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網絡流行詞:社會變遷的「折射鏡」

2020-11-27 中國臺灣網

  新華網濟南12月29日電(記者王海鷹)2008年,是網絡參與社會生活、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一年。這一年裡,接連發生的社會大事件給網絡提供了諸多話題,而網民則助推著這些事件的發展。

  作為網媒表達的符號,2008年湧現了眾多的網絡流行詞,透過這些新語詞,人們可以從中看到民間民意背後的社會變遷。

  新語詞:背後可見「世態人心」

  奧運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被稱為中國30年改革開放的「成年禮」。美輪美奐的奧運會開幕式「超越了所有最高級形容詞」,由奧運會衍生的「北京歡迎你」「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等熱詞更是讓人過目難忘。

  正龍拍虎——沸沸揚揚的「虎照」事件,以當事人周正龍改判有期徒刑兩年半緩期3年,而在2008年末終於塵埃落定。周正龍雖然回家了,但是他為漢語言的豐富所作的「貢獻」卻不能不提:「正龍拍虎」。這個堪稱漢語中最新鮮的成語,恐怕與「掩耳盜鈴」「邯鄲學步」等資深成語一樣,在將來會成為媽媽們為睡前兒童所講的故事之一。

  範跑跑——5月中旬,一場汶川特大地震,帶走了8萬多人的生命,給中國人帶來了巨大的悲情。災難有如「顯影劑」,顯出了人性中的舍我與自私,高尚與卑鄙。張米亞、譚千秋、連蓉等老師用雄鷹的姿態定格了捨生忘死的教師形象,也有個別貪生之徒丟下學生自己先「跑之乎也」,並在事後振振有詞:「在這種生死抉擇的瞬間,只有為了我的女兒我才可能考慮犧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親,在這種情況下我也不會管的。」對於如此「狂言」,輿論一片譁然,「範跑跑」於是不脛而走,同時掀起了一場關乎誠實與知恥、自由與責任的爭論,成為本年度最具影響力、最有深度的社會大討論之一。

  眾志成城——這個成語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給人以力量,每個中國人都對2008年十分難忘——因為雪災,因為地震,中國人的心緊緊地擰在了一起。

  點評:網絡新語詞的流行,反映了一個時期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說明社會矛盾或者公共事件受到了相當程度的關注。它的背後,是民眾在網絡時代日益成長起來的公共精神,民眾通過這些新詞,表達自己的愛憎和意見傾向。

   新語詞:從另一層面表明社會進步

  「神舟」七號——翟志剛從「神舟」七號的軌道艙中向太空跨出一小步,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關鍵技術的國家。從嫦娥奔月到太空漫步,中國人今後會更多地「仰望星空」。

  打醬油——「請問你對豔照門有什麼看法?」「關我什麼事,我是出來打醬油的。」因為一次街頭採訪,「豔照門」和「打醬油」兩個本來八竿子打不著的詞有了聯繫。從此,「打醬油」成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代名詞,而被網民廣泛使用。

  叉腰肌——2008年一無所獲的中國足球向漢語貢獻的一個新詞。由於中國女足在奧運會比賽中出局,謝亞龍提出中國女足的姑娘們應該練一練「叉腰肌」。這個新詞一經出現,立刻淪為笑柄,並在網絡中迅速躥紅,一時間,你如果沒聽說過「叉腰肌」,就不算關心中國足球。

  囧——早在甲骨文中就有的這個字,在2008年獲得新的生命和意義。由於其字形像個愁眉苦臉的人臉兒,即被網民們用來表達鬱悶、悲傷、無奈、無語等種種心情,與原來「光明」之意大相逕庭。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槑」,這個在古時與「梅」同義的字,因為由兩個「呆」字組成,就成了「特傻」的意思。

  點評:網絡新詞層出不窮,亂花迷眼,構成了另類形態的語詞密林。這些新語詞的出現從另一層面說明了社會的進步。改革開放30年來,公眾有了自由表達意見的渠道,網絡成為民意表達的意見平臺,但對有些網民情緒也應加以引導、疏通。

  新語詞:一個時代的公共記憶

  網絡新語詞的出現,無疑豐富了漢語的表現力,構成了一種新的文化生態。大部分網絡語詞的背後是一個時代的公共記憶。對此,文學批評家朱大可認為,民眾站在滑稽語詞的臺座上,跳起令人眩暈的語文舞蹈。他們是找樂子的專業哄客,也是嚴肅追尋真相的業餘偵客。中國語文經歷長期冷遇之後,再次被意見社會送上了無限熾熱的雲端。

