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農本」思想下的災害防治手冊

2020-12-06 鑫叔講歷史

導語: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我國古代「五大農書」之一,其所提倡的「農本」思想,以及書中詳盡的災害防治措施,將它視為「農本」思想下的災害防治手冊毫無為過,讓我們一起來走進並了解這部中華文明「農學」史上的農學巨著。

一、徐光啟:大明王朝官至禮部尚書、精通「農學」的傑出科學家;

1官至禮部尚書:

徐光啟,字「子先」明王朝後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是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人(現如今上海區域)。年少有為,官至禮部尚書,兼任文淵閣大學士,為人寬厚仁愛,深受同僚們喜歡。

2多領域傑出的科學家:

雖然仕途很順利,但徐光啟業餘時間仍然追求上進。他非常喜歡鑽研科學技術,在建築、數學、水利、醫藥、軍事等各領域內都有所研究,並取得了卓越的成績。

例如我們知道的甘薯,就是徐光啟由福建沿海地區引入內地種植。明末大炮的改良和與步兵、騎兵多軍種配合策略的提出者,也是徐光啟。

3著有多部農學巨著:

在諸多科學中,他又以「農學」方面的貢獻最為突出。關於「農學」方面,他著有《農政全書》、《甘薯疏》、《泰西水法》、《農書草稿》等書籍。

4與「利瑪竇」合作,共同促進東西方科學文化交流:

在明朝後期,有一名義大利的天主教牧師來到中國傳教,他是個中國通,精通漢字並說一口流利的漢語,且熟悉並尊重當時的中國禮節。徐光啟和他交好,兩人關係不錯,並一起合作翻譯了當時歐洲著名數學家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通過徐光啟的翻譯和傳播,歐洲近代科學中的天文、數學等知識傳到了中國,可以說他們兩人無意間就成為了非官方的「東西方文化科學交流大使」

二、《農政全書》:成書於萬曆年間,譽為「五大農書」之一;

1研習前輩著作,學習理論知識: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到了明末時期,農業發展已經經歷了幾千年,對於農學也有諸多的研究,並通過著作的形式流傳了下來。比如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元朝時期王禎的《農書》,又或者宋代陳敷的《陳敷農書》

所以到了明朝末年,已經有足夠的「農學」寶典可供徐光啟研究學習。就是在研究這些寶貴著作的基礎上,徐光啟進行了自己的提煉和總結,在前人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農學」理論體系,為《農政全書》積累下了紮實的理論基礎。

2遍訪民間田地,實踐具體技術:

光有理論研究,徐光啟還覺得不夠,必須深入民間得到實踐。於是,在擔任官職的閒暇之餘,他經常深入民間,實踐自己得出的農業技術和措施。對的就記載下來,錯誤的就總結反思,並反過來對理論知識進行修改完善。另外,他寬厚仁愛且平易近人的性格,使得他深入民間後和農民相處融洽,從民間農民那裡他也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寶貴農業技術和經驗。

樂于田間的實踐,是徐光啟之所以成為一名出色的農學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他從福建沿海地區引入甘薯到內地種植,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案例。當時,徐光啟因為受到朝中魏忠賢一派的打壓排擠,就暫時請假回老家直隸松江府地區修養,名為休病假,其實也是躲避迫害,順帶著他可以靜心研究自己的農學。就是在這段時間,他聽說了福建沿海地區從國外引進種植了一種可以吃的「甘薯」,味道甜美產量高。於是,他託人運回種子,在自己老宅的後院裡親自種植「甘薯」,實驗直隸松江府地區的土壤和環境是否適合「甘薯」生長。最後,他成功了,就這樣「甘薯」在他的推動下大面積地推向了全國。

3總結成書,《農政全書》被後人稱讚為「五大農書」之一:

在研究總結古人的「農學」寶典後,結合自己實踐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徐光啟開始編制一部代表當時最新農業技術的農學著作,這就是《農政全書》。遇到有疑惑的,他就不恥下問,去諮詢前輩,去詢問民間的長者,力求書中所記載農學知識都經得起推敲和實際驗證。

但是,因為徐光啟本身官居要職,平日裡公務繁雜,只能在告假回家或者閒暇之日進行創作,所以在其去世之時,《農政全書》雖然初稿已經完成,但他沒來得及進行最終校核就去世了。幸好他平日裡知無不言,對於自己的學生也是誠心教授。於是,在他去世後,他的學生不忍讓老師的「農學」巨著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雲煙中。他們自發對師傅留下的初稿進行了詳細的校核,最終形成了最終版的《農政全書》終稿版,一直流傳至今。

