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2-03-06
同一個屋簷下尋找各自的世界
近兩三年來,電視機市場出現了引人注目的新變化。首先從一些大都市開始,小尺寸彩電突然熱銷,成為市民家庭的第二、甚至第三臺電視;在農村,擁有大彩電的家庭也開始購買二手小彩電或黑白電視。
這樣,每天晚飯後,從越來越多的家庭的窗口或門縫裡傳出的,不再是一個聲音,而是既有流行歌曲與地方戲的合奏,又有肥皂劇與新聞節目的對壘。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人們,在不同的電視頻道裡尋找各自的世界。曾一度被列為嚴重家庭問題的「遙控器爭奪戰」就這樣消失了,以至於倫理學家不得不尋找新的話題:為了增進家庭成員的感情,每天和你的家人在同一個頻道呆一會兒吧!或者是:愛你的家人,就愛他(她)的頻道? ∮氪送保詬郯幕毓楣討校傲街啤鋇乃搗ü惴航胛頤塹納睢T誄鞘校蚱拗幸環皆詮械ノ弧⒁環皆詵槍破笠倒ぷ韉募彝ケ蝗銜親罾硐氳募彝ツJ劍輝諗┐澹蚱拗幸環皆詡抑值亍⒁環澆譴蜆さ募彝シ⒓易羈歟耙還街啤鋇耐保患乙蒼凇傲街啤保耆煌納娣絞驕駝庋娜誨忮嗽諭桓鑫蓍芟隆? 在「愛著你的愛」、「悲傷著你的悲傷」被當做稀缺境界而被廣泛詠嘆的時代裡,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時代才剛剛離去:穿著同樣款式、同樣色彩的衣服,所有人沿著同一個模式發展,在同一時間上下班,全社會關注同一件事,數億人民為同一首歌曲、同一部電影、同一個人物、同一個事件而感、而泣,按季節同步更換家庭菜單kk就像小學課堂裡的翻書聲那樣整齊劃一。仿佛就在昨天,我們都在「愛著你的愛」、「悲傷著你的悲傷」甚至「生活著你的生活」。
個人生活中這些具體的變化,折射出的是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多樣化生存的時代正在中國形成。
與「十五」同步中國社會多樣化格局凸顯
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多年來,中國經歷著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過程,經歷著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在這一複合過程的推動下,中國社會從總體上擺脫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許多方面都從單一化走向了多樣化。
專家學者和有關部門最近進行的研究,普遍傾向於贊同這樣一個看法:世紀交替之際,由於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長期量的積累,導致了中國社會質的變化,社會多樣化的趨勢明顯凸出,呈現出逐步發展成為比較穩定的社會多樣化格局的態勢。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累積的進展顯現為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基本成形,改變了基本上單一的公有制格局,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多種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格局已經形成。
這一時期,國家經濟的現代化特徵逐漸突出,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大幅下降,商業服務業和高科技發展強勁,國民經濟顯示出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或由工業化向後工業化過渡的特點。
政治民主化和科教現代化的成果也在深刻改變著社會的格局。政治身份、戶口身份、行政身份三位一體規定公民社會屬性、社會角色和社會選擇的格局正在出現根本性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以及社會結構發生顯著變化。
在這一時期,中國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形成了世界上獨有的一個國家內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並存的格局。
在這一時期,以種田為生的農民在總人口中的比例由半數以上變為變數以下;教育經濟回報率不斷提高,「腦體倒掛」基本消除;產業工人的數量在社會從業人員中的比重出現大幅下降,從事第三產業的從業者比例大幅上升;專業人員作為一個階層在發展、壯大;新聞機構由大眾傳播轉向小眾傳播;個性化、階層化成為商品、服務市場定位的重要內容;社會不同階層的收入差距逐漸拉大,等等。
90年代末期到現在,體制的轉換把幾乎所有的公民都拋向社會,帶進市場。不同所有制間的板塊式擠壓,不同企業之間的競爭擠壓,不同生存觀念之間的衝撞,瞬間就改變了家庭的命運、人物的命運。中國社會從未出現像今天這樣的多樣化格局。
多樣化格局的基本特徵
1999年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我國社會情況正在發生複雜而深刻的變化,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多樣化日趨明顯。
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共建黨80周年的講話中指出,由於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
這些判斷,是對我國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重大變化的科學概括。社會多樣化源於經濟基礎的變化,它們又各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社會經濟成分多樣化主要表現為:我國已徹底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單一的公有制格局,形成了國有、集體、個體、私營、外商投資企業等不同經濟成分在市場競爭中共同發展的局面。1980年,在我國工業總產值中,國有和集體等公有制經濟佔99.5%,非公有制經濟僅佔0.5%;到1990年,前者佔90.2%,後者佔9.8%;而到1999年,前者已降至58.9%,後者則增至41.1%。與此相適應,在分配方式方面,除了按勞分配以外,還出現了按生產要素分配等多種分配方式。
