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言該:中國宏觀槓桿率的解析,以及未來趨勢和應對之策

2021-01-18 界面新聞

文 | 章言該(某金融機構宏觀研究員)

新冠疫情成為2020年全球經濟最大的黑天鵝,目前還沒有看到全球疫情拐點的出現。疫情發生後,各國開啟危機應對模式,美聯儲降息至零並以史上最快速度擴表,多國應對疫情的財政支出佔GDP比例超過10%。儘管如此,歐美等主要國家,依然還在復工和抗疫中艱難平衡。

疫情爆發後,中國在積極防控疫情的同時,也出臺了一系列措施穩定經濟、保市場主體。貨幣政策方面,疫情初期就很快轉向寬鬆,在維持市場流動性的同時強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對微觀主體尤其是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企業及中小企業加大了信貸支持。財政政策方面,赤字率突破3%的隱性約束達到3.6%,同時新增1萬億抗疫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新增額度也從2019年的2.15萬億提高到3.75萬億。

這些應對危機的舉措,取得了顯著效果。在一季度GDP同比下滑6.8%後,二季度經濟快速恢復,當季GDP同比增速達到了3.2%,這遠好於疫情初期時市場的一致預期。近期公布的7月經濟數據,顯示經濟復甦的速度有所恢復,但向常態化回歸的趨勢並沒有變。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任何政策,尤其是非常規時期出臺的政策,有利也必然有弊,很難只有積極影響的政策。應對疫情的非常規政策,在引領中國經濟率先復甦的同時,也帶來了債務擴張和宏觀槓桿率上升。

社會融資規模,是衡量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的指標。除了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這一項是股權融資外,其它的分項多屬於債權融資。多數年份股權融資佔社會融資規模的比例在5%以內,因此社會融資規模可以衡量實體經濟的債務擴張情況。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今年上半年新增社融20.8萬億,其中最重要組成——人民幣貸款,新增12.3萬億,而去年上半年兩者分別只有14.6萬億和10.0萬億。

在衡量實體債務擴張時,除了社會融資規模外,宏觀槓桿率這一指標更受關注。

一方面,是因為隨著經濟增長,經濟體量是在不斷擴大的,債務規模也會隨之擴張,經濟的償債能力也不斷提高。因此,債務規模和經濟體量的相對比值,相比於社會融資規模,更能反映一個經濟體的債務壓力。而宏觀槓桿率正是這樣的一個指標,它的公式是債務餘額除以名義GDP,再乘以100%。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有分部門的宏觀槓桿率數據,可以很容易地倒算出實體經濟各部門的債務餘額,而根據社融來估算很困難。通過這種拆解,能夠分析債務的結構變化。

目前還沒有官方公布的宏觀槓桿率數據,市場機構在做研究時,通常引用中國社科院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CNBS)和國際清算銀行(BIS)的數據。兩個口徑的差異,一是CNBS的統計剔除了實體經濟總槓桿率中重複計算的部分,因此更客觀;二是CNBS口徑的宏觀槓桿率公布更早,比如CNBS已經公布了今年一、二季度的數據,而BIS口徑最新的還是2019年四季度。因此,這篇文章只引用CNBS口徑的數據。

根據CNBS,2019年四季度、2020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中國實體經濟部門的槓桿率分別為245.4%、259.3%和266.4%,出現了較快上升。可以進一步拆分為非金融企業部門、居民部門和政府部門,2019年四季度三者的槓桿率分別為151.3%、55.8%和38.3%,而在今年二季度,三者分別上升到了164.4%、59.7%和42.3%。可見,今年上半年中國實體經濟部門的槓桿率上升,主要由非金融企業貢獻。

資料來源:中國社科院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CNBS)宏觀槓桿率等於債務餘額除以名義GDP,由於名義GDP是已知的,我們可以根據這個公式來倒算出債務餘額。

舉個例子,來方便讀者理解。計算某個季度宏觀槓桿率所用的名義GDP,是這個季度和前三個季度的名義GDP之和,比如2020年一季度,就是2019年二季度到2020年一季度的和,為97.93萬億元。再乘以2020年一季度的非金融企業槓桿率161.1%,就可知今年一季度末,非金融企業債務餘額總計157.77萬億。