  知名作家韓石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這種文化現象值得關注和研究。這些新語詞的出現,往往代表著一種民意,它是民間情緒的機智表達。它們之所以能一夜走紅,有一些共同具備的內在素質,首先,它們依託的都是公眾普遍關注的社會事件,抒發的是普遍的民間情緒;其次,它必須是一種聰明的表達,能讓人會心一笑,引起大家的興趣,以一種譏諷、調侃的面目出現,屬於「劍走偏鋒」型,屬於老百姓的智慧。

  「這些語詞的本身就構成了一種社會批判。」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馬廣海認為,這些新詞帶有輿論的性質。輿論從某種程度上講,具有社會裁定的力量,代表了民眾對社會現象的基本評判,反映了民眾的情緒、評價和基本態度。

  馬廣海認為,新語詞是輿論存在的正常狀態,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語詞出現,只不過隨著網絡的普及、通訊技術的發展,新語詞出現的頻率正在加速,數量正在擴大。社會需要民眾的參與,而對民眾來說,利用輿論的手段來參與社會發展,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

相關焦點

  • 2019年不知道最新網絡流行詞「硬核」的意思你就out了
    相信很多網友在網上看到過「硬核」這個網絡流行詞,尤其是前段時間《流浪地球》剛上映的時候,流浪地球被稱為「首部國產硬核科幻片」。那麼硬核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流行詞語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在網上就行起來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近期網絡上「精神小夥」流行詞,不知道這個梗是什麼意思
    近期網絡上有一個「精神小夥」流行詞,許多小夥伴不知道這個梗是什麼意思,接下來就給大家分享一下。精神小夥精神小夥什麼意思原來是形容小夥子精神氣質很好,精神小夥從字面上看應該是指那些精神頭很好的大小夥子,現在又有了其他的意思了,俗話說,土到極致就是潮流,現在指的是跳社會搖的土嗨小夥
  • 北青報:「雙十一」豐碩成果是一面多稜折射鏡
    原標題:「雙十一」豐碩成果是一面多稜折射鏡   11月1日至11日0點30分,天貓「雙十一」銷售額實時突破3723億元,再創新高。天貓預計今年「雙十一」將吸引超過8億消費者、25萬品牌、500萬商家共同參與,是覆蓋面最廣、參與度最高的一屆。
  • 新出的網絡流行詞「awsl」是什麼梗
    在今年年初的時候,網絡流行詞「awsl」橫空出世,一舉佔領B站的彈幕,我們在瀏覽網頁的時候也時不時地看到該詞語。相信小夥伴們初次看到「awsl」這四個字母的時候肯定是一臉懵逼不知道該詞是什麼意思。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awsl」的含義出處以及網絡相關數據吧。
  • 《輻射76》折射鏡perk感知卡片介紹 折射鏡perk感知卡片有什麼效果
    導 讀 輻射76折射鏡perk感知卡片有什麼樣的屬性加成呢?最高增加40的能量抵抗。
  • 洞察|張翼:因為「它」,中國社會將發生更快的社會變遷
    自工業社會開始,科技就加速進步。在計算機、人工智慧、網際網路與大數據等科技發展的帶動之下,可以預見性地說,中國社會將發生更快的社會變遷和經濟變遷。為更加確切地理解我們自己所處社會的基本特徵,學者們使用了信息社會、消費社會、網絡社會等名詞刻畫其變遷過程。在大數據成為生產力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用數據社會表達我們所處社會的敘事模式。可以說,中國社會的中產化程度支持了數據社會的發展,也簡化了數據社會各種智能商品的推廣成本。
  • 視頻教程|讀書郎學生平板球型折射鏡的使用!
    學生平板配備的球型折射鏡有什麼用?視頻教程在這裡!
  • 「好想買可樂」成為新的網絡流行詞,你知道其中的內涵嗎?
    現在的信息傳播真的是太快了,幾天不上網,就可能有一些網絡流行詞聽不懂了,比如說之前流行過的「藍瘦香菇」還有「雨女無瓜」,要是不知道這些流行詞的背景,都不懂是什麼意思。然而最近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網絡流行詞,叫作「好想買可樂」,你知道是什麼意思麼?
  • 「雙11」成果是一面多稜折射鏡
    同時也說明我們在抗擊疫情、常態化疫情防控和推進復工復產經濟恢復方面,採取了十分正確得力的措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由此進一步增強了我們繼續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促進生產消費恢復和經濟高質量增長的信心。今年「雙11」初步取得的豐碩成果,也凸顯了我國網絡經濟進一步成熟成長。
