紐型社會組織的行動邏輯
    現代社會應當是「組織化」的社會,任何一個行動者都沒有單獨解決複雜社會問題的全部能力,「大多數或者全部社會任務都不是在一個組織裡和由一個組織完成的」。從現實情況來看,樞紐型社會組織的制度建構按照從上而下的邏輯進行,屬於單向度的制度供給,尤其是對樞紐型社會組織的人才培養、資金使用、組織結構等關鍵性制度,基本上參照政府內部的標準與要求,包括財政來源與經費支出,都與政府部門的運作並無差異。 2.市場經濟不成熟,致使個人理性缺失。按照集體行動理論的邏輯,個人理性→搭便車→集體行動無知→集體行動困境→制度建構。
  • 現代社會的困境之一:人的異化和物化!
    最近看了幾本哲學書,閒來無事就把一些比較好的句子(思想)記了下來,尤其是人在現代社會中的位置和其所面臨的矛盾、困境等問題,雖然沒有完全吃透,但還是想在這和大家一起分享、探討、乃至澄清,最主要的是想和大家一起,把這些運用於生活,用到自我與世界的研習和修煉之中。請看哲學詩畫整理的——我的哲學筆記!現代社會的困境:人的異化和物化!
  • 市場經濟不等於「市場社會」 需彌補市場缺陷
    編者的話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經濟持續繁榮,但中國的社會信任卻未能得到同步發展。諸如街頭有老人摔倒,鮮有人願意上前扶一把的現象頻頻發生,不免讓人感慨:這個社會究竟怎麼了?  老人倒地,扶還是不扶?在傳統道德氛圍裡,這不應該是一個問題。然而,在今天卻成為一個道德選擇難題。
  • 黨建工作是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的本質特徵
    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潛心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國有企業黨建思想,對於加快建立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不斷增強活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意義重大。
  • 多樣化朝現代社會的核心邁進
    個人生活中這些具體的變化,折射出的是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多樣化生存的時代正在中國形成。  與「十五」同步中國社會多樣化格局凸顯  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多年來,中國經歷著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過程,經歷著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
  • 新中國70年機關事務治理的制度變遷
    在歷史制度主義分析範式之下衍生出了宏觀制度、政治變量、關鍵節點、路徑依賴四種不同的變遷路徑,制度變遷的路徑之間存在重疊和交集並且涉及到制度生成、持續與演化的「混合體」模式。  (一)制度背景與制度設計:國家建設的宏觀制度決定機關事務治理制度選擇  歷史制度主義與舊制度主義強調政治制度重要性的觀點一脈相承,各國做出的不同政策選擇深受國家宏觀制度背景影響。
  •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新概括
    這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作出的新概括,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內涵的重要發展和深化,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決定了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 王虎峰:四大點13條讀懂「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一、深刻認識政府對醫院管理職責的重要性公立醫院是國家社會服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立醫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其舉辦的宗旨、運行的方式、提供的服務,特別是對老人、窮人、婦女、兒童等特殊群體的服務,都是體現了公益所在,有助於社會公平的實現。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方向
    服從開啟現代化新徵程隨著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開始由為現代化打基礎轉向正式開啟現代化進程。由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由重點「脫貧攻堅」到推動「共同富裕」,迫切需要一個更系統、更成熟和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掃除發展障礙或提供關鍵的基礎性制度支持。新冠疫情不僅進一步加劇世界經濟復甦難度,也對世界經濟政治秩序提出嚴峻挑戰。
  • 未來人類社會形態
    以生物進化為準繩,探索未來社會形態——題記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殊途同歸在人類社會中,宏觀層面的經濟政策和央行調控,微觀層面個人自主決策的市場經濟,都是必不可少的。社會系統就像人體系統那樣,前者對應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後者對應細胞自主運行,這是生物經過億萬年進化出來的正確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