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農政的開拓者,徐光啟和他的《農政全書》

2020-12-06 奇哥愛歷史

由於成績卓著,崇禎皇帝提升徐光啟為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朝廷機務,這使他有了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可惜的是,這時他已年逾古稀,加之受到庸儒貪鄙的大臣溫體仁、周延儒的排擠,使他不能有所作為,第二年就抑鬱病死,享年七十二歲。

徐光啟治學的範圍很廣,包括數學、天文、曆法、地理、水利、火器製造等許多方面,一生著作達六十餘種。他所譯著的《勾股義》、《古算器識》等書,使我國數學由傳統的籌算、珠算過渡到筆算。他和熊三拔合譯的《泰西水法》,和利瑪竇合譯的《測量法義》,在水利、天文學方面,都有很高的科學價值。但他成就最突出的,則是在農業科學方面,這方面的成就又主要體現在他所編著的《農政全書》。

《農政全書》總結了我國歷代農學著作和明代的農業生產經驗,並吸收了西方科學技術編著而成的。全書六十卷,十二大目,約五十多萬字。前三卷講「農本」,記述了歷代有關農業生產、農業政策等。接下來的「田制」,包括了徐光啟對古代土地制度研究的心得和古代農學家關于田制的論述。在「農事」目中,收集了我國古代各種耕作方法以及有關農業與季節、氣候的知識。「農器」目用圖錄形式介紹了農業耕作和產品加工的工具。還用圖譜介紹了灌溉工程和水利機械,並介紹了西洋水利法。最後的「荒政」目,則詳細考察了歷代救荒政策和措施,總結了勞動人民向自然災害作鬥爭的經驗;還考察了如何利用野生植物的問題。

總之,《農政全書》集中了我國古代農書的精華,總結和發展了歷代勞動人民的生產技術和經驗,注入了徐光啟畢生研究的心血和見解,因此被譽為農業百科全書。《農政全書》和漢代的《泡勝之書》、後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宋代陳芽的《農書》、元代王禎的《農書》,合稱為我國古代「五大農書」,受到人民的高度評價。徐光啟不愧為我國古代偉大的農學家,又是最早把西方近代科學引進我國的先驅者。

徐光啟逝世的第二年,也就是崇禎七年(1634年),一位四十八歲的舉人來到江西分宜縣,擔任縣學教諭(校長)。他的名字叫宋應星,又名宋長庚,是南昌府奉新(今江西省奉新縣)人,出生於萬曆十五年(1587年)。宋應星自幼聰明好動,酷愛科學技術。二十八歲時,他和哥哥宋應升一同考中舉人。後來五次進京應試,都沒有考上進士。但五次南北往返的長途之行,卻使應星大開眼界,獲得了大量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實際知識。他逐漸產生了要把這些生產經驗和科技知識加以總結的念頭。

按照明代科舉和官制,舉人是不能一下就做知縣、知府之類的行政官員的,因此,宋應星只被錄用為縣學教諭。分宜縣學只有三十來個學生,卻有三位教師。教師工作不算忙,有很多閒暇時間。宋應星便利用這難得的機會,一面鑽研歷代科技成果,一面探索當時手工業和農業的生產技術,並且動手著述。經過四年的努力,他的著作完成,取名《天工開物》。宋應星認為:世界上的資源是大自然造就的,這就是天工;而自然資源必須經過人類的開發、加工,才能成為人類所需要的東西,所以他把自己的新作取名《天工開物》。

