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豪才:科技改變了地球村的生態環境和人權狀況
中國人權研究會會長羅豪才在開幕式致辭時指出,以科技進步引領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改變了地球村的生態環境和人權狀況。羅豪才指出,目前人類面臨著環境、能源、資源、人口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最終解決必須依靠科技進步。
-
光明跑出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優美雙曲線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光明區在高速推進城市建設的同時,跑出了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優美雙曲線。如今,「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這第9塊「國字號」綠色招牌,意味著光明區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的成績得到了充分肯定,也讓光明生態文明建設站上了新的起點。新的起點自然有更高目標,更新追求,光明區將繼續紮實推進工作,增強人民群眾生態福祉,不斷譜寫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
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否則恐將引發生態和社會災難
中國園林網11月3日消息: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報導,聯合國氣候變遷問題專家組11月2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推出對全球氣候狀況的最新評估報告,報告以超乎尋常的強烈用詞警告,人類面對地球生態環境快速惡化的風險,各國政府必須儘快行動,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實現在210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至零,否則恐將引發生態和社會災難
-
鏡頭中的百年環境變遷
新舊影像中的變遷 考慮到通過這些新舊照片的對比能夠為生態、植物、園藝、林業、氣象、環保、災害防治、城市規劃等方面的研究人員及政府決策者提供重要參考,也能為從事中國西部地區歷史、文化、旅遊、經濟以及民族學工作的人提供重要的研究資料;同時,還能成為向青少年提供了解中國近代歷史和觸摸中國西部的直觀教材,《中國國家地理
-
國新辦發布|環保部:環境汙染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
10月21日,國新辦「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發布會上表示,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處於高位。最突出的就是表現在「三個沒有根本改變」。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
-
氣候變化和歷史社會經濟波動
圍繞這一個基本的人地關係問題,氣候變化和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關係的討論自古有之。人類對於自然也從單純依賴,到主動改造,再到現今的和諧與統一,人地關係這一古老的話題,在進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經歷了哲學上否定之否定地不斷發展和深化凝練。
-
演進位度主義下的德國社會民主黨變遷
a)在代際更替中的變遷。因制度新人在制度模因體系中加入個人歷史特徵而產生的變異(重組)所致;或在社會化過程中,因模因在複製時發生突變或重組所致(見圖1)。b)制度危機。因模因重擔或功能重擔的重要承載者斷除而產生的內部制度變遷,即病理變遷所致;或因環境對制度所提出的功能訴求改變所致,或因環境動亂所致(見圖2)。c)陷入危機中的制度再穩定。
-
生態環境部:《經濟、技術政策生態環境影響分析技術指南(試行)》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十四條「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組織制定經濟、技術政策,應當充分考慮對環境的影響,聽取有關方面和專家的意見」的規定,我部在試點工作的基礎上,組織制定了《經濟、技術政策生態環境影響分析技術指南(試行)》。
-
生態環境的變化,環境發生改變,留給人類還有多少時間?
導語:生態環境的改變,環境惡化,人類還能在地球上存在多久?地球這顆行星存在了大約45億年,這顆星球相比附近的其他星球,其實是一顆環境較為溫和的星球。在這45億年間,地球的經歷了數十次生物大變遷,優勝劣汰的殘酷環境使得這顆星球上的生物存在又消失,而人類,或許也有一天要面對這一殘酷的事實。人類存在了250萬年,這250萬年的時間裡,人類不斷的進化,進而演變成如今的模樣。在人類之前,曾經存在過許多生物,最為人熟知的是距今6500萬年前的恐龍。
-
洞察|張翼:因為「它」,中國社會將發生更快的社會變遷
自工業社會開始,科技就加速進步。在計算機、人工智慧、網際網路與大數據等科技發展的帶動之下,可以預見性地說,中國社會將發生更快的社會變遷和經濟變遷。為更加確切地理解我們自己所處社會的基本特徵,學者們使用了信息社會、消費社會、網絡社會等名詞刻畫其變遷過程。在大數據成為生產力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用數據社會表達我們所處社會的敘事模式。可以說,中國社會的中產化程度支持了數據社會的發展,也簡化了數據社會各種智能商品的推廣成本。
