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馬糞爭奪案」 隱藏了現代社會運行規則的核心機密

2020-12-04 L先生的知識服務

關注L先生的百家號,將持續給你帶來更多、更精彩的認知升級!

美國歷史上有一個非常經典的真實案例——馬糞爭奪案,時隔100多年我們來看這個案子,實質上它揭露了現代社會運行規則的核心秘密,這說的是個什麼事呢?話說在1869年4月6日,案中的原告請了兩個幫工去路上撿馬糞,插一句嘴,那時候的馬糞對農務來說可是個好東西,是一筆財富,於是這兩個人從晚上6點幹到晚上8點,在馬路上一共堆起了18堆馬糞,但是發現馬糞太多拿不動,就商量著回家拿車第二天再來取,這18堆馬糞也沒做標記。

到了第二天的上午,案中的被告看到了這些馬糞,就問當時巡邏的人,這些馬糞有沒有主人,有沒有讓別人把這些馬糞搬走,巡邏人說不知道這是誰的,也沒叫人搬走,於是被告就把這些馬糞運走了。到了中午,昨晚的兩個幫工帶著車來發現馬糞沒有了,一問之下,發現是被告拿的,雙方發生爭執,就鬧到了法庭上。接下來就要問到一個問題了,如果你是法官的話,你會把馬糞判給誰?

如果你非要較真的話,這馬糞的主人當然是馬,第二主人應該是馬的主人,可他們明顯已經放棄了,這是雙方達成共識的一件事。接下來原告的主要觀點是,這18堆馬糞明顯是他們通過勞動創造出來的財富,你怎麼能隨意拿走呢?這跟偷有啥區別,那被告就主要說,這馬糞從掉在地上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屬於公家的了,因為這地是公家的嘛,就算你把它堆起來,它還是在地上,那公家的東西,大家不就都可以享用嗎?

從公平的觀念出發,你能說誰錯嗎?雙方似乎都有一點道理。但我們要想到,從本質上來說,這18堆馬糞都是通過人類無差別勞動而創造出的財富,所以這案子實際上要裁決的是,我們到底是要鼓勵人們創造財富呢?還是要鼓勵人們為財富做標記?僅僅18堆馬糞屬於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判決對後代的影響,以及對後代人行為規範的影響。接下來我們就來解構一下兩種選擇背後的邏輯。

假設有兩個村發生了同樣的案子,一個村子得到的結果是判給那個付出勞動堆馬糞的人,那往後的發展邏輯就是大家都得到一個共識,凡是聚集了人類勞動成果的財富,就要設想它是有主人的,要尊重別人的財富,不能見好就拿,人們花在保護財富上的努力就會很少,創造、積累財富的積極性就會大大增強,久而久之,這個村就會越來越富裕,活的也更好。另外一個村子得到的結果是判給那個看見馬糞就拿走的人,又會變成如何呢?

造成的結果是這個村子的人會只要看見的東西沒人看管,就可以隨意拿走,於是人們花在保護財富上的成本就會非常高,直到抵消掉了創造出的財富價值,在之後,這個村的人就會逐漸喪失掉創造、積累財富的欲望,過了50年、100年後這個村子就會衰落甚至消亡。

你看,這個案子說的根本就不是一個公不公平的問題,而是公平背後的效率權衡問題,這其實跟我們現代社會運行的規則是息息相關的,舉個例子,在把人關進監獄之前為什麼要審判,很多人說這樣才公平,這不僅是公平的事,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可以隨意把人關進監獄,那人力資本就會受到很大的破壞,沒有人會積極地積累自己的人力資本,這是低效率的。因此這個社會的公正規則到底是依據什麼制定的呢?

只有那些讓社會裡每個人都有積極性去積累財富的規則,才是公正的規則;只有那些讓社會能夠存活下來的規則,才是公正的規則。學過經濟學的人都會明白,其實在公平的背後是效率的考量,不是單個人效率的考量,而是整體社會長遠發展的效率考量,它們兩者是一體的。

