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市場經濟改革,結束了此前許多人的半飢餓狀態,中國經濟由此走上迅速發展的軌道。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巨大成績,使許多人患上了市場經濟崇拜症。其實,透視市場經濟的本質,我們會發現,市場經濟在一個社會中發揮建設性作用並不是無條件的。
對於中國社會而言,市場經濟是地道的舶來品,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以農耕為本而以商業為末,一直奉行重農抑商的國策,對於商業和商人深懷芥蒂,因為古人對於市場中的人性,抱著一種深深的懷疑。所以,即使像胡雪巖那樣富可敵國並對收復新疆做出巨大貢獻的紅頂商人,也只不過是被封個榮譽性的二品頂戴,象徵性地在紫禁城騎馬走一圈就算皇恩浩蕩,要想真正由商入官,沒門。顯然, 傳統中國的政商之間有一道難以逾越的界限。
重農抑商政策無疑有其偏頗之處,但這並不意味著古人對於市場的提防一無是處。他們本能地認識到,市場經濟是需要邊界的,有些東西不能市場化。這到底是愚昧,還是洞見?
隨著市場經濟的改革,一些問題也隨之而來。饅頭、食用油、肉、蛋、牛奶、蔬菜變得讓人膽戰心驚,空氣開始令人窒息,連地下水都讓人生畏,更不用說道德底線的失守和人性的沉淪所帶來的巨大心理震蕩了。怎麼,市場經濟有毒嗎?
是的,市場經濟從來就是有毒的,不僅我們的先人認識到了,西方市場經濟的精神教父亞當·斯密也認識到了。他說,市場經濟中的每個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但他們卻通過看不見的手無形中促進了大眾利益。人們為斯密發現的那隻看不見的手所吸引,卻忽略了他思想的重要前提:市場是以人性中的惡作為動力的,每個市場經濟中的主體都是自私自利的。自私有意插花,利他則是無心插柳。一個人犧牲他人來保全自己,並不違背市場的利己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