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讀中國古書?

2021-01-09 超凡博弈

所謂「中國古書」,是指舊時所謂經、史、子、集四部裡的書籍而言。

那麼,我們用怎樣一種態度去讀古書?要有什麼預備?從何處讀起呢?

其實,凡是一個可以閒居度日或能夠賺錢維持生活的人都劃出一部分時間來讀書。

如果只是為了多賺錢而讀書,寧可抱著「衣食才足甘長終」的態度,不去翻書本了。

讀書的最正當目的就是為滿足自己的求知慾,為消磨自己的時光,為了要生活得好一點。

滿足求知慾,理由明顯,無須多說。

而消磨時光,是讀書最普通的用處,畢竟在各種消磨時光的方法中,讀書似是最有益而最無害的一種。

但讀書最高的目的,是在得到一個較好的生活。

當然,這裡的「較好的生活」,並不是專指「吃得好一點,穿得好一點」而言;如果專指這件事情而言,那就和「多賺錢」同意義了。

這裡所謂「較好的生活」,乃是說「生活得合理一點」或「生活得快樂一點」。

它可以把「吃得好一點、穿得好一點」當作偶然的運氣,但這件事情並不是它主要的成分。

讀書怎麼能夠使生活合理一點呢?

讀書可以使我們學得較好的生活習慣,可以使我們懂得較高尚的人生觀。

所謂生活習慣,是包括行為和做事的方法而言。

凡先哲的嘉言懿行,記在書冊中的,都可以使我們學到生活上較好的習慣,只要我們決心去學。

至於較高尚的人生觀,固然多由慎思明辨而得;但慎思明辨,自然要以多讀書為根柢。

言歸正傳,現在我們可以談談讀中國古書的旨趣了。

為了要生活得好一點而讀書,就普通意義上講,應該讀現代的書,本國的或外國的。

現代科學的進步,非特使物質文明成為三百年前的人所夢想不到的,亦使倫理和政治的觀念和三百年前的大不相同。

生活在現代這個世界裡,應當有現代世界上關於各種事物最純正最合理的知識,方能生活得合理。

譬如要做一個民主國家的官吏或公民,須真正懂得民主的道理才能做得好。

所以對於一個現代的國民,現代知識最為重要。這種現代知識,自然只能從現代書籍裡去求。

但是一切知識,差不多在數千年前即已發端。這非特倫理和政治的學說這樣,即自然科學亦是這樣。

我們若能窮本尋源,豈不是一大快事!

自然科學的進步,愈來愈快,除了少數專門研究科學史的人以外,我們固應當偏重知今而不重知古。

倫理和政治科學的進步,比較的要小得多;而且有許多學說,我們非十分明了過去的歷史,便不能了解它的現在。

所以就倫理和政治科學言,我們應把我國古時的書籍和現代人的著作看得一樣重要。

若以讀書為消遣計,我們自當以個人的嗜好為主,更沒有所謂「古書」和「今書」的區別了。

若以讀書為滿足求知慾計,則書籍的價值,更隨我們的興趣為轉移。

如我們要明了我們民族已往的事跡和文化,則所有中國的古書都可以資我們的漁獵,都是我們必要的材料,不僅世俗所謂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才是我們所必要的書籍。

不容說,在這個大範圍裡,更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區分。如要知道漢代的事情,則《史記》、《漢書》和《後漢書》自然是最重要的書籍;如要知道元代的事情,則《元史》和《元秘史》俱是要籍而前三史便沒有十分大用了。

