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的氣候變遷史:中國古書中的動物,問你知多少?

2020-12-05 澎湃新聞

       「晴雲唳鶴幾千隻,隔水野梅三四株,欲問陸機當日宅,而今何處不荒蕪。」這是北宋梅堯臣路過昔日上海寫下的詩句。面對心曠神怡的自然風景,他感嘆世事變遷,人去院荒。而今日的上海,霧霾代替了白雲,飛機代替了唳鶴,高樓代替了野梅,尋找「陸宅」不會是人們的第一選擇,人們更渴望擁有一個美好的自然環境。環境發生了變化,人類的欲望也產生了變化。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由此可見,研究歷史,自然環境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國典籍中的動物,問你知多少

       自然發生變化,最敏感的是物種。竺可楨曾經根據竹、梅和荔枝等植物在歷史上的分布情況,研究三千年的氣候變遷史。研究中國環境史的學者是幸運的,中國不僅生態多樣,物種豐富,而且現存古籍、動植物志和地方志也記錄了大量物種。但是,中國歷史綿遠流長,人類對自然認知能力逐步提高,許多動植物名稱也隨之發生變化。面對歷史文獻記錄的物種,沒有生物學基礎的環境史學者很容易產生混淆。

       在眾多的歷史文獻中,被視為「十三經」之一的《爾雅》是研究古代生物學重要文獻之一。《爾雅》不僅記載了眾多物種,還提出了系統分類,將生物分為「草、木、蟲、魚、鳥、獸、畜」。它也提出了部分相關定義,「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之後,許多文獻都遵循了這樣分類和定義。後來,中國出現了許多注釋《爾雅》的典籍,例如,《埤雅》、《爾雅翼》、《通雅》、《爾雅正義》和《爾雅義疏》等等。這一系列的著作,線性地顯示了人類對動植物知識的累積過程。這有助於研究人員全面掌握古代物種名稱的變化、異名和分布情況。

       201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由郭郛注釋的《爾雅注證》。這並非作者第一次用現代自然科學方法研究古代生物。他曾經在英國漢學家李約瑟的盛情之下,與魚類學家成慶泰,共同編著了《中國古代動物學史》。該書比較系統、全面地總結了中國動物學的特點,並於1999年出版。

郭郛:《爾雅注證》(上下二冊),商務印書館,2013年

       在《爾雅注證》的注釋過程中,作者參考了眾多古籍,指出了今日的分布情況,並對部分物種賦予圖示。這拉近了歷史距離,證實了《爾雅》記錄的物種存在的真實性和可信性。該書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翔實的參考資料,減少了物種考證之苦。同時,作為科學工作者,作者謹慎小心。例如,關於貀,歷代文獻描述簡略,不足以證明它到底是「海狗類」,還是「海豹類」。他提出了「或為海狗,或為海豹」的結論。該書不足之處在於對部分描述不清晰的物種,落實到現代生物分類學意義上的具體「種」,這是不可取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物分類越來越精細,而在傳統社會,僅僅憑藉肉眼對生物形態的觀察,對於每一個物種,生物分類不可能做到如此精確。儘管如此,瑕不掩瑜,這不足以影響這本書的價值。

談「環境變遷」,有個議題叫「物種」

       《禹貢》云:「三江既定,震澤底定。」時間推移,「三江」河道也隨之發生改變,因此「三江為哪三條江」的問題在歷史上爭論不休。王建革憑藉對「三江」的好奇,寫下了《水鄉生態與江南社會(9-20世紀)》一書。

       作者具有紮實的植物學基礎和深厚的國學功底。他秉承陳寅恪以詩為證的傳統,進行了跨越12個世紀的江南水鄉環境史的研究。作者並非激進的環保分子,溫和細膩的筆觸,使人沉醉江南。「蘆葦晚風起」,「鱸魚膾,蓴菜羹」,足以喚起讀者對大自然美的嚮往,對精緻生活的追求,以及喚回消失物種的渴望。科學嚴謹的思維,使人慾探究盡。這是一部名符其實的跨學科學術著作,作者不僅刻畫了江南風景的變遷,也向現代生命科學研究成果挑戰。譬如,文史學界多關注「松江鱸魚」的文化涵義,而作者通過幾百年間水文環境和生態變遷歷史的研究,提出了「松江鱸魚」早已在明代消失的結論,指出了生物學界復原的松江鱸魚不過是「蝦虎魚」的一個種而已,並非珍稀魚類。