-
蔡榕碩:氣候變化加劇沿海地區社會經濟風險
這種變化正在重塑海洋生態系統,並影響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海洋初級生產力的下降、物種地理分布的變遷、漁業資源潛在漁獲量的下降以及食品供應的減少。在氣候變化與非氣候人為幹擾因素的綜合影響下,隨著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到21世紀末,幾乎所有類型的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系統將處於高或很高的風險水平;其中,暖水珊瑚礁生態系統尤其嚴重,例如,當全球升溫1.5℃或2℃時,將分別消失70%~90%或99%以上。
-
新中國70年社會溝通方式變遷與展望
[關鍵詞] 新中國;社會溝通;社會變遷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社會溝通是指發生在社會關係中的兩個以上的社會實體通過常規環境(例如面對面的語言的或肢體的)或技術環境(電話、普通信函、電子郵件、微博、微信等)展開的知識、信息、思想、感情等方面交流。
-
「溫室效應」使臺灣生態環境惡化
新華網臺北2月16日電(記者張玫 李凱)臺灣的科學工作者研究顯示,一百年來,臺灣地區平均溫度增加了1.1攝氏度,臺灣的氣候、環境和生態也發生很大變遷
-
陝西黃河流域社會經濟與植被生態價值同步增長
報告顯示:2000—2019年的近20年間,陝西黃河流域社會經濟與植被生態價值同步增長,水沙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總體向好、局部良性循環。陝西省農業遙感與經濟作物氣象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何慧娟介紹,利用衛星夜光監測分析得出:2000—2019年陝西黃河流域燈光總強度及陝西生產總值都呈明顯上升趨勢。
-
七卷本《濟南通史》出版發行,講述濟南歷史和社會變遷
濟南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研究員馬軍遠在發布會上介紹說,該書上起遠古,下迄當代,共分7卷,分別為:《先秦秦漢卷》《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宋金元卷》《明清卷》《近代卷》《現代卷》和《文物考古與山水園林卷》,總計450餘萬字。《濟南通史》系統、全面、權威地記述了濟南的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遷,極大地豐富了濟南歷史文化內涵。
-
生態足跡報告稱環境問題正制約經濟發展
中國要想在繼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實現不透支地球資源的目標,那麼,解決碳排放和城鎮化問題至關重要。15日發布的《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0》指出,過去的三十年裡,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人均收入增長了50多倍。然而,迅速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集約化也增加了對自然資源的壓力。
-
科學網—人類影響氣候 氣候改變歷史
,這種短平快的思想對於生態環境治理是極為不利的。新近出版的《氣候改變世界》一書,從全球的宏觀尺度,探討氣候變化對人類歷史的影響、人類社會對氣候的作用,讀來令人深思。 本書作者費根是劍橋大學考古學和人類學博士、世界知名考古學家,曾任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人類學系教授,他長期圍繞氣候環境與人類歷史從事研究,出版了20多部著作,除了本書之外,還有《小冰河時代》《聖嬰與文明興衰:洪水、饑饉與帝王》《漫長的夏天:氣候如何改變人類文明》等等。
-
黃河的形成與河道變遷
自古以來,黃河以「善淤、善決、善遷」著稱,給黃河下遊地區的地理面貌和社會經濟帶來了重大影響。黃河的形成關於黃河形成時代的問題,學術界尚未達成共識。 黃河的形成與演化是一個複雜的地質過程,它是地質構造、地貌、氣候變化和水文等自然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與青藏高原隆升、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演變有著密切的聯繫,它是反映東亞構造地貌和自然環境變遷的重大地質事件。 早在第四紀(距今258萬年),黃河幹流尚未形成,黃河流域分布著一些獨立的湖泊,並且互不相通。
-
如何看待當前及未來生態環境保護形勢?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決定了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是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研判生態環境形勢的基本前提和總體要求。
-
極端乾旱區人口—經濟—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動態特徵與對策
結果表明,2006年~2016年吐魯番市人口、經濟與生態環境系統的耦合狀態呈現持續好轉態勢,耦合度類別序次為中度失調衰退類、輕度失調衰退類與瀕臨耦合協調類;耦合協調度類型由最初的經濟滯後型為主轉換為人口滯後型;影響吐魯番市人口-經濟-環境系統協調發展的主要因子依次為人口自然增長率、城市人口比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生活汙水處理率、第三產業比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固定資產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