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這一論斷的重大理論創新價值,準確理解這一論斷的科學內涵。與「基礎性作用」進行比較,「決定性作用」的市場基礎不同、政府和市場的地位和職能不同、運行機制不同、政府對市場規律的認識和駕馭能力不同、體制要求不同。同時,必須澄清三大認識誤區:決定性作用絕不等於全部作用、決定性作用絕不等於自由化、決定性作用絕不等於私有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重大理論命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創新和突破,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充分認識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理論創新價值
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和市場關係進行了全新的定位。黨的十四大提出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這個基礎性作用是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發揮的,換句話說,資源配置效率的評價權、資源配置的最終決定權在於政府,政府可以越過市場直接配置資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則不同,資源配置效率的評價權、資源配置的最終決定權在市場,政府不能夠越過市場直接配置資源,政府的職能只在於「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這一全新定位突破了社會主義國家市場必須在政府作用下配置資源的傳統理論認識,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創新。
回歸了市場經濟的本意和本質要求。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我國36年的改革開放實踐也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化程度高、市場配置資源作用發揮好的領域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必須遵循這條規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這一客觀規律的指導地位,從而回歸了市場經濟的本意和本質要求。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體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放在政府作用之上,並作為我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市場規律的認識和駕馭能力的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直接表現,將大大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準確理解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科學內涵
要理解「決定性作用」的內涵,必須將其與「基礎性作用」進行比較。
市場基礎不同。從市場主體來看,我國確立「基礎性作用」定位時期,國有企業還沒有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非公有制經濟還處於發育階段;目前,國有企業總體上已經同市場經濟相融合成為了市場主體,非公有制經濟已佔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從而為市場發揮作用奠定了微觀基礎。從商品和要素市場化程度來看,1992年,我國的市場化程度較低,農村仍然以自給自足的經濟為主,城市產品的指令性價格、指導性價格仍然居主導地位,資本、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市場化程度更低;目前,我國的市場化程度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95%以上的消費品和97%的生產資料價格由市場決定,生產要素價格也正在逐步由市場決定,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正全力推進。從市場體系建設來看,1992年,我國各類商品市場正處於逐步建立過程中,大量商品還沒有進入市場,股票市場剛剛建立,勞動力市場處於自發狀態;目前,雖然我國要素市場發展滯後,但已經形成了體系完備、運轉有序的商品市場體系。從市場機制來看,1992年,供求機制剛剛能夠初步發揮作用,價格機制還沒有真正形成,競爭機制低層次發揮作用;目前,儘管在少數領域存在行政壟斷,但市場機制已經完全建立並能夠在多數領域充分發揮作用,價格已經成為配置資源的主要引導力量,通過競爭獲取要素和利潤已經成為企業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