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央行發布的金融統計數據顯示,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均保持快速增長。央行新聞發言人阮健弘指出「應該允許宏觀槓桿率有階段性的上升,擴大對實體經濟的信用支持」。央行的表態獲得了市場的普遍關注,部分市場機構將其解讀為態度要轉向寬鬆,後續會大放水,但實際上這句話更多的是對過去的總結,接下來仍將維持相對謹慎的態度,具體原因為何,我們今天來共同探討。
「允許宏觀槓桿率階段性上升」是什麼意思?「水管」又打開了?
一、 什麼是宏觀槓桿率,具體如何衡量?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宏觀槓桿率是什麼含義。說起槓桿率,大家一般想到的是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也就是用總負債/總資產。而宏觀槓桿率反映的是一個經濟體的債務水平,通過一個經濟體的總債務/名義GDP進行衡量。
首先來看分子端,一個經濟體的總債務,分別由非金融企業債務、居民債務和政府債務構成。
而分母端方面,名義GDP(國內生產總值)=消費+投資+政府購買+淨出口,是反映經濟產出的指標。所以宏觀槓桿率的增長,主要是分子增長快於分母,即債務規模的增長超過了實體經濟產出。
二、 如何理解央行「允許宏觀槓桿率階段性上升」?
首先我們不能斷章取義,需要看一下央行這句話的完整論述。阮司長的原話是這樣的:
「今年前三季度中國信貸和社融增速合理增長,還沒到偏快增長的狀況。今年受疫情影響,宏觀槓桿率會出現階段性上升。
我們當前面臨特殊情況,宏觀槓桿率提升適應宏觀政策,是支持疫情防控和國民經濟恢復的一個體現。應當允許宏觀槓桿率階段性上升,擴大對實體經濟的信用支持。」
我們可以看到,「允許宏觀槓桿率階段性上升」更合理的解釋是對前三季度的總結,而非對未來的展望。
那前三季度該指標會上升的原因是什麼?主要兩個方面:
1、疫情的特殊原因:疫情影響導致分母端,即經濟增速的大幅回落,這也是主要原因;
2、政策寬鬆支持經濟:央行降準、再貸款、再貼現多種手段的結合,特別國債及地方政府債的發行等等,企業、個人及政府融資更為便捷,融資成本下降,融資規模增加,從分子端進一步提升了宏觀槓桿率的水平。
三、宏觀槓桿率未來具體應該如何走?
關於未來宏觀槓桿率具體應該如何走,讓我們還是看一下阮司長的原話:
「二季度中國GDP增長已經實現了正增長,我們預計三季度GDP增速會進一步提升,這也為未來更好保持合理的宏觀槓桿率水平創造了條件。」
這段話的重點是後半段:「為未來更好保持合理的宏觀槓桿率水平創造了條件」。
所以隨著分母端的經濟復甦,槓桿率大概率會回落,並且槓桿率也會更加「合理」。因此央行大幅放水的可能性很低,因為大放水可能會導致槓桿率的再度提升,那就「不合理」了。
最後,我們需要強調的是,「允許宏觀槓桿率階段性上升」的關鍵詞應該是「階段性」,更多的是對過去的總結。在我國疫情形勢嚴峻以及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的階段,監管層已經通過逆周期調節,加速「增貨幣+寬信用」政策的實施,使宏觀槓桿率產生了階段性的上升。
當經濟增速回歸正軌,預計相應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也將更加穩健適度,央行並不會轉向寬鬆而大放水,宏觀槓桿率也將回歸合理穩定的水平。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度小滿金融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