《農政全書》一經面世,就受到了人們的廣大關注,共計六十卷,五十餘萬字。這十二目的目名,是徐光啟所列,有:《荒政》、《蠶桑》、《牧養》、《製造》等十二目之多。從卷數之多可以看出,此書分類之細,細到「菊」、「枸杞」、「芭蕉」、「百合」都有各自詳細的篇章。

《農政全書》在農學中的舉足輕重地位,後世之人將它與《氾勝之書》、《齊民要術》、《陳敷農書》、《王禎農書》四書一起,共同被譽為「五大農書」。

三、倡導「農本」思想:富國必以本業,農業是富國之本;

在封建時期,農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要,徐光啟在他的《農政全書》中,更是詳細闡述了自己關於農業的這一政治思想。他強調,「富國必以本業」,而這裡的「本業」就是指的「農業」

農業興,則民富國強,農業廢,則民窮國弱。在分析了截止徐光啟所在明末時期所有的「農學」巨著後,再結合歷史,徐光啟系統性的分析了各個時代的農業政策,並對歷朝歷代農業政策對國家命運的影響做了詳細的分析研究以及闡述。

他分析得出,大多數亡國朝代的農業政策多少都存在著一些弊端,而那些盛世朝代的農業,有著很多可借鑑學習的寶貴之處。所以,他在分析完過往朝代的農業政策後,極力推行「農本」思想,將農業作為一個國家的基石。

四、明朝頻發自然災害,徐光啟將「備荒政策」及治理措施作為該書核心;

明朝末期自然災害頻發,因為進入「小冰河時期」,各種自然災害層中不窮。可以說,明朝的滅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然災害。例如,正面直接給予大明王朝最後一擊的闖王李自成,他之所以能夠攻入皇宮逼迫崇禎帝掛於煤山之上,就是因為當時大明王朝連年災害,糧食減產,而稅賦又多,百姓吃不飽穿不暖,無奈只好跟著他起義推翻明朝,希望改變窮苦的生活。

如大明王朝有記載的大的災害就有:

1634年,江西、河南、雲南大旱。

1635年,北旱南水,飛蝗遍野。

1641年-1642年,全國大旱、大蝗。

關於影響農業的「蝗災」,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中也有著記載:

「蝗蟲聚集為害,使寸草不留,一至田中,稻麥立盡」

而關於「蝗災」的治理,《農政全書》中同樣有著詳細的防治措施:

1首先,分析了「蝗災」出現的原因:

「故涸澤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圖之此其地矣。」

意思大致就是,那些乾涸半乾涸的湖泊、灘涂,是蝗蟲生長產生的本源。要想徹底防患和除掉蝗蟲,就要避免這些乾涸湖泊和灘涂的存在,依靠填埋、種植農作物等方式讓其消失。

2其次,列出了具體的治理措施:

「用尾載人土中,下子深不及一寸,仍留孔竅」

這裡「蝗災」的治理措施精確到了「一寸」這樣的精細程度,可見徐光啟《農本全書》可作為實操手冊。

3然後強調「荒政」思想,做到提前防備災害的來臨

徐光啟的《農政全書》用了全書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來重點講「荒政」,認為災荒並不可怕,通過以下具體措施是可以做到「防治結合」,將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1】興修水利,通過水利設施,提前預防旱災的產生;

【2】開墾荒地,最大限度利用能耕種的土地,以備饑荒之年的到來;

【3】科學有效規劃農作物種植類型,例如可以在蝗蟲多發地區種植蝗蟲不喜歡吃的農作物;

【4】儘量種植生長周期短的農作物,研究儲備糧食有效方法,延長糧食的儲存時間,以備災年所用;

【5】災荒年代,可多種不美味但可以充飢的易成活野生植物來代替糧食,書中所列達到了四百餘種;

從防治「蝗災」這一項,以點見面,可以看出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是既可以用來當統治階級的農業政策指導思想,又可以當民間防治災害的具體實施手冊,可謂是理論和實踐無縫銜接「農學」巨著。

總結:

縱觀徐光啟推崇的「農業是富國之本」「農本」思想,再結合《農政全書》中的農業實施綱領以及具體實施細則,尤其是裡面對於水患、旱災、蝗災的詳細治理方法,可以說《農政全書》在微觀方面,完全可以視為明末時期「農本」思想下的災害防治手冊。這樣,既有防治綱領,又有防治實施細則,後世朝代無論是統治者還是民間百姓,均可以利用這本書中的綱領思想和實施細則,提早做好對自然災害的防治,可以說,《農政全書》對於保障封建社會時期農業生產意義重大。

