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到閱讀,我就想起張元濟先生的那副對聯:「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張元濟是商務印書館的創始人,他在100多年前就能用這樣一副對聯作為其創辦商務印書館的指導思想,實在難得。難得在什麼地方呢?回答是:現在許多人還不能把讀書作為「第一件好事」。
時至今日,許多家長認為第一件大事是考試,第一件要事是考高分。但是,如果整個社會以升學為本,教育以考試為本,學習以分數為本,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是考試和分數,而不是道德、品質,不是能力、本領,這樣的社會將不會有美好的明天。
在現代社會裡,閱讀的重要性體現得越來越明顯。以前我們常常講「知識就是力量」,現在甚至可以講「閱讀就是力量」了。當然,從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講,更應該認識到通過閱讀讓青少年汲取知識、獲得智慧、提高修養、增加本領的重要性,從而為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而奮鬥。
提倡「核心閱讀」,用「核心閱讀工程」來提高青少年的核心素質,是很好的辦法。「核心閱讀」意在通過閱讀重要的經典內容,直接為人類心靈和精神內核提供營養和力量。「核心閱讀工程」旨在建立一個立體的、全方位的閱讀實踐體系,通過一系列圍繞閱讀展開的出版、研發和推廣活動,構築國民個體的「核心素養」,以契合社會持續發展和個人終身發展的需求。「核心閱讀工程」的突出亮點在於,它不僅關注閱讀內容本身,還關注對閱讀行為和閱讀者的研究、閱讀效果的評估,以及閱讀服務的提供,等等。
我們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麼知識從哪裡來?以前,獲取知識更多地要靠直接經驗,知識從實踐中產生。時代發展到現在,許多知識不必都去實踐一番才能獲得了。魯迅先生就講過,在《本草綱目》裡面已經有了「砒霜大毒」這四個字,所以現在人們不必親自去嘗一嘗砒霜到底有沒有毒了。言外之意,通過看書就可以獲得這個知識了。
我們面前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認為,閱讀工程的基本陣地在學校,閱讀工程的基本人群是青少年,要真正把基礎打好還應該從小抓起,從學生時代抓起。實際上,能力也好、素養也罷,不是天生的,它是後天「習得」的。「習得」兩個字,就是你學習、練習、溫習以後,才能得到。什麼叫「學習」,只講「學」不講「習」不是完整的「學習」。「學習」兩個字從哪裡來的?《論語》第一章第一句話講的就是「學而時習之」。所以,「學」並且經常練習、溫習、複習、實習,才是「學習」。
此外,能力和素養需要「積累」,沒有「積累」無法「習得」。詞彙要積累,語感要積累,遣詞造句要積累,布局謀篇等方法也要積累。積累的過程就是反覆學習、反覆錘鍊、反覆推敲的過程。所謂「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溫故而知新」,以及「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講的都是「積累」的道理,都是「能力獲得」「素養養成」的道理。
核心閱讀方向非常明確,儘管科學定義有待探索。為建書香社會,我們要朝這個方向努力。(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