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堆馬糞引發的歷史大案,你會怎麼判?

2021-01-13 鉛筆經濟研究社

小提示點擊「鉛筆經濟研究社」藍字,歡迎關注並置頂。

共計1980字,建議閱讀時間5分鐘。


作者:薛兆豐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本文選自「得到」App訂閱專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每天十分鐘,構建完整的經濟學思維。歡迎點擊閱讀原文訂閱,與馬化騰一起學習經濟學。


公平和效率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大家經常討論的問題,大家一般會覺得,要麼是公平優先,要麼是效率優先,它們兩個是此消彼長、互相對立的關係。


每當我聽到有人這麼說的時候,就想起一個故事,那就是非常經典的「馬糞案」,那是100多年前的一個真實案子。


幾堆馬糞引發的官司


這個案子發生在美國,1869年4月6號,案中原告請了兩個幫工,到馬路上撿馬糞,晚上6點鐘開始幹活,幹到晚上8點,兩個小時。這兩個幫工,在馬路上堆了18堆的馬糞。馬糞可是寶貝,堆起來以後,馬糞太多拿不動,兩個幫工就回去找車去了。 


這18堆馬糞也沒做任何標誌。第二天早上,案中的被告看見了這18堆馬糞,就問巡邏的人這馬糞有沒有主人,有沒有讓別人把這馬糞給搬走。巡邏的人說,不知道這馬糞是誰的,也沒有讓人去搬走。


被告聽了以後,覺得這馬糞沒有主人也沒有標誌,就把馬糞搬回自己家裡,撒到自己的田裡去了。 


到了中午,昨天的那兩個幫工帶著車過來了。看見馬糞沒有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被告拿走了。雙方發生爭執,最後告到法庭上。 


鼓勵創造財富,還是標記財富?


如果你是法官的話,會把馬糞判給誰?


要很較真的話,你當然會說,這馬糞真正的主人是馬,是馬拉的;或者,第二個主人就是馬的主人。


在案子裡面,這點確實也是辯論過的。他們雙方,原告和被告都認為馬糞的第一個主人就是馬的主人。但馬的主人已經放棄了對馬糞的擁有權,他把馬糞丟在路上,已經走了。


於是原告說,是他自己派兩個幫工把馬糞堆起來,付出了勞動,所以馬糞應該屬於他。但是被告說,不對,這馬糞掉到地上,它就屬於地上的一部分,這個地是公家的,所以不屬於原告。原告讓幫工把馬糞堆起來,只是改變了馬糞所在的位置,並沒有改變它原來的所有權,所以馬糞不歸原告所有。


從公平的觀念出發,你能說出誰對嗎?雙方好像都有一點道理。


但我們想想,這馬糞是經過人類無差別的勞動堆積起來的,它是財富,那麼這財富應該歸誰?最重要的是,我們到底要鼓勵創造財富,還是鼓勵對財富做出標誌?


僅僅18堆馬糞屬於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判決本身對後代人的影響,以及對後代人行為規範的影響。


保護財富是社會財富積累的前提


我們先把公平放在一邊。設想一下,這世界有兩個村子發生同樣的案子。唯一不同的是,在第一個村子裡,把馬糞判給了原告,也就是堆積馬糞的人。第二個村子把馬糞判給那個看見馬糞,就把馬糞拿走的人。這兩個村子,過50年、100年後,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可以設想,在第一個村子裡面,由於把馬糞判給了創造財富的人,那麼生長在這個村子裡的人,就會有一個預想,凡是聚積了人類勞動的財富,你就不能隨便拿走它,你就要設想它是有主人的,要尊重別人的財富,不能見到好東西就拿走。


那在這個村子裡,人們保護財富所需要的努力就不用很大,就不會抵消財富本身的價值。只有這樣,人們才會積極地去創造財富、積累財富。於是,這個村子能活下來,而且會活得越來越好。


另一個村子,你只要看見別人的東西沒人看管,就可以把它拿走。這時候,在那個村子裡面,人們花在保護財富上的努力就很大,大到足以抵消那財富的價值。那麼,在這個村子裡,大家就沒有積極性去創造和積累財富。或者說他積累的財富也會被他們保護財富的努力所抵消掉。那麼,這個村子就不會繁榮。

