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禮」的本質,才不會被「禮」的形式束縛。中國,自古便是禮儀之邦,文明之地。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因知「禮」而能尊天地,敬人心,明人情。
儘管很多人並不明白「禮」背後的道理,但這些「禮」就像融進了我們的血液;顯得那麼自然。像空氣一樣,幾乎不會刻意感覺到「禮」的存在。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覺得我在胡扯。其實剛才說的這些;中年以上的人,尤其是老一輩人可能感覺比較明顯;對於青少年及少年人而言,感覺上似乎不是我說的那個樣子,因為這些中國人曾經像空氣一樣離不開又不覺得彆扭的「禮」。
現在一提起來,好像總會歸化到文化糟粕裡去。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和「禮」背後蘊含的道理;本文章將通過(對)漢子「禮」的解讀,一一予以解答。「禮」這個字,是會意子。甲骨文為豆這一禮器中,正盛放了兩串玉敬獻給神靈以祭祀的場景。
金文從組成上來說看與甲骨文類似,而到籙文時,加上了示子旁;使從字形上看神靈祭祀更為相關。差不多前後同時期或稍早也產生了左邊為「示」,右邊為「乙」的禮字。「乙」表示「禮」字的讀音,也就是說,那時候「乙」與「禮」的讀音是相同的。
發展到今天,倆字兒讀音才不一樣。不知道有沒有哪個地方的方言裡面;這倆字讀音還是相同的;我想應該是存在的。這便是今天用的簡體「禮」字的由來,所以簡體的「禮」字也是由來己久去。歷史上一直作為「禮」的異體字存在,簡體字使用後使該字才成為正體的「禮」字;而繁體「禮」字不在生活中經常使用。繁體的「禮」字之所以能夠被沿用兩千多年,在於它的組成部分,在表達「何為禮」上,或許更為貼切一些。
我們來看,其左側的「示」表示「神」,右側上方為放在一禮器中的兩串玉;表示獻給神靈的供奉。下方為上古禮器「豆」,一種底座較高的容器;為祭祀專用的禮器。「禮」字的組成,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正在祭祀天地神靈或祖先的場景;像極了一幅繪畫作品。體現了祭祀的莊重,對神靈的尊敬和對祭祀對象的真心。
至於參與祭祀的人到底是否虔敬、是否真心自然不得而知,也不敢保證。但這套設計本身,它是在告訴祭祀者,要真誠,要虔誠,要保持真心,這便是「禮」產生的初衷。「禮」通過具體的實際行為和實實在在的東西來傳達它背後的道理,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人對「禮」的解釋常常為「禮者,理也」。
「理」是抽象的大道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聽得懂大道理;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聽大道理。因此,聖明的君王把從天地萬物哪裡參透得來的大道理,設計為實實在在的行為和活動;用實實在在的東西去表達去抽象的道理。讓普天之下的人都能那樣去做,那樣行為。在這種內化於理、外化於行的「禮」中實踐出真知,逐漸明白道理。
比如孝順,不能直接告訴人們說你們要孝順吧,直接說那不是空話嗎。於是,於是這其中的設計之一便是設喪禮。通過喪禮,人們在那種氣氛的影響下;既能充分表達對父母的不舍和沉痛的心情。又能明白「孝」的意義,用生命去體悟「孝」;而不是別人直接告訴你「孝」是什麼,其中的道理便是這樣。
「 故孟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便是禮,是聖人教化天下百姓的一劑良方。聖人以禮治國,大家也就明白為何孔子極力推崇「以禮治國」。禮的背後,是仁義的大道,是智慧,是善,是教化;而不僅僅是一套對思想的控制(的東西)。好的禮法,是啟迪人心,順於人情,是明明德的。 而如果推崇禮法的統治者不明白「禮」的本質,就會將「禮」作為一套固化人們思想的工具,使其成為枷鎖。
中國的禮儀自封建王朝根據自身統治需求的隨意改動,越來越過分、固化,不知變通,了。讓「禮」成為死的東西,直到成為一種枷鎖。 裹挾著好的「禮」一起,被歷史丟進了「文化糟粕」之中。
「禮」,它不僅僅是社會交往的規則;本質上是「理」的體現。治理一個社會、一個時代,想要清楚明白那些根植於人心而發展起來的「道」和「理」;以此而設計出合理的機制,即「禮」。
對於已經存在了幾千年的好東西,不要隨意丟棄,要去問為什麼,然後再決定要不要。要不要繼承,要不要發揚。對於個人而言,不要隨便聽別人說什麼是好的,就認為是好的。不要別人說什麼是不好的,就認為是不好的。別人那樣說,一定要先思考「為什麼」。
去了解,去探索祖宗留下來的那些頂層的設計者,他們並不愚笨。否定之前,確定下自己是否真的明白了。 「禮」的產生,是好的,但「禮」一定是活的。因為它背後的理,儘管具有相對穩定性,卻還是不斷完善和相對變化的過程。
因此,作為頂層設計者,必須明理而後「禮」;不然百姓可就遭殃了。 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就是要用禮去引導每個人的行為,在禮中逐漸明理。「復」不是要恢復老舊的禮儀規定,而是要行為符合「禮」;這個「禮」一定要通大道、合人心。
所以孔子也對當時的禮做了改動,比如主張活人殉葬等等。 中國之「禮」,是有溫度的。因為其始終通於大道,合於人心。所以人們不會因為它的存在而覺得別扭,它就像空氣一樣,人們離不開它;又不會刻意發覺它的存在。
如今社會已經不講我講的這個「禮」的本質的東西了,它成為一個對象。一個可以去嘲諷、否定、嫌棄、抨擊的對象,成為學著者研究的對象,更成為外國人學習的對象。但它偏偏就已經是我們血液裡的東西了,因為我們這個社會試圖不依靠這個東西,它的生命力停留在古代。 現代那些所謂像「禮」的規定,那些禮儀,也僅僅成為「規定」。成為一種純形式上的東西,它不會得到更新,就像失去了生命力。
這就是「禮」在民間,惡俗太多;實在開始困擾我們的生活。 比如流於人情世故的沒完沒了的「送禮」,儼然失去了「禮」的原則和精神,那便是「道」。體現在送禮這裡就是送禮者的出於真心,受禮者是否覺得合適。不真心可不送,不合適可不收;這便是原則。 沒有原則而怪禮,那便是大糊塗了!我是陌然,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