用同樣方法,計算出非金融企業、居民部門和政府部門,在2019年四季度到今年二季度,各個季末的債務餘額,如下表所示。

資料來源:CNBS,國家統計局今年一季度,宏觀槓桿率上升了13.9個百分點,實體部門債務餘額增長了4.4%。這10.7萬億的增量債務中,非金融企業、居民和政府,分別貢獻了7.9萬億、1.2萬億和1.7萬億。

非金融企業在今年一季度,對實體部門總債務擴張貢獻超過七成。這主要是因為,疫情發生後企業停工停產停收,但很多支出是剛性的,比如房租和人工成本。為了避免受疫情衝擊較重的企業,比如交通運輸、旅遊、餐飲等行業企業,以及廣大中小企業因停收而破產,央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並且向上述企業傾斜。因此,今年一季度非金融企業的債務較快上升。

相比之下,居民部門和政府部門一季度的新增債務要小得多。這主要是因為,疫情時期居民減少在外活動,購房和消費的需求都大為下降,進而導致新增的房貸和短期消費貸款規模下滑。與此同時,一季度的政策重點是防控疫情,投資性的財政支出下降,國債和地方債沒有密集發行,政府債務沒有明顯擴張。

二季度宏觀槓桿率上升7.1個百分點,和一季度相比明顯放緩。實體部門債務餘額增加9萬億,相比一季度末增長3.5%。這9萬億新增債務,非金融企業、居民和政府部門,分別貢獻了4.5萬億、2.4萬億和2.1萬億(和根據表1計算的結果不同,主要是四捨五入產生的誤差)。

對比來看,二季度非金融企業新增債務回落,而居民債務明顯擴張。國內疫情3月份得到控制後,復工復產加快,5月份的時候生產就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經濟逐步修復,貨幣政策和信貸政策今年4月就開始從危機模式中退出了,這對企業債務擴張有一定壓制。

而家庭部門一季度積壓的需求,比如購房和消費,在二季度開始釋放。以購房為例,今年一季度商品房銷售額只有2.0萬億,而二季度達到了4.7萬億,這推升了居民部門二季度的房貸規模。消費恢復同樣帶動消費貸規模擴張,一季度新增消費貸只有7215億,創下5年新低,但在二季度就提高到了16258億。

往後看,實體部門的宏觀槓桿率很可能會慣性上升。宏觀槓桿率等於債務餘額比上名義GDP,只要債務增速快於名義GDP增速,宏觀槓桿率就會擴大。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財政赤字3.76萬億、赤字率安排3.6%以上,可以推算出今年的名義GDP增速上限在5.4%。

儘管對社融和貨幣供應量的定調,從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明顯高於去年」轉變為年中政治局的「保持合理增長」。但由於小微企業、製造業企業的景氣度依然不佳,就業也要保,因此貨幣和信用政策不會過快收緊,債務增速在今年下滑到5.4%的概率幾乎為零。因此,年內的宏觀槓桿率大概率會繼續上升。

由於低基數,2021年一季度名義GDP增速將會顯著上升,屆時宏觀槓桿率可能會出現階段性回落。不過由於今年二季度經濟快速恢復,明年二季度GDP同比的基數效應減弱,預計明年二季度GDP增速相比當年一季度會大幅下滑,此時宏觀槓桿率大概率會再度回升。

筆者預計債務增速和名義GDP增速的交點,可能在2021年下半年或者2022年上半年才能出現,此時才真正迎來宏觀槓桿率的拐點,宏觀槓桿率的趨勢由升轉降。

這樣的判斷,有哪些政策含義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淡化增長目標,強調防風險。最近幾年國內外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央提出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際循環對中國經濟增長和技術創新有著積極意義,但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它對中國經濟的推動作用將趨勢性減弱。而國內大循環的建立需要時間,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綜合結果,可能是潛在增長率下降。

