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20年,徐光啟寫成了一部著作《農政全書》

2020-12-06 回味生活的雜趣

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號玄扈,天主教聖名保祿,漢族,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徐光啟畢生致力於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奮著述,尤精曉農學,譯有《幾何原本》《泰西水法》《農政全書》等著書。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楊鎬統率的四路大軍在薩爾滸幾乎全部覆沒,滿朝文武大臣都十分震驚。大家齊集在宮門外,呼籲明神宗增加兵力,調撥軍餉,抵抗後金。翰林院官員徐光啟,一連上了三道奏章,認為要挽救國家危局,只有精選人才,訓練新兵,還自願擔任練兵的工作。明神宗聽說徐光啟熟識軍事,就批准他到通州練兵。

徐光啟是上海人。在他出生之前,上海沿海一帶遭倭寇騷擾十分嚴重。徐光啟小時候,常常聽他的父親談起當地人民英勇反抗倭寇侵略的情景,心裡滋長起愛國的激情。徐光啟長大以後,因為參加科舉考試,路過南京,聽說那兒來了個歐洲傳教士利瑪竇,經常講些西方的科學知識。南京的一些讀書人都喜歡跟利瑪竇結交。徐光啟經過別人介紹,認識了利瑪竇。他聽利瑪竇講的科學道理,都是自己過去在古書上沒有讀到過的。打那時候起,他對西方科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利瑪竇傳播科學知識,主要是為了傳教的方便。他覺得要擴大傳教,一定要得到中國皇帝的支持。那時候,明朝是不讓教士到北京傳教的。利瑪竇要地方大臣在明神宗面前幫他說話,他還到了北京,通過宦官馬堂的門路,送給明神宗聖經、聖母圖,還有幾隻新式的自鳴鐘。明神宗不懂得聖經,也不知道聖母是什麼人。但是對新式自鳴鐘,倒很感興趣,命令馬堂把利瑪竇帶進宮來。明神宗接見利瑪竇的時候,請利瑪竇談談西洋的風俗人情。利瑪竇本來是義大利人,為了誇耀自己,把自己說成是「大西洋國」的人。有人一查萬國地圖,找不到什麼「大西洋國」,就懷疑利瑪竇來歷不明,要明神宗把他攆走。但是明神宗不聽這個意見,倒賞給利瑪竇一些財物,讓他留在京城傳教。有了皇帝的支持,利瑪竇跟朝廷官員們接觸就很方便了。

過了幾年,徐光啟考取了進士,也到了北京,在翰林院做官。他認為學習西方的科學,對國家富強有好處,就決心拜利瑪竇為師,向他學習天文、數學、測量、武器製造各方面的科學知識。有一次,徐光啟到利瑪竇那兒去學習。利瑪竇跟他談起,西方有一本數學著作叫《幾何原本》,是古代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寫的一本重要著作,可惜要翻譯成漢文很困難。徐光啟說:「既然有這樣好書,您又願意指教,不管怎樣困難,我也要把它翻譯出來。」打那以後,徐光啟每天下午一離開翰林院,就趕到利瑪竇那兒,跟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由利瑪竇講述,徐光啟筆譯。那時候,還沒有人譯過國外數學著作,要把原作譯得準確,可不是件簡單事。徐光啟花了一年多時間,逐字逐句地反覆推敲,再三修改,終於把前六卷《幾何原本》翻譯完成。除了《幾何原本》之外,徐光啟還跟利瑪竇和另一個西方傳教士熊三拔合作,翻譯過測量、水利方面的科學著作。後來,他又在研究我國古代曆法的基礎上,吸收了當時歐洲在天文方面的最新科學知識,對天文曆法的研究,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徐光啟不但愛好科學,還十分關心民間疾苦。有一年,他父親死去,徐光啟回到上海守喪。那年夏天,江南遭到一場水災,大水把稻、麥都淹了。水退之後,農田上顆粒無收。徐光啟為這個心裡挺著急。他想,如果不補種點別的莊稼,來年春天拿什麼度荒呀!恰巧在這時候,有個朋友從福建帶來了一批甘薯的秧苗。徐光啟就在荒地上試種起甘薯來,過了不久,長得一片蔥綠,十分茂盛。後來,他特地編了一本小冊子,推廣種甘薯的辦法。本來只在福建沿海種植的甘薯就移植到江浙一帶來了。這一回,徐光啟提出練兵的主張,得到明神宗的批准,他滿懷希望,想儘快練好新兵,加強國防。哪料到朝廷各個部門腐敗透了,練兵衙門成立了一個月,徐光啟要人沒人,要餉沒餉,閒得沒事幹。後來,好容易領到一點軍餉,到了通州,檢閱了那兒招來的七千多新兵,大多是老弱殘兵,能夠勉強充數的只有二千人,更說不上精選了。他大失所望,只好請求辭職。

公元1620年,明神宗死去,他的兒子明光宗朱常洛也接著病死,神宗的孫子朱由校即位,這就是明熹宗。徐光啟又回到京城,他看到後金的威脅越來越嚴重,又竭力主張要多造西洋大炮。為了這件事,跟兵部尚書發生矛盾,徐光啟被排擠出朝廷。徐光啟回到上海,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他本來對研究農業科學很有興趣,回到家鄉後,又在自己的田地上,親自參加勞動,做一些試驗。後來,他把他平日的研究成果,寫成了一部著作,叫作《農政全書》。在這本書裡,對我國的農具、土壤、水利、施肥、選種、嫁接等農業技術,都有詳細的記載,真可以稱得上我國古代的一部農業百科全書呢!

