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中國歷史上最悲慘的一年:寒冷、瘟疫,氣候改變了中國

2021-01-09 騰訊網

1.

中國有些話真的經不起細想,比如:在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會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等這件事徹底失敗了,還會說,無力回天。

普通老百姓也會經常無可奈何的說,人的命,天註定,胡思亂想沒有用... ...

天呀,怎麼會這樣呢?

中國人歷來是把天看做是至高無上、主宰人類命運的位置,事實上,也真的是氣候和環境改變人類歷史。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的力量非常渺小。

2.

崇禎皇帝是明朝歷史上最為勤勉的皇帝,被評為大明王朝的「勞動模範」,大明王朝的覆滅,一方面是統治者施政有誤,更重要的是貫穿崇禎施政始終的,是氣候的惡劣和環境的惡化,使崇禎皇帝即便是再努力,也依然「無力回天」。

包括對現世影響最大的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也這樣說:

自然崇禎的運氣也實在太壞,承萬曆、天啟之後做了皇帝,內部已腐敗不堪,東北的邊患又已經養成,而在這上面更加以年年歲歲差不多遍地都是旱災、蝗災。

郭沫若先生沒有說到直接導致明朝滅亡的鼠疫,但在他在文章裡接下來引用了崇禎二年四月馬懋才寫的《備陳大飢疏》裡描述的陝西災情,已經有了疫情的出現:

臣鄉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

八九月間,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

一年無雨,顆粒無收,人們開始吃草、吃樹皮、吃石頭,最後是人吃人。

更可異者,童稚輩及獨行者,一出城外便無蹤跡。後見門外之人,炊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始知前之人皆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數日後面目赤腫,內發燥熱而死矣。

馬懋才所說的「食人之人... ...數日後面目赤腫,內發燥熱而死」,事實上應該已經是瘟疫流行了,而且是鼠疫。

3.

1958年,上海市傳染病醫院院長張孝秩等人編寫的《傳染病手冊》,對鼠疫有過詳細的描述:

鼠疫本來是嚙齒類動物如田鼠、家鼠、鼷鼠、旱獺、黃鼠、兔及其他鼠類的特殊傳染病,但可以借鼠蚤為媒介,傳染給人,犬蚤和貓蚤也可能成為媒介,人蚤則帶來人與人間的傳播。

鼠疫傳染極快,潛伏期很短,腺型為2—8日,肺型為數小時—3日。兩種鼠疫中,以腺型最為常見。腺鼠疫常發生於流行初期,急起寒戰、高熱、頭痛、全身疼痛,偶有嘔吐、瘀斑、出血。發病間有淋巴組織腫大症狀,其部位多在鼠蹊、頸部和腋下。於3—5日內因心力衰竭或繼發敗血症或肺炎而死,病死率約為30—70%。

肺型鼠疫可原發或繼發於腺型,該病發展迅速,急起高熱,伴有全身中毒症狀,數小時後出現劇烈疼痛、咳嗽、咳痰,痰中含有大量泡沫血痰或鮮紅色血痰。搶救不及時,大多於3日內因心力衰竭、休克而死亡。病死率高達90%以上。

此外,還有敗血型鼠疫,病死率幾達100%。

1900年,東北爆發鼠疫,1911年1月,年僅31歲的伍連德在哈爾濱建立了第一個鼠疫研究所,並出任所長,僅用4個月的時間就撲滅了震驚中外的鼠疫大流行,被譽為國內外的防疫權威。

武連德根據歷史資料,分析認為明代萬曆、崇禎年間西北地區確實發生過鼠疫。

這個時期的鼠疫是怎麼爆發的呢?

根源還是在於氣候的異常。

4.

