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時代的前沿——明朝科學家徐光啟

2020-12-06 大熊貓喜歡竹子

一般人知道徐光啟,大都是在高中的歷史課本上,通過一本很重要的農書來認識他,這本書就是《農政全書》。顯而易見這是一本有關農業的專著,並且還是一部大部頭。除此之外,我們大概就不再能說出些什麼有關徐光啟的相關事跡。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徐光啟應該是一位很擅長農田水利的農業專家,其實不僅僅如此,準確地來說,徐光啟應該是一名傑出科學家,還是一名政治家。他在數學、天文學、曆法、水利等方面皆有成就,除了自己著書立說外,還翻譯過西方的科學著作,是一位溝通中西方文化的先行者,為當時我國溝通西方文化作出傑出貢獻。

徐光啟與耶穌教緣分很深。他祖籍原蘇州,世代以務農為業,後來遷至上海。徐光啟的祖父通過經商來發家致富,等到了他父親徐思誠時,就已經家道中落,於是仍轉務農為生。徐光啟鄉試落第後的第五年,前往廣東韶州任教,在此期間,結識了耶穌教傳教士郭居靜。在郭居靜那,徐光啟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圖,知道在中國之外還有如此廣大的世界,第一次聽人說地球是圓的,還有個叫麥哲倫的人成功環球航行一周。所有這些,都是他聞所未聞的新奇事。之後,他又逐漸學習近代自然科學。

進士落第後,徐光啟機緣巧合下與耶穌教士利瑪竇有了第一次晤面。傳教士對徐光啟有著深遠的影響,後來徐光啟在南京受洗加入天主教。徐光啟不斷地向利瑪竇求教,跟隨他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兩個人也結為好友。徐光啟考中進士,成為翰林院庶吉士後,仍然繼續學習。天文、曆法、農業、水利等實用學術,他都有涉及。徐光啟全身投入於科學研究中,也希望藉此來為國效力。縱使他在父親去世而回家守制的期間,也在家鄉繼續自己的科學研究。他一邊翻譯西洋書籍,一邊進行農業試驗,在家鄉試種從海外引進的甘薯,並進行宣傳推廣。

徐光啟是一個實幹家。他認為發展農業是富國強兵的根本,而農業的發展需要科學技術。所以徐光啟不僅學習我國的數法,也向傳教士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他也就成為我國最早學習並介紹西方數學知識的學者。徐光啟考察過西北地區的農田水利;在天津種過地,專門研究在北方種植水稻的技術;他還研究過藥物與花草的種植。通過這些實踐,他收集到大量的有關農業科學的資料。除了農業,徐光啟任職監察御史時,負責操練新兵,他同時細心觀察,總結練兵經驗,將這些心得寫下,為後世留下兩部軍事著作。

當魏忠賢在朝中耀武揚威時,徐光啟不願與其同流合汙,於是掛職回鄉,也避免了官場的陰暗是非。在家閒居的日子裡,徐光啟抱著更大的熱情去從事農業研究,繼續試種農作物,終日沉迷在農學專著上,得空小憩也是栽花蒔藥,要麼是尋訪有經驗的老農。經過他的不懈努力,最終《農政全書》編撰而成。這部60卷的農學經典著作,後來經過徐光啟學生的整理,得以刊行,它是一部有關農業的百科全書。徐光啟被朝廷召回後,從事曆法的工作。他廣納人才,大膽啟用西方傳教士,借鑑西方曆法的先進知識來改進現有曆法,製作新曆法。

徐光啟在軍事上同樣有貢獻。他認為正兵乃強國之本,所以一直沒有落下對軍事科學技術的研究,尤其是在武器製造的方面。當北方後金一直虎視眈眈之時,為了抵禦它的南下,徐光啟學習並吸收西方先進的技術,尤其是有關機械、火器的製造。當時,中國傳統管狀火器已經逐漸落後,而邊防急需威力大的武器。徐光啟曾多次上書,建議引進火炮製造技術。他製作的火炮,在與後金的戰爭中發揮了顯著的威力,成功的保衛京師,擊敗敵人的鐵騎。

徐光啟年過七十時,仍在孜孜不倦的刻苦專研,他冬天不用火爐,夏天不用扇子,以驚人的毅力從事科學研究,持之以恆,經常勞累至半夜才肯入睡。他最後是因過度勞累而去世,臨終前身邊所剩的銀子不足10兩。徐光啟的一生,勤勤懇懇,為國效力,孜孜不倦,至死不懈。他一直把科學與國家發展相聯繫,他的研究緊緊圍繞國計民生,可以說,他的一生,奉獻給科學,更奉獻給國家。徐光啟博學多識,在各方面皆有所得,他不墨守成規,敢於打破傳統的禁錮,推進了為國近代科學發展,為後人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

