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不等於「市場社會」 需彌補市場缺陷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編者的話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經濟持續繁榮,但中國的社會信任卻未能得到同步發展。諸如街頭有老人摔倒,鮮有人願意上前扶一把的現象頻頻發生,不免讓人感慨:這個社會究竟怎麼了?

  老人倒地,扶還是不扶?在傳統道德氛圍裡,這不應該是一個問題。然而,在今天卻成為一個道德選擇難題。從2006年「彭宇案」,到今年「殷紅彬案」、「許雲鶴案」,這一難題由於執法因素的介入,變得使人更加困惑。不久前,衛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幹預技術指南》,專業技術指導也無助於破解社會道德難題。

  由此,我們更聯想到:信任,本是一個和諧社會裡最基本的要求——

  不是嗎?當你打開水龍頭,要相信裡頭流出來的水沒有毒;過馬路,要相信所有汽車都會在亮紅燈的時候停下來;坐高鐵、地鐵,要相信它不會突然追尾;就是你睡覺,也要相信這屋不是「樓脆脆」;遇事報警,要相信警察不是盜賊的同夥……如果吃葷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飲料怕色素,喝白水也怕有害元素,我們還能吃什麼?

  講小道理,如德國社會學家盧曼所說:「當一個人對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時,早上甚至會沒辦法從床上爬起來。」講大道理,一個缺乏信任的民族沒有希望,一個缺乏信任的國家沒有未來。大到社會,小到個人,沒有信任,便如大海裡的船,看不到航行的標識。

  也許這個話題並不那麼簡單。如果正如學者們尖銳指出的:社會信任遠不是靠一個時期的輿論引導或政治動員就能建立的。那麼,我們該如何重建中國的社會信任?《思想者》特邀3位學者就此發表看法,以饗讀者。

  畢竟,我們是「老百姓」,不要變成「老不信」。十人中有九人缺德,不是德不好;十人中一人有德,就是德尚在。總得使有德的人多起來,總得讓道德的土壤厚起來。古人說「厚德載物」,其實「厚德」,才能承載市場經濟。

  重建信任:「原湯化原食」

  「信任危機」來自「信仰危機」。毋庸諱言,當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存在信仰危機,其形成主要肇始於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過度追逐物質利益,人的發展片面化,忽視或無視信仰和人生價值。加上中國傳統信仰的世俗性與西方信仰的崇高性簡單對接,有些人便會遠離崇高,隨順世俗;面對社會上的各種不良現象和社會問題,一時間是非難分,榮辱莫辨;而信仰、道德教育雖有好的頂層設計卻難接地氣,在耀眼的金錢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當前信任危機的蔓延,主因是傳統的信任在市場經濟面前遭遇了尷尬。「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字當頭,「信」也低頭,熙熙攘攘,信任沒了!但是,儘管我們痛心疾首地呼喊「民無信不立」,也不可能像孔夫子極而言之的那樣,「去食」而立,「去市場經濟」而立。

  民以食為天,「去食」何以立?社會主義也有市場,我們吃夠了藐視市場、不要市場的苦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需要市場經濟,特就特在能更好地發展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中重建信任,我們別無選擇。

  信任日漸式微,是近年來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發生的,是市場經濟發展不足的伴生物。許多不道德、不誠信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與市場經濟的不規範、不發達相關的。俗話說,「原湯化原食」,重建信任,要在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市場經濟中努力。

  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信用經濟」,沒有信任就沒有市場,就沒有市場經濟。發達的市場經濟與發達的信任、信用密不可分。市場經濟是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配置社會資源的一種經濟體系,它通過供求、價格競爭這些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機制,把人力、物力、財力等各種資源的潛力最大限度調動起來,並加以合理配置,從而推動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