組織形式多樣化主要表現為:伴隨著各種經濟組織的出現,在原有的共青團、婦聯、青聯、學聯、文聯、作協、科協、記協等人民團體和群眾組織繼續發展的同時,又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合法登記或未登記但已存在並活動的社會組織。諸如,各種行業協會、個體勞動者協會、消費者協會、商會以及大量的學會、聯合會、研究會、聯誼會等,幾乎覆蓋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物質利益多樣化主要表現為:利益主體和利益實現形式多樣化。隨著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形成了農業家庭承包戶、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集體企業、國有企業、三資企業、股份制企業等多種利益主體;新聞出版、文藝團體、科研院所的改革,使得一大批事業單位面向市場,走向企業經營,也成為相對獨立的利益主體。再加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利益主體則更多。到1999年底,我國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戶數已分別達到3160萬戶和151萬戶,從業人員達到8263萬人。
就業方式多樣化主要表現為:傳統的「大鍋飯」、「鐵飯碗」等「統包統配」的就業方式已被打破,勞動部門介紹就業、勞動者自主擇業和自謀職業互相結合、互相補充。由於用工制度和幹部制度的改革,企業固定工逐步減少,合同工、臨時工越來越多,幹部終身制和「能上不能下」得到改變,幹部聘任制、公開招考和競爭上崗逐步實行。許多勞動者在第一職業之外,還從事第二職業。
新的多樣性產生、發展的同時,我國社會原有的多樣性也在演進之中:多黨派、多民族、多宗教的格局繼續存在,其內部狀況也在發生新的變化。比如,民主黨派在解放初期有1萬多人,改革開放初期有6.5萬人,現在已增加到55萬人;少數民族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上升,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知識分子、幹部隊伍迅速成長;五大宗教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解放初期基督教徒有70多萬人,現在發展到1500多萬人,並且還在繼續增加。
多樣化提出的挑戰
社會多樣化格局的發育,顯示了我國社會的生機和活力,人們在精神上和行為上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務虛走向務實,從守成走向創新。社會經濟成分多樣化表明經濟體制和機制的變革取得很大成功,形成了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組織形式多樣化表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得到很大發展,社會更加開放,環境更為寬鬆;物質利益多樣化表明國家已承認「利益」的作用,在提倡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精神的同時,也保護人們各種合法的物質利益;就業方式多樣化表明人們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渠道日漸增多,擇業自主權得到充分體現。
與此同時,多樣化格局的發展也向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
從多樣化格局的重要性看,建立現代化的國家需要建立合理的多樣化格局。目前我國社會多樣化的格局總體上看是比較合理的,但是同時應該看到,目前這種格局的形成還明顯具有過渡性、自發性和半封閉性等特點,其結構雛形在有許多方面與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還不相適應。有專家認為,這種格局甚至存在引發社會危機的結構性因素。當前政府和社會急需關注社會格局的調整,要像重視經濟改革政策一樣重視社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更廣泛、更有效地介入多樣化格局的發展、完善。
從多樣化格局形成的基礎看,是改革導致了多樣化。改革給社會帶來了普遍利益,與此同時,改革對利益的調整不可能同步、同等。比如當前的農民收入問題和城市下崗問題;同時由於一些制度性安排,使一些利益群體獲得了不合理的高收入,比如行業壟斷問題。這表明,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實行,要切實考慮群眾的承受能力;要通過政策調整、制度安排調整好社會利益關係,促進社會公平、公正。
從當前多樣化格局的具體發展看,其消極影響絕不可忽視。多樣化容易滋生有害社會的自由放任、分散無序現象,容易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表現為多種思想觀念相互碰撞,矛盾錯綜複雜。社會經濟成份多樣化及其發展,在思想政治方面會反映出各種各樣的要求,有的甚至會背離正確方向;組織形式多樣化之下的各種社會組織,良莠不齊,活動頻繁,會削弱社會整合能力;物質利益多樣化驅動著人們利用各種途徑去實現自己的物質需求,會使一些社會成員行為失範,做出危害社會的事情,而不同利益主體和利益實現形式的差異及收入差距,又會使部分人群心理失衡,甚至會由此產生不利於社會穩定的因素;就業方式多樣化會使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統難以覆蓋,形成不少無人問津的「盲區」和死角;「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也會趁多樣化的發展而泛濫開來,等等。
這表明,多樣性促進社會經濟繁榮和政治活躍是有條件的,這就是社會在多樣性之上要有對一致的目標和一致的思想、行為準則的認同。當前我國社會要在大力發展多樣性的同時,從多層次上推動中國社會一致性的形成:一是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基礎,形成大陸範圍人民的一致性;二是以擁護祖國和平統一為基礎,形成大陸同胞與港澳臺同胞的一致性;三是以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基礎,實現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的一致性。總之,要以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為核心,形成中華民族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