如果違背潛在增長率下滑的事實,搞大規模刺激來託底經濟,宏觀槓桿率會飆升,得不償失。因此,需要客觀認識並接受潛在增長率下滑的事實,淡化增長目標。

今年的年中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了「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這意味著各類政策目標中,比如防風險、推動科技創新等長期目標的權重可能會變得更高。但是像地產調控全局性放開、地方債務監管等短視的、會顯著推升槓桿率的政策,出臺概率不大。

第二,堅持「房住不炒」的調控政策。長期高房價會擴大金融體系敞口,因為在相同首付比例要求的情況下,房價更高需要舉借的債務越多。如果出現房價上漲預期,投機性和恐慌性的加槓桿購房需求增加,又會刺激居民債務擴張。

在構建國內大循環體系中,房地產調控出現全局性放鬆的概率較低,「房住不炒」將是未來一個時期地產調控的主基調。

這需要政策配合。貨幣政策方面,歷史經驗顯示,金融條件是影響國內房地產市場的重要因素。貨幣、信貸配合調控,一是需要實行差異化的房貸利率,在滿足剛需和改善性需求的同時,遏制投資和投機性的購房需求;二是在首付環節,嚴格限制消費貸等短期貸款資金違規用作首付;三是嚴格規範開發商的融資。

財政政策方面,降低對土地財政的依賴。2019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7.3萬億,佔當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之和的26.4%。房住不炒的調控基調下,土地財政比重將降低,各級政府需要儘快適應這種變化,包括培育新稅源、改善消費基礎設施以提高消費稅比重、壓減各級政府部門經常性支出等。

第三,推動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通過做大GDP的方式來消化債務。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後,很難再依靠要素投入來驅動增長了。這個時候只有依靠技術創新,才能實現可持續增長,通過GDP的增長來消化存量債務。

由於創新活動存在比較大的不確定性,這使得它所需的金融支持,和傳統的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不相匹配。未來要提高創新活力,需要打造更有利於科技創新的金融生態。包括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擴大風投市場規模助力初創企業發展,以及借鑑矽谷銀行的模式,提高間接融資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等。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責編郵箱:yanguihua@jiemian.com)

