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總說科學無國界,但在林媛心中科學卻有極其深刻的民族烙印。新中國成立之後,百廢待興,軍事科技、經濟、文化都需要最頂尖的人才來建立。為此,國家不惜重金將這一批又一批國內頂級的學霸們送出國門,希望他們能在他國學習先進的技術,學成之後回來報效祖國,他們被寄予深厚的希望。
如今時代向好,中國的國際地位逐漸提高,出國留學也成為風潮,然而,在這些留學生中卻有大部分人選擇了留在他國,為他國效力,一時之間,一去不歸也成為了留學生的代名詞。這是個人選擇,優秀的中國頂級科學家林媛的個人選擇便是放棄美國的高薪工作,拒絕高薪挽留執意回國。
林媛,出生在擁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風景秀麗,人傑地靈的桂林養育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人才,林媛便是其中之一。自小在理工科方面展現驚人天賦的她,似乎已經奠定了她未來的人生走向。她腦子極其聰明,通常讓別人頭疼一整天的物理和數學問題,到了她手中就能輕而易舉的解答出來。學神便是她從小到大深入他人人心的標籤。
1990年,林媛不負眾望,以廣西省理科狀元的身份順利考入了中國科學科技大學,正式開始了她的科研之路,並在九十年代末就成為了博士。近十年的時間,她被導師帶領著在半導體領域獲得了十分豐碩的成績。她按照所有人預想的那樣,畢業後順利進入了中科院從事物理研究工作。
在此之後,她獲得了前往美國休斯敦大學深造的機會,在這裡,她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學業,並以驚人的天賦被美國國家實驗室聘用,在博士後流動站繼續從事電子材料和薄膜微結構工程方面的研究。
林媛工作中一絲不苟,力求精益求精是她的做事態度與人生準則,這期間她不斷著手研究,並在這一領域相繼發表了五十多篇學術論文,還獲得了15項專利。她成功了,她成為了該方面的專家。美國無數科研機構與頂端企業紛紛向她拋出橄欖枝,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她會繼續留在美國的時候,她堅定的回國決心讓無數人震撼。
2008年,是我國悲痛的一年,汶川大地震帶走了無數同胞們鮮活的生命。也正在因為這次地震讓林媛加劇了回國的步伐。她立馬辭去了自己在美國的一切職務,收拾行李,回到了她闊別已久的祖國。一時之間,她手握15項專利,美國高薪挽留的中國科學家,毅然決定回國效力的精神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極力推崇。
如林媛這樣的科學家註定光芒萬丈,也註定了她是一個時代方向的中堅力量,回國之後,她沒有選擇前往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而是選擇紮根四川,在四川電子科技大學發揮自己的力量,在這裡她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實驗室,親自參與到本科生至碩士生的課程教學中,讓他們能接受最優秀的教育。
她一邊擔任教授教書,一邊攻克電子技術。在她一絲不苟的教育下,該校出現了大批本科碩士生,也為中國的科研項目作出了突出貢獻。不僅如此,她還牽頭帶隊,將自己的實驗室與該領域的企業、工廠合作,利用她在國外學到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實現了從理論到實驗再到生產的一整條產業鏈,完美促成了科技成果的變現。為地震後,四川經濟的復甦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她的行為正如《北史·顏之儀傳》中所說:「公等備受朝恩,當精忠報國。」她將精忠報國做到了極致。
如今,她已成為了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在科技領域上不斷為國家的發展做出努力。
「一片丹心天日下,數行清淚嶺雲南」是蘇軾在《過嶺寄子由》中說的話,用來形容林媛也十分適合。
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在邁出國門見識過科學世界繁華的她,能夠守住自己的初心,不忘自己的根,這份對祖國的赤子之心讓人敬佩。如今的中國雖說逐漸強大,但與世界強國卻還是存在諸多差距,差距當前,祖國需要的就是如林媛一般有學識、有能力、有愛國之心甘於奉獻的學者來建設。祖國是我們生存的家園,需要無數人用汗水和努力去澆築,才能變得堅不可摧。
參考文獻:
《北史·顏之儀傳》
《過嶺寄子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