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進位度主義下的德國社會民主黨變遷

2020-12-03 人民論壇網

作者簡介:薛松,重慶大學德語系,副教授,重慶 401331,德勒斯登工業大學語言文學學院,日耳曼語言文學系,博士研究生,德國德勒斯登 01062;柏興偉,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哲學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德國德勒斯登 01062

內容提要:德國社會民主黨150年來從德意志帝國時期的工人階級革命黨到魏瑪共和國時期議會中的社會主義工人黨再到納粹時期的地下黨,二戰後的建設性在野黨,再到改革後的人民黨,屢次經歷了指導思想的改革和組織的分合。德勒斯登學派的演進位度主義為制度演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範式和分析範疇,在演進位度主義視閾之下,這些制度演進的原因可被解釋為制度模因系統內部選擇和小環境外部選擇的結果。

關 鍵 詞:德國社民黨/演進位度主義/模因學

標題注釋:本文獲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演進位度主義視閾下的政黨演進研究」(項目編號:CQDXWL-2014-011)課題資助。

德國政黨研究可以追溯到羅伯特·米希爾斯(Robert Michels)和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米希爾斯在其代表作《現代民主國家中的政黨社會學》①中以德國社會民主黨(以下簡稱社民黨)為例論述了現代政黨中的寡頭趨勢和精英主導。韋伯也在其專題論文中論述了政黨分類學。②這些理論奠定了現代政黨學的基礎。法國政黨政治學家莫裡斯·迪維爾熱(Maurice Duverger)發展了米希爾斯的學說,其著作《政黨》③至今仍具影響力,被當代政黨政治學者廣泛引用。在二戰之後行為主義(Behaviorismus)和歷史制度主義(Historischer Institutionalismus)相繼在社會學界佔據主導,其在政黨學上的應用分別表現在對政黨行為的研究和對政黨組織的研究。德勒斯登學派的演進位度主義(Evolutorischer Institutionalimsus)為政黨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視角和範式。這一範式在德國學術界已非新寵,在議會研究、政府研究、企業研究和政策研究中都已有廣泛的應用。本文是演進位度主義應用於政黨分析的國內之首創,也是中文介紹和引入這一範式之始創,甚至在德國學界資料庫中也尚未發現類似的專題論文。因此,有必要對這一理論範式形成的脈絡進行簡單的梳理。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衰落並未阻止人們嘗試將生物進化論應用於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現代社會學中的「系統概念」無疑都源引自生物學。④二戰之後結構功能主義或功能結構主義統治著宏觀社會學界⑤,但結構功能主義顯然難以回答制度發展的路線和與之相關的功能實現和穩定的問題。⑥之後尼克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發展了系統論,提出了系統結構形成的內部和外部選擇條件和偶聯性,隨後社會生物學概念興起,人們開始探索社會和政治行為的深層生物學原因,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結構化理論(Strukturierungstheorie)以及維爾納·J.帕澤爾特(Werner J.Patzelt)的民俗方法學(Ethnomethodologie),這些理論都在一步步搭建起宏觀和微觀研究之間的橋梁。⑦

演進位度主義為社會科學研究,特別是制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分析範疇。這一理論建立在盧曼的系統論、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模因學說⑧以及歷史制度主義的基礎之上,實現了進化論在政治學和制度學上的應用。相比歷史制度主義,演進位度主義提供了制度演化在微觀層面機制的分析範疇,制度內部選擇要素如:模因學(Memetik)⑨、模因承載結構(memetische Bebürdungsstruktur)分析、功能承載結構(funktionelle Bebürdungsstruktur)分析。而相比行為主義,演進位度主義又提供了制度的結構、功能、路徑依賴等宏觀分析範疇,制度外部選擇要素——小環境(Nische),如小環境行為體(Nischenakteur)分析、資源和功能分析等。受進化論和基因學(Genetik)的啟發,演進位度主義將這些內外選擇要素之間的邏輯關係在認識論上形成了統一體系,從而打破了新制度主義和行為主義之間難以跨越的鴻溝,這都得益於演進位度主義對歷史制度主義、系統論和模因理論的融合。這一範式還借鑑了生物進化史和物種進化中的形態學(Morphologie)的方法,體現了社會建構主義⑩的特點。