相關焦點

  • 央行首次對宏觀槓桿率上升表示「鬆口」
    此前,在一、二季度金融數據發布之時就討論過宏觀槓桿率的問題,釋放了特殊環境下應對槓桿率抬升適當提高容忍度的政策信號。如何看待宏觀槓桿率上升?宏觀槓桿率是指債務總規模與GDP的比值,宏觀槓桿率的上升意味著負債收入比上升,經濟主體的債務負擔加重,違約風險也隨之上升,因此宏觀槓桿率通常被作為判斷經濟風險的重要指標。
  • 宏觀槓桿率迅猛攀升 如何穩槓桿
    文中說,研究發現,過去十多年來中國宏觀槓桿率上升較快,金融資產風險向銀行部門集中。針對這一問題,須著力穩住宏觀槓桿率,通過改革開放發展直接融資,讓市場主體能夠自我決策、自擔風險並獲得相應收益,由此在保持槓桿率基本穩定的同時,增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提升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
  • 央媽首次確認宏觀槓桿率顯著上升,這意味著什麼?
    事實上,在此後,我就不止一次研判,中國宏觀槓桿率飆升是大勢所趨。   大家可以通過關鍵詞「宏觀槓桿率」搜索我公號裡的歷史文章,就知道了。  而與之對應的是,企業的艱難、就業的艱難、財政的艱難、外貿的艱難等,都會引發全國總體債務餘額的繼續推高。   更麻煩的是,由於疫情的沉重打擊,我們再也不可能去選擇像2018年那樣去降槓桿了。   換句話來說,中國長期低利率,中國長期加槓桿,是大勢所趨。
  • 「允許宏觀槓桿率階段性上升」是什麼意思?「水管」又打開了?
    所以宏觀槓桿率的增長,主要是分子增長快於分母,即債務規模的增長超過了實體經濟產出。二、 如何理解央行「允許宏觀槓桿率階段性上升」?首先我們不能斷章取義,需要看一下央行這句話的完整論述。阮司長的原話是這樣的:「今年前三季度中國信貸和社融增速合理增長,還沒到偏快增長的狀況。
  •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宏觀槓桿率顯著回升是短暫的
    曾剛認為,未來短期內貨幣政策將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並更加積極地應對疫情對實體經濟的衝擊。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國內復工復產推進,海外疫情擴散,目前央行貨幣政策以更為積極的姿態應對海外風險傳導,並將實體增長和就業穩定放到更高位置。未來央行的重點在於實體信貸,與銀行負債端更直接相關的貨幣市場將相機跟隨調整。
  • 中國宏觀槓桿報告:2019
    中央高度重視債務和槓桿風險。  本文旨在全面透視中國宏觀槓桿情況,首先細緻討論中國宏觀槓桿率的評估問題,其次深入分析總槓桿和分部門槓桿的最新進展、變化原因和未來趨勢,最後以微觀視角對結構性去槓桿提出建設性建議。
  • 【中國央行:應當允許宏觀槓桿率階段性上升】中國央行調查統計司...
    2020-10-14 17:27:47來源:FX168 【中國央行:應當允許宏觀槓桿率階段性上升】中國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14日在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信貸和社融增速合理增長,還沒到偏快增長的狀況。
  • CMF發布「宏觀穩槓桿下的中國信用風險表現、趨勢及防範」 報告
    本期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席主席楊瑞龍主持,聚焦「宏觀穩槓桿下的中國信用風險表現、趨勢及防範」,知名經濟學家楊再平、林採宜、伍戈、程實、袁海霞聯合解析。論壇第一單元,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長袁海霞代表論壇發布CMF中國宏觀經濟專題報告。
  • 宏觀槓桿率,與缺錢常態化
    都在說今年中國經濟冠絕全球,這是真的!然而,這背後的代價和成本,卻被嚴重忽視。未來,誰來為這個代價買單呢?今年據說是大閘蟹的「大年」,事實上,金融市場上橫著走的人,也是特別多。因為,房股雙high下,很多人確實賺到錢了。
  • 全面剖析中國企業槓桿率的異質性
    內容提要:本文基於Wind上市企業資料庫、工業企業資料庫和BVD Oriana亞太企業資料庫對中國企業槓桿率的結構特徵和風險進行測算、對比和分析,試圖全面的了解中國企業槓桿率的現狀。從宏觀結構來看,大企業的槓桿率是順周期的,而且上市企業順周期性更為明顯,而小企業槓桿率的周期特徵並不明顯;中國企業長期槓桿率分化而短期槓桿率趨同;製造業行業降槓桿比整體更為顯著。
  • 預測2018年宏觀經濟關鍵詞:防風險、控槓桿
    當前中國的槓桿率水平到底有多高?11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發布了央行行長周小川撰寫的《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一文。文中指出,2016年末,我國宏觀槓桿率為247%,其中企業部門槓桿率達到165%,高於國際警戒線,部分國有企業債務風險突出,「殭屍企業」市場出清遲緩。一些地方政府也以各類「名股實債」和購買服務等方式加槓桿。
