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粉們大家好,又到了《寧波黨史地方志》欄目時間。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一位方志人物,他是沈宗瀚(1895-1980),乳名修年,字海槎,別號克難居士。
出身於耕讀世家,祖父、伯父、父親都是秀才。有兄弟6人,他排行第四。他10歲啟蒙,先在私塾讀詩品、孝經、四書、左傳。14歲開始學史地、算學。15歲入餘姚縣城誠意學校(高小),由於成績優異,爭得清寒學生待遇(謂之「寒額」,免繳膳宿費)。
1912年,他在誠意學校畢業時名列榜首。次年元月,考入杭州覽橋甲種農業學校。入學後,不但專心聽課,還在課餘博覽農書,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又自學日文。有一次花了相當於一個多月的夥食費,買了一冊日文的《植物生理學》日夜誦讀,刻之於懷。寒暑假回家,和他三哥一同下地耕作,把在校所學到的農業技術加以驗證,深得父兄讚許。
金陵大學
1914年,跳班考入北京農業專門學校(北農大前身)。北農的課程雖較甲農要深,但他都能適應,唯獨英文,相當吃力。幸虧比他高一班的餘姚同鄉吳耕民(著名園藝學家、浙農大教授)主動為其輔導。1918年畢業後,又進北京青年會的英文夜校,隨美國教師攻讀練習英文講演,用英文記日記,其勤奮辛勞不亞於求學期間。1920年在上海密勒氏評論報徵文競賽中獲第一名,以一個農專學生的身份,居然壓倒了聖約翰大學的參賽生,可見其功力之深厚。
1923年8月,沈宗瀚自籌經費赴美留學,試讀於喬治亞大學農科研究院。一個月後,各門功課都得90分以上,遂轉為正式研究生,重點研究遺傳育種。次年8月畢業,獲碩士學位。離開阿森斯北上華盛頓參觀美國農業部,實習小麥育種,後赴紐約州入康奈爾大學研究院繼續深造,選擇作物育種為主科,作物及植物生理為副科,深受尊師、遺傳育種學權威洛夫教授的賞識。
1925年,洛夫教授應聘到南京金陵大學,預約他以後回國時參加支持金大的作物改良事業。是年夏,經洛夫與邁爾斯教授介紹,沈宗瀚被選為世界教育研究會研究員,美、德、法等國也只有兩三人入選此會,中國僅他一人。
1927年沈宗瀚學正式執教於金陵大學農學院,並主持小麥、高粱、水稻等作物育種。他認為「改進中國農業,旨須訓練人才,自己有了優秀人才,再有良好組織,然後可請外國專家協助我們設計並解決問題」。
沈宗瀚故居百順堂外景
他非常注重啟發學生的思想和理解。每課開始前,先向學生提問,以養成學生循序漸進、前後銜接的習慣,教材內容力求結合實際。比如當時所採用的多為美國課本,對水稻、高粱、穀子、甘薯等作物闡析往往不夠深入具體。他根據中國的情態,加以補充。指導學生系統的技術操作,包括田間試驗設計、室內種子準備以及整地、施肥、除草、作物生長記錄、雜交、選種、收穫與室內考種、生物統計等。這種接地氣的作風,在學校教書是如此,日後在科研單位工作時也是如此。
他在金大期間,培育成了小麥良種金大2905。這個品種原由1915年以南京郊區農田中隨機取樣而得,經過7年連續比較試驗的結果,較一般農家小麥增產1/3,而且極少黑穗病或稈黑粉病,早熱且不倒伏。1933年由他提出作為金大農院的第一個推廣品種,在江蘇鎮江、安徽蕪湖兩地推廣,甚受歡迎。抗戰時期,又在四川成都平原、陝西漢中、安康以及湖北襄陽等地廣為種植。隨後他夫人沈驪英用雜交方法育成的驪英號小麥良種,在大後方糧食增產上也起了顯著作用。
1934年,他接連續發表了《小麥線蟲之遺傳(預報)及穎尖長度之遺傳》《水稻育種以抗螟害》《十種雜交小麥對抗稈黑灰病抵抗遺傳》《金陵大學及其合作農場之改良小麥品種》等論文,為我國抗病蟲害育種的最早專論。
次年,沈宗瀚兼任全國稻麥改進所麥作組長及全國小麥檢驗監理處長,協助長江以北各省繁殖推廣小麥改良品種,並按區域協調小麥改良工作。他根據全國百個小麥品種在晉、冀、魯、豫、浙、鄂、川等省區的試驗結果,劃分品種相應區域,發表《全國小麥改良之協調計劃》《中國各省之小麥適應區域》,為我國最早的作物品種區域之研究論文。
宗瀚小學外景
抗日戰爭爆發後,沈宗瀚隨南京政府西遷,從金陵大學轉入中央農業實驗所,歷任副所長、所長。這是他一生中的第二個轉折點,從農業技術教學研究轉入農業行政工作協調,致力於抗戰時期後方糧食和棉花增產。
1938年,他任行政院農業促進委員會委員。除了繼續開展各省小麥適應區域試驗、審核小麥育種及稻、棉試驗外,還協助外國專家工作。其時英國劍橋大學的作物統計教授韋適、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作物育種教授海斯等在中國或開辦講習所,或到各地考察,都得到了其佐助。這時,他由個人單獨研究擴展到集體研究。在英國愛丁堡國際遺傳學會議上遞交《中國小麥品種適應區域及育種之關係》一文,並被選為國際遺傳學會副會長。
1941年,重慶等後方糧價猛漲,人心惶惶。他組織有關人員分赴各地調查研究,提出「田賦徵收實物及政府須稻穀與小麥雜糧並收」的建議。當局予以採納,解決了後方軍民缺糧問題,有力支持了抗戰。
1943年春,沈宗瀚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之一,赴美參加聯合國糧農組織會議。會後被聘為該組織技術顧問,並隨團訪問美國各州農業科研教育機構,以之為參照思慮戰後我國農業之重建,醞釀中美農業技術合作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曾高薪挽留,他堅辭不就。
1948年,由中美合作的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成立。他出任委員,翌年隨該會遷往臺灣,對光復後的臺灣農業市場化、現代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1973年,他以79歲的高齡從農復會退休,擔任該會顧問。1980年12月15日,因腦溢血突發逝世,享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