曹樹基在《鼠疫流行與華北社會的變遷(1580-1644年)》一文裡對明清之間華北鼠疫大流行有這樣的闡釋:

嘉靖十二、十三年(1533—1534年),大同邊衛發生變亂,殘餘的黨羽逃往塞外,投靠蒙古俺答。這批漢人叛民不僅從事軍事方面的活動,而且在蒙古地面從事建築和農耕,並大肆招徠漢族逃民,在蒙古地面專事農業生產,導致山陝長城邊外地區的農業人口迅速增加。

牧場變成農田對原有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土地的墾殖破壞了長爪沙鼠原有的生活環境,人鼠之間的大量接觸在使人類鼠疫不斷發生。

崇禎元年,在西北尤其是陝西,乾旱與饑荒到處肆虐,人間已經成了馬懋才《備陳大飢疏》裡描述的情景,飢餓的人們不但把老鼠洞裡的糧食挖出來吃,而且連死老鼠也吃,在人與老鼠密切接觸的過程中,跳蚤把疾病傳染給了人。

5.

崇禎皇帝很不幸的遭遇了非常反常和惡劣的氣候條件,《哈佛中國史》把他這一段兒歷史叫做「崇禎之淵」。

崇禎剛一上任,乾旱和饑荒和寒冷接踵而至,這次寒潮一直持續到17世紀40年代。

《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收錄各地方志記載:

崇禎元年的九月二十九日夜,江西南昌無風自寒,第二天,魚浮蔽江,盡凍僵者;十月十八日,九江、湖口江魚、池魚皆凍死;十一月,湖北仙桃下凌,湖河魚凍死,撿魚者凍死,凌重,樹木倒僕... ...。

感受到這一變化的不僅僅是明朝人。在17世紀30年代,俄羅斯人每年的12月到次年2月,至少要經歷一個月嚴寒。

女真人也許是受到明朝財富的吸引而南下的,但推動他們南進的因素也包括寒潮。

持續的自然災害直接帶來的是糧食歉收,商品交易停止,糧食價格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直接導致了社會治安的不穩定:

總秦地而言,慶陽、延安以北,饑荒至十分之極,而盜則稍次之;西安、漢中以下,盜賊至十分之極,而饑荒則檔次之。"(見《明季北略》卷五)。

救災,成了崇禎皇帝上任後的第一件事。

6.

救災,就需要錢,打仗,也需要錢。

可錢這東西最不是東西,不管是有錢人還是沒錢人,都不願意把錢拿出來,包括皇帝本人。直到崇禎上吊後,李自成打開他的銀庫時,其「 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十)兩,鐫有永樂字」(《明季北略》卷二十)。

為了籌集救災資金,在崇禎年代,還有過一次關於去哪裡融資的大討論,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裡也寫到了這件事:

早就有一位武生提出了一項相當合理的辦法,然而卻遭了大學士們的反對,便寢而不行了。《明季北略》卷十二載有《錢士升論李璡搜括之議》,便是這件事情:" 四月,武生李璡奏致治在足國,請搜括臣宰助餉。

士升上言:李璡者乃倡為縉紳豪右報名輸官,欲行手實籍沒之法。此皆衰世亂政,而敢陳於聖人之前,小人無忌憚一至於此!且所惡於富者兼併小民耳,郡邑之有富家,亦貧民衣食之源也。以兵荒之故歸罪富家而籍沒之,此秦始皇所不行於巴清,漢武帝所不行於卜式者也。

武生李璡,在後來的《明亡述略》裡寫作李璉,他以「為富不仁」為立足點,提出「搜括江南富戶,上報姓名向官府交納,推行向官府交待犯罪實情沒收財產的方法」。通俗的說,就是官方打土豪,開倉放糧,穩定社會。

禮部尚書錢士升反對這種辦法,他上疏說:

鄉邑中有富裕人家,本來是貧民衣食的來源。地方有水災旱災,主管官吏命令他們出錢糧,均勻穀物救濟饑民,一遇敵寇侵犯的警報,命令他們幫助城堡守御,富裕人家不曾無益於國家。如今把兵荒歸罪於富豪人家剝削,討論搜括他們的錢財而沒收,這是秦始皇不施行於巴清、漢武帝不推行卜式的原因。

國家到處需要用錢,沒有別的辦法,只好繼續開源節流。

開源,加大稅賦的徵繳力度,於是人們把崇禎叫「重徵」。

節流,崇禎二年,關閉了數個驛站,郵遞員李自成下崗。

於是,崇禎的麻煩大了。

7.