後世之人,沒有忘記這位農業先祖,為他立了紀念館,供眾人悼念緬懷。

備註:

我是百家號【鑫叔講歷史】,一個喜歡歷史的工科生,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擊「關注」哦。

本文參考文獻:

1《農政全書》

圖: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作者,第一時間刪除。

相關焦點

  • 古代農政的開拓者,徐光啟和他的《農政全書》
    徐光啟治學的範圍很廣,包括數學、天文、曆法、地理、水利、火器製造等許多方面,一生著作達六十餘種。他所譯著的《勾股義》、《古算器識》等書,使我國數學由傳統的籌算、珠算過渡到筆算。他和熊三拔合譯的《泰西水法》,和利瑪竇合譯的《測量法義》,在水利、天文學方面,都有很高的科學價值。但他成就最突出的,則是在農業科學方面,這方面的成就又主要體現在他所編著的《農政全書》。
  • 徐光啟研究中西方農業科學,編寫農業百科全書《農政全書》
    徐光啟是明代有名的科學家,政治家。徐光啟出生在上海,在他沒出生之前,上海沿海一帶一直遭受倭寇的騷擾。徐光啟在小的時候,常常聽到她的父親談起當地人民英勇反抗倭寇的英雄事跡。從那個時候起,他就心裡滋長了愛國的熱情。
  • 公元1620年,徐光啟寫成了一部著作《農政全書》
    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號玄扈,天主教聖名保祿,漢族,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徐光啟畢生致力於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奮著述,尤精曉農學,譯有《幾何原本》《泰西水法》《農政全書》等著書。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楊鎬統率的四路大軍在薩爾滸幾乎全部覆沒,滿朝文武大臣都十分震驚。大家齊集在宮門外,呼籲明神宗增加兵力,調撥軍餉,抵抗後金。
  • 徐光啟——學貫中西、名播四海的名相
    徐光啟從小聰穎好學,常常聽奶奶和媽媽給他講述倭寇侵擾的事情,以及鄉親們受倭寇的侵害;父親也以參加過抗倭鬥爭的親身經歷來教育徐光啟,既評論主事官的方略,又陳述自己的見解。這使徐光啟很小的時候就在心靈中紮下了愛國的種子。
  • 徐光啟是明代著名科學家,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
    徐光啟是明代著名科學家,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上海徐家匯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商人,家道殷實,後來倭寇入侵上海,家產被毀。徐光啟的父親棄商務農。青年時的徐光啟為了生計,不得不到廣東、廣西等地教書。
  • 走在時代的前沿——明朝科學家徐光啟
    一般人知道徐光啟,大都是在高中的歷史課本上,通過一本很重要的農書來認識他,這本書就是《農政全書》。顯而易見這是一本有關農業的專著,並且還是一部大部頭。除此之外,我們大概就不再能說出些什麼有關徐光啟的相關事跡。
  • 明代造物思想下的圈椅:曲直有度,師法自然,從圈椅看明代哲學
    明代之前,文人重形上學,在乎虛妄的意境與心境,而忽視實用的技藝及器物之學,但到了明代,造物思想發生變化,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實用主義,圈椅就是在這樣的思想下發展起來的事物。圈椅簡史——從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椅具對我國的起居文化有著很深的影響,在兩千多年前的歐洲,早已出現了椅子,那時候的歐洲人便是垂足而坐了,但在中國,還是席地而坐。
  • ...明代書畫作品亮相復旦 上海名人手跡傳承海派風尚[圖]-徐光啟...
    徐光啟書法作品手跡。明代書畫家董其昌作品。    東方網記者徐程5月27日攝影報導:由復旦大學文化建設委員會和臺灣何創時基金會聯合主辦的「文明﹒夢想——明代名士筆下的中華傳統文化」專題展覽展示活動今天在復旦大學蔡冠深人文館開幕。在復旦大學迎來109周年華誕當日,弘揚復旦精神,堅持文化傳承。  據悉,此次展覽共展示了徐光啟、顧炎武、黃宗羲、李時珍、張居正等明代名士的書畫作品52件。
  • 徐光啟是誰?有哪些經歷?又有那些貢獻?
    後來,利瑪竇請地方大臣在皇帝面前為他說好話,他自己也到北京去了,通過宦官馬堂,送給明神宗幾本《聖經》和幾幅聖母圖,還有幾個自鳴鐘。明神宗不信西教,不懂《聖經》,也不知聖母是何方人氏,但看了自鳴鐘,倒覺得怪新鮮,他琢磨不透這鐵疙瘩怎麼能自動報時,就讓馬堂把利瑪竇帶進宮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