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德」到「知禮」:春秋後期社會變遷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從「明德」到「知禮」:春秋後期社會變遷

2020年05月12日 11:0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進有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春秋時的德與禮雖有相通之處,卻也存在著不同。春秋後期社會變遷在思想領域表現為從「明德」到「知禮」的轉變,具體體現為德、禮內涵的演變、範疇的此消彼長以及關係的轉換。德禮之變既是當時思想文化嬗變的鮮明體現,也是經濟、政治領域大變革的一個折射,對我們重新認識春秋後期的社會變遷具有重要意義。

  有關「德」之初義,學界多釐定為「道德」或「得」,但此類說法皆不得其義。陶希聖認為德是「氏族社會遵守的始祖以來的規範」;童書業釋「德」為「氏族習慣」;李澤厚認為「德」為「社會規範」「習慣」等非成文法規。三者之說,可從。西周至春秋中期的「德」十分雜糅,包含具體的外在禮俗、氏族習慣法(一種帶有宗法與宗教色彩、尚不系統規範的早期禮儀)和內在規範。此時期彝銘有載:「丕顯文武,皇天引厭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肈帥型皇祖考,秉明德」「敢帥型先王,秉德秩秩」。文王、武王之德源於天,後世周王承之;效命王室、勞於周邦者則受爵受封,這種合乎宗族規範之舉,便是貴族之「德」。祖宗之德可散布、流傳,施及子孫,後世貴族效法先祖來承繼「祖宗之德」,成為秉「德」之人。西周仲壺銘「匃三壽、懿德、萬年」與《詩·時邁》「我求懿德」說明了「求德」(匃,祈求也)的重要性。彼時,周王繼承天子之德、貴族「型祖明德」皆需祈求,德尚不是個人內心生發出的意識與情感,而是與政治有密切關係的外在行為規範或禮俗。

  春秋後期,隨著個人意識的增強,時人不必效法先祖求德,個人之德靠努力便可獲得,此即「修德」,所謂「修德而後可」。春秋晚期王孫誥鍾器主自言:「餘不畏不差,惠於政德,惄於威儀,溫恭舒遟。」王孫誥自認行事無畏無錯,並以有政德者自居,強調自己溫和恭敬、從容不迫;蔡侯鍾銘謂「既聰於心,誕中厥德」,意為「明於內心,崇尚公正、彰顯德行」,此「德」字從言,字形上的變更,在字義或概念上會有所體現,說明此「德」與言語內心存在關聯。上述之「德」雖仍屬貴族,具有濃厚的政治意味,但已呈現出個人化、倫理化趨勢。至孔子,其所言「君子懷德」「德之不修」「以德報德」之「德」已徹底轉為倫理之德。

  《說文·豊部》釋豊為「行禮之器」,王國維言:「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謂之豐,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謂之禮。」可知,「禮」之初義僅限於奉器祭祀。西周春秋金文未曾發現「禮」字,《今文尚書》共28篇,「德」字出現113次,「禮」則出現7次,且所涉篇章多為後儒雜湊而成。徐復觀「禮觀念萌芽於周初,顯著於西周末,流行於春秋」之說甚是。故指代早期禮儀的乃「德」字。春秋早中期,「禮」逐漸囊括祭祀、飲宴、軍事等領域,但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儀節,如「賓有禮,主則擇之」(隱公十一年)、「曹人致餼,禮也」(桓公十四年)、「治兵於廟,禮也」(莊公八年)。同時,禮亦呈現出「昭名分、別貴賤」的特性:「禮不行則上下昏」(僖公十一年)、「無別不可謂禮」(僖公二十二年)。春秋後期,「禮」之內涵又包括了治國理政,如《左傳》語:「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隱公十一年)。禮之內涵的擴張,導致「禮」「儀」之辨現象的出現。晉平公稱魯昭公「善於禮」,女叔齊卻認為魯君識「儀」不知「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昭公五年)。趙簡子向子大叔詢問揖讓周旋之禮,子大叔卻稱此為「儀」而非「禮」,並言「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昭公二十五年)。「禮」由祭祀而生,後發展為一種彰顯等差的儀節,而「禮」「儀」之辨的出現亦從側面說明,春秋後期之人對「禮」的涵義有了新的界定,原有之「禮」(儀)已不是「禮」的核心了,新「禮」的範疇已包攬天地準則,經國序民、尊卑等差成了「禮」的重要內涵。