模因和基因的不同之處在於模因的複製、重組、突變、留存等行為是由人主觀參與的,就這點而言,為解釋這些微觀的選擇過程,演進位度主義範式也具有向生物社會學(Biosoziologie)、民俗方法學進一步挖掘的空間。演進位度主義的開創者帕澤爾特,將制度演進解釋為模因(Mem)(11)在內外選擇要素的作用下的複製、重組、突變、消亡和留存的過程。模因之於制度可相較於基因之於機體。制度並非從天而降而是由人所建立的,那些制度的構建思想要素即是模因。眾多模因以一定的承載結構表達出來就形成了制度的現實。模因可以是指導思想、行為模式、認知模式、符號概念、組織結構、功能機制、策略等一切構成制度並可被認知和傳遞的信息。(12)模因所表達出來的功能承載結構構成一個總的系統,它涉及:1)是否能夠在其小環境中得到必要的資源;2)是否能夠提供小環境所需要的功能,從而可以持續地從小環境獲得資源;3)系統內各功能是否相互兼容,決定了模因(集合)的存亡。小環境是一個相對於制度的概念,即在制度所處的環境中,一個與制度系統的資源獲取和功能實現緊密相關但不屬於制度系統本身的要素,可以是制度的協同系統或母系統,也可以是以人或物為中心的資源,以財政或信息為中心的資源。(13)

藉助這一系列的分析範疇,帕澤爾特得出以下幾種制度演進的模式。(14)

圖1 演進位度主義中的代際更替

來源:作者自製。

a)在代際更替中的變遷。因制度新人在制度模因體系中加入個人歷史特徵而產生的變異(重組)所致;或在社會化過程中,因模因在複製時發生突變或重組所致(見圖1)。

b)制度危機。因模因重擔或功能重擔的重要承載者斷除而產生的內部制度變遷,即病理變遷所致;或因環境對制度所提出的功能訴求改變所致,或因環境動亂所致(見圖2)。

c)陷入危機中的制度再穩定。制度的再穩定可通過自願或強制性的制度學習,即通過以改變指導思想或通過以改變實現功能結構為形式的改革來實現,也可通過進一步開發緩解危機的資源來實現(見圖2)。

圖2 演進位度主義中的制度危機 

注:1.I:制度,R:資料,F:功能,N:小環境,K:危機;2.*制度學習並非制度成員對制度的學習,而是指制度在演進的過程中吃一塹、長一智,通過自我調整以實現內部模因相互兼容或對小環境的重新適應從而重新獲得穩定。

來源:作者自製。

d)制度變遷過程的壓縮。這一過程的壓縮產生於制度的「上層」或「外層」結構,一旦負擔它們模因或功能的承載結構因病理學變遷而斷除,以及在出乎意料的多處觸發了完全出乎意料的變遷,這些上層或外層結構將會發生劇烈變遷,在時間上形成「歷史的加速」。

e)新制度的產生。新的制度變種或一個全新的制度種類的產生,要麼是因為現有制度瞄準了新的指導思想或主導差異,要麼是因為現有的模因重擔或功能重擔因連續的結構或功能變遷而被替換。

f)調整的災難。當制度無法自我調整而走入演進的死胡同,制度將解體。

以上模式大體上概括了制度演進的不同原因。應用這些模式分析制度的演進,其優勢在於可以系統地釐清制度現實和制度形成機制,並提供不同制度之間的可比性;其不足在於,實踐中的制度演進的原因和過程是複雜多變的,上述模式在分析過程中可能會有相互重疊的部分,因而有可能導致分析過程過於繁瑣以至於難以抓住主要矛盾,而且必須依賴大量且可靠的史料。

二、演進位度主義理論在德國社民黨演進中的應用

德國社民黨有著從德意志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魏瑪共和國、納粹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到聯邦德國150多年的發展史,作為世界近代史上成立最早的政黨之一,其自身經歷了一個複雜的變遷歷程。藉助充足的檔案和史料,將其作為政黨演進研究的案例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由於篇幅有限,本文將選取演進位度主義範式中的部分分析範疇解釋社民黨的演進,將演進位度主義直接應用於政黨政治學中的個案研究。