50年、100年後,一個村子能夠繁榮,另外一個村子可能就消失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故事。


公正的背後是對效率的考量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很多人討論什麼才是公正。他們沒有想到,其實在公正背後,討論的是一個效率權衡的問題。 


我們不能隨隨便便就把一個人投到監獄裡面去,除非我們給他一個公正審判。不然的話,它是不公正的。它的含義是什麼?不僅是不公正,也是低效率。如果你能隨便把一個人投到監獄裡去的話,那人力資本就會受到很大破壞,沒有人會有積極性去積累自己的人力資本,所以這是低效率的。


我們說不能隨便拿人家的東西,除非你給出補償,如果不給補償,這是不公正的。在我們說這話的時候,它背後的含義是說,如果你隨便拿人家的東西,那就不會有人有積極性去愛護、積累自己的財富,或者為了保護自己的財富,而花了太多的努力。 


我們說一個交通肇事者,他應該負責任,當我們這麼說的時候,我們是說,如果交通肇事者不需要負責任的話,那麼馬路就會非常混亂,馬路的價值就會消失。 


每當我們在講公正的時候,背後的含義是說,它是符合效率的。只有那些讓社會裡每個人都有積極性去積累財富的規則,才是公正的規則;只有那些讓社會能夠存活下來的規則,才是公正的規則。也就是說,效率決定了公平,這就回到了我們在開頭提到的問題。


當別人在討論到底是公平重要,還是效率重要的時候,學過經濟學的人會明白,其實在公平背後是效率的考量,不是單個人效率的考量,而是整體社會長遠發展效率的考量,它們兩者是一體的。 


最後,給你一個思考題,你能不能在生活中找一個例子,看上去是個公正的規則,但它背後其實是有效率的考量的?


關注鉛筆經濟研究社公眾號,並回復以下數字,查看精彩鉛筆社文章。

回復「201」,國家存亡的意義(令人驚奇的大格局精彩長文)

回復「202」,伊斯蘭問題還是阿拉伯問題(尋找現代伊斯蘭恐怖主義的根源)

回復「204」,北京為什麼是首都(尋找北京成為首都的那段歷史)

回復「205」,林毅夫,張維迎爭論的是什麼?(為你解惑2016年中國經濟學轉向元年的一場爭論)

回復「207」,政府為什麼限制網約車?(讓你了解政府制定政策的內在邏輯)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與馬化騰一起學習經濟學。

