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張翼:因為「它」,中國社會將發生更快的社會變遷

2020-12-04 瀟湘晨報

自工業社會開始,科技就加速進步。在計算機、人工智慧、網際網路與大數據等科技發展的帶動之下,可以預見性地說,中國社會將發生更快的社會變遷和經濟變遷。

為更加確切地理解我們自己所處社會的基本特徵,學者們使用了信息社會、消費社會、網絡社會等名詞刻畫其變遷過程。在大數據成為生產力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用數據社會表達我們所處社會的敘事模式。

可以說,中國社會的中產化程度支持了數據社會的發展,也簡化了數據社會各種智能商品的推廣成本。

2019年網民調查發現,網民群體的主要構成部分,已開始從大專和本科群體向初中高中群體轉移。這就是說,科技進步的受益對象,會首先發軔於「高知」,再波及其他群體。

因此,科技進步總是最先為接受過更高教育的人群帶來收益,然後再波及其他人群。在這種情況下,科技進步會造成一定範圍的社會分化現象。這種分化現象已經發生在高技能勞動者與一般技能勞動者之間——被AI取代的勞動者的收入增速,將長期慢於不能被AI所取代的勞動者的收入增速。

在消費領域,有能力使用技術進步成果的群體發展速度更快,沒有能力使用技術進步成果的群體發展速度更慢,造成會使用新技術的人群與不會使用新技術人群的分化。

在老齡化社會,規模龐大的老年群體將是技術使用的弱勢群體,這會形成代際之間的分化,不僅分化於意識與觀念,而且分化於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科技生產力的發展,不僅會改變一個社會的生產方式,而且還會改變一個社會的生活方式和組織方式。

當前,社會成員的互動,已經從面對面的交往向藉助於微信圈的「在線交往」轉變,人們的「在線時間」越長,其圈層化的、穿插在不同網絡社區的網友就越多。網絡化生產、網絡化教學、網絡化會議、網絡化情感交流等都使人們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網絡化組織。

但在以網絡社會所表徵的數據社會中,網絡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遠遠慢於網絡發展的現代化水平。網絡治理、數據治理、人工智慧治理的制度設計,還難以達到法治社會的需要。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建立健全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要「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加強數據有序共享,依法保護個人信息」,在社會治理體系中也加入了「科技支撐」的相關表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提升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輔助治理能力」。但只有將文件的引領轉化為治理效能,才能在數據社會的演進中形成集「良治」與「善治」為一體的制度配置。

在數據社會,網絡意識形態會產生對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的解構衝動。壟斷性網絡平臺以大數據的精準算法,一方面推送誘導性廣告以影響商品消費,另一方面也以分類定向的類型化「頭條」文章,影響網民的意見形成過程。