  • 張明、李曦晨、王喆|全面剖析中國企業槓桿率的異質性
    從宏觀結構來看,大企業的槓桿率是順周期的,而且上市企業順周期性更為明顯,而小企業槓桿率的周期特徵並不明顯;中國企業長期槓桿率分化而短期槓桿率趨同;製造業行業降槓桿比整體更為顯著。從微觀結構來看,高盈利企業的槓桿率更低,且這個特徵在民營企業中更突出;殭屍企業的槓桿率水平遠高於普通企業;國有企業槓桿率水平更高,但去槓桿趨勢並不顯著。
  • 張瑜評2020宏觀槓桿率:突發應急加槓桿 盡力而為求平衡
    此外,對比其他發達國家,我國宏觀槓桿率的上升雖高,但尚在可控範圍內,這要歸功於強有效的疫情防控和經濟的快速修復,使得我們的政策不必急於「一上來就把子彈打光」。我們根據美國的資產負債表和GDP數據測算,截至年中,美國的實體經濟槓桿率或將高達300%以上,半年槓桿率即抬升50個百分點。
  • 宏觀槓桿率都不是事,年輕人不肯生孩子才是最要命的
    中國今天生育率如此之差,後果是極為嚴重的地!同樣的情況,日本用了40年,韓國用了30年,中國只用了20年。而這三個國家都是極為成功的出口導向國家,卻最終殊途同歸!正是中國過去20年一直都在嘗試玩這個遊戲,使得國內市場遍地是過剩的人民幣流淌著。這麼多錢,不去股市、不去樓市、不去古玩字畫、不去物價上,還能去哪裡呢?所以,其實是中國的出口導向引爆了中國房子和股票長期的估值偏高。
  • 2020年槓桿率或將有限攀升
    依照前兩年的穩(去)槓桿路徑,2019年宏觀槓桿率的攀升有些意外。不過,鑑於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導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以及2018年去槓桿速度過快需要調整,2019年槓桿率出現較快上升,亦在情理之中。不過,全年6個百分點的槓桿率增幅,只及2008年至2016年槓桿率年均增幅的一半,且後三季度累計僅增長1個百分點,體現了政策當局穩槓桿的決心和定力。
  • 巴曙松:穩住槓桿率上升的斜率是更為現實的政策取向
    回顧過去幾年的宏觀政策和經濟表現,基本上都圍繞著是否以及如何去槓桿展開。2009年起的巨量債務擴張將中國經濟帶入了債務周期的漩渦;2010年通脹切換到2012年的債務通縮;2013年遭遇明斯基時刻,試圖以緊縮出清的方式去槓桿;2014年至2015年則提出緊縮不宜去槓桿,更應以寬鬆應對並發展股權融資,以及槓桿在不同部門間騰挪,對應的是寬鬆的流動性環境、試圖以做大權益去槓桿以及地產去庫存政策;2016年的政策基調再次作出調整,過度寬鬆並不適宜去槓桿,這意味著回歸真正意義上中性的貨幣利率將成為去槓桿主基調下的選擇
  • 居民槓桿率是什麼意思?2017年中國居民槓桿率現狀
    追訪  居民槓桿率上升過快  「在過去十年,中國的槓桿率上升得很快,表面上企業槓桿率是最高的,但當前我們更應該警惕的是過去這幾年居民部門加槓桿加得很快,居民部門債務佔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已經接近90%到100%,去年是標誌性的一年,中國居民部門的貸款超過了居民部門存款的增量
  • 中國影子銀行報告:釋疑影子銀行後續監管 避免槓桿率快速上升
    銀保監會課題組相關人士表示,影子銀行的規模會是動態的,和經濟增速、市場具體需求密切相關。高風險的部分還要繼續壓降,未來會支持合法合規、對實體經濟有積極意義的部分業務。不僅使金融風險不斷積累和暴露,違法違規問題日益嚴重,而且也大大抬高了我國宏觀槓桿水平,吹大資產泡沫,助長脫實向虛,嚴重影響了金融與經濟的良性循環。一些國際組織也多次發出警示,認為中國影子銀行已嚴重威脅金融體系安全和穩定。2016年7月,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出,中國的影子銀行可能成為中國式「雷曼破產危機」的源頭。
  • 【招商宏觀】《政府工作報告》核心指標解析——2020年5月宏觀政策...
    第二,防風險在在三大攻堅戰中的排序降至最末,同時省略了宏觀槓桿率約束。但BIS統計顯示2019年中國宏觀槓桿率上升9.1個百分點,其中政府、居民、非金融企業3個部門分別上升5.2、3.7、0.2個百分點。第三,貨物進口與出口、實際使用外資增速自2017年以來連續下行。  2.重點關注4處對當前形勢的判斷,分別涉及新冠疫情、國際形勢、國內發展以及未來風險。
  • 劉鶴:目前金融大局穩定,宏觀槓桿率高速增長勢頭已得到初步遏制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13日在出席第11屆陸家嘴論壇並發表演講時指出,中國正在發生巨大的結構性變化,從外需導向轉向國內巨大市場驅動。目前金融大局穩定,宏觀槓桿率高速增長勢頭已經得到初步遏制。劉鶴說,目前形勢正在全面地好轉,大局已經得到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