政黨作為制度的一種,並非從天而降而是由人所創建的。迪維爾熱將政黨起源概括為議會內生和議會外生(15),這一划分也長期受到政黨政治學界的廣泛認可。但無論是議會內生或外生,政黨最主要的功能乃是整合和表達社會利益和思想理念。德國社民黨最初正是整合和表達全德國工人階級的利益,以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政黨,因此該黨在改革之前最重要的小環境就是工人階級,這也是作為階級黨的必然結果。首先,工人階級為社民黨所提供的資源以及提出的功能訴求隨著大環境(Umwelt)的變化也在不斷變化,這些變化也導致了社民黨的演變,同時該黨的演變又對工人階級這一小環境產生了反作用。其次,對於社民黨演進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小環境是政治秩序,更準確地說是政治體制。再次,社民黨演進中的變異,即變遷的可能性是來自於人對模因的掌握,該黨內部的主導差異以及該黨與德國社會環境的關係互動構成了社民黨演進的基本線索。以下的分析並非按照編年史的順序,而是以演進模式為框架展開,在引用和闡述各模式時也各有側重,這取決於社民黨制度演進的事實情況,有些模式十分常見,有些模式間或出現,還有些模式較為罕見。

(一)因代際更替所導致的制度變遷

代際更替對於政黨變遷的影響不可小覷,尤其是政黨領袖的更替可能會對政黨帶來明顯的改變。米希爾斯在其《現代民主國家中的政黨社會學》專著裡對於政黨的寡頭化趨勢有非常詳細的論述,(16)在此不再贅述。正是因為這一寡頭化和權力集中的趨勢,導致了政黨領袖更替能夠對政黨產生巨大的影響。德國社民黨的歷史多次印證了這一理論。這一變遷的模式也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模式。

