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周期調節更重當下,且調節不當可能埋下隱患。跨周期的宏觀調控除了要考慮當下外,還要考慮影響未來發展的更多變量,比如,在經濟下行期就不能只一門心思穩增長而不顧及由此可能引起的未來風險。
應對各方面挑戰,熨平經濟波動,保持經濟發展行穩致遠,宏觀調控的作用十分重要。7月30日,2020年年中政治局會議召開,作為下半年經濟工作的指引,在此次會議有關宏觀調控的表述中,首次出現了一個新的提法——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會議確認上半年「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且「二季度經濟增長明顯好於預期」。但同時指出,基本面尚未完全修復,「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
持久戰,對應的關鍵詞是中長期。這次會議,除了研究半年經濟,還明確今年10月召開十九屆五中全會,十四五規劃也將浮出水面。顯然,我們要關注的不只是下半年,還有未來5年及更加長遠。打持久戰,需要有適應疫情的中長期模式,這裡既包括戰略抉擇,也包括調控方式的確定。
在持久戰這一判斷的基礎上,會議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針對當前實際、著眼長遠發展的戰略性選擇,相應地,對於宏觀調控也不能只在意短期得失,而要基於這一要求乃至更長久的經濟可持續增長的立場,來進行整體思考和設計。簡言之,宏觀調控要有跨周期的考量。
經濟下行疊加疫情衝擊,讓人們對逆周期調節已十分熟悉。它其實就是指,在經濟周期運行的不同階段,宏觀經濟政策應對經濟波動的對衝措施,或者刺激以緩解經濟下行時的壓力,或者通過降溫抑制經濟過熱時的風險。顯然,逆周期調節更重當下,且調節不當可能埋下隱患。跨周期的宏觀調控除了要考慮當下外,還要考慮影響未來發展的更多變量,比如,在經濟下行期就不能只一門心思穩增長而不顧及由此可能引起的未來風險。換句話說,「跨周期調節」既要考慮短期經濟波動,更要審視未來經濟周期走向。
當前形勢下,中央提出「跨周期調節」,表明伴隨疫情防控趨於平穩和經濟運行逐步恢復,政策的關注點,已從對衝疫情衝擊轉向更大周期和背景之下的深刻變化,以及採取何種政策框架來應對影響未來的各種中長期問題。這裡面既有房地產、隱性債務、經濟結構、人口結構等老問題,也包括疫情、外部環境惡化等新問題。老問題長期存在,新問題不斷出現和蔓延,不但給經濟運行帶來更多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也令以應對經濟短周期波動為主的傳統逆周期政策顯得捉襟見肘,因此建立和完善一套站位更高、面向緩解中長期問題的宏觀調控框架,通過制度化設計保持宏觀政策的協同,降低政策的波動性和負面作用,已勢在必行。
「跨周期調節」的提出,雖然淡化了傳統「逆周期調控」在中長期問題面前的重要性,但不意味著政策轉向,經濟恢復期仍需要逆周期政策發力,只是再出現基於經濟短周期波動的「大開大合」式的貨幣寬鬆或收緊的可能性已很小,更多是基於中長期問題導向和更好服務於中長期戰略布局的政策微調。事實上,微調已經開始。對於下半年宏觀調控,總體定位已經從「更大的力度」轉變為「落地見效」與「協調配合」,具體內容已經從工具運用轉變為質量與效率的要求。說到底,宏觀調控要更加注重把控力度和取得實效,更好服務於中長期戰略布局。
從中長期考量,雙循環+內循環為主大格局,是未來五年的關鍵詞。實現發展規模、速度、質量、結構、效益、安全相統一,是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內中國經濟政策主要考慮的政策目標,也是施行有效宏觀政策的重要出發點。在全面把握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的深遠影響和充分考量外部環境充滿不確定性因素的前提下,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將短期宏觀調控政策與長期的深化改革結合起來,緊緊圍繞結構調整、科技進步和國內需求升級,圍繞激發國內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促進要素資源有效配置及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綜合施策——宏觀調控跨周期框架的建立和完善,不但不會傷害傳統宏觀調控熨平短期經濟波動的功能,更是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的重要保證。
(文章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