相關焦點

  • 幾堆馬糞引發的激烈爭論,背後原因卻是這個……
    原告請了兩名幫工,到馬路上撿馬糞。他們倆從晚上6點幹到8點,在馬路上共堆了18堆馬糞。馬糞堆起來以後,因為太多不好搬運,兩位幫工就回去取車,準備第二天來搬,但他們並沒有在這18堆馬糞上做任何標記。第二天早上,案中的被告看見了這些馬糞,就問附近巡邏的人:這些馬糞有沒有主人?有沒有人要把馬糞運走?巡邏的人說不知道。
  • 美國《馬糞爭奪案》引發的思考
    大家好,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薛兆豐的經濟學課》其中講到的<馬糞爭奪案>,發生在美國,說原告僱傭了兩個人,在晚上六點到八點,用了兩個小時,把街上的馬糞堆在一起,堆了十八堆,因為太多就回家找車,第二天再把它拉走。
  • 馬糞經濟學,顛覆你的認知
    提到經濟學,我想很多人會和我一樣,總是聯想到和「錢」money有關~~~~因為從事過教育培訓、企業培訓及金融行業的緣故,朋友請我給學生們上一堂經濟學課,但一開始,我是拒絕的,覺得經濟學太枯燥了,我平時的工作是運用金融工具,協助每個家庭做好資產配置及守護傳承,怎麼會上經濟學呢?
  • 著名「馬糞爭奪案」 隱藏了現代社會運行規則的核心機密
    關注L先生的百家號,將持續給你帶來更多、更精彩的認知升級!美國歷史上有一個非常經典的真實案例——馬糞爭奪案,時隔100多年我們來看這個案子,實質上它揭露了現代社會運行規則的核心秘密,這說的是個什麼事呢?
  • 圖片與馬糞
    但30萬元的罰款,不知會讓這場網絡風波告一段落,還是再起漣漪。這個判例讓人想起一百多年前美國的一起「馬糞爭奪案」。1869年的一天,美國康乃狄克州斯坦福德市的某甲看到路上有很多馬糞,就僱了兩個人沿途撿拾。當時馬糞對務農者來說就是一筆財富。他們在馬路邊堆起了十多堆馬糞。然後某甲回去取車,準備把馬糞拉走。但他走的時候,就把馬糞堆在那裡,沒做任何提示和標記。
  • 牛糞做肥料好還是馬糞好
    要充分發揮馬糞的作用,首先要了解馬糞的特點,科學地發酵好馬糞肥,馬糞尿可以做成肥,但如果單獨使用馬糞肥就沒有豬糞肥那樣的質量,因為馬糞粗,尿又少,白天馬又不在欄內活動,糞尿相對要少一點,要把馬糞和豬糞混在一起堆積漚制,貯存過程中馬糞的熱量大,就能促使豬糞肥充分腐熟,提高有機肥質量。
  • 英國鄉間的一堆馬糞中驚現地球上最快的生物
    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火箭,要麼就是噴氣式戰鬥機,也許你還會說一定是飛彈!因為在人們的生活當中,憑經驗可能知道,這些是很快的。其實不然,地球上最快的在歐洲,她就藏在英國鄉間一堆堆馬糞中。在英國鄉間的馬糞中,生長著一種微小而美麗的真菌----水玉黴屬真菌。
  • 歷史上總共有過幾次嚴打,第一次嚴打是由哪件驚天大案引發的?
    歷史上嚴打一共有過四次,讓人們留下深刻記憶的當屬前兩次:1983年提出了「嚴打」這個概念,並進行第一次「嚴打」,1996年進行了第二次「嚴打」。主要是深刻貫徹了「從嚴」的精神,當時甚至有偷一元錢被判死刑的,犯「流氓罪」有被判死刑的,也有被判幾十年監禁的。這樣的結果之一就是強烈的震懾了犯罪分子,如第一次嚴打,從1983年8月上旬開始,至1983年9月23日的一個多月裡,全國就有三萬一千多名犯罪分子主動投案自首。
  • 為什麼大熊貓往自己身上抹馬糞?美媒給出解釋
    參考消息網12月8日報導大熊貓為什麼往自己身上抹馬糞?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2月7日報導對此解答,全文摘編如下:上周三,野生動物生態學家兼動物行為學專家阿萊婭·鮑伊收到了通過電子郵件發來的採訪請求,讓她著實愣了一會兒才明白是怎麼回事。
  • 李世民賣馬糞,一賣而強國祛災、一箭雙鵰
    原來有人上書李世民:萬歲你想萬世之後留賢名兒,還是留下一個「馬糞皇帝」的別稱?這下朝廷上開鍋了,無論是修養極好的房玄齡、裴匪舒,還是暴躁如火的尉遲恭都不幹了。因為通過販賣馬糞,如今賑災款剛有緩解,怎麼能停呢?李世民連忙安撫道:「諸位愛卿,朕已知販賣馬糞成果斐然。奈何朕身為九五至尊,需兼聽四方。朕也認為,由朝堂主持販賣馬糞事宜,實在有傷國體,不如交予民間如何?」
  • 馬糞
    馬糞‖依烏   馬糞,是所有我見過的糞中最為漂亮的,如果你是跟在馬的後面突然看見的,那你就有可能看見馬的尾巴順其自然地向左或者向右略微一翹,一個個光鮮亮麗熱氣騰騰的草綠色的小麵包就會被挨個推送出來,它們落地時的動作如出一轍,就像一個個如法炮製的體操運動員,它們下馬時一般都很穩,偶有幾個技術不好的草包,也會踉踉蹌蹌跌出好遠,甚至屁股開花,看得出來,它們沒怎麼見過世面,質地淳樸,攜著草原的氣息和馬的體溫,你甚至不用眼見為實,在什麼時候或者什麼地方見到它們,都是有模有樣的,只是幹的馬糞看上去更為漂亮,撿在糞箕裡或者背在背上都輕鬆愉快。