總之,網絡平臺既影響網民衣食住行「流行與時尚」的意識結構,也影響網民的意見表達方向與政治選擇偏好。

所以說,未來治理的精細化投入,必須在加深網絡社會和數據社會的認識中,強化對科技改變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組織方式的研究,強化主流意識形態對網絡平臺整合方式的研究,強化數據時代話語與敘事特徵的研究,強化對科技之「代差」問題的研究。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數據社會給網絡治理帶來新課題
    作者: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張翼  自工業社會開始,科技就加速進步。在計算機、人工智慧、網際網路與大數據等科技發展的帶動之下,可以預見性地說,中國社會將發生更快的社會變遷和經濟變遷。
  • 以家族史寫社會變遷
    作者:牛衝讀邵麗的小說總能感受到她豐沛的情感,在她小說的敘述中你能夠體味出複雜的「人味」,這種「人味」是一種特殊的氣味,它代表著微小的塵埃世界。邵麗以極具耐心的筆力勾勒出瑣屑的家長裡短,只有對生活具有深刻的洞察方能將妯娌之間那種微妙的關係拆解呈現,通過人物的不同視角還原生活的真相,還原父親死亡的真相。正如作家在代後記中所言:「其實當我們置身其中,能夠深深地感受到的是愛不起來、恨不徹底、痛不完全的無奈。」
  • 演進位度主義下的德國社會民主黨變遷
    a)在代際更替中的變遷。因制度新人在制度模因體系中加入個人歷史特徵而產生的變異(重組)所致;或在社會化過程中,因模因在複製時發生突變或重組所致(見圖1)。b)制度危機。因模因重擔或功能重擔的重要承載者斷除而產生的內部制度變遷,即病理變遷所致;或因環境對制度所提出的功能訴求改變所致,或因環境動亂所致(見圖2)。c)陷入危機中的制度再穩定。
  • 2008網絡流行詞:社會變遷的「折射鏡」
    新華網濟南12月29日電(記者王海鷹)2008年,是網絡參與社會生活、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一年。這一年裡,接連發生的社會大事件給網絡提供了諸多話題,而網民則助推著這些事件的發展。   作為網媒表達的符號,2008年湧現了眾多的網絡流行詞,透過這些新語詞,人們可以從中看到民間民意背後的社會變遷。
  • 構建社會心態感知洞察機制
    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社會轉型發展,社會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社會心態層面問題頻現,並成為當前諸多熱點事件背後的集體情緒基礎。在市「迎接黨代會,共謀新發展」建言獻策活動中,寧鄉縣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馬賢興建議:實施「心靈治安綜合治理」工程,致力打造幸福長沙、和諧長沙。
  • 「歷史上的江南望族與中國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暨江南《沈氏...
    「歷史上的江南望族與中國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暨江南《沈氏族譜》捐贈儀式」在浙江舉行 2019年03月16日 10:5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查建國 仝薇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新中國70年社會溝通方式變遷與展望
    [摘 要]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的利益格局、公共空間、社會空間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在信息技術進步背景下,發生在開放社會的非正式社會溝通成為社會溝通的重要內容,這包括微信、微博等。溝通工具從信函、電報、電話到移動手機,日新月異。
  • 王士元:演化語言學研究折射人類社會變遷
    演化語言學研究折射人類社會變遷——訪語言學家王士元  王士元,當代語言學家,1966—1994年擔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語言系教授,曾創立俄亥俄州立大學語言學系和東亞研究學系,並擔任兩系的首位系主任
  • 未來的智慧社會將是什麼樣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當前,人工智慧的浪潮席捲全球,現實社會與網際網路空間加快融合,人機物正在進入萬物互聯、虛實結合、開放共享的智慧新時代。暢想一下,不久的將來,智慧社會將發生什麼?人們需要更快的網速,5G時代就要來臨。實現萬物互聯需要無處不在的傳感器、智能終端等源源不斷的收集數據,又需要通過無處不在的物聯網、網際網路等基礎設施進行數據傳輸,所以,更快的網速是必須的,需要的流量將幾十倍地增加。大數據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價值。
  • 案頭書|張翼:這三本書的閱讀,能夠豐富我們對國情的了解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其隨後一路推進的開天闢地偉業,締造了歷史新紀元,推動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轉型與社會結構的劃時代變遷。中國之崛起的世界意義,堪比曾經發生的工業革命與文藝復興。以下三本書的閱讀,能夠豐富我們對國情的了解,在洞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更好地落實新發展階段的現代化「兩步走」戰略。
  • 基於網絡社會特性的中國網絡社會有效治理
    不但如此,網絡社會還是人類新的存在方式。一方面,網絡社會通過新的社會交際方式,提供了網絡個體的社交存在感;另一方面,結合最新的虛擬實境技術,個體也可以獲得時間空間的感知模擬。並且通過兩者的交互加強,進一步鞏固了網絡中的現實存在感。因此,網絡社會使得人類第一次創造出了可以在很大程度擺脫現實物理世界的生存狀態。自此以後,人類的存在將跨越現實存在與網絡存在,形成新的混合存在狀態。
  • 從「明德」到「知禮」:春秋後期社會變遷
    從「明德」到「知禮」:春秋後期社會變遷 2020年05月12日 11:0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進有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團圓與分離,賈樟柯電影《三峽好人》窺探社會變遷下普通人的生活
    中國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成為幾代領導人的理想,當今人們在獲取三峽水電站提供源源不斷的電能之時,可曾想過156.3米深的水位線之下淹沒了多少人故鄉,庫區人民為此付出了多大的犧牲。2006年12月14日上映的電影《三峽好人》以三峽移民工程為故事背景,講述了底層小人物在三峽庫區發生的感人故事。在大搬遷的時代背景下,三峽庫區的民眾對全新生活的憧憬以及情感價值觀念的表達,在影片中體現了出來。
  • 社會和經濟變遷改變了生態環境
    這是人類社會和經濟的歷史變遷會改變當地環境的一個有力證據,同時這一研究還表明了這種改變是如何發生並進行的。此次,波蘭波茲南密茨凱維奇大學的科學家團隊,仔細研究了波蘭西部名為「 agów」的村莊附近的自然保護區內的不同泥炭層,並對其中的植物和花粉構成變化展開了分析。「 agów」建於13世紀初,公元1350年,耶路撒冷聖約翰醫院騎士團開始在此定居。
  • 中國鄉土社會正在發生十大轉變
    原標題:中國鄉土社會正在發生十大轉變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鄉土社會發生著深刻劇烈的變化。但不管鄉土社會如何轉型、怎樣變化,以鄉為基點的活動空間不會變,以土為基礎的生存依託不會變。鄉村振興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最強音,鄉村要振興,首先應認清鄉土社會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
  • 墾利區博物館發布公告徵集革命文物及社會發展變遷物證
    >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苟金鈴 東營報導  為進一步豐富博物館館藏資源,同時貫徹落實《關於做好建黨一百周年革命文物徵集工作的通知》和《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關於開展「山東省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徵藏」工作的通知》要求,12月24日,墾利區博物館發布公告面向社會公開徵集革命文物及社會發展變遷物證。
  • 姜義華:中國發生大革命的社會基礎已經沒有了
    之所以發生辛亥革命,之所以後來又發生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都不是哪個人的主觀想像就搞出來的。社會的發展、社會的衝突發展到這樣地步,最後只能用革命、戰爭的形式來解決問題,它不是哪一個人主觀意願就能左右的。如果不需要這樣的革命能夠實現那樣的改革,誰都願意那樣去做?關鍵是那樣的改革走不通的時候,人們不得不重新考慮怎樣才能夠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
  • 從漢服到中山裝:中國近代服飾變遷背後的社會思潮
    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關係是近年來思想史、文化史和社會史研究中的新課題,認識這一問題不僅要在理論上進行新的探索,更要從實證研究上開拓新的領域,把非觀念性(即文本性)的資料,引入思想史的範疇,或從思想史的角度解釋生活方式的變遷。
  • 科學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
    原標題:科學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是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責任作者簡介:王易,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標題注釋:本文為2012年度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多樣化社會思潮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NCET-12-0533)的研究成果。社會意識形態與社會思潮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特別是在社會大變革時期,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集中反映,社會思潮往往成為社會生活的晴雨表,社會變遷的風向標。
  • 北京市社會學者齊聚一堂討論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議題
    來自國務院扶貧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的多位社會學學者探討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相關議題。他認為,廣義的產業扶貧是指通過產業發展產生減貧效果;狹義的產業扶貧是指一種組織和制度安排,是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通過政府對市場和產業組織主體的幹預作用,使產業組織主體和貧困戶之間建立起利益聯結關係,將貧困戶融入到產業化過程和產業鏈的各環節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