相關焦點

  • 徐光啟是明代著名科學家,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
    徐光啟是明代著名科學家,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上海徐家匯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商人,家道殷實,後來倭寇入侵上海,家產被毀。徐光啟的父親棄商務農。青年時的徐光啟為了生計,不得不到廣東、廣西等地教書。
  • 徐光啟是誰?有哪些經歷?又有那些貢獻?
    這是文章頭部 徐光啟是上海人,我國古代著名的科學家。明世宗的時候,上海沿海一帶經常遭到倭寇的襲擊。徐光啟小時候,經常聽父親講上海人民反抗倭寇侵略的英勇故事,很受啟發和感動,特別敬佩像戚繼光那樣的抗倭愛國名將,他從小就有一股愛國熱情。
  • 徐光啟——學貫中西、名播四海的名相
    少年時代他就讀了不少家藏兵書,培養了他對軍事謀略的興趣和對國運民生的關心。有一次,先生讓徐光啟和同學們談起理想志向,有的同學說長大要當富翁;有的說長大要當道士,而徐光啟卻認真地說自己長大要做大官,以治國安邦,倡導正義,反對邪惡。徐光啟的志向獲得了老師的好評。徐光啟20歲之時,到金山衛參加縣學考試,並一舉考中秀才。同年,徐光啟與吳氏結婚。為了維持家庭的生計,徐光啟開始在村學裡教書。
  • 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農本」思想下的災害防治手冊
    一、徐光啟:大明王朝官至禮部尚書、精通「農學」的傑出科學家;1官至禮部尚書:徐光啟,字「子先」明王朝後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是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人(現如今上海區域)。2多領域傑出的科學家:雖然仕途很順利,但徐光啟業餘時間仍然追求上進。他非常喜歡鑽研科學技術,在建築、數學、水利、醫藥、軍事等各領域內都有所研究,並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例如我們知道的甘薯,就是徐光啟由福建沿海地區引入內地種植。
  • 徐光啟:第一位近代意義上的「上海人」
    徐光啟並沒有拿外國人的錢,而是把家裡的錢拿給外國人做事,做中國人需要的事情。如果把上海文化汙名化為崇洋媚外是不對的,剛剛梁先生也說了,上海不是殖民地。上海的外國移民和僑民、中國移民和僑民共同創造了一個合理與不合理、正義與不正義共存的城市,其中產生了很多的問題,但是這個城市一直在努力地往前走,在找尋出路,解決這些問題,而這些問題是我們所要關注的。
  • 公元1620年,徐光啟寫成了一部著作《農政全書》
    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號玄扈,天主教聖名保祿,漢族,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翰林院官員徐光啟,一連上了三道奏章,認為要挽救國家危局,只有精選人才,訓練新兵,還自願擔任練兵的工作。明神宗聽說徐光啟熟識軍事,就批准他到通州練兵。徐光啟是上海人。在他出生之前,上海沿海一帶遭倭寇騷擾十分嚴重。徐光啟小時候,常常聽他的父親談起當地人民英勇反抗倭寇侵略的情景,心裡滋長起愛國的激情。
  • 明朝「高科技部隊」覆滅記
    科學家講究一個實事求是武器和戰爭都是非常客觀的東西不行就是不行,打不過就是打不過(圖片:wikipedia@Kircher, Athanasius, 1602-1680)▼薩爾滸戰後次年,受徐光啟委託,同為西學信徒的李之藻派遣門生張燾、孫學詩以私人身份赴澳門採買大炮。為向明朝官方示好,在澳門教會的運作下,葡萄牙商人集資購買了4門大炮,算是對大明皇帝的贊助。
  • 清朝的「山寨」紅衣大炮,為何能戰勝明朝的原裝進口大炮?
    對此一役,曾指導過明朝鑄造火器的傳教士湯若望感嘆道:明軍雖然先有西洋大炮,可惜發展遲緩,清軍不但也有大炮,而且數量頗多。火器的製造和冶鐵技術的發展是分不開的,而最開始女真人的箭頭都是用鹿角或者熊骨製作的,並沒有掌握煉鐵技法以及用鐵的習慣。後來他們用貂皮人參馬匹等土特產從遼東漢人和朝鮮人那換取鏵犂鐵鍋等農器,熔煉之後製作兵器。
  • 透過徐光啟譯著《幾何原本》看中國人的思維模式
    中國在科學上從來就沒有形成邏輯上的嚴密的演繹推理,而徐光啟的《幾何原本》正好補救了這一缺陷,但終因思維慣性被無視地拋棄。那麼中國人能逃脫近代被揉搓的命運嗎?中國的明朝算是比較開明的吧,但終究是送出去的多,拿進來的少。但也有明智之士大聲疾呼,可言者諄諄,聽者邈邈。比如徐光啟,1607年他與利瑪竇合譯的《幾何原本》前6卷。
  • 徐光啟研究中西方農業科學,編寫農業百科全書《農政全書》
    徐光啟是明代有名的科學家,政治家。徐光啟出生在上海,在他沒出生之前,上海沿海一帶一直遭受倭寇的騷擾。徐光啟在小的時候,常常聽到她的父親談起當地人民英勇反抗倭寇的英雄事跡。從那個時候起,他就心裡滋長了愛國的熱情。
  • 欲用紅夷大炮續命卻加速帝國滅亡,明朝火器為何會落後於清軍
