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來,宏觀政策逐漸趨於積極。從政策層面來看,多方面積極政策正在形成合力,透露出穩增長成為今年首要任務。
2月下旬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落實好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和就業優先政策,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工作,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與過去幾年財政政策表述不同,今年在積極的基調上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並且要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
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鬆緊適度,與去年貨幣政策的表述也不同,去年是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現在改為穩健的貨幣政策,不再提「中性」一詞,表明貨幣政策偏向寬鬆。
從投資政策來看,2019年將加大基建補短板領域投資力度,並要求加大金融支持,保障融資平臺公司和重點投資項目資金需求。
各項政策逐漸趨於積極,將持續釋放效力
從執行層面來看,年初以來各項積極政策組合正在並將持續釋放效力。
財政政策上,已提前將2019年均衡性轉移支付1.66萬億財政資金下達地方政府,提前下達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1.39萬億元。財政支出進度加快、力度加大。1月地方財政支出快速增長,杭州、河南、山西、深圳、雲南、福建、江蘇、安徽等地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分別增長110.3%、70.7%、61.2%、54.6%、50.3%、48.2%、40.6%、22.6%。預計2019年將顯著擴大財政支出規模,財政赤字率可能從2018年的2.6%調升到2.8%以上,著力提振市場信心。2018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安排1.35萬億元,2019年可能擴大到2萬億元甚至更高。
金融支持上,穩健的貨幣政策在保持鬆緊適度的同時,更加強化逆周期調節,也就是經濟下行時期加大穩增長力度,意味著偏向寬鬆調節。以降準和公開市場操作為主要工具,推動市場利率下行,促進實體經濟融資。當前信貸數據雖然稱不上大幅增長,但已經出現明顯轉變,金融狀況逐漸改善。
1月新增3.23萬億,較去年同期多增3300億,增幅不算大但是已經趨於積極。M2同比增長8.4%,仍然處於歷史較低水平,與名義GDP增速相仿,但增速較上月回升0.3個百分點,也出現偏向積極的轉變。當前單月信貸增速提升但增速並不很高,M1增速甚至降到0.4%為20年低點,預計未來金融支持力度仍需要增大,市場流動性有望保持合理充裕,貨幣供應量增速也將加快。
投資措施上,國家多個部門制定措施力推公共領域補短板,支持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養老、嬰幼兒託育等設施建設。年初以來全國已有24個省區市公布了2019年交通投資計劃,總額累計超過2萬億元。多地特高壓、軌道交通等項目審批重新開閘,廣東、江蘇、浙江、湖南等地大批項目集中上馬,上百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2019年將加快5G通訊、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等投資力度,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基建項目執行進度會明顯加快。
從國家統計局2月28日發布的PMI數據來看,新訂單指數上升到50.6%,重回擴張區間。這說明,在逆周期積極政策作用下,市場需求有望逐漸改善。
由此可見,無論從政策基調還是從執行情況來看,積極的宏觀政策正在加大力度,將對2019年經濟增長起到支撐和託底的作用。
政策調整力度要合理可控,避免矯枉過正
需要注意的是,當所有政策朝著一個方向著力,無論是趨於積極還是趨於收緊,形成合力之後可能會出現1+1大於2的結果。這就需要政策調整的力度合理可控,並能夠適調微調,避免矯枉過正。但要做到這一點往往是很難的,因為政策轉變傳導到經濟運行有明顯的時滯效應。
剛過去的2018年可以給我們案例性的啟示。在並沒有出現經濟過熱的情況下,為了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所有政策收縮偏緊,金融政策收緊、去槓桿見效、強監管落地、財政赤字率調低、財政資金排查、地方債務管控、PPP項目全面清查、環保力度加大等形成疊加效應,加重了經濟下行壓力。表現得最明顯的是基建投資大幅下滑,從20%的快速增長跌到個位數增長,包含電力能源的基建投資甚至負增長,各項政策的疊加效應顯現得非常明顯。
當前,政策調控首要目標從防風險轉為穩增長,各項政策逐漸趨於積極,正是對去年收緊結果的一種糾偏。由於時滯效應,在宏觀政策轉變過程中,需要避免糾偏過度。這就要加強不同政策之間的統籌協調,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產業政策協調配合,不同政策要發揮各自的積極效果,最終形成良好合力。不同政策要根據各自的特點而有所側重,不能讓每一個政策工具都面面俱到,避免政策相互交錯放大疊加效應。
財政政策要在穩增長和調結構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但不能全面刺激經濟增長,不是財權越大越好。財政政策加力提效並不是要擴大財權和支出規模,大水漫灌的刺激計劃需要避免,如果過度使用財政力量刺激經濟增長,可能帶來產能過剩。應該適度削減財權,減少不必要的財政支出,為減稅騰出空間。這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內容,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為企業和個人減負。具體來看,2018年財政支出中很多項目的支出額都很大,例如,農林水事務支出達到20786億元,教育支出達到32222億元。巨額的財政資金並沒有獲得對應的成果,效果不佳的部分可以削減,節省財政資金用於穩增長和結構轉型升級。重點支持補短板薄弱領域和經濟轉型發展領域,著重在脫貧攻堅、農業農村、生態環保、社會民生等重點領域短板,以及基礎研究、科技研發、消費升級等重點領域。
金融流動性是經濟運行的潤滑劑,但貨幣政策不應成為刺激經濟增長的猛藥,貨幣供應要與經濟增長相匹配。貨幣政策主要通過影響貨幣供給量和市場利率來調控經濟運行。收緊貨幣政策對抑制經濟過熱的作用非常明顯,潤滑劑少了運行速度就會降低。去年以來,M1和M2增速持續下降,低於經濟名義增速,導致經濟的產出沒有配足相應的貨幣供給,限制了經濟產出的增長。但是寬鬆的貨幣政策對刺激經濟增長作用有限,當需求減弱、經濟增長放緩的時候,再多的流動性和潤滑劑也難以拉動經濟增長。原因在於流動性不能創造真實的需求,過多的流動性反而會導致物價上漲、泡沫經濟,引起槓桿風險。
當前金融支持力度加大,是對去年的糾偏,降準仍有空間,並需要引導市場利率下行。但不應該全面寬鬆,貨幣供應量增速回升到與名義GDP增速相匹配即可,仍然要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
投資力度適度加大,要優化投資結構,避免過度投資。2018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長5.9%,實際增速僅有0.5%,是導致經濟增速放緩的首要原因。2019年穩增長的首要著力點在於穩投資,要促進投資增速回歸到正常水平。在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配合下,投資增長有望加快,重點在於促進基建投資恢復性增長。
在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約束下,為了籌集投資資金,2019年地方專項債規模將顯著擴大,專項債以項目基金償還,不增加地方政府財政負擔,又能擴大基建投資資金來源。
在因城施策基調下,部分房價上漲壓力小的城市政策逐漸靈活,有助於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但拉動投資要有側重,即便房地產政策邊際趨松,也要減少經濟對房地產投資的依賴。
重點要加大農村地區、中西部地區相對薄弱環節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聯動發展,加強消費轉型升級領域投資,支持高技術和高端製造業投資。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DF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