王建革:《水鄉生態與江南社會(9-20世紀)》,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關於物種與環境之間關係的研究,「栽培稻」是不可忽視的物種。它的起源與傳播一直是科學界和史學界關注的話題。就在2010年,中國科學家通過基因測序,發現「栽培稻」起源於廣西珠江流域,這一研究成果使駱越文化再一次被關注。在史學領域,歷史文獻學是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但是就中國古籍而言,關於稻和米的訓詁注釋非常複雜,我們難以辨析其中品種以及品種分化歷史。在此,筆者推薦一部出版年代比較早的著作,日本農學家渡部忠世的《稻米之路》。他的研究方法可供環境史學者參考。

渡部忠世:《稻米之路》,雲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這部探討稻米如何走進日本和正文不到200頁的著作,整合了作者十幾年在南亞各國進行實地調查的結果,綜合了考古學、民族學、歷史學、語言學、植物學和生態學等眾多學科。渡部忠世以稻米的粒型為主要依據,選取土基中的穀殼為研究對象。考慮到穀殼變形的可能性,應用穀殼來區分秈稻和粳稻的方法是否可行,他進行了化學驗證。證明可行之後,作者開啟了研究裡程。根據調研結果,作者認為水稻和陸稻,是隨水利條件的改善而產生分化的。隨著水利灌溉組織的形成和發展,水稻品種也由粳型走向了秈型的變遷過程。儘管作者謙虛地說到自己並非遺傳學家,深入探討亞洲栽培稻的起源並非研究目的,但是,他的研究結果勾畫出了稻種傳播的主要路徑,據此,他最終提出了亞洲的栽培稻起源於「阿薩姆和雲南」這一假說。

       雖然渡部忠世的假說與目前的科研成果有所差異,但他的研究也讓人們重新關注中國西南區域。近年來,關於中國的雲貴高原,包括四川以及廣西部分地區,史學家Willem Van Schendel和James C. Scott發表了「Zomia」這一地理概念。綜合這些研究,人們不得不重新認識物種資源豐富的中國雲貴高原。

人類社會如何回應大自然

       如果說上述著作側重大自然本身,那麼R. Keith Scholppa的《Song full of tears: Nine Centuries of Chinese Life Around Xiang Lake》,則是一部依託自然環境,重點描述人類社會的著作。該書自問世以來,中譯本有二。其一,《湘湖——九個世紀的中國世事》,由葉光庭翻譯,2005年於杭州出版社出版。其二,《九個世紀的悲歌:湘湖地區社會變遷研究》,由姜良芹和全先梅翻譯,2008年於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後者的文字更為優美,讀來流暢,充滿詩意,排版也更為精美。詩詞為證是該書主要特色之一,相對來說,筆者推崇後者。

R. Keith Schoppa, Song Full of Tears: Nine Centuries of Chinese Life at Xiang Lake, Westview Press, 2002
《九個世紀的悲歌:湘湖地區社會變遷研究》,姜良芹、全先梅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從區域角度出發,該書揭示了中國人面對利益糾紛和國家危機時的反應,以及人類面對豐富的自然資源時產生的種種欲望。自然環境是該書一個重要的引子,也是每一章開頭必要的描述。該書專闢一章描述文人筆下的湘湖印象。蓮藕蓴菜,湖水碧連天,一樣的水鄉風景,在毛奇齡和來集之兩位主人公的詩中,決然不同,一個直觀而又傳統,另一個感性而又充滿人性。兩詩結合,豐滿了湘湖的自然歷史和人文景觀。同樣,在不同的時代,湘湖留給村民的印象也有所不同。湘湖蘊含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村民食物來源豐富的寶庫,甚至連湖底淤泥都是村民制瓦的重要原料。但在17世紀中葉,清兵進入蕭山之時,它卻成為村民逃避災難的去處之一,因此滿載著屍體。通過這樣的研究,作者做到了「自然中有歷史,歷史中也有自然」。