從上面這個很簡略的討論,我們自可以得一種讀我國古書正當的態度了。

不過一個人讀本國古書,往往另外有一種情操。

自周孔以逮今茲,載祀數千,政俗迭變。凡諸法式,豈可施於晚近;故說經者所以存古,非所以適今也。

先人手澤,貽之子孫,雖朽蠹粗劣者,猶見寶貴;若曰『盡善』則非也。……

《毛詩》、《春秋》、《論語》、荀卿之錄,經紀人倫,平章百姓,訓辭深厚,定為典常。

然人事百端,變易未艾;或非或韙,積久漸明。豈可定一尊於先聖!……

舊國舊都,望之暢然;不見古人,我心蘊結。則故書雅記之所以當治,非謂是非之論盡於斯也。

這些話實在是不易的格言。非特不喜歡讀中國古書的人須以為箴言,喜歡讀中國古書的人更當以為座右銘。

講到讀中國古書的預備,我們現代人實在比宋明的人便當得多。

讀古書的工具,古代的語言文字和典章制度的知識,我們承襲了近三百年學人的遺產,比宋明人的好得多了。

舉例來說,在文字上,我們有《說文通訓定聲》,可以翻檢,這可是清代以前的讀書人所不能享有的福分。

當然,還有許多語言學和文字學上的發明,是乾嘉以前的士人所不能利用的。

至於典章制度,因為近來古器物的發見,我們知道的比數百年以前的人自然要多得多。

所以我們可以說,只要能夠利用近代單人研究的結果,我們對於我國古書的了解,非特此漢唐的人要多,即比清代的儒者亦要多。

問題只在我們能夠利用這種結果與否。

普通講起來,語言文字比典章制度還要重要一些。

就語言文字講,一個要讀古書的人,只要讀了一本普通的文字學,略識轉注假借的義例,便能夠利用《說文通訓定聲》那一類的書籍了。

近代古文字學上的發見,足以補正朱氏的書的越多,可惜還沒人搜集這些材料合為一書的。

在沒有這種「字典」以前,一個讀古書的人,若有一部《辭海》,盡足夠尋常的檢查了。

我國四部古籍,浩如煙海,從何處讀起呢?

這當然要看各人讀書的志趣而定。

我國先哲把學問分作三大類:一是義理,二是辭章,三是考據。

以現代的名詞講,就是哲學(包括科學)、文學、和歷史。

這個分法,在西洋開始於英儒培根,在中國則可溯源至劉歆。

《六藝》、《諸子》、《詩賦》三略,便是培根的學問的三大類,但細節的出入,異同甚多,不能詳列。

我國最古的書,如《易經》及周秦諸子可以說是屬於哲學的;《詩經》和《楚辭》則屬於文學的;《尚書》、《春秋》和《禮記》、《周禮》等,則屬於歷史的。

一個讀古書的人,如興趣在文學,盡可先讀《詩經》、《楚辭》,再歷覽秦漢以後的文章;

如志在哲學,自可先讀周秦諸子和易經,再研討漢以後哲學家的著作;

如志在歷史,自可先讀《尚書》、《左傳》、《國語》和《史記》等書,然後遍觀諸史。

當然,這不過就大概言;古書的研讀,亦難有一定的次序的。

讀五經的次序,似以《詩》—— 《書》—— 《易》—— 《左傳》—— 《禮》為好;讀《左傳》能先讀詩、書、易,比較容易懂。

但在我國古書中,頭一部要讀的,還應是論語。

這部書是孔子的門人或門人的門人記載孔子的言行的。

這是一部屬於義理的書,屬於辭章的書,屬於考據的書。

屬於義理,是因為記載孔子對於各種人生問題的意見;屬於考據,是因為這就是一部最古的孔子傳;屬於辭章,是因為這是二千多年以來一種最能傳真的對話錄。

在我國書籍裡,只有這部書可以和耶教國家的《聖經》相比。

讀古書自然應當講究讀什麼板本的或什麼註解的。

我們自然不能詳列各種便於初學的書目。

但有一個原則,就是古書的註解,通常以愈後出的愈好。

如《詩經釋義》,既便初讀《詩經》的人,解釋又勝前賢,就是一部極好的書。

最後,讀書總結起來有四點:

(1)精其選,(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相關焦點

  • 中國古書中記載的「孔甲養龍」,真的是龍嗎?到底是什麼生物?
    中國古書中記載的「孔甲養龍」,真的是龍嗎?到底是什麼生物?夏朝是中國歷史上比較神秘的朝代,也是中國第1個世襲制朝代,更多人認為夏朝並非是一個國家,而是以部落聯盟形式而存在的。對於這段曾經消失的歷史,很多人都是非常感興趣的。
  • 書非「偷」不能讀? 古書頻頻失竊成國際問題
    ***高知犯罪令人乍舌     許多被盜的古書、地圖、手稿、文獻等,用「價值連城」形容都不準確,因為它們的價值無法估量,有些首版、孤版圖書和地圖,是無價之寶賈逵斯是劍橋大學畢業,不過他對文化歷史的精通和掌握的古書拍賣知識都沒用到正路上。他從劍橋大學圖書館偷起,一直偷到倫敦圖書館、大英圖書館。他專偷第一版古書、手稿文獻,四年間偷了500多本書和手稿。這些偷來的書輾轉在英國各地和海外的拍賣行上市,拍賣價值超過100萬英鎊。另一個英國的竊書大盜是哈基姆扎德。今年67歲的哈基姆扎德是伊朗裔,還擔任了英國伊朗文化遺產基金會董事。
  • 《了不起的修仙模擬器》古書蹤跡任務怎麼觸發 觸發方法介紹
    導 讀 《了不起的修仙模擬器》的隨機任務極多,古書蹤跡就是其中其中一種,相比於其他的事件,這事件的任務獎勵就稍微有點寒顫了
  • 1本中國古書無意間說破,NASA直言:準確度80%!
    1本中國古書無意間說破,NASA直言:準確度80%!說到宇宙這個概念,雖然科學家們對宇宙在不斷地進行著研究,但很多人都認為宇宙其實是無邊無際的,還有很多人認為其實宇宙就是一個巨大的球體,只是邊界太遠了,讓我們認為宇宙是沒有邊界的。其實宇宙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在中國的1本古書當中就無意間說破,對此,NASA方面則表示:準確度百分之80,接下來就讓我們去詳細了解一下吧。
  • 古書中有過記載,科學家3個猜測!
    古書中曾有記載,夜間天空中出現太陽,可能是這3種原因導致!在億萬年來,地球都是這樣運作的,在白天的時候看到太陽在晚上的時候看到月亮,然而在中國古代的歷史書籍當中卻有這樣的記錄,在夜晚的時候天空當中竟然出現了太陽,不僅僅是中國在國外的古書當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就比如在163年的義大利夜晚當中出現過一個明亮的太陽,讓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議。
  • 《部落衝突》魔法物品匯總 古書魔法藥水作用解析
    導 讀 部落競賽開始之後,就出現一種新的物品——魔法物品,魔法物品分為古書和藥水,兩者都是可以在部落中使用
  • 有1「懶人作物」,非洲做主食,中國也大量種,古書卻記載有劇毒
    有1「懶人作物」,非洲做主食,中國也大量種,古書卻記載有劇毒。但是如此優秀,如此突出的木薯,卻在古書上面是一個有劇毒的植物所以就算是古書記載的有劇毒,也不能夠影響到木薯對於我們的重要性。以上就是關於「有1「懶人作物」,非洲做主食,中國也大量種
  • 宇宙的誕生科學無法解釋,古書中卻有記載,愛因斯坦或許是對的!
    宇宙的誕生科學無法解釋,古書中卻有記載,愛因斯坦或許是對的!在宇宙面前,地球簡直是像細胞一樣的存在,也是因為它的未知性,所以說才會導致更多的科學家們想要探索宇宙,對宇宙有更多的了解,可是按照人類目前的認知來說,根本就沒有辦法研究明白宇宙是怎樣誕生的,但是卻有一個人提出了不一樣的想法,使用逆向思維來解釋這一現象,並且也贏得了眾多科學家的認可,他就是愛因斯坦,他認為宇宙並不是無緣無故的產生的,而是在宇宙的一次毀滅當中,在大爆炸之後產生的各個星球。
  • 中國有一部古書,被譽為「千古第一奇書」,據說預言了2031年
    我國古代留下了很多的古書,例如山海經等等,書籍中記載和很多的奇聞異事,還有一本書也同樣年代悠久,被後人譽為一本奇書,這本書就是推背圖,作者就是袁天罡、李淳風,這本書中內容就是預測了一個後來發生的額一切事情,並且很多的事情都精準的發生了,這也是這本書最為神奇的地方。
  • 古書不出名的「遠古神獸」,盤點中國五大擁有「毀滅級」的神獸
    中國的神話故事很多,我們用的成語,看的電視劇裡都有許多關於神獸的內容,它的有的體型龐大,有的力量驚人,有的則是刀槍不入,如說我們最常見的
  • 日本被惡臭味包圍,早在5月份就已經出現,古書記載是大地震前兆!
    在日本有一本古籍,名字叫做《大正震災志》,在這本古書當中,日本專家找到了關於這次惡臭味出現的蛛絲馬跡,似乎證明了這確實是地震來臨前的一種徵兆。在這本古書當中記錄了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的具體情況。在地震發生之後,出現了不明氣體,它們從海水當中不斷噴出。根據古書中的記載,這些不明氣體其實是瓦斯,更巧合的是,瓦斯氣體出現的地區和如今惡臭味出現的地區是非常吻合的。