  春秋早中期,德禮存在並行現象:「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德禮不易」(僖公七年)、「德刑政事典禮不易」(宣公十二年);亦有禮屬德者:「成禮義,德之則也」(《國語·周語上》)、「禮樂,德之則也」(僖公二十七年),即禮樂乃規範之德。春秋中期,時人認為「讓」是「德」之根基,「卑讓,德之基也」(文公元年),及至後期,「讓」已成為「禮」之主幹,「讓,禮之主也」(襄公十三年)、「卑讓,禮之宗也」(昭公二年)。以此論之,春秋後期「禮」亦成「德」之基礎,孔子「履(禮),德之基也」(《周易·繫辭下》)可證之。卑讓體現著秩序與尊卑,而這也是禮的核心。「嘉德足以合禮」(襄公九年)說明春秋後期德的重要價值在於是否合於禮,所謂「上下有禮」可稱之「懿德」、「上下無禮」可謂之「昏德」(襄公十三年)。孔子「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政見亦說明德之運行需禮來保障。周初統治者推行分封制、宗法制,依靠氏族習慣法維持統治,即「德治」。

  總之,春秋早中期的「禮」雖可獨立存在,但仍是隸屬於德的一個子目,德也並未喪失外在的禮俗規範。春秋中期以降,「德治」在維持宗法方面的不足已見端倪,禮觀念遂開始逐漸取代德所指代的習慣法、規範等內涵(德的外在層面),且更加規範化、系統化、等差化。春秋後期,德漸漸演化為「道德」之義,並逐漸依附於禮而發揮其作用。

  宗法制、分封制是德政存在的基礎。春秋後期,隨著新的生產方式與新興專制階級的出現,宗法制與專制制度新舊之間的更替已不可避免。因此,經濟政治領域的大變革是德禮之變產生的根源,主要表現為公室與卿族之間的公私之爭,也即新舊階級之間的爭鬥。齊景公與晏子論為政,景公強調「在德」,晏子則強調「在禮」。姜齊乃王室分封,是舊氏族秩序的產物,故景公重德,而彼時田氏憑藉所據採邑,培植私人勢力,擴充民眾,削弱公室。鑑於此,晏子主張以「禮治」來維護國君權威、拯救公室,但以景公為代表的公室作為舊制度、舊勢力的代表,不可能從根本上摧毀宗法體系,在瀕臨崩潰的宗法制下,景公又無德行,既不能恢復「德政」,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以禮興國」,反觀新興的陳氏則做到了「以禮治民」。隨著土地、人口的減少,公室日漸式微,其他卿族衰亡後,齊國最終落入陳氏之手。魯、晉公室衰落亦是此理。

  春秋後期,宗法政治結構進一步崩潰,綿延數百年的德觀念體系亦隨之不斷解構,且已難以適應政治經濟的發展需求。「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本是諸夏治國理政的主要方針,內以宗族規範治理,外以刑威懾。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德漸趨內在化(精神層面),而禮逐漸據有其外在層面(制度規範),並深入社會各個領域。諸夏在處理內部事務時也越來越訴諸強制舉措的政治與法律,作為政治與制度規範的禮便為統治者所青睞。「天道遠,人道邇」「敬鬼神而遠之」理念的出現,意味著人文理性開始漸次取代神學。面對社會變遷帶來的挑戰,宗法、宗教色彩濃厚的「德」已無法制約新興專制階級,而禮的出現與尊爵的固化或階級專政的法制化是相適應的。社會變遷推動了德禮之變,人們開始從過去的明德走向知禮,經國序民的模式由「德治」轉化為「禮治」。這意味著社會中的氏族與宗教色彩逐步褪去,並呈現出專制特性,也預示著理性時代逐漸到來。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相關焦點