Paul Sabin, The bet: Paul Ehrlich, Julian Simon, and Our Gamble Over Earth’s Future,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3

       上述著作均著重傳統社會。Paul Sabin則在《The bet: Paul Ehrlich, Julian Simon, and Our Gamble Over Earth’s Future》一書中將重點放到了現代社會。在現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口爆炸式增長,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日益增長。經濟與環境之間的博弈成為人類關注的對象。關於環境問題,人們觀點相左,因此產生了環保主義和反對派兩派人物。該書追溯了這兩派人物產生的淵源。

       事件起始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一位生物學家和一位經濟學家對人口和環境的關係,持有決然不同的兩種觀點。生物學家Paul Ehrlich認為人口過剩將導致地球蘊含的資源遠遠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全人類很快面臨貧窮和飢餓等災難。經濟學家Julian Simon認為人口過剩本身不是問題,人類能夠適應所有的變化,人類具有創造性,能夠創造新的物質,能夠持續改善生活標準,地球資源永不枯竭。二人長期爭論,並逐漸引發了兩派人物的產生。二人還因此賭注,預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五種金屬商品在十年後的價格,這五種金屬分別為銅、鉻、鎳、錫和鎢。

       雖然Paul Ehrlich輸了這場賭注,但事實上,在這場爭論中,沒有人是真正的贏家。Paul Ehrlich推動了環保運動,促進了環保政策的建立和相關立法,以及美國能源部的設立。Julian Simon的經濟學理論則避免了因Ehrlich等人過度號召環保而阻滯經濟發展的後果發生。在Paul Ehrlich指出移民是美國經濟的負擔和提出禁止移民的時候,Julian Simon發表了移民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的觀點。這成為1986年美國移民改革法得以順利籤署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下的環境,也許不是最差,也不是最好

       物種、環境和人類的互動,存在於人類史中的任何一個時期。在此過程中,人類時常都在面臨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渴望生活在怎樣的一個世界中?就在當下,人類渴望生活在白鶴雲集、物種豐富和生活設施落後的原生態中,還是物種稀缺、交通快捷和生活便利的都市中?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在《寂靜的春天》中,Rachel Carson指出DDT不僅殺滅昆蟲,還對所有的生物具有致命性,鳥兒因此中毒慘死,魚兒因此缺乏食物而數量下降。但是,DDT價格低廉,滅蟲效果極佳,對瘧疾的預防發揮了重要作用,曾經挽救了數千萬甚至數億人的生命。疾病減少,人們生活更加舒適,而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在中國近代史上,此類問題同樣發生。1901年,為了滿足市場對豬肉的需求量,中國引進繁殖迅速的水葫蘆作為生豬飼料,結果導致河道堵塞,本地水生生物消失,引發了水葫蘆之災。1935年,為了滿足市民對鮮花的需求,上海引進加拿大一枝黃花,結果導致30多種本地原生植物消失。因此,人類當下居住的自然環境,也許不是最差,也不是最好。

