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李可愚 每經編輯:陳旭
二季度GDP增長3.2%、工業消費投資三大指標「觸底反彈」……儘管上半年我國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但中國經濟一路攻堅克難,在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了增速「轉正」。
在上半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交出超預期「成績單」的背景下,下半年中國經濟的「運行圖」和「進度表」又將如何繪就?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除了決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以外,還分析研究了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此次重要會議上,提出了一系列事關下半年乃至今後一段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概念和新提法,其中更首次提及「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這一重要概念。
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協調機制
上半年特別是二季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超預期的成績,這一成果來之不易。
本次會議強調,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我們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加大宏觀政策應對力度,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經濟穩步恢復,復工復產逐月好轉,二季度經濟增長明顯好於預期,三大攻堅戰紮實推進,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產業數位化、智能化轉型明顯加快,改革開放繼續深化,人民生活得到有力保障。
在上半年經濟穩步恢復的情況下,如何分析研判下半年的經濟形勢?
圖片來源:新華社
從此次會議的有關表述看,決策層對可能遇到的嚴峻形勢有著充分的準備。
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
與這樣相對謹慎的認識相對應,在此次會議的有關表述中,繼續保留了「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的內容。這是繼4月17日、5月15日政治局會議後,第三次出現該內容。
與此同時,此次會議繼續明確提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並首次提出「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
從「逆周期」到「跨周期」 體現宏觀調控演進
應對各方面挑戰,保持經濟發展行穩致遠,宏觀調控無疑是我們手中的一項「利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此次會議有關宏觀調控的表述中,首次出現了一個新的提法——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相對於此次提出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概念,此前比較常見的提法是「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或「逆周期調節工具」。比如在2019年7月30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中,提及「適時適度實施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有力推動高質量發展」。2019年12月6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則提及「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運用好逆周期調節工具」。
從「逆周期」到「跨周期」之變,背後反映我國宏觀調控政策出現了怎樣的演進?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讀稱,宏觀調控逆周期調節指的是在經濟周期運行的不同階段,宏觀經濟政策採取各不相同的針對性對衝措施,應對經濟的波動。
比如說,經濟增速過快時,要使用逆周期政策讓經濟降溫;當經濟處於相對較弱的運行階段時,宏觀經濟政策就會增加刺激措施,來保持相對穩定的運行。
不過,如果僅僅注意逆周期調節,可能出現政策雖適應當下周期,但有可能帶來更長期後遺症的情況。
而提出「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意味著宏觀調控不會簡單考慮一個經濟周期內的問題,而更加關注一項宏觀經濟政策延續的時間、覆蓋的效果。宏觀政策的推進不僅僅簡單考慮當前的情況,還要結合併納入更長遠的情況。
在本次會議有關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表述中,也著重提及「必須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實現發展規模、速度、質量、結構、效益、安全相統一」。這一內容與上文提及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之間,具有高度的接續性和一致性。
「雙循環」概念首現政治局會議層面
近一段時間以來,決策層在多個關鍵場合提及「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新提法。
例如5月1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時也強調,我們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而在此次政治局會議上,「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重要表述再被提及,也是首次在政治局會議層面出現。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多個重要場合,「雙循環」中「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地位都得到凸顯。
會議強調,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大力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記者也注意到,對更好發揮國內大循環作用這一重要命題,近期決策層也作出一系列權威表述,不少專家也給出深入分析解讀。
圖片來源:新華社
例如,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就指出,我們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佔斌分析認為,我國今年有望成為全球第一消費大國,構建以內需體系為主體框架的國內循環體系,是堅持以我為主構建雙循環的關鍵。
張佔斌表示,緊盯國內循環發展的重點,一項任務是暢通國內循環體系的基本環節。
比如在分配領域,重點是提高居民收入增速,增加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流通領域,重點是降低公路運輸成本並提高鐵路、水路運輸比例,打通港口、鐵路、公路基礎設施連接短板,降低整體物流運輸成本;在消費環節,提高國貨精品的競爭力吸引境外消費回歸,積極發展特色服務型消費。
再提「房住不炒」 顯示政策定力
對於下半年經濟社會發展重點,此次政治局會議提出了多方面具體任務。
例如,會議提出「要以新型城鎮化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推動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這是今年召開的歷次政治局會議中首次出現這一表述,而新型城鎮化料將成為下半年宏觀政策方面的一個「高頻詞」。
近一段時間以來,政策層面對推進新型城鎮化也作了不少先期部署。比如7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補短板擴內需提升群眾生活品質。
而在6月3日,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關於加快開展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的通知》,圍繞健全公共衛生服務設施、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市政公共設施和縣域經濟培育設施等四個方面,明確提出了17項建設任務。
除此之外,本次政治局會議再次明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這也體現出儘管國內經濟形勢持續面臨較大壓力,但「房住不炒」的方針依然堅若磐石,顯示出了政策的定力。
而對於今後一段時間的房地產市場政策,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主持召開房地產工作座談會時也指出,要時刻繃緊房地產調控這根弦,堅定不移推進落實好長效機制。要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穩住存量、嚴控增量,防止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
要持續整治房地產市場亂象,依法有效查處違法違規行為。要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因地制宜推進城鎮老舊小區和棚戶區改造,著力解決城市新市民和年輕人住房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