相關焦點

  • 徐光啟研究中西方農業科學,編寫農業百科全書《農政全書》
    徐光啟長大以後因為參加了科學考試,路過南京,聽說那兒來了一個歐洲傳教士利瑪竇。利瑪竇經常在南京講解一些西方的科學知識。南京的一些讀書人也都喜歡跟利瑪竇結交朋友。徐光啟經過別人的介紹,認識了利瑪竇。徐光啟從利瑪竇那裡聽到的科學道理,都是他過去沒有在古書上讀到過的。從那時候起,他就對西方的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農本」思想下的災害防治手冊
    導語: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我國古代「五大農書」之一,其所提倡的「農本」思想,以及書中詳盡的災害防治措施,將它視為「農本」思想下的災害防治手冊毫無為過,讓我們一起來走進並了解這部中華文明「農學」史上的農學巨著。
  • 古代農政的開拓者,徐光啟和他的《農政全書》
    徐光啟治學的範圍很廣,包括數學、天文、曆法、地理、水利、火器製造等許多方面,一生著作達六十餘種。他所譯著的《勾股義》、《古算器識》等書,使我國數學由傳統的籌算、珠算過渡到筆算。他和熊三拔合譯的《泰西水法》,和利瑪竇合譯的《測量法義》,在水利、天文學方面,都有很高的科學價值。但他成就最突出的,則是在農業科學方面,這方面的成就又主要體現在他所編著的《農政全書》。
  • 徐光啟——學貫中西、名播四海的名相
    徐光啟的政治熱情也漸漸冷卻下來,於是他開始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對西方科學技術的學習上。與徐光啟已經成為好朋友的利瑪竇教給徐光啟許多西方天文、數學 曆法,水利、地理等方面的科學知識,使徐光啟受益匪淺。同時更加堅定了他進軍科學的心。公元1606年,徐光啟與利瑪竇兩人合作譯出了歐幾裡德著名的《幾何原本》。這是我國科學史上第一部系統地引進外國的幾何學著作。
  • 走在時代的前沿——明朝科學家徐光啟
    一般人知道徐光啟,大都是在高中的歷史課本上,通過一本很重要的農書來認識他,這本書就是《農政全書》。顯而易見這是一本有關農業的專著,並且還是一部大部頭。除此之外,我們大概就不再能說出些什麼有關徐光啟的相關事跡。
  • 徐光啟是明代著名科學家,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
    徐光啟是明代著名科學家,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上海徐家匯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商人,家道殷實,後來倭寇入侵上海,家產被毀。徐光啟的父親棄商務農。青年時的徐光啟為了生計,不得不到廣東、廣西等地教書。
  • 徐光啟是誰?有哪些經歷?又有那些貢獻?
    有一次,徐光啟又到利瑪竇那兒去學習,聽利瑪竇講到西方有一本數學著作叫《幾何原本》,可惜很不容易用漢文把它翻譯過來。徐光啟聽後說:「這書這麼好,只要你肯指教,我一定要把它翻譯成漢文。」利瑪竇看徐光啟決心很大,很受感動,於是就答應了。後來,徐光啟每天離開翰林院,就直奔利瑪竇住所,與他合作翻譯《幾何原本》。利瑪竇講述,徐光啟則翻譯記錄。
  • 寫成詩行的科學著作
    溫故 寫成詩行的科學著作 本報記者 王波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11-12    [列印] [關閉]     1975    這顆重320千克的衛星,凝聚了印度科學家們3年的艱辛勞作。不過,在為自己智慧和心血的結晶命名時,印度科學家和政府官員們首先想到的,不是他們名聞天下的佛祖,而是用一本著作影響了印度數學和天文學10多個世紀的人——阿耶波多。    公元499年,恆河南岸的拘蘇摩補羅已是笈多王朝的數學中心。
  • 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積累:中國古代科學家
    -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后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鬥爭自殺身亡。
  • 《天工開物》:一部造物文化的「大歷史」
    按照歷史記載,《天工開物》成書於明末,與它同時期的還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以及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但與後兩者不同,《天工開物》最初的聲譽卻來自於海外,尤其是受到日本和歐洲學術界的推崇。據目前不完全統計,《天工開物》一書在全世界已有十多個版本發行,其中外國的居多,這種現象在中國古代典籍的發行中並不多見。 為何會出現如此現象呢?
  • 《天工開物》:一部造物文化的「大歷史」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按照歷史記載,《天工開物》成書於明末,與它同時期的還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以及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但與後兩者不同,《天工開物》最初的聲譽卻來自於海外,尤其是受到日本和歐洲學術界的推崇。據目前不完全統計,《天工開物》一書在全世界已有十多個版本發行,其中外國的居多,這種現象在中國古代典籍的發行中並不多見。 為何會出現如此現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