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禮賓禮儀 | 成就魅力自我
讓禮儀之光照亮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原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儉乎?」日:「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一一《論語 八佾》
【譯文】
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器量真是狹小呀!」有人說:「管仲節儉嗎?
孔子說:「他有三處豪華的藏金府庫,他家裡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麼談得上節儉呢?」那人又問:「那麼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國君同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設備,管仲也有這樣的設備。如果說管仲知禮,那麼還有誰不知禮呢?」
古人雲:「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節儉不論何時都是一種美德,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同時它也是一種禮儀。節儉體現了對一般勞動者和自己的尊重。我國傳統餐桌禮儀注重的是主賓之間通過一些行為細節來表達感情,至於上什麼菜,上多少菜,並沒有明確規定,倒是「讓、度、儉」原則被非常看重。「讓」即相互謙讓;「度」即喝酒吃飯要有度,不能暴飲暴食;「儉」就是節儉,不能浪費。
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大部分人已不用再為溫飽犯愁,飯桌上也不必過于謙讓,但是「度」和「儉」仍然應該被謹記。其實人們完全可以選擇更文明的就餐方式。比如,按照實際就餐人數購買適量飯菜,或者一餐多點不夠再加,等等。而商家也應該推出相應措施,既能盈利又不鼓勵浪費。
拒絕浪費並不難,只需從吃飯開始。少點一道菜,不夠時再加;多打個包,吃不了帶回家;服務員多些提醒、飯店多些引導、每個人都多些責任,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拋棄「菜點少了丟面子」、「家大業大浪費點兒沒啥」的舊觀念,我們就能夠真正讓「節儉」擔起文明餐桌的主角。
不管我們曾經是否忘記身體力行地節儉,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讓節儉成為大家共同推崇、遵守的最好餐桌禮儀,樹立文明風尚,弘揚傳統美德。
文字選自《論語中的禮儀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