       環境史的研究,不是煽動人類推進環保運動,也不是慫恿人類為了自身的舒適而大力破壞自然。環境史學者,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客觀書寫大自然的歷史,將環境變遷的歷史畫卷儘量完整地呈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可視化的中國珍稀動物分布變遷史
    《地圖集》是全景式反映以第四紀為主,尤其是全新世以來歷史時期,在中國生息繁衍的、現為珍稀的野生動物的地理分布與變遷概況的專題地圖集。由於研究歷史自然地理學主要依據古文獻記載,而全球唯有中國擁有數千年不間斷的古籍,使得這方面研究具有獨特性。
  •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天道與人文·二、古今氣候變遷考》4竺可楨論著選載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文學家如沈括(1030—1094)、劉獻廷(1648—1695)對於中國歷史時期的氣候無常,早有懷疑。
  • 怎樣讀中國古書?
    所謂「中國古書」,是指舊時所謂經、史、子、集四部裡的書籍而言。那麼,我們用怎樣一種態度去讀古書?要有什麼預備?從何處讀起呢?其實,凡是一個可以閒居度日或能夠賺錢維持生活的人都劃出一部分時間來讀書。如果只是為了多賺錢而讀書,寧可抱著「衣食才足甘長終」的態度,不去翻書本了。
  • 氣候變遷
    地球上各種自然現象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氣候的變遷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氣候變遷經歷的是大跨度的地質歷史時期,科學家通過研究歷史氣象記錄、古文獻記載、考古實物、地質地貌現象以及理論推測來再現歷史上發生的氣候變遷。
  • 中國5000年來氣候變遷與王朝興衰的規律
    例如,公元 1000 年到 1200年的南北宋,中國氣溫趨冷,蘇軾誦杏花詩中的「關中幸無梅,賴汝充鼎和」便可為證。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僅都城長安冬天沒冰沒雪,唐開元 19 年,揚州甚至出現雙季稻的記載,竺可楨據此推測,處於中國第 3 個溫暖期的隋唐,當時的平均溫度比魏晉南北朝高攝氏 3 度左右。
  • 藍貓系列動畫這麼多,你的印象停留在哪?是《藍貓淘氣三千問》呀
    藍貓系列動畫這麼多,你的印象停留在哪?是《藍貓淘氣三千問》呀。「地有多厚,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天有多高星星眨著眼月兒劃問號彗星拖著長長的尾巴彩虹來架橋時光在飛逝生命知多少風兒吹起朵朵浪花太陽開口笑噢,只要你愛想愛問愛動腦天地間奇妙的問題你全明了噢,只要你愛想愛問愛動腦天地間奇妙的問題你全明了
  • 中國古書中記載的「孔甲養龍」,真的是龍嗎?到底是什麼生物?
    中國古書中記載的「孔甲養龍」,真的是龍嗎?到底是什麼生物?夏朝是中國歷史上比較神秘的朝代,也是中國第1個世襲制朝代,更多人認為夏朝並非是一個國家,而是以部落聯盟形式而存在的。對於這段曾經消失的歷史,很多人都是非常感興趣的。
  • 還記得藍貓淘氣三千問嗎?總共有8個系列,你都看過嗎?
    在這裡,小編向大家展示一部共有8個系列,近3000集的超長動畫片——《藍貓淘氣三千問》,這是小時候為數不多的既有趣又科普知識的動畫作品。《藍貓淘氣三千問》以"知識卡通"的藝術創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這是根據《新編十萬個為什麼》為原作素材的科普益智的動畫。
  • 全球氣候變遷使海豚和鯨魚陷入生存絕境
    鯨魚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遷的負面影響超過預期設想不斷飆升的海洋氣溫將會影響88%鯨類動物生存的海域。科林·麥克裡德(Colin MacLeod)博士表示適合鯨類動物生存的海域面積正在萎縮,意味著動物規模的縮小。同時他警告說動物棲居地的萎縮將會是十分劇烈的,這將有可能導致其他動物的滅絕。
  • 看了二十年前的藍貓淘氣三千問,原來國漫真的在退步!
    關注我 愛你哦我們從小就看了很多動畫,因為技術有限那會大多數都是二維動畫,而不像現在普遍都是三維動畫,對很多人來說第一部三維國產動畫不是秦時明月就是洛洛歷險記,只是在更早之前就有了三維動畫,而且製作水平還意外得不錯,下面小編給大家盤點一下,20年前的藍貓淘氣三千問!