  • 知禮明德 依仁弘道——曲阜市明德學校的特色辦學之路
    儒家經典《大學》中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論述,曲阜市明德學校因此而得名。學校將「明德」作為核心辦學理念,將「文化滋養,立德樹人」作為育人主線,在校訓「知禮明德,依仁弘道」的引領下走出了一條惠風和暢、德禮並行的現代辦學之路。
  • 春秋戰國時期的「質子」,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狀?
    引言春秋戰國時期列國對峙爭勝,徵伐兼併不斷,出納質子成為這一時期相當獨特的社會現象,是諸侯國之間處理相互關係的重要手段,也是強國對弱國實現有效控制的特殊方式。「質子」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戰爭的破壞性。
  • 黃河的形成與河道變遷
    自古以來,黃河以「善淤、善決、善遷」著稱,給黃河下遊地區的地理面貌和社會經濟帶來了重大影響。黃河的形成關於黃河形成時代的問題,學術界尚未達成共識。黃河河道的變遷由於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攜帶大量泥沙到達下遊,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抬高,容易造成泛濫。再加上人類不合理的開發,造成森林、草原和溝洫系統的破壞,導致黃河決溢改道。黃河決溢範圍北到海河,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裡,大的改道有6次。
  • 行為規範心中記,知禮明德益終生 鯉小附幼「文明禮儀」童謠比賽...
    >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2日16時11分訊(幸柏汝)幼兒園階段是兒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往往需要家庭、幼兒園給予兒童更多正確指引,在孩子心中種下知禮明德的萌芽此外,為踐行學校「開放辦園,合作育兒」的辦學理念,還邀請到各班家委會代表參與本次活動,共同欣賞孩子們在舞臺上的精彩表演,並為他們評分。七個大班、一個中班的萌娃們各個面帶純真的微笑、穿著整齊的班服,一一登臺亮相。面對著臺下的同伴、家長以及評委老師,孩子們可一點也不怯場,在舞臺上唱唱跳跳,向在場觀眾展現出了他們身上特有的童真。
  • 你守「遊戲規則」,我有「騎士精神」,還原春秋戰爭的本來樣子
    用今人的眼光來看,宋襄公確實迂腐到可笑,呆板到極致,但如果我們對春秋時代進行深入了解,就會知道宋襄公的選擇是當時人們普遍遵循的行為規範——春秋時代的戰爭,是貴族的遊戲,有它特定的遊戲規則,而宋襄公則是「貴族精神」的典範。
  • 嶽麓書院講壇第429期|湯勤福:集權禮制的變遷階段及其特點
    在《中國社會科學(英)》《中國史研究》《中國哲學》《史學史研究》《文史》《中華文史論叢》《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表論文近200篇,已出版《宋史禮志辨證》《朱熹史學思想》等9部著作,主編或參編專著、教材、論文集、辭典18種,點校古籍20餘種。主持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後期項目《宋史禮志辨證》、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禮制變遷及其現代價值研究》及多項省部級項目。
  • 春秋諸侯模仿周天子背後,實質是思維的解放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之正於國家也,就好像天平稱物,也如繩墨之於曲直也。無論是封建社還是奴隸社會天子都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且這種權力不被容許下放,但是在春秋時期卻出現了各國諸侯僭越禮制學習天子的事件,本篇文章將帶領著讀者探究春秋時期諸侯頻繁僭禮的背後,實質是思維的解放。
  •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是怎麼用鋪首弦紋青銅鑑做鏡子的 沒想到吧
    鑑最初為陶質製品,也就是陶質大陶盆,隨著經理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用青銅或其它金屬製作鑑。一來說明青銅製作的鑑經久耐用,二來反映了人類生活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百度百科中對「鑑」(拼音:jiàn)的解釋是漢語常用字,古字寫作「監」。「監」始見於甲骨文,其字形像人俯首在盛水的器皿裡照臉。
  • 2008網絡流行詞:社會變遷的「折射鏡」
    新華網濟南12月29日電(記者王海鷹)2008年,是網絡參與社會生活、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一年。這一年裡,接連發生的社會大事件給網絡提供了諸多話題,而網民則助推著這些事件的發展。   作為網媒表達的符號,2008年湧現了眾多的網絡流行詞,透過這些新語詞,人們可以從中看到民間民意背後的社會變遷。
  • 以家族史寫社會變遷
    與此同時,小說通過「我」的創業歷程,兩位姐姐、一位妹妹的婚姻變動,泥鰍在大城市的打拼史,呈現出了一幅改革開放後橫跨幾十年的社會變遷畫卷。在這幅畫卷中,我們能夠看到,儘管短短的幾十年,社會變遷卻是巨大的,觀念的更新、物質的豐盈、生活的變化在作家筆下的細節中一一展開。我們置身巨大的漩渦,每天迎接的不僅僅是生活的挑戰,更是精神的挑戰,我們身處信息的迷宮,努力捕獲自身的位置。
  • 佛山:抓隊伍 建陣地 樹品牌 造氛圍 讓未成年人知禮明德