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是最根本的問題。

連續多年的自然災害,地裡不長糧食,已經到了人相食的地步,朝廷還依然徵收稅賦。

李自成下崗回村,被推為裡長,村幹部。

當時的陝西,已經是他的同鄉馬懋才描述的那麼悲慘,可村幹部李自成還要承擔收稅的任務,收不上來就要挨打或戴枷。

反了吧,於是就造反了。

此時,正是湖北、江西奇寒,河池魚皆凍死的時候。

有故事說,在崇禎元年的元旦,兄弟們就推李自成為首造反,道:「或取皇帝,也未可知。」李自成說:「當問天。」於是取一支箭插雪中,深深一拜,曰:「若可作皇帝,雪與矢齊;不然,則否!」結果,漫天大雪飄然而下,雪沒過箭羽。

寒冷中一場沒過箭杆兒的大雪,給了22歲的李自成以信心。

而李自成最響亮的口號則是「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人心向背,於是,各地「流寇」蜂擁而起。

本來,李璉建議的朝廷主動打而沒打的土豪,被起義軍打了一乾二淨。

8.

終於,李自成打進了北京城。

北京城已經沒有了像樣的守軍,瘟疫爆發前,明朝駐京師軍隊10萬人,瘟疫過後,只剩下5萬多。面對殺來的闖軍,守城官兵連一萬也湊不齊。守城兵士「鳩形鵠面」 ,「鞭一人起,另一人臥」,不是不愛國,實在是病的沒有了力氣。

《明史·五行志》記載,崇禎十六年「京師大疫,自二月至九月」。第二年駱養性在天津督理軍務,就提到崇禎十六年北京城的大疫情:「昨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

若大的北京城已是一座不設防城市。

朱由檢把宮中3000太監都派去守城,就這樣, 平均5個城垛才均一人。

也是大明朝氣數已盡,崇禎從登基到上吊,趕上小冰河期,沒有一年風調雨順。

9.

李自成看雪問天,找到了信心,

崇禎也派人去測字,卻看到了衰落。

相傳,崇禎派一個太監去民間找人測字,宦官就說了一個「友」字。

測字先生就問:你要測問什麼事呢?

宦官回答:國事。」

測字先生說:此字不佳,反賊早已出頭了。

宦官聽了吃了一驚,忙改口說:我要測的並不是這個「友」字,而是「有無」的「有」。

測字先生說:此字更為不祥,「有」字是「大」字掉了一半,「明」字去了一邊,大明已去一半,此乃亡國之兆也。

宦官又改口說:非也,非也,我要測的是申猴酉雞的「酉」。

測字先生不慌不忙地說:此字更是不佳,天子為至尊,至尊已經被斬頭截腳。」

宦官咋舌而還,估計也沒敢告訴皇帝。

可憐的崇禎皇帝,貴為天子,至死,也沒明白,是老天逼死了他。

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是人間正道。

本文參考資料:

曹樹基《鼠疫流行與華北社會的變遷(1580-1644年)》

蔡磊 鄭泉寶《大明日落》

《哈佛中國史》

相關焦點

  • 公元536年,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一年
    要說災難,大家應該能聯想到許多事情吧,比如戰爭的爆發,瘟疫的肆虐,還有自然災害的突然發生。不得不說,人類的發展過程中不但完善著自身的進化,也在迎接各種災難的挑戰。公元536年,就在這一年,歐洲、亞洲和中東都被籠罩在了一片霧氣之中,沒人了解這片霧氣,但它卻對北半球大部分地區的氣候造成了許多不良影響。各個地區開始出現乾旱、寒冷、積雪等情況,直接導致了糧食的產量急速下降。
  • 公元536年——歷史上最多災多難一年,全年暗無天日饑荒瘟疫橫行
    2020庚子年,從澳洲大火到新冠流行,暴雨成災到槽罐車爆炸,災難頻發,始料未及的突發事件一件接一件,沒有最糟只有更糟。歷史上比今年還多災多難的年份實屬不多,也許只有公元536年了。這是中世紀黑暗時代最糟糕的一年。
  • 李伯重:氣候變化如何造成中國歷史上人口「大起大落」
    中國歷史上的氣候變化與人口變化氣候史和人口史是近年來國際中國史壇興起的兩個重點研究領域。在氣候史方面,自竺可楨關於歷史時期中國氣候變化的開拓性成果於1970年代初問世以來,中外學者在此領域做了很大努力。
  • 我國歷史上最強寒潮記錄 我國史上最冷寒潮是哪一年
    導語:我國歷史上出現過幾次極寒的冬天,而一般造成這樣的天氣主要與拉尼娜現象有關。而今年又是拉尼娜現象的一年的,所以大家都在預測今年是不是最冷的一年。不管怎麼樣,現在下定論還太早,切勿輕信謠言。那麼,你知道我國史上最冷寒潮是哪一年嗎?一起來看看我國歷史上最強寒潮記錄。
  •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最嚴重的地震,旱災和瘟疫
    中國自然災害的歷史記錄和近況 自然過程的變異是原來就有的,它之所以成為災害,是由於人類的出現及人類對自然過程變異的不適應,因此,有了人類,自然過程變異就成為自然災害。
  • 氣候變化影響我國古代瘟疫爆發——來自千年歷史記錄的復原
    有些研究著眼探索預測未來的模式,也有科學家從歷史中尋找線索。  瘟疫、洪澇、乾旱、饑荒、蝗災與氣候變化——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知彬和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Nils Chr. Stenseth的合作團隊就將這些散落在中國歷史中的點連綴成線,揭示了我國古代那些哀鴻遍野的瘟疫災難背後的原因。
  • 歷史上中國最冷的時期 中國最冷的一年是哪年
    導語:網上流傳說,今年將會是60年來最冷的一年,主要是因為今年有拉尼娜現象出現,而一般出現該現象,冬天的氣候都比較冷。但目前專家沒法確定今年是否是最冷一年。那麼,歷史上中國最冷的時期什麼時候呢?中國最冷的一年是哪年?一起來了解。
  • 中國戰勝瘟疫的啟示
    人類歷史上的十大瘟疫,即天花、流感、肺結核、鼠疫、霍亂、瘧疾、斑疹傷寒、黃熱病、愛滋病、SARS流行給人類帶來的,給人類造成了巨大危害。回顧人類十大瘟疫對戰勝當前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借鑑意義,可以從中取得經驗、教訓和啟發,防患於未然。1、黑死病(1347-1351)。
  • 氣象局:2010年是本世紀以來中國氣候最異常一年
    西南地區特大乾旱、暴雨頻襲華南江南、海南遭遇罕見降水、強降水引發舟曲泥石流……我國去年氣候災害造成的損失為本世紀以來之最。是什麼導致我國天氣氣候如此異常?今年春運期間,極端天氣會再度來襲嗎?請看氣象部門專家解讀。  1月12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10年中國氣候公報》。
  • 中國近代歷史發生的大瘟疫
    科技這樣發達的今天,非典和新冠都讓我們措手不及,那麼醫療條件想多落後很多的中國近代有沒有大規模的瘟疫發生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近代的中國歷史上爆發過的有雲南鼠疫、香港鼠疫和東北鼠疫。1855年中國雲南首先發生了大型鼠疫,1894年在廣東爆發,並傳至香港,耶爾森在世界上首次分離出鼠疫桿菌。
  • 中國歷史上的四個小冰河期,既帶來了災難也間接摧毀了四個王朝
    眾所周知,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冰河期,冰河期的地球氣候極端寒冷,大部分地表被冰雪覆蓋,同時也造成了大量喜暖動植物的滅絕。小冰河期是相對冰河期而言,氣候沒有冰河期那樣寒冷,但是同樣也會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的下降,進而造成全球糧食產量的大幅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動蕩與人口數量減少。