  • 環保人士在馬德裡氣候大會會場外傾倒馬糞:不要再說沒用的屎話
    由於與會國在本次大會上沒有如期達成共識,14日,一群環保人士用卡車拉來一車馬糞,倒在會場外以示抗議。環保組織提前策劃了這場抗議活動,選在大會即將閉幕的時候實施。傾倒大堆馬糞後,環保人士還在馬糞上插上一張便條,上面寫著:「不要再說沒用的屎話」。
  • 國寶為何「愛馬糞」
    然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團隊經過長達10年的野外觀察總結髮現,馬糞對秦嶺野生大熊貓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在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大熊貓會被其遇到的新鮮馬糞所吸引,表現出嗅聞馬糞、在馬糞上打滾、用臉頰在馬糞上磨蹭、將糞便塗抹於全身等行為。近日,魏輔文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賴仞研究組合作,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研究論文。
  • 為什麼大熊貓往自己身上抹馬糞?美媒給出解釋——
    參考消息網12月8日報導 大熊貓為什麼往自己身上抹馬糞?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2月7日報導對此解答,全文摘編如下:上周三,野生動物生態學家兼動物行為學專家阿萊婭·鮑伊收到了通過電子郵件發來的採訪請求,讓她著實愣了一會兒才明白是怎麼回事。郵件的附件裡有一個中國科學家團隊發表的經過同行評議的科學論文。
  • 為什麼大熊貓喜歡在馬糞裡打滾?
    你知道大熊貓喜歡在馬糞裡打滾嗎?那你知道為什麼它們喜歡在馬糞裡打滾嗎?糞便到底有什麼魔力...連大熊貓這樣的小可愛都不放過。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去了解一下大熊貓的奇怪喜好。郵件的附件是一份經過同行審議、由一隊中國科學家撰寫的科學論文,這群科學家花費十多年時間來研究為何大熊貓會把一堆堆馬糞抹在自己身上。🌟dedicate [ˈdedɪkeɪt] vt.
  • 流落在外的莆田黃花梨大案,價值連城
    "這是一個能令時空錯亂的地方,說到底,是因為它碰了你一下。你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被碰到的,只是那麼一下,你的節奏變了,眼神變了,不是看到過去,就是看到了未來。先劃下重點:1、大案出自莆田的一個祠堂;2、大案幾百年來都沒被人動過;3、大案以30萬元賣出,且全體村民參與分錢。
  • 一堆雞糞引發一場車禍 法院:堆糞者承擔20%賠償責任
    一堆雞糞引發一場車禍 法院:堆糞者承擔20%賠償責任  四川在線消息(李靜 記者 劉春華)1月23日,記者從嶽池縣法院獲悉,嶽池法院石埡法庭近日審結一起交通事故案件。在這起案件中,除了碰撞車輛責任人被判賠償外,兩名在公路上堆放雞糞的當事人也承擔了部分賠償責任。
  • 唐朝的「馬糞買賣」拯救了垂死的經濟,還阻擋了二十萬突厥的入侵
    他向負責全國賑災的宰相房玄齡徵求意見,這位富有謀略的房愛卿也是唉聲嘆氣:「儘管嶺南地區餘糧富足,但是朝廷庫銀明顯不足,沒有錢,怎麼能買到糧食呢!」見到皇帝天天為錢著急上火,少府監(唐代官名)裴匪舒總算想出了一個主意,於是上奏天子說,既然北方各地的養馬監中馬糞堆積如山,那麼為何不把這些馬糞搜集起來當作肥料賣到南方呢。
  • 為破解2.6億年前的「地質大案」,我們鎖定了三位「嫌疑人」
    我是一名地質工作者,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進一樁發生在億萬年前的「地質大案」。當然了,我們講的這個「大案」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案件,它指的是在地球歷史中發生的一次大事件。咱們這樁「地質大案」還要從幾塊石頭引發的一場血案說起。
  • 雞糞、牛糞、豬糞、羊糞,馬糞,到底哪個更適合當肥料
    豬糞含腐植質最高,陽離代換量最大,保肥力最強,但含水量較多,纖維素分解菌較少,混合少量馬糞施用,以接種纖維素分解菌,能夠大大增加肥效。馬糞成分中以纖維素、半纖維素含量較多,此外,還含有木質素、蛋白質、脂肪類、有機酸及多種無機鹽類。 馬糞中水分易於蒸發,同時含有較多的纖維分解菌,是熱性肥料,施用馬糞可以改善粘土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