馬克思1848年發表《共產黨宣言》後,德國工人運動空前崛起,工人組織也得到迅速的發展。全德工人聯合會的創建者斐迪南·拉薩爾(Ferdinand Lassalle)也自稱是馬克思主義者。拉薩爾的工人運動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馬克思的影響,但他並非全盤複製,(17)而是在借鑑前者的同時加入了其自身受黑格爾影響而產生的「烏託邦社會主義」思想,(18)這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馬克思無產階級革命的初衷——推翻階級政權和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消滅剝削。拉薩爾所關心的只是在普魯士範圍內爭取工人的權益,這一思想的基礎可追溯到德國手工業者早期為分擔風險和爭取利益所形成的類似「合作社」的「弟兄會」組織。因此,與其說拉薩爾是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倒不如說是利用者。拉薩爾的這一模因雖受到馬克思的嚴厲批評卻得以留存,並和埃森納赫派一起成為德國工人運動的兩個幾乎完全對立的分支。拉薩爾的模因結構之所以能夠得以留存,可歸結於制度的內部及外部選擇。一方面是因為其模因複製和傳遞的流暢(內部選擇),拉薩爾個人魅力十足且極具演講天賦,追隨者眾多,其模因符合德國早期工人運動的傳統,容易為多數人接受和效仿;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一模因結構適應了當時的制度小環境(外部選擇),其具體的外部選擇過程將在後面的章節中予以闡述。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以來學前教育政策的變遷:歷史制度主義視角
    在當前相對和平的局勢下,在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上,學前教育政策宜採取漸進性的變遷模式,應注意學前教育政策內外矛盾的「閾值效應」,避免制度產生破壞性斷裂;研究制定學前教育政策時,應全面考慮學前教育政策作為自變量和因變量可能引起的種種變化。歷史制度主義的研究方法和分析範式有助於理解學前教育政策的歷史變遷,調整和制訂學前教育政策,把握學前教育政策的未來走向。
  • 國家與制度變遷
    諾思制度變遷理論的問題在於,第一,在制度變遷的方式上,把以英國經驗的變遷方式即連續性的漸進變遷當作一種一般性的變遷方式,其解釋力受到限制;第二,在探討意識形態的作用時,把觀念當作正式制度的一種衍生物,這樣既混淆了觀念與文化的區別,也不符合很多國家的制度變遷,比如最初在中國傳播的馬克思主義顯然不是既定製度下的產物。  2.歷史制度主義的理論要素。
  • 陳友力: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變遷
    關 鍵 詞:高等職業教育 政策 歷史制度主義 路徑依賴 制度變遷  標題注釋: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中國製造2025』戰略背景下重慶職業教育發展研究」(2015YBJY065有些學者從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歷程分析不同發展階段的政策變遷。[1-3]有些學者以重大政策事件為節點,分析了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和特點,及未來政策走向。[4]闡釋了政策演進與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互動關係,從合法性建構、制度建設、權威價值引導三方面賦予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以完整的價值和意義。
  • 歷史制度主義視角下的中國道路
    那麼這一制度由何而來,其制度演進過程如何,將會導致社會發生如何變化?這是需要學界進一步加以探討的。本文將從歷史制度主義的視角探索這一問題,認為現今的城鄉統籌發展的歷史起點是「以農立國」的基礎性制度,它經歷了一個複雜的歷史變遷過程,最終演進到城鄉統籌發展。
  • 我國教育扶貧政策的演進邏輯及未來展望
    歷史制度主義(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作為一種融合制度分析方法和歷史分析方法於一體的分析範式,從中觀的制度層面入手對政策內容和政策進程進行重新詮釋,則能為政策研究提供解釋性意義、描述性意義和建構性意義[2]。歷史制度主義對政策制度變遷的解釋邏輯可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制度持續的「正常時期」(normal periods)。
  • 新中國70年機關事務治理的制度變遷
    基於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範式,機關事務治理制度變遷過程中制度背景、政治變量、路徑依賴和關鍵節點的「混合體」模式深刻影響著機關事務治理制度的變遷歷程,國家治理範式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因素則是制度變遷的動力所在。展望未來,機關事務治理現代化要正視新時代賦予的新要求,加強制度創新消解路徑依賴逆向張力,推進機關事務治理職能法定化,完善多元協同的機關事務治理模式,從而推進新時代機關事務工作高質量發展。
  • 洞察|張翼:因為「它」,中國社會將發生更快的社會變遷
    自工業社會開始,科技就加速進步。在計算機、人工智慧、網際網路與大數據等科技發展的帶動之下,可以預見性地說,中國社會將發生更快的社會變遷和經濟變遷。為更加確切地理解我們自己所處社會的基本特徵,學者們使用了信息社會、消費社會、網絡社會等名詞刻畫其變遷過程。在大數據成為生產力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用數據社會表達我們所處社會的敘事模式。可以說,中國社會的中產化程度支持了數據社會的發展,也簡化了數據社會各種智能商品的推廣成本。
