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國家出版基金資助的《中國珍稀野生動物分布變遷地圖集》(簡稱《地圖集》)日前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該書是我國第一部歷史動物地理地圖集,主要由筆者完成,為便於一般讀者對其有所了解,有效利用,特作介紹。
《地圖集》是全景式反映以第四紀為主,尤其是全新世以來歷史時期,在中國生息繁衍的、現為珍稀的野生動物的地理分布與變遷概況的專題地圖集。由於研究歷史自然地理學主要依據古文獻記載,而全球唯有中國擁有數千年不間斷的古籍,使得這方面研究具有獨特性。
《地圖集》的前期資料搜集與分析、判斷、研究,是歷史動物地理學開拓者、先父文煥然研究員與筆者兩代人前僕後繼,鍥而不捨,歷經70餘年完成的。今年是先父誕辰100周年,此書的出版亦是對他的一種紀念。
《地圖集》「概圖」部分安排有
《世界地形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早更新世古地圖》《中國中、晚更新世古地圖》《中國生態地理區域圖》《中國森林分布》《中國歷史時期冷暖變化圖》《中國歷史時期人口變化圖》等。「中國珍稀野生動物分布變遷圖」部分,依據動物進化分類系統,按照兩棲綱(有大鯢)、爬行綱(有揚子鱷)、鳥綱(有鸛屬、朱䴉、天鵝屬、鴛鴦、丹頂鶴)、哺乳綱(有獼猴屬、仰鼻猴屬、長臂猿科、穿山甲、熊科、大熊貓、猞猁、豹類、虎、亞洲象、馬屬、犀科、野駱駝、麝屬、河麂、梅花鹿、麋鹿)展開,涉及50餘種珍稀野生動物的遺存、歷史分布、現代狀況及其變遷過程。這些物種皆有較充分的資料、研究成果支持各種地圖的製作。
《地圖集》是筆者在長期、反覆多次的製圖基礎上,提出主體設計方案,並通過向地理製圖專家請教與切磋,融合歷史動物地理學與地理製圖學原理,試圖通過可視化手
段復原,降低以往由於語言、文字、認知等方面造成的交流障礙,使更多人們可以不同程度或逐步了解自然界中具有代表性動物各具特色的地理分布狀況與變遷過程。全書共有709幅(幀)地圖與圖片等,包括地圖(265幅)、曲線圖、動物形態圖、文物圖等。
《地圖集》反映了筆者多年研究所獲得的一些重要成果。比如《全球虎的起源與擴散示意圖》對廣受關注的虎的起源問題作了解答。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對僅分布於亞洲大陸的虎的起源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歸納起來約有虎起源於「東北亞」「華南」「東南亞」「中西亞」等諸說。筆者根據分布於百餘處的中國200餘萬年以來虎遺存與歷史時期分布狀況,參考同期生態環境變化,並核查外國學者對中國周邊歷史上虎分布的研究,認為虎起源於中國黃河中遊一帶,並向四外擴散,最終在有限的
關口越出現今國界(詳見《全球虎的起源與擴散示意圖》)。
有的圖反映了一些珍稀動物「極度瀕危/滅絕→保護/重新引入→恢復/擴展」的變遷歷史,例如《20世紀前的朱䴉分布變遷圖》反映了
20世紀後半葉全球野外朱䴉的殘存分布。有的圖糾正了一些錯誤說法。如關於馬來熊,迄今發現的
200餘處熊科遺存中,僅在晉東南一處鑑定出與馬來熊較密切的布氏太陽熊(Helarctosböckhi);而現今馬來熊在中國僅殘存於滇西與滇西南一帶以西;有歷史動物地理學者將地處今湖北的「建平郡」誤指為今地處雲南的「建寧郡」,更使古今馬來熊遺存與實際分布呈現較大空缺地帶。筆者糾正了這一失誤,使歷史上馬來熊的分布達到秦嶺-淮河一線,大大接近晉東南(見書中《歷史時期馬來熊分布界線變遷圖》)。筆者並據這一歷史分布狀況,推斷迄今發現的熊科遺存中還應含有馬來熊;恰此時,見有學者從雲南發現的熊科遺存中鑑定出馬來熊,可說是不謀而合。
近悉,張知彬研究組以筆者《中國珍稀野生動物分布變遷地圖集》(2009年出版)中研究的10餘種動物資料為主要依據,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ofthe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UnitedStatesofAmerica)發表Historical recordsreveal the dis⁃tinctiveassociationsofhumandis⁃turbance and extreme climatechange with local extinction ofmammals(《歷史記錄揭示了人類幹擾和極端氣候變化與當地哺乳動物滅絕之間的獨特聯繫》;onlineat:www.pnas.org.),這反映出歷史動物地理學研究開始得到國際學術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