  • 他們被稱為「古籍醫生」,修復一本古書至少需要二十餘...
    2014年11月5日,德國杜塞道夫市文化局局長參觀重慶圖書館,感受中國傳統古籍修復技藝的魅力。源遠流長的中華5000年文明得以綿延至今,浩如煙海的一本本古籍功不可沒,來自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境內現有古籍5000萬冊。
  • 在清華讀研究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清華讀研究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在清華大學2018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發言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 王亞愚今天,我想和同學們分享一下「在清華讀研究生是怎樣一種體驗」。首先,從時間的尺度看,大家今後幾年大致會有這樣的心路歷程。第一年是新鮮,新的環境、新的同學,人生新的階段從今天就開始了。第二年是緊張,資格考試和科研工作等重任接踵而來。第三年是而立之年,碩士生們已經準備好離開校園施展才幹,而博士生們已經成為導師的左膀右臂。第四年是不惑之年,博士生們在科研工作的最前沿心無旁騖,勇往直前。
  • 對於古書上這些關於時空穿越的記載,你怎麼看?
    然而對穿越感興趣的不僅是現代人,在古書上就曾多次記載穿越事件。第一,在一本《酉陽雜俎》的古書中記載,據說在先秦時期,有個對道法非常感興趣的人叫李班。家住衛國縣,在衛國縣的西南方有個「瓜洞」,不論冬天還有夏天,總有娟娟的流水,波光粼粼,一眼望過去如同白絹,水流中時時有瓜葉漂出來。
  • 西方人在拼命研究的古書,你還好意思說它「只是本算命書」?
    《易經》被稱作「六經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在西方,《易經》也早就聲名遠揚,早期由傳教士帶回傳播,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尤為盛行。殊不知,《易經》在中西方卻具有極其不同的影響力。中國民間多指出,《易經》是一部算命的書。而西方讀者則指出,它是助人思考的「智慧之書」。在西方人眼中,《易經》有什麼用?
  • 水錶應該怎樣讀 市面上常見的水錶有哪些
    那麼水錶上面的數字有很多個,我們該怎麼讀呢?很多朋友表示不太明白,沒關係,馬上跟著小編一塊來學習看看吧。一、怎樣讀水錶首先打開水錶上的保護蓋,錶盤上有長方形顯示窗,上面的數字代表著用水量,後面跟著的m就是單位,即立方米;讀水錶的時候,按照顯示屏上的黑色的數字從左往右讀,代表著總用水了;最後有兩個小指針,指的是精確讀數,可到小數點後三位及後四位。
  • 在美國麻省理工讀工科是種怎樣的體驗?
    原標題:在美國麻省理工讀工科是種怎樣的體驗? 麻省理工學院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全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為全球最享負盛名的學府之一。其工程科技多年來被 QS 世界大學排名及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評為世界第一。那麼在如此牛校留學讀工科是一種什麼體驗?絲絲小編來為大家說明。
  • 古書中記載穿越案例,你或許經歷過!
    古書中記載穿越案例,你或許經歷過!雖然人類提出了時間這個概念,卻沒有辦的解釋時間到底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只能夠不斷的發問,一直到愛因斯坦的蟲洞理論出現之後,人類才對於時間的概念有了更加充足的了解,才開始對於時間這個問題進行考究,也成為了大部分人茶餘飯後討論的話題。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在古書上也有記載。
  • 怎樣用日語讀中國人的名字?
    那麼怎麼用日語讀中國人的名字呢?大致有以下兩種讀法。傳統讀法:漢字音讀眾所周知,漢字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所以現在日語中的漢字還保留了類似於漢語的讀音方式,這叫做「音讀」。比如「天」讀作「てん」(ten),「海」讀作「かい」(kai)。所以,讀中國人的名字的方法就是按照音讀把漢字念出來就可以。
  • 【東方預言】三大東方古書對2021年的預言
    下面,從三大東方古書預言,來看看2021年的運勢到底如何? 聲明:以上內容是個人對古書預言做出的解讀,內容缺乏真實性,任何人不得藉此散布謠言,如有違法後果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