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在拼命研究的古書,你還好意思說它「只是本算命書」?

2020-12-04 文史達人說

英國人閔福德曾憑其《易經》英譯本獲得澳洲「卓越翻譯獎」。

這一本928頁《易經》譯著出版發行於2014年底,用時12年翻譯而成。

(圖片|閔福德所譯《易經》)

作為漢學家的閔福德期待該《易經》譯本造福更多的謀求解惑的當代讀者。

《易經》被稱作「六經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

在西方,《易經》也早就聲名遠揚,早期由傳教士帶回傳播,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尤為盛行。

殊不知,《易經》在中西方卻具有極其不同的影響力。

中國民間多指出,《易經》是一部算命的書。

而西方讀者則指出,它是助人思考的「智慧之書」。

在西方人眼中,《易經》有什麼用?

1、提升修養

《易經》幫助你進入自己內心,學習《易經》是提高自我修養 的過程。它是一本關於自我認知的書, 能夠引導人們如何思考,如何認識自我。

2、塑造精神

《易經》 不像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精神的工程」,是-種可以和你對話的聲音,但它最終是你自己的精神。

3.淨化心靈

《易經》本質並非在於書本身,而在於你閱讀的方式。你要非 常虔誠地坐下來,拋棄一切偽裝和虛假的想法, 實面對自己,可以開始讀《易經》。

4、轉換思路

《易經》是- -本客觀存在的書,用八卦等簡單結構談論世界背後的規律。它鼓勵你往後站一步,看全局,而不是只關注生命中-些細小的環節。

5、解決難題

《易經》旨在引導人們更善良、更慈愛。有了更寬容的態度、更全面的視角後,許多問題的解決也就水到渠成了。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59.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1本中國古書無意間說破,NASA直言:準確度80%!
    1本中國古書無意間說破,NASA直言:準確度80%!說到宇宙這個概念,雖然科學家們對宇宙在不斷地進行著研究,但很多人都認為宇宙其實是無邊無際的,還有很多人認為其實宇宙就是一個巨大的球體,只是邊界太遠了,讓我們認為宇宙是沒有邊界的。其實宇宙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在中國的1本古書當中就無意間說破,對此,NASA方面則表示:準確度百分之80,接下來就讓我們去詳細了解一下吧。
  • 西方人說是古國就是古國?
    因為古希臘古羅馬人是地中海人種,後來的歐洲已經是日耳曼,斯拉夫,凱爾特和古希臘古羅馬人種混血的後代!後代為了面子問題,那些古老的畫像,雕塑不像現在的人,所以就偽造了這些雕塑畫像而已!認定文明要有幾個要點:文字、城市、祭祀行為。城市是區別國家和部落,一萬年的河姆渡文化和紅山文化就只是部落,如果是有規模的城市,那中華文明就不僅僅五千年,而是一萬年了。
  • 為何說《易經》並非迷信,而是超科學?西方科學家的論證值得一看
    從《易經》的原始材料來看,這是一本古老的職業書籍。但是,根據孔子及其後代的研究經驗編寫的關於「 《易經》」的評論充分體現了「充分彰顯」。由於佔用率是對未來的預測,因此它常常被誤解,許多人將其視為迷信或佔星術。首先,讓我們假設這種類型的入住人數實際上可以預測未來。
  • 怎樣讀中國古書?
    所謂「中國古書」,是指舊時所謂經、史、子、集四部裡的書籍而言。那麼,我們用怎樣一種態度去讀古書?要有什麼預備?從何處讀起呢?其實,凡是一個可以閒居度日或能夠賺錢維持生活的人都劃出一部分時間來讀書。如果只是為了多賺錢而讀書,寧可抱著「衣食才足甘長終」的態度,不去翻書本了。
  • 「帶孩子工作,你這想法很搞笑」「呵呵,你一個男人還好意思說」
    俗話說事在人為,很多事情別說去做,就連想想都覺得很荒謬,可當這些事情真的發生時,比起覺得它荒謬,我們更多的或許是想辦法讓它能在不幸中以一種幸運的姿態進行,或許旁人會覺得這很瘋狂,但若不是形勢所迫,誰又願意放著正常的生活不過呢?
  • 黑猩猩都在看書「充電」 你還好意思不努力嗎 (1/3)
    黑猩猩都在看書「充電」 你還好意思不努力嗎王成傑 攝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發布時間:2016-12-28 07:42:55 【編輯:陳靜】 黑猩猩都在看書「充電」 你還好意思不努力嗎
  • 周易只是一本算命書?其實它是破除迷信的哲學
    -- 《周易》與佔卜 夂小 當然,《周易》的起源與佔卜有關,如朱熹曾說:「易本卜筮之書」,但佔卜本身並不就是迷信,從孔子開始,歷朝歷代的大儒都了解、研究佔卜,很多還精通佔卜,認為佔卜有助於解決人生的疑難
  • 《抖音》我一個人還好只是不再愛笑是什麼歌
    我一個人還好只是不再愛笑歌曲試聽 >>>>在線試聽 我一個人還好只是不再愛笑歌詞介紹 床單 外套 有你味道 房間 一角 我們合照 把回憶晾曬收好 把裝潢換了格調 都是徒勞
  • 古書中記載穿越案例,你或許經歷過!
    古書中記載穿越案例,你或許經歷過!雖然人類提出了時間這個概念,卻沒有辦的解釋時間到底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只能夠不斷的發問,一直到愛因斯坦的蟲洞理論出現之後,人類才對於時間的概念有了更加充足的了解,才開始對於時間這個問題進行考究,也成為了大部分人茶餘飯後討論的話題。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在古書上也有記載。
  • 徐光啟研究中西方農業科學,編寫農業百科全書《農政全書》