相關焦點

  • 王東京: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理論邏輯
    當時人們一致的看法是,國有企業與集體所有制企業之間可以產生商品交換,但國有企業之間不可能形成交換關係。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指出:「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可當時有人質疑,說馬克思明確講「私有權是流通的前提」,中國以公有制為主體,何以產生商品交換呢?追根溯源,公有制不能產生交換的觀念是來自古典政治經濟學。
  • 劉光耀:艾哈德社會市場經濟中的"社會"是什麼含義
    艾哈德認為,「社會」(Sozial)和表示傳統的社會發展階段的「社會」(Gesellchaft)一樣,代表著社會發展的一個嶄新階段。這個社會階段既不完全是傳統的資本主義社會,也不完全是社會主義社會,而是一種對傳統資本主義進行了揚棄,並吸納了社會主義中公平公正等優點後出現的嶄新的社會形態—社會市場經濟。
  • 焦斌龍: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深刻內涵
    與「基礎性作用」進行比較,「決定性作用」的市場基礎不同、政府和市場的地位和職能不同、運行機制不同、政府對市場規律的認識和駕馭能力不同、體制要求不同。同時,必須澄清三大認識誤區:決定性作用絕不等於全部作用、決定性作用絕不等於自由化、決定性作用絕不等於私有化。
  • 王偉域: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2020年5月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強調,「堅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效彌補市場失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指出,「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 市場變異破壞社會和諧--兼論一種"改革悖論"
    構築和諧社會的可靠底盤     市場變異既是種種不合理現象的總根源,也是所有社會、經濟亂象的集中體現。    中國需要以超前的眼光,從更高的戰略基點上來看待競爭與和諧,並賦予它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新含義、新內容和新解釋,對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做大蛋糕與分享蛋糕這一全球共同面對的時代主題,給出符合時代特徵的體現中國智慧的優異答卷。     改革走到今天,面臨的諸多問題和矛盾,絕非市場惹的禍,而恰恰是抑制市場和扭曲市場的結果。
  • 2014年寧夏事業單位申論:使市場之手和政府之手優勢互補
    在資源配置中,既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也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宏觀經濟管理)和市場監管(微觀經濟規制)作用,是市場經濟國家的通常做法,也是現代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與現代市場經濟是一致的。
  •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制度基礎
    建設統一完善競爭有序的要素市場體系,是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基礎。各類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條件,也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重要媒介和載體,沒有完整統一的市場體系及其配置體制機制,就不可能有完善高效的市場經濟體制機制。因此,加快完善市場體系和體制機制建設,本身就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應有之義,也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
  •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修改為「決定性作用」,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標誌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個重要判斷有利於在全黨全社會樹立關於政府和市場關係的正確觀念,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有利於抑制消極腐敗現象。  毫不動搖地堅持我國基本經濟制度。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方向
    服從開啟現代化新徵程隨著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開始由為現代化打基礎轉向正式開啟現代化進程。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靠提升發展質量、轉換發展動力、優化發展結構。與此同時,外部環境日趨複雜,整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防範化解各類外部風險隱患對我國造成的衝擊,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提升經濟發展韌性和行穩致遠的能力,關鍵也在提高發展質量。
  • 範希春:著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任務並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這對於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具有重要意義。
  • 張維迎萬字長文:目前主流經濟學在醜化市場
    在亞當·斯密的著作裡,一方面是分工、專業化導致技術進步,因此有規模經濟;另一方面是市場的自我調節。馬歇爾認為,市場競爭和技術進步可以同時存在,但需要用外部性概念來協調。馬歇爾的接班人叫庇古,在這個概念基礎上提出政府干預的理論。他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經濟學》一書中指出,在經濟活動中,如果某廠商給其他廠商或整個社會造成不需付出代價的損失,就是外部不經濟。
  • 著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宣講家網評論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我國經濟治理效能明顯提升,經濟長期向好,市場空間廣闊,社會生產力得到不斷解放和發展。但是,我們也要清醒看到,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形勢新要求相比,我國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要素市場尚不完善、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問題仍然存在,政府與市場關係仍待進一步理順。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迫切需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 關鍵是釐清市場與政府作用的邊界——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
    明確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實際上是回歸到了市場經濟的本義。經濟學不僅研究效率目標,更為重要的是研究實現效率目標的機制。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還是西方經濟學,共同的結論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市場機制才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馬克思對此的說明是:社會勞動時間在各個部門的有效分配的標準是每個部門耗費的勞動時間總量是社會必要勞動。
  • 趙法生:沒有法治就沒有真正的市場經濟
    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市場經濟改革,結束了此前許多人的半飢餓狀態,中國經濟由此走上迅速發展的軌道。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巨大成績,使許多人患上了市場經濟崇拜症。其實,透視市場經濟的本質,我們會發現,市場經濟在一個社會中發揮建設性作用並不是無條件的。
  • 袁曉江:劃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
    一、劃清邊界並制定「邊界清單」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
  • 人民日報專題深思:靠什麼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
    如何認識和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貫穿我國30多年經濟體制改革的一條主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對政府與市場關係認識的重大突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 法治化的市場經濟才是人類現代社會的合宜制度選擇
    這本著作之所以在今天具有特別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並不在於諾思提出了世界範圍的現代社會的制度變遷理論,而在於他和戴維斯教授一起,具體研究了美國這個在人類近現代社會歷史上產生的全新的市場經濟國家的法治建設與經濟增長的相互關係。
  • 工資分配要發揮市場調節基礎作用又要加強政府宏觀調控
    [網友 phoebeforest]我在企業做人事方面的工作,知道一點:企業只給員工最低的工資,三金最好都不交。希望國家能夠強制性規定每年的工資增長比例。現在的三金體系還很不完善,企業有很多漏洞可鑽的。
  • 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增添新的活力(新知新覺)
    民法典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權利義務關係的基本法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則,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發展的制度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重大意義。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支撐作用,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增添新的活力。
  • 全面深化改革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我國40多年改革開放的一條主線,就是逐步探索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第六部分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今天我們來學習解讀相關內容。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隨著我國邁入新發展階段,改革也面臨新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