    /佛山日報 記者 張弘弢 攝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健康成長關係到每個家庭的幸福,也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發展未來,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也是一個重要的任務。在佛山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進程中,佛山狠抓隊伍建設、加強陣地建設、打造工作品牌、鞏固環境建設,全面紮實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為全市的未成年人打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 演進位度主義下的德國社會民主黨變遷
    150年來從德意志帝國時期的工人階級革命黨到魏瑪共和國時期議會中的社會主義工人黨再到納粹時期的地下黨,二戰後的建設性在野黨,再到改革後的人民黨,屢次經歷了指導思想的改革和組織的分合。德國政黨研究可以追溯到羅伯特·米希爾斯(Robert Michels)和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米希爾斯在其代表作《現代民主國家中的政黨社會學》①中以德國社會民主黨(以下簡稱社民黨)為例論述了現代政黨中的寡頭趨勢和精英主導。韋伯也在其專題論文中論述了政黨分類學。②這些理論奠定了現代政黨學的基礎。
  • 盛世明德教育頒發萬元獎學金
    近日,盛世明德教育向34名學習優秀的自考生頒發了202010考期獎學金。據盛世明德教育有關負責人介紹,該獎學金由明德自考學院設置,旨在鼓勵取得良好成績的明德自考生。本次獲獎學員除得到了獎學金證書,還獲得了800-100元不等的自考獎學金。
  • 《呂氏春秋》數字形式之寓意
    儒者荀子在《天論》裡極力批駁治亂吉兇上應於天「數」的說法,恰能說明此種觀念在戰國後期非常流行。荀子本人主張「明於天人之分」,「唯聖人為不求知天」。但他的主張乃是一種超邁於時代的高標特出之見,對其同時代人,甚至之後數百年間的影響都是很小的。我們從《易傳》、《尚書·堯典》、包括《孟子》、《中庸》等書裡能體會到的是戰國儒者對「天之歷數」的痴迷追尋。
  • 北美明德論壇論道中美經濟
    「 2017北美明德論壇」,11月12日在紐約洛克菲勒大廈舉行。論壇以「後寬鬆時代的政策與投資」為主題,就中美宏觀經濟環境、中資跨國投資和中美人文交流展開討論(黃曉敏攝)  大公網11月13日訊(駐紐約記者 黃曉敏)由中國人民大學北美校友會,美國德勤會計師樓、美國貝尼邁斯投資集團和北京周報聯合主辦的 2017「北美明德論壇」,11月12日在紐約洛克菲勒大廈舉行。
  • 洞察|張翼:因為「它」,中國社會將發生更快的社會變遷
    自工業社會開始,科技就加速進步。在計算機、人工智慧、網際網路與大數據等科技發展的帶動之下,可以預見性地說,中國社會將發生更快的社會變遷和經濟變遷。為更加確切地理解我們自己所處社會的基本特徵,學者們使用了信息社會、消費社會、網絡社會等名詞刻畫其變遷過程。在大數據成為生產力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用數據社會表達我們所處社會的敘事模式。可以說,中國社會的中產化程度支持了數據社會的發展,也簡化了數據社會各種智能商品的推廣成本。
  • 你所不知道的春秋戰國:重農抑商?不存在的,這是商人的黃金時代
    說到春秋戰國,咱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當然是「百家爭鳴」,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思想大爆炸時代,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成果,幾乎奠定了其後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政治、軍事理論、思想和文化基礎。但也許讓人意外的是,這一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的黃金時代之一。
  • 認識「禮」的本質,才不會被「禮」的形式束縛
    認識「禮」的本質,才不會被「禮」的形式束縛。中國,自古便是禮儀之邦,文明之地。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因知「禮」而能尊天地,敬人心,明人情。 儘管很多人並不明白「禮」背後的道理,但這些「禮」就像融進了我們的血液;顯得那麼自然。像空氣一樣,幾乎不會刻意感覺到「禮」的存在。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覺得我在胡扯。
  • 中國古代刑律的禮教化與去禮教化
    下文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授權摘編自《為政》「禮法」篇。作為中國古代法政思想中最重要的兩種概念,「禮」「法」可謂淵源久遠。原文論及上下三千年的「禮法」演變史,包括:「夏商周三代,以禮為法,禮、法無分;春秋戰國至於秦,法出於禮而獨立,儒、法對立,禮、法分隔;漢以後,儒、法合流,禮入於法,又造就一新的禮法秩序;而至晚清,西風東漸,世事丕變,民主、法治觀念大興,傳統之禮法秩序無以為繼,至是,禮、法再度分立。」以下只摘編「禮」與「法」的早期使用、中期融合和晚期分立等內容。內容有刪節。標題由編者所取。
  • 三千年的氣候變遷史:中國古書中的動物,問你知多少?
    中國典籍中的動物,問你知多少       自然發生變化,最敏感的是物種。竺可楨曾經根據竹、梅和荔枝等植物在歷史上的分布情況,研究三千年的氣候變遷史。研究中國環境史的學者是幸運的,中國不僅生態多樣,物種豐富,而且現存古籍、動植物志和地方志也記錄了大量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