相關焦點

  • 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農本」思想下的災害防治手冊
    導語: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我國古代「五大農書」之一,其所提倡的「農本」思想,以及書中詳盡的災害防治措施,將它視為「農本」思想下的災害防治手冊毫無為過,讓我們一起來走進並了解這部中華文明「農學」史上的農學巨著。
  • 徐光啟研究中西方農業科學,編寫農業百科全書《農政全書》
    徐光啟是明代有名的科學家,政治家。徐光啟出生在上海,在他沒出生之前,上海沿海一帶一直遭受倭寇的騷擾。徐光啟在小的時候,常常聽到她的父親談起當地人民英勇反抗倭寇的英雄事跡。從那個時候起,他就心裡滋長了愛國的熱情。
  • 公元1620年,徐光啟寫成了一部著作《農政全書》
    徐光啟畢生致力於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奮著述,尤精曉農學,譯有《幾何原本》《泰西水法》《農政全書》等著書。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楊鎬統率的四路大軍在薩爾滸幾乎全部覆沒,滿朝文武大臣都十分震驚。大家齊集在宮門外,呼籲明神宗增加兵力,調撥軍餉,抵抗後金。
  • 徐光啟——學貫中西、名播四海的名相
    少年時代他就讀了不少家藏兵書,培養了他對軍事謀略的興趣和對國運民生的關心。有一次,先生讓徐光啟和同學們談起理想志向,有的同學說長大要當富翁;有的說長大要當道士,而徐光啟卻認真地說自己長大要做大官,以治國安邦,倡導正義,反對邪惡。徐光啟的志向獲得了老師的好評。徐光啟20歲之時,到金山衛參加縣學考試,並一舉考中秀才。同年,徐光啟與吳氏結婚。為了維持家庭的生計,徐光啟開始在村學裡教書。
  • 徐光啟是明代著名科學家,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
    徐光啟是明代著名科學家,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上海徐家匯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商人,家道殷實,後來倭寇入侵上海,家產被毀。徐光啟的父親棄商務農。青年時的徐光啟為了生計,不得不到廣東、廣西等地教書。
  • 走在時代的前沿——明朝科學家徐光啟
    一般人知道徐光啟,大都是在高中的歷史課本上,通過一本很重要的農書來認識他,這本書就是《農政全書》。顯而易見這是一本有關農業的專著,並且還是一部大部頭。除此之外,我們大概就不再能說出些什麼有關徐光啟的相關事跡。
  • 中國古代歷史上十大科學家,不管在哪個時代,他們都是正能量!
    郭守敬的一生主要是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在科學活動中,他精心觀察客觀事物的特點,從中掌據它們的發展規律;他能很好地發現和總結勞動人民的發明創造,從具體實踐中得到運用和提高;他善於從別人的經驗教訓中吸取有用的東西,取長補短,使自已的科學研究事業逐漸趨於完善。但是,他從不滿足前人的現成經驗,敢於大膽探索,富有創新精神。
  • 徐光啟是誰?有哪些經歷?又有那些貢獻?
    這是文章頭部 徐光啟是上海人,我國古代著名的科學家。明世宗的時候,上海沿海一帶經常遭到倭寇的襲擊。徐光啟小時候,經常聽父親講上海人民反抗倭寇侵略的英勇故事,很受啟發和感動,特別敬佩像戚繼光那樣的抗倭愛國名將,他從小就有一股愛國熱情。
  •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
    提起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人們不禁想起舉世公認的「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和印刷術),馳譽中外的萬裡長城,人工開鑿的世界最長的運河。實際上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上,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卓越的科技成就。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是一部集國古典農學大成的著作。徐光啟(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上海人。是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者。他翻譯的過《幾何原本》,《測量法義》,《泰西水法》等書。他逝世後歸葬於上海法華涇與肇家浜兩水的匯流處,其地被稱為「徐家匯」。他的墓址在上海市徐家匯光啟公園內。
  • 為400年前的「外教」利瑪竇點讚,他為中國培養了眾多科學牛人
