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經濟持續繁榮,但中國的社會信任卻未能得到同步發展。諸如街頭有老人摔倒,鮮有人願意上前扶一把的現象頻頻發生,不免讓人感慨:這個社會究竟怎麼了?
老人倒地,扶還是不扶?在傳統道德氛圍裡,這不應該是一個問題。然而,在今天卻成為一個道德選擇難題。從2006年「彭宇案」,到今年「殷紅彬案」、「許雲鶴案」,這一難題由於執法因素的介入,變得使人更加困惑。不久前,衛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幹預技術指南》,專業技術指導也無助於破解社會道德難題。
由此,我們更聯想到:信任,本是一個和諧社會裡最基本的要求——
不是嗎?當你打開水龍頭,要相信裡頭流出來的水沒有毒;過馬路,要相信所有汽車都會在亮紅燈的時候停下來;坐高鐵、地鐵,要相信它不會突然追尾;就是你睡覺,也要相信這屋不是「樓脆脆」;遇事報警,要相信警察不是盜賊的同夥……如果吃葷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飲料怕色素,喝白水也怕有害元素,我們還能吃什麼?
講小道理,如德國社會學家盧曼所說:「當一個人對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時,早上甚至會沒辦法從床上爬起來。」講大道理,一個缺乏信任的民族沒有希望,一個缺乏信任的國家沒有未來。大到社會,小到個人,沒有信任,便如大海裡的船,看不到航行的標識。
也許這個話題並不那麼簡單。如果正如學者們尖銳指出的:社會信任遠不是靠一個時期的輿論引導或政治動員就能建立的。那麼,我們該如何重建中國的社會信任?《思想者》特邀3位學者就此發表看法,以饗讀者。
畢竟,我們是「老百姓」,不要變成「老不信」。十人中有九人缺德,不是德不好;十人中一人有德,就是德尚在。總得使有德的人多起來,總得讓道德的土壤厚起來。古人說「厚德載物」,其實「厚德」,才能承載市場經濟。
重建信任:「原湯化原食」
「信任危機」來自「信仰危機」。毋庸諱言,當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存在信仰危機,其形成主要肇始於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過度追逐物質利益,人的發展片面化,忽視或無視信仰和人生價值。加上中國傳統信仰的世俗性與西方信仰的崇高性簡單對接,有些人便會遠離崇高,隨順世俗;面對社會上的各種不良現象和社會問題,一時間是非難分,榮辱莫辨;而信仰、道德教育雖有好的頂層設計卻難接地氣,在耀眼的金錢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當前信任危機的蔓延,主因是傳統的信任在市場經濟面前遭遇了尷尬。「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字當頭,「信」也低頭,熙熙攘攘,信任沒了!但是,儘管我們痛心疾首地呼喊「民無信不立」,也不可能像孔夫子極而言之的那樣,「去食」而立,「去市場經濟」而立。
民以食為天,「去食」何以立?社會主義也有市場,我們吃夠了藐視市場、不要市場的苦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需要市場經濟,特就特在能更好地發展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中重建信任,我們別無選擇。
信任日漸式微,是近年來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發生的,是市場經濟發展不足的伴生物。許多不道德、不誠信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與市場經濟的不規範、不發達相關的。俗話說,「原湯化原食」,重建信任,要在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市場經濟中努力。
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信用經濟」,沒有信任就沒有市場,就沒有市場經濟。發達的市場經濟與發達的信任、信用密不可分。市場經濟是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配置社會資源的一種經濟體系,它通過供求、價格競爭這些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機制,把人力、物力、財力等各種資源的潛力最大限度調動起來,並加以合理配置,從而推動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