相關焦點

  • 美國《馬糞爭奪案》引發的思考
    被告看到街上的十八隊馬糞,沒有任何標誌,就問巡邏的人,這些馬糞有沒有主人,巡邏的人說,不知道,也沒有讓別人把它們搬走。於是被告把它拉回家,撒到田裡了。原告發現後,把被告告上了法庭。這時,假如你是法官,你該怎麼做呢?
  • 圖片與馬糞
    (註:華蓋創意目前即由視覺中國持有100%的股權)該案歷經一審二審直至高院再審,案情複雜、專業,絕非這一段裁決所能代表。但正因案情複雜、專業,此案也成為典型,影響深遠。有律師認為:「這個案件表明了最高法院的態度,決定了後續的裁判規則。
  • 從馬糞爭奪案看區塊鏈金融
    4、「勞動說」:馬糞是幫工通過勞動推擠起來的,所以應歸原告所有。其實,不論馬糞判給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判決結果對當下社會的影響,對後世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如果馬糞判給了被告,那麼,人們就會覺得,只要是沒有人看管的東西,就可以隨便拿走,久而久之,順手牽羊、偷雞摸狗的行為就會越來越多,而資產所有者在財富管理上的投入就會變大,甚至大到超過資產本身的價值!這樣的社會,不僅將逐漸失去創造和積累財富的積極性,同時,其創造積累的財富也會被各種看管、標記的投入所抵消,不難想像,這樣的社會將很快走向貧窮與落後。
  • 馬糞經濟學,顛覆你的認知
    薛老師在一次讀書分享會上提到,在現代的社會,任何一個文明的人都該學2門學科,一科物理學,一科經濟學,由於物理學太成功了,而忽視了經濟學給文明更重要的教訓。(小時候沒好好學習物理,沒覺得物理學有多成功,但現在回想一下,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物理都有關係,例如:拍照的角度,開車倒庫鏡子的角度,桌球是靠光的折射原理等,OMG太多了,可見物理真的很重要)經濟學研究的是有人的社會裡面的運行規律,我也可以理解為人與人之間互動的規律。
  • 幾堆馬糞引發的激烈爭論,背後原因卻是這個……
    能夠讓每個人都積極積累財富或能夠讓社會健康發展的規則,才是公正的規則。因為有效,所以公平。這個案子發生在1869年4月6日。
  • 幾堆馬糞引發的歷史大案,你會怎麼判?
    公平和效率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大家經常討論的問題,大家一般會覺得,要麼是公平優先,要麼是效率優先,它們兩個是此消彼長、互相對立的關係。每當我聽到有人這麼說的時候,就想起一個故事,那就是非常經典的「馬糞案」,那是100多年前的一個真實案子。
  • 李世民賣馬糞,一賣而強國祛災、一箭雙鵰
    少府監裴匪舒走出班說,「微臣倒有一個想法,幾日前臣聽聞,御馬監中的馬糞堆積如山,臣想恐怕軍中的馬糞更多,不如把我大唐官府、軍隊中的馬糞,都搜集起來,當肥料賣掉。必能得一大把錢財。」李世民想了想同意了,下旨:以宰相房玄齡為主,大將軍尉遲恭和少府監裴匪舒為副,全權負責大唐朝馬糞事宜。就這樣,大唐朝轟轟烈烈的「馬糞運動」開始了,可也就半個多月,李世民突然下旨:暫停!
  • 楊偉東:核心價值觀要求全社會將法治轉化為規則和信仰
    把法治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凸顯了法治在一個國家的地位  最近,十八大當中把法治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應當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法治是一個國家和一個社會當中至關重要的內容,它最核心的要求是所有的人都應當在法律框架當中運行,遵守相應規則。
  • 確立現代社會道德基準
    人與人之間要交往和相處,必須建立各種規則體系。倫理和道德就是人類為了和諧共處、各得其所而建立的最一般的規則體系。從人與人交往關係的視角看,它被稱為倫理規則;從主體的視角看,它被稱為道德規則。在道德規則體系中,有一種最基本、最起碼的標準,它凝聚和體現著社會共同體成員的道德共識,這就是道德基準。
  • 在社會中生存必須要遵守的六大「隱形規則」
    一、遵守利益潛在運行的規則利益是人類一切行為的源泉,利益是人性一切需求的核心,但利益的運行規則卻是多種多樣的,社會中不是每個人都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他的利益讓眾人皆知,所以,你所知道的他人利益未必是他人真正的核心利益,核心利益的外表往往是包裝精美的