  • 新品發布|Ulanzi GP-5 GoPro Vlog 自拍折射鏡
    ULANZI GP-5翻轉屏是我們優籃子針對GoPro相機新研發設計的一款Vlog自拍折射鏡。
  • 網絡社會的感性化趨勢
    相關研究應當注意對網絡社會發展變化的感性分析,以避免單純理性分析的片面性。關鍵詞:網絡社會/表象思維/符號價值/感性群體/感性化趨勢作者簡介:劉少傑,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教授社科基金: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網絡社會的結構變遷與演化趨勢研究」(項目號:15ZDA045 )的階段性成果。
  • 漫談網絡疊音詞——從修辭手法和語義規律看網絡語言的特徵
    隨著網民數量的越來越大,網民為了網上交流而自創的網絡語言成為了一大語言現象。網絡流行語的出現,以及人們樂此不疲的使用網絡流行詞語,是是人們透視公眾態度、意見的切入點。客觀來說,網絡流行語這一客觀存在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學表徵,而是 在更廣闊的社會的大環境中多方博弈的結果。中國的網絡每年都會產生一批極具個性色彩的網絡流行語。
  • 這些年的流行詞,用英文如何說?
    近年來網絡用語盛行,諸如「葛優躺」、「盤他」等等,那這些流行詞如何用英語表達呢?
  • 網絡社會中的「媒介化」問題:理論、實踐與展望
    本文基於文獻爬梳與反思,辨析媒介化與中介化的差異,闡釋作為元過程的媒介化所蘊含的媒介邏輯,並進一步從網絡社會中的日常生活實踐角度出發來理解和分析媒介化的社會空間表徵及其向網絡化邏輯延伸等問題。網絡使得社會空間、心靈空間和物理空間產生套疊和分離。網絡社會表面上是媒介技術延伸的結果,其實質卻是社會互動關係的投射。未來的媒介研究應聚焦如何聯結網絡空間中的互動關係,探索打通時間和空間問題的路徑。
  • 今年的「雙十一」是面多稜折射鏡
    今年「雙十一」所取得的成果,也從一個側面印證著我國網絡經濟的成熟、成長。比如,為避免以往「雙十一」造成的終端快遞送貨集中和扎堆,為防控疫情創造更有力更安全的環境,電商們今年延伸了「雙十一」的時間周期。這種變化,既釋放了購物節的紅利,讓消費者有更多消費選擇,又凸顯相關電商平臺與時俱進的營銷智慧。
  • 數據社會給網絡治理帶來新課題
    作者: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張翼  自工業社會開始,科技就加速進步。在計算機、人工智慧、網際網路與大數據等科技發展的帶動之下,可以預見性地說,中國社會將發生更快的社會變遷和經濟變遷。
  • 以家族史寫社會變遷
    與此同時,小說通過「我」的創業歷程,兩位姐姐、一位妹妹的婚姻變動,泥鰍在大城市的打拼史,呈現出了一幅改革開放後橫跨幾十年的社會變遷畫卷。在這幅畫卷中,我們能夠看到,儘管短短的幾十年,社會變遷卻是巨大的,觀念的更新、物質的豐盈、生活的變化在作家筆下的細節中一一展開。我們置身巨大的漩渦,每天迎接的不僅僅是生活的挑戰,更是精神的挑戰,我們身處信息的迷宮,努力捕獲自身的位置。
  • 網絡電影題材變遷史
    遙想一年半以前,這種內容形態還因「佳作欠奉」,成為官媒點名批評的對象,伴隨其5年的發展歷程,網絡大電影從追求短期內容極速變現的商業模式,到如今用現實主義的題材創新和文化內涵,承載價值表達,記錄時代發展與人民心聲。 5年間,網絡電影成為中國電影越發重要的市場增量,也被記錄著從初生到成熟的題材變遷史。
  • 演進位度主義下的德國社會民主黨變遷
    ⑥之後尼克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發展了系統論,提出了系統結構形成的內部和外部選擇條件和偶聯性,隨後社會生物學概念興起,人們開始探索社會和政治行為的深層生物學原因,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結構化理論(Strukturierungstheorie)以及維爾納·J.帕澤爾特(Werner J.Patzelt)的民俗方法學(Ethnomethodologie),
  • 基於網絡社會特性的中國網絡社會有效治理
    面對網絡社會,既要抓住網絡社會興起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又要結合具體的國家與社會現狀,進行有效治理。而有效治理網絡社會,必須從網絡社會的本質、結構、特性等入手,尊重和理解網絡社會新的特性,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有效的治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