  • 從中期選舉看美國參議院制度的演進及運轉
    參議院制度的僵化在變革之風漸吹的2018年中期選舉映襯下尤為刺眼。圖為當地時間2018年11月14日,美國華盛頓,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中)會見在中期選舉中新當選的共和黨參議員。視覺中國 圖美國憲法素來為外界奉為圭臬,畢竟它在1787年制訂完畢後,僅經過27處變動,一直沿用至今。
  • 團圓與分離,賈樟柯電影《三峽好人》窺探社會變遷下普通人的生活
    在大搬遷的時代背景下,三峽庫區的民眾對全新生活的憧憬以及情感價值觀念的表達,在影片中體現了出來。電影裡的很多場景是現實生活中底層老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它用樸素的真實感,反映普通民眾在社會變遷下的命運抉擇,又是賈樟柯導演的一部現實主義佳作。這部電影不單單是反映三峽工程移民搬遷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情感和生活,更是將超現實主義和構圖布景緊密聯繫在一起。
  • 技術進步和模式創新驅動下的產業範式變遷
    一句話,是技術變革驅動下的產業及企業發展常識法則的變化。舉例而言,網商平臺相對於傳統的批發零售實體店,就是批發零售業的範式變遷;智能機對功能機的替代就是手機產業的範式變遷;行動支付對傳統的銀行小額支付的部分替代就是支付行業的範式變遷。在上述這些範式變遷中,原有的企業發展常識法則被新的常識法則所替代。
  • 從人類文明演進看中國改革開放的必要性
    按照人們通常的認知,文明的演進是隨著社會實踐經驗的積累和人們所遭受挫折的總結而步步推進的。當前行動力缺失時,就需要通過較為激烈和明顯的變革去激發新動力。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在這樣的歷史關鍵時期發生的一次劇烈的社會變革。
  • 論生物演進和社會演進的理論發展過程
    在人類學界,摩爾根通過提出人類社會演進的理論,建立了社會人類學,並且與生物學家將當代人類理性化的意圖相區別。不 過,達爾文之後生物學界的所有發現,都被用來確認達爾文理論的原初洞察力;然而與此 同時,被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拾起的摩爾根的理論,很快就被人性歷史中更為巧妙和中立的概念超越了達爾文不曾是一個人類學家 。
  • 人類社會演進圖——《槍炮、病菌與鋼鐵》
    為了管理不斷的增長人口,人類社會的組織架構也由原來的平等、扁平的結構發展成金字塔似的等級社會,宗教和政治系統隨之誕生。宗教和政治體制能夠將更多人的力量整合到一起,農業社會的人類自然就擁有了碾壓狩獵採集社會。而美洲和澳洲大陸上,大型哺乳動物在人類剛剛踏入後不久就幾乎滅絕殆盡了,選擇範圍極少。
  • 以家族史寫社會變遷
    與此同時,小說通過「我」的創業歷程,兩位姐姐、一位妹妹的婚姻變動,泥鰍在大城市的打拼史,呈現出了一幅改革開放後橫跨幾十年的社會變遷畫卷。在這幅畫卷中,我們能夠看到,儘管短短的幾十年,社會變遷卻是巨大的,觀念的更新、物質的豐盈、生活的變化在作家筆下的細節中一一展開。我們置身巨大的漩渦,每天迎接的不僅僅是生活的挑戰,更是精神的挑戰,我們身處信息的迷宮,努力捕獲自身的位置。
  • 文明演進中的技術、社會與現代性重構
    全面認識技術與社會結構變遷的關係需要整合技術發展的歷史鏡像和當代特徵,反思新技術革命的特徵及其帶給人類的新挑戰與新機遇。技術研究可以通過多學科交叉研究,促進人們對技術現象的深入理解和認識,技術研究領域的潛力比成就更重要。社會制度與技術發展的適應關係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技術與現代性之間存在的同樣是一種複雜的歷史關聯性,二者之間是一種「相互建構」。
  • 當代亞洲政黨政治演進的主要特點
    當代亞洲政黨政治演進的主要特點日本自民黨在1993年一度下臺後,其一黨獨大的舊格局瓦解,新興政黨不斷出現,政黨力量經過十年的分化組合,當今日本已在向自民黨、民主黨對峙的兩黨制格局演進。印度也在20世紀90年代中結束了由國大黨一黨稱雄的時代,進入了由國大黨、人民黨兩大政黨陣營對壘的新時期。土耳其原來的正確道路黨、社會民主人民黨和祖國黨三黨主導的格局也已讓位於當今以正義與發展黨為主導,共和人民黨為主要反對黨的新格局。
  • 政治學研究方法的演進邏輯與趨勢
    此外,研究方法也是影響人們對研究認可度的重要因素,正如謝爾頓·S.沃林(Sheldon S.Wolin)所說,「一個人接受或者拒絕關於社會生活論述的最終標準是它們被收集的方法」②。在西方的語境下,研究方法有方法論(methodology)、方法(method)和路徑(approach)三種表述。方法論是體系化的方法,指導著研究實踐;方法和路徑則是具體化的程序和方式。
  • 從「明德」到「知禮」:春秋後期社會變遷
    從「明德」到「知禮」:春秋後期社會變遷 2020年05月12日 11:0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進有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社會和經濟變遷改變了生態環境
    這是人類社會和經濟的歷史變遷會改變當地環境的一個有力證據,同時這一研究還表明了這種改變是如何發生並進行的。此次,波蘭波茲南密茨凱維奇大學的科學家團隊,仔細研究了波蘭西部名為「 agów」的村莊附近的自然保護區內的不同泥炭層,並對其中的植物和花粉構成變化展開了分析。「 agów」建於13世紀初,公元1350年,耶路撒冷聖約翰醫院騎士團開始在此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