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知道徐光啟,大都是在高中的歷史課本上,通過一本很重要的農書來認識他,這本書就是《農政全書》。顯而易見這是一本有關農業的專著,並且還是一部大部頭。除此之外,我們大概就不再能說出些什麼有關徐光啟的相關事跡。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徐光啟應該是一位很擅長農田水利的農業專家,其實不僅僅如此,準確地來說,徐光啟應該是一名傑出科學家,還是一名政治家。他在數學、天文學、曆法、水利等方面皆有成就,除了自己著書立說外,還翻譯過西方的科學著作,是一位溝通中西方文化的先行者,為當時我國溝通西方文化作出傑出貢獻。
徐光啟與耶穌教緣分很深。他祖籍原蘇州,世代以務農為業,後來遷至上海。徐光啟的祖父通過經商來發家致富,等到了他父親徐思誠時,就已經家道中落,於是仍轉務農為生。徐光啟鄉試落第後的第五年,前往廣東韶州任教,在此期間,結識了耶穌教傳教士郭居靜。在郭居靜那,徐光啟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圖,知道在中國之外還有如此廣大的世界,第一次聽人說地球是圓的,還有個叫麥哲倫的人成功環球航行一周。所有這些,都是他聞所未聞的新奇事。之後,他又逐漸學習近代自然科學。
進士落第後,徐光啟機緣巧合下與耶穌教士利瑪竇有了第一次晤面。傳教士對徐光啟有著深遠的影響,後來徐光啟在南京受洗加入天主教。徐光啟不斷地向利瑪竇求教,跟隨他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兩個人也結為好友。徐光啟考中進士,成為翰林院庶吉士後,仍然繼續學習。天文、曆法、農業、水利等實用學術,他都有涉及。徐光啟全身投入於科學研究中,也希望藉此來為國效力。縱使他在父親去世而回家守制的期間,也在家鄉繼續自己的科學研究。他一邊翻譯西洋書籍,一邊進行農業試驗,在家鄉試種從海外引進的甘薯,並進行宣傳推廣。
徐光啟是一個實幹家。他認為發展農業是富國強兵的根本,而農業的發展需要科學技術。所以徐光啟不僅學習我國的數法,也向傳教士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他也就成為我國最早學習並介紹西方數學知識的學者。徐光啟考察過西北地區的農田水利;在天津種過地,專門研究在北方種植水稻的技術;他還研究過藥物與花草的種植。通過這些實踐,他收集到大量的有關農業科學的資料。除了農業,徐光啟任職監察御史時,負責操練新兵,他同時細心觀察,總結練兵經驗,將這些心得寫下,為後世留下兩部軍事著作。
當魏忠賢在朝中耀武揚威時,徐光啟不願與其同流合汙,於是掛職回鄉,也避免了官場的陰暗是非。在家閒居的日子裡,徐光啟抱著更大的熱情去從事農業研究,繼續試種農作物,終日沉迷在農學專著上,得空小憩也是栽花蒔藥,要麼是尋訪有經驗的老農。經過他的不懈努力,最終《農政全書》編撰而成。這部60卷的農學經典著作,後來經過徐光啟學生的整理,得以刊行,它是一部有關農業的百科全書。徐光啟被朝廷召回後,從事曆法的工作。他廣納人才,大膽啟用西方傳教士,借鑑西方曆法的先進知識來改進現有曆法,製作新曆法。
徐光啟在軍事上同樣有貢獻。他認為正兵乃強國之本,所以一直沒有落下對軍事科學技術的研究,尤其是在武器製造的方面。當北方後金一直虎視眈眈之時,為了抵禦它的南下,徐光啟學習並吸收西方先進的技術,尤其是有關機械、火器的製造。當時,中國傳統管狀火器已經逐漸落後,而邊防急需威力大的武器。徐光啟曾多次上書,建議引進火炮製造技術。他製作的火炮,在與後金的戰爭中發揮了顯著的威力,成功的保衛京師,擊敗敵人的鐵騎。
徐光啟年過七十時,仍在孜孜不倦的刻苦專研,他冬天不用火爐,夏天不用扇子,以驚人的毅力從事科學研究,持之以恆,經常勞累至半夜才肯入睡。他最後是因過度勞累而去世,臨終前身邊所剩的銀子不足10兩。徐光啟的一生,勤勤懇懇,為國效力,孜孜不倦,至死不懈。他一直把科學與國家發展相聯繫,他的研究緊緊圍繞國計民生,可以說,他的一生,奉獻給科學,更奉獻給國家。徐光啟博學多識,在各方面皆有所得,他不墨守成規,敢於打破傳統的禁錮,推進了為國近代科學發展,為後人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