    利瑪竇經常在南京講解一些西方的科學知識。南京的一些讀書人也都喜歡跟利瑪竇結交朋友。徐光啟經過別人的介紹,認識了利瑪竇。徐光啟從利瑪竇那裡聽到的科學道理,都是他過去沒有在古書上讀到過的。從那時候起,他就對西方的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又過了幾年,徐光啟考中了進士,轉到了北京,在翰林院做官。恰巧這個時候利瑪竇也在北京居住。
  • 對於古書上這些關於時空穿越的記載,你怎麼看?
    在現代影視劇和小說中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關於時空穿越的故事,但我們知道這只是虛構的。然而對穿越感興趣的不僅是現代人,在古書上就曾多次記載穿越事件。第一,在一本《酉陽雜俎》的古書中記載,據說在先秦時期,有個對道法非常感興趣的人叫李班。家住衛國縣,在衛國縣的西南方有個「瓜洞」,不論冬天還有夏天,總有娟娟的流水,波光粼粼,一眼望過去如同白絹,水流中時時有瓜葉漂出來。
  • 8本經典西方魔幻小說,完本神作!讓你安穩讀過這個暑假,爽
    (小海在此重申一遍,除非特殊說明,否則小海書單沒有排名先後,只是數字順序)1《巫師之旅》非常優秀的西方魔幻大作。這部作品帶有明顯的無限流的痕跡,元素眾多,很難給一個準確的定義。如果一定要解說,那就是一段腦洞大開的沒有邏輯,充滿人文氣息的想像旅程。開頭的巫師設定基本按照巫界術士等的路線開始,前半段嚴謹寫實,逐漸填充出一個宏大的巫師世界。
  • 他們被稱為「古籍醫生」,修復一本古書至少需要二十餘...
    許彤說,古籍修復並不是近年來才興起的技藝,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以前。當時,古籍裝幀形式以卷裝為主,古籍的裝裱、修復被稱作裝潢、裝褙。明代起,竹紙生產克服瓶頸,雕版印刷技術進步,四川盆地成為全國重要的造紙及印刷中心之一。作為造紙和印刷業的下遊產業,古籍修復和書畫裝裱行業也在重慶地區蓬勃發展起來。
  • 向人求助的癱瘓貓咪,被拒絕後拼命挽留人類,它只想有個家呀
    骨瘦如柴的小貓,看見停留在它身邊的鏟屎官,宛如看見了救命稻草,拖著兩條殘腿,跌跌撞撞地奔向了她。用頭不斷蹭鏟屎官的褲腿,與其說是討好,不如說是求助。鏟屎官這下子更能確定,這隻貓的後腿有問題了,聽著貓咪微弱的叫聲,鏟屎官心疼不已,趕緊去外面買了兩根火腿腸。
  • 「三」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很常見,但有趣的是表達意思卻截然不同
    「三」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很常見,但有趣的是表達意思卻截然不同。由此,也看出兩種文化的差異。在中國文化中,「三」大都是用表達「多」意思。像道家文化中,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西遊記》和《三國演義》中,有耳熟能詳的「三打白骨精、三探無底洞、三借芭蕉扇、三顧茅廬」。 歷史故事中有大禹的「三過家門而不入」。
  • 神農氏並非是一個神醫,嘗草只是為了更好地覓藥?
    「一日而遇七十毒」,也不算誇張,只要你別把吃草看成某個人物的行為,而要看成整個部落的事兒。只有「嘗」字成問題,似乎是藥物學家有目的地做試驗。飢腸轆轆不找吃的卻玩命從事藥學研究,豈有此理?「百」是泛言其多,漢語不像西方那樣以「千」為基數。嘗百草,人們總以為說的是中草藥發明的歷史,卻忘了主人公是「神農」而不是「神醫」。至於被歸於醫藥,可能因為後世人們更關心治病,一般人多是從醫藥常識的角度聽說「嘗百草」的。最基本的草藥書就叫《神農本草經》,約成書於秦漢時代。中華文化固然食、醫不分,但食跟醫哪個在先?當然不會是醫在先。其實更早的古書說得很清楚:神農求的是「可食之物」。
  • 都在說「存在即合理」,你真的懂它的意思嗎?
    「存在即合理」,這句話被很多人用來為自己支持的事物做辯護,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評論:我覺得xxxx沒什麼問題,畢竟存在即合理嘛。但是有好多人會說這是狡辯,」殺人、強姦存在,難道殺人、強姦是合理的嗎?「那些用」存在即合理「這句話為各種不合理事物做辯護的人,其實誤解了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話出自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原意是凡是存在的東西都是符合理性的。這句話最早翻譯成中文的時候,我們還處於文言文時代,所以才會有這樣文言色彩濃厚的翻譯。
  • 高速的區間測速是什麼意思?其實它的意思很簡單,只是鮮有人知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一般到了節假日往返高峰期,開車去旅遊或者回家的人就特別多,只要去的遠了一般都要上高速公路。同時,也有不少小夥伴問,高速的區間測速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它的意思很簡單,只是鮮有人知。區間測速簡單點說就是一段高速路的平均時速。例如,該測速區間為10公裡,本來限制你按每小時一百公裡以下的速度跑完,結果你開車的速度超了這段區間要求的平均速度,用時短了,自然就是會被認定為超速行駛。
  • 5本心理學書籍,讓你更加了解意識
    導讀:5本心理學書籍,讓你更加了解意識。《心理學與生活》《認知心理學》《情緒心理學》《改變心理學的40個研究》《探索生命》。認知心理學是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是作為人類行為基礎的心理機制,其核心是輸入和輸出之間發生的內部心理過程。它與西方傳統哲學也有一定聯繫,其主要特點是強調知識的作用,認為知識是決定人類行為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