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分配要發揮市場調節基礎作用又要加強政府宏觀調控

2020-11-28 中國政府網

    2007年12月27日15時勞動保障部勞動工資司司長邱小平、勞動保障部養老保險司副司長尹志遠和勞動保障部失業保險司司長吳道槐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介紹提高最低工資、基本養老金和失業保險金標準,健全正常工資增長機制工作的有關情況。

    [網友 phoebeforest]我在企業做人事方面的工作,知道一點:企業只給員工最低的工資,三金最好都不交。希望國家能夠強制性規定每年的工資增長比例。現在的三金體系還很不完善,企業有很多漏洞可鑽的。

    [邱小平]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這個問題非常複雜。現在我們已經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勞動者是通過在勞動力市場上自主擇業,用人單位通過勞動市場自主用人,雙方通過雙向選擇建立勞動關係。

    企業分配的自主權利已經基本落實,政府對企業的工資管理逐步轉向宏觀、間接的調控,所以在這種體制下,企業職工工資的增長取決於很多因素:首先取決於勞動力市場供求,這就是所謂的市場基礎調節作用;二是取決於勞動者本身的人力資本投入,也就是受教育投入,一般情況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所獲得的勞動報酬就越多;三是取決於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勞動者為企業提供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四是取決於企業內部是否建立了集體協商機制等等。

    所以說企業職工工資增長現在確實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現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再強制規定各類企業都要按一個什麼樣的比例漲工資的話是行不通的,還是要按市場規律辦事。因為這是企業分配的自主權,工資分配受到很多因素影響的,特別是用人單位在市場上的經營狀況,各個企業的經營狀況都不一樣,一刀切的話有的企業可能很輕鬆就按照這個比例增長工資,但是有些企業可能就很困難了。所以一刀切地定一個比例的話再也行不通了,我們也不能再回到計劃體制下由政府指令性地安排企業職工工資增長的做法了。

    當然,政府也不是毫無作為的,建立最低工資制度實際上就是政府對市場分配的直接幹預,保證勞動者提供正常勞動前提下獲得合理的基本收入。另外,政府還要積極地發揮對企業工資分配的指導和監控作用。

    黨和政府對建立健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的問題非常重視,按照國務院的部署,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相關的政策意見。總的思路是,繼續深化企業工資分配製度改革,建立健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企業工資分配製度,在充分發揮市場基礎性調整作用的同時,加強政府對企業工資分配的規範、指導、調控和監管。

    通過政府加強對工資分配監管和指導,切實提高普通職工工資水平,促進職工工資與企業效益相協調,逐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實現公平分配。

    落實這個思路必須要把握這麼幾個原則:一是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以及公平與效率相統一的原則,通過建立勞動、管理、技術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來確保分配起點的公平、分配過程的公平和分配結果的公平;二是堅持職工工資增長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要在企業經濟效益提高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上保持職工工資水平合理增長;三是要堅持企業自主分配與平等協商相結合,剛才講企業擁有工資分配自主權,但是企業自主分配絕不是企業資本方單方面來決定分配的,而是要通過企業與職工代表或者工會進行平等協商來共同決定工資分配,這是企業自主分配權中應有的含義,所以要把平等協商共決作為企業分配的形式,妥善處理資本與勞動之間的分配關係;四是堅持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相補充,在注重市場調節的基礎作用的同時,還要通過政府的必要調控、指導、幹預來彌補市場功能的失靈,當然,這個作用是間接的。              