    今天多藝堂為大家介紹一位400多年以前的義大利傳教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最早開拓者之一。他的中文名字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年5月11日),原名直譯為瑪提歐·利奇,今天是他離世409年的紀念日,向他致敬!利瑪竇不僅是一名傳教士,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
  • 簡述古代歷史上的十位科學家,你知道的還有哪些?
    在幾千年來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古代湧現出許多的科學家、發明家。為人類的發展和文化傳播做出了傑出貢獻。體現出古人的超前智慧和勞動創造的能力。下面就簡單的來介紹十位古代有名的科學家。他的名字早已經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他堪稱土木建築工程和木匠的老祖宗。其主要發明有曲尺、墨斗、刨子等許多工具,使人們在生活中變得更加方便、更加省時省力。2、蔡倫東漢時期有一位著名的發明家,他總結了以往的造紙技術並進行革新改造,發明了蔡侯紙。上報朝廷後,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術。
  • 《科技篇一》中國古代科技成就
    明朝: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和徐光啟合譯的《幾何原本》二、 中國古代地理成就1. 南北朝:西晉時期,裴秀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地圖學家。繪製出《禹貢地域圖》,還提出了繪製地圖的原則。還記錄了一些地理發現,糾正了前代地理學著作中的一些錯誤三、 中國古代物理成就戰國: 《墨經》中有大量的物理學知識,其中包括槓桿原理和浮力理論的敘述,還有聲學和光學的記載。
  • 我國古代五位傑出科學家,第五位堪稱東方達文西,絕世天才!
    他利用光學原理,發明和改進前輩觀察天文現象的工具,比如簡儀、立運儀、高表、渾天象、玲瓏儀、候極儀、仰儀、證理儀、窺幾、景符、日月食儀以及星晷定時儀等等,把中國古代的實用技術,發展到了極致。郭守敬還是一位傑出的水利工程師,西夏治水,大都治水都是他主導的。
  • 「懸羽與炭而知燥溼之氣」:我國古代發明世界上第一臺天平溼度計
    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公元1562-1633)的《農政全書》裡引到一條農諺說:「簷頭插柳青,農人休望晴;簷頭插柳焦,農人好作嬌。」這裡的「作嬌」是指釀酒。當折下來插在簷頭的柳枝,如保常青,那是因為空氣潮溼,柳葉中的水分不易蒸發,所以天氣不得放晴;如柳葉枯黃,那是空氣於燥,柳葉水分蒸發得快,天氣必將放晴,氣溫回升,正好釀酒了。這些農諺裡都包含著一定的物理學道理。
  •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十位數學家,有幾位你也許想不到
    賈憲 是中國十一世紀上半葉(北宋)的傑出數學家.曾撰《黃帝九章算法細草》(九卷)和《算法古集》(二卷),都已失傳。秦九韶(1208—1268),字道古,四川普州(今安嶽)人,著書《數學大略》。楊輝(生卒年未詳),字謙光,宋錢塘縣(今杭州)人。精研數學,被列為宋元四大數學家之一。宋景定二年(1261),著《詳解九章算法》,後附《纂類》,共12卷。
  • 徐光啟:第一位近代意義上的「上海人」
    我覺得這句話說得有點「大」了,但話大理不錯  今天,我想講講徐光啟。徐光啟於1633年去世,他去世210年後,上海於1843年11月開埠。對上海和整個中國來說,這都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那徐光啟和上海開埠有沒有關係?剛才聽陳丹燕講外灘的時候,我想大概有點間接的關係。
  • 一心思慮戰後祖國農業重建,聯合國高薪挽留他卻堅辭不就
    1912年,他在誠意學校畢業時名列榜首。次年元月,考入杭州覽橋甲種農業學校。入學後,不但專心聽課,還在課餘博覽農書,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又自學日文。有一次花了相當於一個多月的夥食費,買了一冊日文的《植物生理學》日夜誦讀,刻之於懷。寒暑假回家,和他三哥一同下地耕作,把在校所學到的農業技術加以驗證,深得父兄讚許。
  • 左邊養魚右邊種菜,「農政齊民」用「魚菜共生」探索新農業
    原標題:左邊養魚右邊種菜,「農政齊民」用「魚菜共生」探索新農業 早在1500年前,中國人就開始使用在原標題:左邊養魚右邊種菜,「農政齊民」用「魚菜共生」探索新農業早在1500年前,中國人就開始使用在稻田中養魚的方法來祛除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