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過:「在過去的各個歷史時代,我們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完全劃分為各個不同的等級,看到有各種社會地位構成的多級的階梯。在古羅馬,有貴族、騎士、平民、奴隸。在中世紀,有封建領主、陪臣、行會師傅、幫工、農奴,而且幾乎在每一個階級內部又有各種獨特的等第。」
現代社會還有這些不同的等級嗎?可以肯定的回答:沒有。但是,現代社會對人的劃分和固定比以前的所有時代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不是簡單了,而是更複雜了。我們把現代社會的多級的、廣泛的、此起彼伏的等第稱為社會斷層。社會斷層之間的界限就是現代社會的斷層線。
我們所說的社會斷層是一個中性詞,並不含有任何的褒義和貶義,雖然不同的個人閱讀時候因個人原因會產生不同的情緒。這本身與我們的本義無關。我們要做的只是從第三方的角度用漢語語言給社會的不同群類進行簡單的劃分,並提出我們的見解。
現代社會的本質是經濟社會,意思是所有的關係都具有經濟的意義。利益、經濟既構造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同時又改變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經濟或者利益從來都是與人相關的,同時也形成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利益相同的一群人,無疑可以構成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比如律師,比如教授,比如企業家,比如中層領導,比如….。
社會的斷層線是怎麼形成的呢?專業化認證要求是一個關鍵因素。比如大學畢業生在我們國家分成985或者211,在國外分成常青藤、羅素集團等等,這都是證書認證對畢業生的範圍界定,他們之間的界限是清晰的。每個社會階層都與這個階層的社會身份一一對應。階層改變或者階層躍升,需要的能量要遠遠大於以前的歷朝歷代。一部分人被緊緊地被社會身份困擾著,而另一部分人則被社會身份緊緊地榮耀著。
社會斷層是利益差別的一種反應。用規則或者制度把社會斷層加以固定,既是社會的進步,又是經濟競爭所需要的。那麼,我們對此好有什麼可說的呢?
在利益分化的時代,任何範疇,包括經濟範疇、社會範疇和政治範疇,都不能取得完全一致的效果,即確定其完全是好的,或者完全是不好的。對某一個斷層是好的,對另一個斷層可能就是不好的。比如我們國家多年實行的城鄉戶口分離制度就是這樣。拒絕農村戶口到城裡落戶,在社會公共資源有限的時代是保護城市居民利益的一種無奈選擇,但同時對那些進城務工的人員卻是不公平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個歷史悠久的社會斷層線已經被打破了。
社會斷層線對本集團利益者是保護,當然從公平的角度看也需要這種保護。但是,這種利益保護造成的社會資源浪費或者社會運行成本加大也是不可忽視的。比如在建築行業普遍實行的證書制度。這項制度的本身因為行業規範的要求無意建造了一道斷層線,其後果是擁有證書的人只是憑藉證書擁有權就可以年收入豐厚。這是社會資源浪費的典型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