  • 專訪︱醫療史學者餘新忠:中國歷史上的瘟疫、檢疫與衛生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餘新忠先生長期致力於醫療社會文化史研究,出版有《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清代衛生防疫機制及其近代演變》等專著,譯有《瘟疫與人》(威廉·麥克尼爾著)等經典作品。不過國內也已有少數歷史學者,已經開始關注到這方面的研究,比如,曹樹基先生寫過明末鼠疫與華北社會變遷的文章。不過整體上關注度還是很有限的,拙著的出版恰逢SARS爆發,確實促動了學界和社會對疾病、醫療以及其歷史的關注和投入。
  • 瘟疫一次次襲來:一部人類痛史
    在以往的歷史敘事中,大多注重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的齊心協力,以及周瑜等人的神妙指揮,但是隱藏在歷史的大背景之下,則是當時中國境內大規模的瘟疫仍然四處橫行,加上曹操的軍隊從北方南下,在南方相對溫暖的氣候中,瘟疫更是在北軍(曹軍)中廣泛流行。
  • 瘟疫歷史大盤點:黑死病、鼠疫、天花是如何改變歷史進程
    一場新冠疫情,改變了全世界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對整個人類社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經濟、教育、生活方方面面都有了不小的變化。疫情原因導致歷史進程的改變,這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不勝枚舉,今天Da視界就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天花、黑死病、鼠疫在歷史上的一些罪孽。
  • 人類歷史上十大瘟疫有哪些?哪種瘟疫殺死的人最多?
    那麼人類歷史上,發生過幾次大規模的瘟疫流行,如今又戰勝了幾個呢?我們總是關注戰爭,實際上人類歷史上最慘絕人寰的是那些瘋狂的瘟疫,尤其是醫療水平還非常落後的古代及尚不發達的近代,那才是人口大幅減少的第一大殺器,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十大瘟疫如下,排名不分先後。一,黑死病十四世紀四五十年代,對於歐洲來說,是一個極為悲慘的時期。
  • 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一年,只因此地的火山爆發,引發了這麼多事
    在人類的歷史上,有一年被稱為是最可怕的一年,因為這一年發生了一些事情,影響了全世界的人類,那麼這一年,究竟是哪一年呢,在這一年當中,又發生了些什麼可怕的事情。這是公元536年,要說瘟疫是最可怕的自然災害,但是瘟疫的傳播,也是地域性的,在我們生存了這麼久,從來沒聽說過,瘟疫能傳播到全世界去,而這一年的災難,就影響了全世界的人類。
  • 中國歷史上幾次嚴重的自然災害
    2.旱災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旱災要數光緒初年的華北大旱災,從1876年到1879年,持續了整整四年。旱災不僅使農產絕收,田園荒蕪,而且,餓殍載途,白骨盈野,餓死的人竟達一千萬以上。人們稱之為「丁戊奇荒」。更為嚴重的是旱災引發了蝗災,莊稼被大量吞噬。旱蝗交迫之下,災民「逃亡餓死者不計其數」,甚至出現「飢則掠人食」。
  • 人類在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年,七月下大雪,中國沒有夏天
    在1815年,位於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北部的活火山——坦博拉火山,發生了大噴發,這次噴發從當年的4月5日一直持續到當年的7月中旬,這是世界上有歷史記載的最大的一次火山爆發,火山爆發指數(VEI)為7。火山爆發的巨響在2500千米以外,都能聽到。
  • 歷史上那些讓人恐懼的瘟疫,都是怎麼消失的
    在對細菌與病毒束手無策的時代,瘟疫數度改寫了人類發展歷程,它摧殘了曾經輝煌的古羅馬文明、瑪雅文明,許多國家的毀滅,都與瘟疫相關聯。 歷史上,死於瘟疫的人數,遠高於死於戰爭或其他天災人禍的人口總數。人類與瘟疫之間的鬥爭從未停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 貴州的這個城市,景色優美氣候溫和,歷史上曾改變中國命運
    其實說到貴州省,首先有人會想到遵義這個城市,其實遵義這個城市不是貴州省的省會,但這個城市確實在很多中國人心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後說,我們總是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上我們紅軍長徵的時候,最重要的會議是遵義會議,所以會議是在遵義這個城市召開的,所以我們的遵義這個城市可以說是非常有名的紅色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