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中國古書」,是指舊時所謂經、史、子、集四部裡的書籍而言。
那麼,我們用怎樣一種態度去讀古書?要有什麼預備?從何處讀起呢?
其實,凡是一個可以閒居度日或能夠賺錢維持生活的人都劃出一部分時間來讀書。
如果只是為了多賺錢而讀書,寧可抱著「衣食才足甘長終」的態度,不去翻書本了。
讀書的最正當目的就是為滿足自己的求知慾,為消磨自己的時光,為了要生活得好一點。
滿足求知慾,理由明顯,無須多說。
而消磨時光,是讀書最普通的用處,畢竟在各種消磨時光的方法中,讀書似是最有益而最無害的一種。
但讀書最高的目的,是在得到一個較好的生活。
當然,這裡的「較好的生活」,並不是專指「吃得好一點,穿得好一點」而言;如果專指這件事情而言,那就和「多賺錢」同意義了。
這裡所謂「較好的生活」,乃是說「生活得合理一點」或「生活得快樂一點」。
它可以把「吃得好一點、穿得好一點」當作偶然的運氣,但這件事情並不是它主要的成分。
讀書怎麼能夠使生活合理一點呢?
讀書可以使我們學得較好的生活習慣,可以使我們懂得較高尚的人生觀。
所謂生活習慣,是包括行為和做事的方法而言。
凡先哲的嘉言懿行,記在書冊中的,都可以使我們學到生活上較好的習慣,只要我們決心去學。
至於較高尚的人生觀,固然多由慎思明辨而得;但慎思明辨,自然要以多讀書為根柢。
言歸正傳,現在我們可以談談讀中國古書的旨趣了。
為了要生活得好一點而讀書,就普通意義上講,應該讀現代的書,本國的或外國的。
現代科學的進步,非特使物質文明成為三百年前的人所夢想不到的,亦使倫理和政治的觀念和三百年前的大不相同。
生活在現代這個世界裡,應當有現代世界上關於各種事物最純正最合理的知識,方能生活得合理。
譬如要做一個民主國家的官吏或公民,須真正懂得民主的道理才能做得好。
所以對於一個現代的國民,現代知識最為重要。這種現代知識,自然只能從現代書籍裡去求。
但是一切知識,差不多在數千年前即已發端。這非特倫理和政治的學說這樣,即自然科學亦是這樣。
我們若能窮本尋源,豈不是一大快事!
自然科學的進步,愈來愈快,除了少數專門研究科學史的人以外,我們固應當偏重知今而不重知古。
倫理和政治科學的進步,比較的要小得多;而且有許多學說,我們非十分明了過去的歷史,便不能了解它的現在。
所以就倫理和政治科學言,我們應把我國古時的書籍和現代人的著作看得一樣重要。
若以讀書為消遣計,我們自當以個人的嗜好為主,更沒有所謂「古書」和「今書」的區別了。
若以讀書為滿足求知慾計,則書籍的價值,更隨我們的興趣為轉移。
如我們要明了我們民族已往的事跡和文化,則所有中國的古書都可以資我們的漁獵,都是我們必要的材料,不僅世俗所謂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才是我們所必要的書籍。
不容說,在這個大範圍裡,更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區分。如要知道漢代的事情,則《史記》、《漢書》和《後漢書》自然是最重要的書籍;如要知道元代的事情,則《元史》和《元秘史》俱是要籍而前三史便沒有十分大用了。
從上面這個很簡略的討論,我們自可以得一種讀我國古書正當的態度了。
不過一個人讀本國古書,往往另外有一種情操。
自周孔以逮今茲,載祀數千,政俗迭變。凡諸法式,豈可施於晚近;故說經者所以存古,非所以適今也。
先人手澤,貽之子孫,雖朽蠹粗劣者,猶見寶貴;若曰『盡善』則非也。……
《毛詩》、《春秋》、《論語》、荀卿之錄,經紀人倫,平章百姓,訓辭深厚,定為典常。
然人事百端,變易未艾;或非或韙,積久漸明。豈可定一尊於先聖!……
舊國舊都,望之暢然;不見古人,我心蘊結。則故書雅記之所以當治,非謂是非之論盡於斯也。
這些話實在是不易的格言。非特不喜歡讀中國古書的人須以為箴言,喜歡讀中國古書的人更當以為座右銘。
講到讀中國古書的預備,我們現代人實在比宋明的人便當得多。
讀古書的工具,古代的語言文字和典章制度的知識,我們承襲了近三百年學人的遺產,比宋明人的好得多了。
舉例來說,在文字上,我們有《說文通訓定聲》,可以翻檢,這可是清代以前的讀書人所不能享有的福分。
當然,還有許多語言學和文字學上的發明,是乾嘉以前的士人所不能利用的。
至於典章制度,因為近來古器物的發見,我們知道的比數百年以前的人自然要多得多。
所以我們可以說,只要能夠利用近代單人研究的結果,我們對於我國古書的了解,非特此漢唐的人要多,即比清代的儒者亦要多。
問題只在我們能夠利用這種結果與否。
普通講起來,語言文字比典章制度還要重要一些。
就語言文字講,一個要讀古書的人,只要讀了一本普通的文字學,略識轉注假借的義例,便能夠利用《說文通訓定聲》那一類的書籍了。
近代古文字學上的發見,足以補正朱氏的書的越多,可惜還沒人搜集這些材料合為一書的。
在沒有這種「字典」以前,一個讀古書的人,若有一部《辭海》,盡足夠尋常的檢查了。
我國四部古籍,浩如煙海,從何處讀起呢?
這當然要看各人讀書的志趣而定。
我國先哲把學問分作三大類:一是義理,二是辭章,三是考據。
以現代的名詞講,就是哲學(包括科學)、文學、和歷史。
這個分法,在西洋開始於英儒培根,在中國則可溯源至劉歆。
《六藝》、《諸子》、《詩賦》三略,便是培根的學問的三大類,但細節的出入,異同甚多,不能詳列。
我國最古的書,如《易經》及周秦諸子可以說是屬於哲學的;《詩經》和《楚辭》則屬於文學的;《尚書》、《春秋》和《禮記》、《周禮》等,則屬於歷史的。
一個讀古書的人,如興趣在文學,盡可先讀《詩經》、《楚辭》,再歷覽秦漢以後的文章;
如志在哲學,自可先讀周秦諸子和易經,再研討漢以後哲學家的著作;
如志在歷史,自可先讀《尚書》、《左傳》、《國語》和《史記》等書,然後遍觀諸史。
當然,這不過就大概言;古書的研讀,亦難有一定的次序的。
讀五經的次序,似以《詩》—— 《書》—— 《易》—— 《左傳》—— 《禮》為好;讀《左傳》能先讀詩、書、易,比較容易懂。
但在我國古書中,頭一部要讀的,還應是論語。
這部書是孔子的門人或門人的門人記載孔子的言行的。
這是一部屬於義理的書,屬於辭章的書,屬於考據的書。
屬於義理,是因為記載孔子對於各種人生問題的意見;屬於考據,是因為這就是一部最古的孔子傳;屬於辭章,是因為這是二千多年以來一種最能傳真的對話錄。
在我國書籍裡,只有這部書可以和耶教國家的《聖經》相比。
讀古書自然應當講究讀什麼板本的或什麼註解的。
我們自然不能詳列各種便於初學的書目。
但有一個原則,就是古書的註解,通常以愈後出的愈好。
如《詩經釋義》,既便初讀《詩經》的人,解釋又勝前賢,就是一部極好的書。
最後,讀書總結起來有四點:
(1)精其選,(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