  • 馬達加斯加狐猴瀕臨滅絕 氣候變遷恐敲下「喪鐘」
    馬達加斯加狐猴瀕臨滅絕 氣候變遷恐敲下「喪鐘」 2019-12-24 18:56:58   中新網12月24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美國研究人員在《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至少有兩種馬達加斯加狐猴因森林砍伐而瀕臨滅絕,且氣候變遷可能是將它們逼入絕境的「喪鐘」。
  • 1644,中國歷史上最悲慘的一年:寒冷、瘟疫,氣候改變了中國
    曹樹基在《鼠疫流行與華北社會的變遷(1580-1644年)》一文裡對明清之間華北鼠疫大流行有這樣的闡釋: 嘉靖十二、十三年(1533—1534年),大同邊衛發生變亂,殘餘的黨羽逃往塞外,投靠蒙古俺答。
  • 甘肅和政3萬件古化石 訴說數千萬年前生物變遷
    甘肅和政3萬件古化石 訴說數千萬年前生物變遷 館長陳善勤向到訪的中新網記者稱,目前陳列博物館的化石約有3萬件,通過對這些化石的分析和探究,人們可以直觀地從視覺上感受3000萬年前當地的的氣候、地理特徵以及可以想像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生物。  和政縣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匯地帶,特殊的地理構造孕育了儲量豐富的古動物化石遺蹟。
  • 還記得藍貓淘氣三千問?一共有八個系列,你都看過了嗎?
    在這裡,編輯將向您展示一個超長的動畫片-《藍貓淘氣三千問》,共8個系列,近3000集,這是小時候中為數不多的既有趣味性又有科普知識的動畫作品之一。《藍貓淘氣三千問》以《新編十萬個為什麼》為素材,以《新編十萬個為什麼》為素材的《藍貓淘氣三千問》以「知識卡通」為藝術創意,獨樹一幟。
  • 川普隱匿多項氣候變遷影響的研究報告
    被隱匿的研究根據該調查,這些被隱匿的研究包括發現大氣中逐漸增加的碳含量,造成特定的食物對人及動物越來越不營養。例如,一個國際計劃就發現將近6 億人賴以為生的稻米,因為氣候變遷而失去許多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其他的研究還包括農民可利用來維護其土地的保存方法、氣候變遷造成過敏季節更加惡化等。這些報告均經過科學家的共同審核。
  • 中國野生犀牛消亡史:唐宋以後的人們為何見不到犀牛了?
    中國大地上也曾出現過犀牛的身影,只是隨著環境變遷,在人們無節制捕殺下,中國犀牛數量越來越少,18世紀末19世紀初成為瀕臨滅絕的物種,20世紀中期在雲南地區滅絕。到最後,中國犀牛隻能以文物、成語、詩詞、地名等方式存在於歷史記憶中,留下一聲嘆息。
  • 古尿液嗅出非洲氣候史
    圖片來源:萊斯特大學   談到對非洲歷史氣候變遷的關注,在眾多動物中,古老的蹄兔家族可謂首屈一指。   在研究歷史氣候時,古氣候學家通常會尋找、挖掘一些極具代表性的土芯樣本,並通過分析樣本中的花粉成分,找出了解古氣候的線索。但是,非洲南部和中部的部分地區過於乾旱,無法保存這些歷史證據。
  • 貓科豹屬5種大型貓科動物的別名,你知道多少?
    貓科豹屬一共有5種貓科動物,分別是獅、虎、豹、美洲豹和雪豹,它們都屬於大型貓科動物。這5種大型貓科動物的還有不少別名,你知道多少呢?一起來了解下吧!1.雪豹。在貓科動物中,只有豹才能被稱為豹子,其他任何貓科動物(特別是名字中帶「豹」字的),都不能被稱為豹子。3.美洲豹。美洲豹是第三大貓科動物,也叫美洲虎,這兩個名字出現的頻率幾乎一樣高。但是,美洲豹既不是豹,也不是虎,而是體型和力量均居於二者之間的貓科動物。
  • 歐洲北美氣候變遷原因有新說
    新華社莫斯科3月4日電記者欒海報導俄羅斯科學院專家卡爾瑙霍夫等人提出,北大西洋兩股主要洋流的漫長周期性變化,是導致歷史上歐洲和北美地區若干次氣候冷暖變遷的主要原因,而且這種氣候變遷還有可能會持續下去。
  • 8部氣候變遷紀錄片,掌握拯救地球所需資訊
    在COVID-19病毒佔據了全球所有人思緒的時刻,一場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預定10月在英國的格拉斯哥舉辦,專家們警告2020年就是我們該大力提升環境保護措施的時刻,不然會有無法逆轉的傷害。片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來自「時尚革命 」的共同創辦人奧索拉·德·卡斯楚:「在中國有一句玩笑話:他們說你能從河流的顏色預測下一季最「火」時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