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是明代有名的科學家,政治家。徐光啟出生在上海,在他沒出生之前,上海沿海一帶一直遭受倭寇的騷擾。徐光啟在小的時候,常常聽到她的父親談起當地人民英勇反抗倭寇的英雄事跡。從那個時候起,他就心裡滋長了愛國的熱情。
徐光啟長大以後因為參加了科學考試,路過南京,聽說那兒來了一個歐洲傳教士利瑪竇。利瑪竇經常在南京講解一些西方的科學知識。南京的一些讀書人也都喜歡跟利瑪竇結交朋友。徐光啟經過別人的介紹,認識了利瑪竇。徐光啟從利瑪竇那裡聽到的科學道理,都是他過去沒有在古書上讀到過的。從那時候起,他就對西方的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又過了幾年,徐光啟考中了進士,轉到了北京,在翰林院做官。恰巧這個時候利瑪竇也在北京居住。於是徐光啟謙虛地去拜見利瑪竇為師。從此以後,徐光啟就跟利瑪竇學習天文、數學、測量、武器製造等各個方面的科學知識。有一次,徐光啟到利瑪竇那兒去學習。利瑪竇跟他提起了西方一本數學著作叫做《幾何原本》。《幾何原本》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寫的一部重要著作。因為要翻譯成漢文很困難,徐光啟就說:」既然有這樣好的書,你又願意指教,不管怎麼困難,我也要把它翻譯出來。「
從那以後,徐光啟每天下午都會離開翰林院,趕到利瑪竇那兒去,跟利瑪竇一起合作,翻譯《幾何原本》。由利瑪竇講述,徐光啟手寫翻譯。在當時還沒有人翻譯過外國的數學著作。他們要把原著翻譯的準確,那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徐光啟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逐字逐句的反覆推敲,再三的修改,終於把前六卷《幾何原本》翻譯完成。
除了《幾何原本》之外,徐光啟還跟利瑪竇和另一外西方的傳教士熊三拔合作,翻譯過有關測量和水利方面的科學著作。後來他們又研究我國的古代曆法,並且吸收了當時歐洲在天文學方面最新的科學知識。對天文曆法的研究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並且編寫了《新曆法書》。
徐光啟在研究農業科學方面很有興趣,在他老年的時候,他在家鄉的田地上親自參加勞動,做了一些實驗。後來他把自己平時研究的成果寫成了一部著作,叫做《農政全書》。但這本書裡對我國的農具、土壤、水力、施肥、選種,嫁接等農業技術都有詳細的記錄。《農政全書》可以稱得上是我國古代的一部農業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