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文/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
一
抬頭先看遠方
(一)預告了一次會議。本次政治局會議預告了今年十月將會如期召開五中全會,五中全會除了常規研究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還要研究關於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當市場還在糾結今年的小政策環境之時,中央想的更遠,已經開始研究和思考如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二)跟上中央的思路,需要看的遠,想的長。因此當下恰逢十三五收官與十四五開啟的交接處,資本市場想要跟上中央政策思路,就必須也要「看的遠,想的長」。通篇當中,幾乎每一段都有措辭在頻繁引導往「遠」看——「經濟行穩致遠」、「加強前瞻性思考」、「持久戰」、「宏觀調控跨期設計和調節」、「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長期均衡」。
(三)那麼「遠處」的特徵是什麼?十四五發展期間,中國經濟有如下幾個特徵,1、正式進入中速增長。預計五年平均增速目標在5%~5.5%區間內,5%的概率比5.5%的概率要高。2、政策空間變小。對於財政和貨幣兩大手段而言,財政比貨幣的空間更小。宏觀調控的財貨配合或會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也就是過去,財政有底氣,中國的宏觀調控是地票決定央票,財政主導周期,貨幣配合;第二階段,就是現在和接近的未來幾年,財政空間先承壓,貨幣空間尚有,財政逐漸開始配合貨幣,例如今年的再貼現再貸款的操作實例獲得了較好的配合效果;第三階段,很久的未來,貨幣財政空間雙告罄,那麼將再度反轉,財政再度主導,貨幣政策做貨幣化配合。3、外圍環境挑戰加劇。中美中長期博弈格局已沒有逆轉幻想。
(四)遠處的核心詞是什麼?內循環。兩個循環的提法已不新穎,從中美衝突開始後,中央就開始提做大內需和雙循環互促,但今年雙循環的提法有了進一步的清晰——習主席於今年五月首提「內循環為主,雙循環互促格局」。內循環為主是要替代外需嗎?並不是這麼簡單的替代關係,這是最低緯度的理解。外圍發展環境越發不確定+疫情後中速增長提前到來+政策空間因疫情消耗了很大力度,這些特徵都增加了內循環為主格局形成的急迫性,核心是以內循環統穩內外,只有內部循環通暢和穩定了,哪怕增速低一點,也可以穩住內資不外流;哪怕外部環境不穩定,也可以穩住外資不外逃;哪怕政策空間變小了,循環通暢提升政策的「有效性」也可以一定程度對衝總量空間的不足。通過以上三穩才能真正的增加中國根本的磁吸力,繼續對外開放同時加深內外互促。自身身體好了,天氣冷一點也不會生大病,身體消化健康,吃小劑量的藥吸收和藥效也會更好。
二
再理解當下
看完遠方,收回視線,再看當下,對於政策微調的理解就會更加順暢。
(一)高質量重回基調的高地。從2018年開始,高質量發展理念基本成為高層會議的一個持久基調。疫情中的上半年,宏觀基調短期快速的轉向防風險與穩增長為主,「救急」是第一要義。當下高質量等相關發展理念的闡述再度佔到了五分之一的核心篇幅,也就意味著疫情後非常態逆周期調控基本到達頂峰,經濟從ICU中走出,政策也要對應逐漸回歸到常態化的發展理念中來。
(二)中央對於上半年的抗疫和經濟增長答卷是非常滿意的。文中提及「二季度經濟增長明顯好於預期」,雖然經濟前景依然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但至少目前為止的答卷都是超預期的,尊重經濟規律、守好就業底線、落實好今年兩會規劃的逆周期剩餘份額已足矣,那麼政策進一步加碼已無太大必要,政策實質上已經處於微調期。
(三)宏觀政策有微調。整體基調從之前「加大逆周期和宏觀調控力度」轉為強調「落地見效」與「協調配合」,微調基本確認。財政的兩個「積極」去掉了一個,今年以來財政的提法一直是「雙積極」,「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本次變為「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也就是總量不增,落實好使用;貨幣政策相比四月政治局會議與兩會,去掉了運用的具體手段(運用降息、降準、再貸款等手段),新增「精準導向」,貨幣供應量和社融增速從「明顯高於去年」變為「合理增長」,從具體的貸款利率下行的要求轉為更為寬泛的「綜合融資成本下降」。整體而言,下半年總量貨幣政策難再有期待,結構性工具剩餘份額仍繼續落實,但額度很難繼續增加,下半年LPR調降無論次數還是幅度都不要抱有高期待。
(四)地產表述沒有變化。今年總量經濟和財政都對地產數據有一定的訴求,地產數據萬萬差不得,二季度的經濟好核心就是地產和基建好,但地產局部過熱會精準點式摁壓,結構微調也已出現。
(五)資本市場表述強調秩序。要推進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平穩健康,意味著快猛上漲與暴跌不是最優的,打擊違法活動,意味著過去牛市的老式資本運作恐怕也是要有所收斂的。
(六)基建仍有向上空間,但並不會走向瘋狂。一方面是對基建的助力仍在,「要保障重大項目建設資金」、「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加快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實施步伐」;另一方面也提及「注重質量和效益」,對基建的瘋狂提前扣住了天花板,我們預計基建同比增速仍能上行,預計年內月度同比會上升到13~15%區間,但20%以上仍較難。
下半年,經濟大概率是弱復甦格局,正如我們半年報所寫,弱復甦之下,結構比總量重要,把握行業利潤的分配格局、把握經濟復甦的冷熱差異、認知低端消費復甦的乏力對投資更為有意義。
三
附錄:疫情以來重大會議定調變化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一)經濟基本狀況的評估:
7月政治局會議(7月30日):經濟穩步恢復,復工復產逐月好轉,二季度經濟增長明顯好於預期。 企業家座談會(7月22日):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下降1.6%,情況比預料的要好。 習近平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5月24日):目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較大壓力。 兩會(5月22日):受全球疫情衝擊,世界經濟嚴重衰退,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大宗商品市場動蕩。國內消費、投資、出口下滑,就業壓力顯著加大。 4月政治局會議(4月17日):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經濟社會運行逐步趨於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我國經濟展現出巨大韌性,復工復產正在逐步接近或達到正常水平。 常委會(4月8日):復工復產取得重要進展,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加快恢復。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加大。 3月政治局會議(3月27日):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鏈恢復面臨新的挑戰。 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2月23日):綜合起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 2月政治局會議(2月21日):新冠肺炎疫情雖然給經濟運行帶來明顯影響,但我國經濟有巨大的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 (二)逆周期的定調
7月政治局會議(7月30日):要確保宏觀政策落地見效。宏觀經濟政策要加強協調配合,促進財政、貨幣政策同就業、產業、區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應。 企業家座談會(7月22日):增強宏觀政策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習近平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5月24日):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至關重要。 兩會(5月22日):「六保」是今年「六穩」工作的著力點。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著力穩企業保就業。 4月政治局會議(4月17日):要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衝疫情影響。 3月政治局會議(3月27日):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和實施力度。 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2月23日):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宏觀政策重在逆周期調節,節奏和力度要能夠對衝疫情影響,防止經濟運行滑出合理區間,防止短期衝擊演變成趨勢性變化。 2月政治局會議(2月21日):要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 (三)財政政策的表述:
7月政治局會議(7月30日):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注重實效。要保障重大項目建設資金,注重質量和效益。 企業家座談會(7月22日):要實施好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 兩會(5月22日):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 4月政治局會議(4月17日):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提高赤字率,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真正發揮穩定經濟的關鍵作用。 3月政治局會議(3月27日):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 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2月23日):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要繼續研究出臺階段性、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要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規模,優化預算內投資結構。 2月政治局會議(2月21日):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發揮好政策性金融作用。 (四)貨幣政策的表述:
7月政治局會議(7月30日):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要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推動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要確保新增融資重點流向製造業、中小微企業。 企業家座談會(7月22日):更加穩健靈活的貨幣政策。 兩會(5月22日):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綜合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引導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高於去年。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務必推動企業便利獲得貸款,推動利率持續下行。強化對穩企業的金融支持。 4月政治局會議(4月17日):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把資金用到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上。 3月政治局會議(3月27日):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2月23日):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靈活適度,把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好已有金融支持政策,適時出臺新的政策措施。 2月政治局會議(2月21日):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精準金融服務。 (五)地產的表述:
7月政治局會議(7月30日):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兩會(5月22日):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4月政治局會議(4月17日):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六)關於擴大投資的表述:
7月政治局會議(7月30日):要著眼長遠,積極擴大有效投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加快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實施步伐。 兩會(5月22日):擴大有效投資。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的「兩新一重」建設。 4月政治局會議(4月17日):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加強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投資,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要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2月23日):要積極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加快在建和新開工項目建設進度,加強用工、用地、資金等要素保障,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債券資金和政策性金融,優化投向結構。 2月政治局會議(2月21日):發揮好有效投資關鍵作用,加大新投資項目開工力度,加快在建項目建設進度。 (七)關於擴大消費的表述:
7月政治局會議(7月30日):要持續擴大國內需求,克服疫情影響,擴大最終消費,為居民消費升級創造條件。 兩會(5月22日):推動消費回升。通過穩就業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費意願和能力。 4月政治局會議(4月17日):要釋放消費潛力,做好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擴大居民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 3月政治局會議(3月27日):要加快釋放國內市場需求,在防控措施到位前提下,要有序推動各類商場、市場復工復市,生活服務業正常經營。要擴大居民消費,合理增加公共消費,啟動實體商店消費,保持線上新型消費熱度不減。 2月政治局會議(2月21日):要積極擴大有效需求,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 (八)關於資本市場的表述:
7月政治局會議(7月30日):要推進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兩會(5月22日):改革創業板並試點註冊制,強化保險保障功能。 (九)關於改革的表述:
7月政治局會議(7月30日):要更大力度推進改革開放,用深化改革的辦法優化營商環境,實施好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繼續擴大開放。 兩會(5月22日):提升國資國企改革成效。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國資監管體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4月政治局會議(4月17日):要不失時機推動改革,善於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十)關於兩個循環的表述:
7月政治局會議(7月30日):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企業家座談會(7月22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習近平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5月24日):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常委會(5月15日):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具體內容詳見華創證券研究所7月31日發布的報告《【華創宏觀】微調基本確認,內循環是未來五年的主導核心詞——政治局會議極簡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