    為了克制精於騎射、善於野戰的後金騎兵,明朝將希望寄託於西洋最新型的紅夷大炮。然而誰也沒料到,明朝花費巨資買回來的火炮竟成了帝國的埋葬者。自朱元璋起兵之始,明軍就大量裝備火器。明朝建立後,與北元的長期作戰又進一步促進了明朝火器的大發展。明朝在槍炮技術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卻已經落後於資本主義加速發展的西方。
  • 並非荷蘭葡萄牙,原來是明朝人弄個烏龍
    紅夷大炮有三種引入途徑:按照時間先後順序,一是荷蘭殖民者在進犯我國東南沿海時,被明軍所剿獲的火炮實物;二是通過來華傳教士的介紹;三是明政府在徐光啟等人的積極推動下向澳門葡方購買紅夷大炮,並進行仿製。紅夷大炮的積極引進推崇者,主要是徐光啟、李之藻、張煮、孫元化等人,他們樂於研究西學,並根據當時明與後金之戰的危急形勢,力圖以兩炯挽救明朝危亡。
  • 嘉靖時期那麼多頂級大才,為什麼整個明朝的國運在走下坡路?
    按理說,明朝擁有如此多的人才,應該繼續繁榮昌盛才對,可為什麼偏偏會開始走下坡路線呢?古代朝廷選拔人才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科舉進行篩選,而書生的半輩子時間基本都用在了學習上面,其苦讀十年赴京趕考只為一朝功成名就。隨著明朝的歷代發展,民間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戰亂少了讀書的人就多了,在這種太平盛世的環境中,越來越多的書生有能力報名參加科舉。
  • ...明代書畫作品亮相復旦 上海名人手跡傳承海派風尚[圖]-徐光啟...
    徐光啟書法作品手跡。  據悉,此次展覽共展示了徐光啟、顧炎武、黃宗羲、李時珍、張居正等明代名士的書畫作品52件。這些作品在展現非凡藝術價值與歷史文獻價值的同時,更折射出中國古代名士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追求。  本次展覽上,幾位上海名人的作品引起了廣泛關注。徐家匯、喬家路、醉白池,這些熟悉的地名背後是徐光啟、喬一琦、顧大申這幾位明代名士;嘉定四先生、莫家三代、歸家三代,也都有墨寶亮相。
  • 七月流星蝴蝶 《明朝時代》貪狼劍現世
    4399《明朝時代》擁有流星蝴蝶劍一般傳奇的神奇套裝貪狼裝又將燃燒七月激情,BOSS戰鬥,迷宮比賽,宗族戰等多個玩法在原來獎勵的基礎上贈送貪狼碎片,善戰禮盒,成長保護符等多種珍惜道具。迷宮攀登更是厚禮相贈,除了贏得的獎勵外,每五層將贈送玩家一隻迷宮禮盒,4399明朝時代七月下旬的火熱即將開始。
  • 簡述古代歷史上的十位科學家,你知道的還有哪些?
    在幾千年來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古代湧現出許多的科學家、發明家。為人類的發展和文化傳播做出了傑出貢獻。體現出古人的超前智慧和勞動創造的能力。下面就簡單的來介紹十位古代有名的科學家。9、徐光啟徐光啟於明嘉靖41年出生於上海,是明朝時期的科學家和政治家。曾擔任朝廷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他一生中也致力於水利、天文以及曆法等方面的潛心鑽研。他是中西方文化的先行者,譯有《幾何原本》、《農政全書》等書。
  • 被低溫僵斃的王朝——小冰河期與明朝滅亡事件簿
    現在一般公認這段時間開始於14世紀末、15世紀初,在歐洲恰好是中世紀結束,文藝復興開始之前,而在中國則正處於明朝中葉,在明末清初時達到了高潮,所以也被稱為「明清小冰河期」。最早對明朝的小冰河期做出研究的中國學者是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他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引用了明遺民談遷的筆記《北遊錄》,當時是在公元1653年(順治十年)的6月(陽曆大概7月底),談遷從家鄉杭州出發,由運河坐船前往北京,在陽曆11月18日到達天津,運河已經冰凍;到20日,河冰更堅,談遷只能乘車到北京。
  • 中國古代歷史上十大科學家,不管在哪個時代,他們都是正能量!
    郭守敬是十三世紀末、十四世紀初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的科學成果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卓越的,郭守敬從事科學研究所體現出來的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更是反射著人類智慧的光芒。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 明清理學的發展比較:清朝取代了明朝,應為華夏的退步
    因此,心學符合明朝當時時代發展需求,進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以通過四件事看出:1,明朝官方學說是程朱理學,王陽明心學矯正朱熹理學弊端,違背官方思想,但心學門徒的科舉考試卻並未受到影響,比如嘉靖元年(1522年)的錢緒山就順利考中舉人,甚至在1523年心學進入了考題。此後,幾乎已經無人再說心學是異端,科舉考場上心學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