  • 「冷凍胚胎」爭奪案終審大逆轉
    為爭奪胚胎保留香火,男方、女方父母對簿公堂。一審駁回後,這起中國首例冷凍胚胎繼承權糾紛案日前在無錫中院二審落槌,法院最終支持雙方老人共同處置4枚冷凍胚胎。去年一對夫妻在江蘇無錫的一次車禍中身亡,男女雙方失獨父母起訴對方爭奪這對夫妻生前留下的4枚冷凍胚胎。法院最終判決雙方老人共同處置這4枚冷凍胚胎。 這是中國首例frozen embryos(冷凍胚胎)爭奪案。最終雙方老人獲得joint custody(共同監護權)。
  • 現代社會的斷層線
    現代社會還有這些不同的等級嗎?可以肯定的回答:沒有。但是,現代社會對人的劃分和固定比以前的所有時代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不是簡單了,而是更複雜了。我們把現代社會的多級的、廣泛的、此起彼伏的等第稱為社會斷層。社會斷層之間的界限就是現代社會的斷層線。我們所說的社會斷層是一個中性詞,並不含有任何的褒義和貶義,雖然不同的個人閱讀時候因個人原因會產生不同的情緒。
  • 唐朝的「馬糞買賣」拯救了垂死的經濟,還阻擋了二十萬突厥的入侵
    房玄齡為首的馬糞班子成立後,立刻行動起來,於是全國規模的「馬糞運動」轟轟烈烈開始了。不料未出半個月,李世民一聲令下:停止馬糞運動!馬糞班子成員不解其意,集體上殿奏本詢問李世民,朝廷通過販賣馬糞剛剛賺得第一桶金,為何要下詔停止呢?面對群臣質疑,李世民只得紅著臉說出緣由。
  • 多樣化朝現代社會的核心邁進
    多樣化朝現代社會的核心邁進 日期:2002-03-06   同一個屋簷下尋找各自的世界  近兩三年來
  • 馬糞海膽,豐收了!
    馬糞海膽,豐收了!今年總計10萬斤的海膽半個月便被搶購一空養殖工人們收穫了滿足和喜悅但這背後也有過很多挫折一起看看馬糞海膽的 前世今生↓↓↓「馬糞海膽全名蝦夷馬糞海膽,
  • 為何早些年隱藏的「外星機密」,近些年來經常被實名爆料?
    早些年,被爆料的外星機密,要麼是流露出來的小道消息,要麼是匿名接受採訪,但是近些年來,經常可以看到相關工作人員;政府要員;還有美國中央情報局人員(CIA);太空人等全部實名出來爆料!他們大膽的站在世人面前,說出他們接觸到的,看到的,還有聽說過的內容!那麼他們以前為什麼不敢這麼做?現在卻敢呢?
  • 朱令案爭議 「無案不破」的社會才可怕
    前現代的暴政之下「寧可錯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做法被徹底顛覆,現代法治的基本傾向恰恰是「寧可使千人漏網,也不可錯殺一人」。也正是基於對個體生命、自由、尊嚴的高度尊重,「無罪推定」才在啟蒙運動的時代被提出來,並成為現代法治的一個基本原則:在法庭判決以前,一個人不能被成為罪犯,社會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有關朱令案,最大的問題就是證據嚴重缺失。
  • 什麼是機密計算?怎麼使用呢?
    在本地和雲環境中提供機密計算的先決條件是什麼?根據您使用的服務和工具,機密地運行工作負載會有所不同,但是要注意的是,組織不想以安全性為代價來損害可用性和性能。那些運行Google Cloud的用戶可以無縫利用我們產品組合中的產品,機密VM和機密GKE節點。
  • 為什麼大熊貓往自己身上抹馬糞?美媒給出解釋
    參考消息網12月8日報導大熊貓為什麼往自己身上抹馬糞?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2月7日報導對此解答,全文摘編如下:上周三,野生動物生態學家兼動物行為學專家阿萊婭·鮑伊收到了通過電子郵件發來的採訪請求,讓她著實愣了一會兒才明白是怎麼回事。
  • 兩個時空的傳奇-《戰火球星與官方機密》
    近現代人類發展史上,英國無論在科技、人文、政治、經濟等領域成績斐然,其君主立憲制傳承至今,不像高盧雄雞和沙俄,流血暴動,頭顱遍地。而普魯士人,在文學、科技上同樣群星璀璨,但國家卻屢陷瘋狂,國人歷經磨難,背後是為什麼呢?《官方機密》同樣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時間是2003年年初,在英國秘密情報機構工作的女主角,讀到了一份高機密電郵,涉及到伊拉克戰爭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