    點擊進入本次訪談>>>>>>>>>>>

相關焦點

  • 關鍵是釐清市場與政府作用的邊界——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
    其次,原來的基礎性作用定義是通過國家調控市場來實現宏觀經濟和政府目標,市場起不到決定性作用;而在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時,政府所調控的不是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市場機制,而是調控影響宏觀經濟穩定的價格總水平、就業總水平和利率總水平,等等,政府是在沒有幹預市場調節資源配置的前提下,對其產生的宏觀結果進行調控。
  •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黨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七大提出「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 陳道富:運用四大對策 更好實現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與調節
    制度和機制,更多強調宏觀調控的「規則」導向而非「相機抉擇」決策。在不同周期中都能發揮作用的,因而是「跨周期」的。  二是基於經濟增長趨勢或潛在增長率的調節。即宏觀調控既要幫助微觀主體「熬過」經濟結構坍塌和調整的艱難時期,又要幫助市場主體「看見」未來,完成布局。宏觀上關鍵是要打開經濟增長空間,引導理念、制度和結構的根本性轉變和變革,實現「範式轉換」。  因此,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與調節,應是指著眼於長遠利益(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短期實現,在目標的確定上需要兼顧長期和短期。
  • 運用四大對策 更好實現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與調節
    7月30日的政治局會議指出,「經濟形勢複雜嚴峻,不穩定不確定性較大,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要求「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推進,實現發展規模、速度、質量、結構、效益、安全相統一」。這時候提出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與調節,應是寄希望於通過「設計和調節」,能應對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解決中長期問題,防範化解風險,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 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
    其中,「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特別值得關注,這是基於完善宏觀調控層面首次提出的,其戰略定位和運作機理超越了以應對經濟短周期波動為主的傳統逆周期調控政策框架。第一,宏觀調控跨周期是相對於傳統的逆周期調節而言的,但不是對逆周期調節的否定或取代,而是對其的完善和升級。
  • 【前沿新論】對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的思考
    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跳出應對短期波動為主的思維定式,更多從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強創新能力等方面進行長期制度設計。  跨周期政策實施著力點  跨周期調控是對逆周期調控的進一步升級和完善,重在從結構優化、長期均衡角度提高宏觀調控的精準度和效力。
  • 應對新挑戰宏觀調控要有新作為
    因此,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新挑戰,宏觀調控需要持續調整和完善擴大國內需求的政策組合,全面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創新運用適當提高赤字率、抗疫特別國債、減稅降費、降準降息和再貸款等政策手段,適時適度加大逆周期政策對衝,助力消費和有效投資回暖,從而推動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為經濟運行逐步企穩回升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二是著力抓好保市場主體穩就業。
  • 政治局會議為下半年中國經濟把脈:首提「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
    相對於此次提出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概念,此前比較常見的提法是「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或「逆周期調節工具」。比如在2019年7月30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中,提及「適時適度實施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有力推動高質量發展」。2019年12月6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則提及「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運用好逆周期調節工具」。
  • 宏觀調控要有跨周期的考量
    ■逆周期調節更重當下,且調節不當可能埋下隱患。跨周期的宏觀調控除了要考慮當下外,還要考慮影響未來發展的更多變量,比如,在經濟下行期就不能只一門心思穩增長而不顧及由此可能引起的未來風險。應對各方面挑戰,熨平經濟波動,保持經濟發展行穩致遠,宏觀調控的作用十分重要。7月30日,2020年年中政治局會議召開,作為下半年經濟工作的指引,在此次會議有關宏觀調控的表述中,首次出現了一個新的提法——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 鄧小平關於經濟改革和發展論述中蘊含的宏觀調控思想
    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就必須學會運用經濟手段從宏觀領域進行調控。在這方面,鄧小平也作過深入的思考。總的來看,宏觀調控手段分為以下兩類: 一類是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收入政策為主體的間接調控手段。鄧小平十分重視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1978年 12月,鄧小平就提出,「我們要學會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
  • 王永利:疫情帶來難得的宏觀調控變革良機
    同時也引發了對現代貨幣理論(MMT)與財政赤字貨幣化的激烈爭論,不少人認為中國不能跟隨美國的政策步伐,政策上必須強調「不搞大水漫灌」,要保持宏觀政策調控空間。如此,是否可以斷言發達國家集體失智?非常時期祭出非規貨幣政策當屬不正常?似乎對美歐日英等實施超常規宏觀應對舉措的做法,還需要仔細斟酌。
  • 關於發布2017年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和人工成本情況的通知
    各用人單位: 為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市場對人力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工資收入分配製度的步伐,更好地指導用人單位搞好內部分配,我市在以工資指導線、最低工資標準、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和人工成本預警預測制度為內容的企業工資收入分配宏觀調控體系不斷完善的情況下,經過調查、匯總、分析
  • 任進: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與法治政府建設
    [摘 要] 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在此基礎上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並以法治方式推進。
  •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調節兩種作用,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需要發揮政府的調節作用  然而,對於少數生態地位特殊的區域而言,「保護」的意義顯得更加重要。譬如,青海的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是生態系統最為敏感的地區,也是十分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考察青海時指出,「中華水塔」是國家的生命之源,保護好三江源,對中華民族發展至關重要。
  • 2014年寧夏事業單位申論:使市場之手和政府之手優勢互補
    市場是商品交換的場所、渠道和紐帶,是商品生產者之間全部交換關係的總和。市場規律包括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貨幣流通規律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   在資源配置中,既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也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宏觀經濟管理)和市場監管(微觀經濟規制)作用,是市場經濟國家的通常做法,也是現代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
  • 人民日報:如何認識從「基礎性作用」到「決定性作用」
    從「基礎性作用」到「決定性作用」,雖然只有兩字之變,卻反映出我們黨對政府與市場關係更加明確的定位,無疑是一個重大的理論突破,對於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經濟體制改革不斷進行探索。黨的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 黨報刊文解析社會分配不公根源 系四大因素造成
    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產要素對國民收入貢獻的大小進行的分配,主要由市場機制形成。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把國民收入中的一部分拿出來通過稅收和社會保險系統進行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調控機制起作用。第三次分配是指動員社會力量,建立社會救助、民間捐贈、慈善事業、志願者行動等多種形式的制度和機制,是社會互助對於政府調控的補充。
  • 王偉域: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視角和實踐要求,對於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推動高質量發展,意義深遠。
  • 關於印發《貴港市充分發揮市場作用促進人才順暢有序流動實施意見...
    各縣(市、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為深入貫徹落實《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於充分發揮市場作用促進人才順暢有序流動的實施意見》(桂人社規〔2019〕16號),提高人才資源配置效率,結合我市實際,制定了《貴港市充分發揮市場作用促進人才順暢有序流動實施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 宏觀積極政策需要加強統籌協調並各有側重
    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與過去幾年財政政策表述不同,今年在積極的基調上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並且要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   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鬆緊適度,與去年貨幣政策的表述也不同,去年是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現在改為穩健的貨幣政策,不再提「中性」一詞,表明貨幣政策偏向寬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