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在伊拉克魯邁拉油田工作的中伊石油工人。韓曉明攝
【環球時報赴伊拉克特派記者 韓曉明】從阿布達比起飛,經過數小時飛行,《環球時報》記者乘坐的飛機緩緩降落在伊拉克南部的巴斯拉機場。機場據說是上世紀80年代所建,但出人意料的整潔明亮,毫無破敗之感。伊拉克自結束戰爭以來,一直處在艱難的恢復期,而其第二大城市巴斯拉表面上給初來者的印象是:這座石油之城的「氣質」依然還在。在參與伊拉克重建的上萬中國人中,有一群石油人正在擁有伊拉克第一大油田的巴斯拉辛勞付出——那裡有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伊拉克魯邁拉早期電站項目。中國企業的負責人說,「一帶一路」正在給中伊兩國合作注入新的內涵,「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公司的全球化水平和本地化適應能力都得到鍛鍊」。
讓荒漠中的「火炬」發電
走出巴斯拉敞亮的機場,《環球時報》記者迎著當地灼熱陽光的那一刻起,緊張的感覺逐漸湧上心頭:先是在安保人員的指導下,穿戴上鋼板製成的防彈衣和頭盔,跨進防彈車,然後就是在坑坑窪窪的柏油馬路上顛簸,不時會遇到關卡檢查。有的路邊擺放著成串記者從未見過的小沙袋,一半塗上綠色,一半沒有顏色,像分界線一樣。據陪同的當地人講,這是雷區的標誌:海灣戰爭時這一帶留下不少地雷,要搞基礎設施建設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排雷,沙袋綠色的一側就是已排雷區,而另一側則表示尚未排雷區,貿然踏入將十分危險。
伊拉克整體的治安情況在好轉,但由於「伊斯蘭國」(IS)武裝分子流竄,加上教派衝突等因素,距離巴格達550公裡的巴斯拉也有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去年11月,IS在連接巴格達與巴斯拉主要幹道上的一家加油站實施爆炸,造成上百人傷亡,其中多是從什葉派聖城卡爾巴拉朝聖回來的伊朗人。
位於巴斯拉以西的魯邁拉油田是伊拉克第一大油田,原油儲量約170億桶。荒漠、油井、處理站、火炬,構成當地最基本的「景色」。記者遠遠望去,為確保內部安全,由壕溝、鐵絲網、高牆組成的三道防線將巴斯拉油田中一片片營地同外界隔開。要知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鋪設的石油管道裸露在地面,發生恐襲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入夜,記者住在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承建的伊拉克魯邁拉早期電站項目營地。這裡人煙稀少,本以為看不到萬家燈火,結果打開窗戶卻發現外面亮如白晝——遍布油田的處理站中,大大小小的火炬正不分晝夜地吐著火舌,熊熊火焰不僅炙烤大地、照亮油田,還讓空氣中瀰漫著硫磺氣味。
所謂「火炬」,正是油田處理伴生氣的設施。由於缺乏處理產能和有效的回收渠道,魯邁拉油田每年有約200億標方的伴生氣被直接燒掉,除造成資源的浪費,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也給當地環境帶來不小影響。正是這樣的背景,中國企業承建的電站項目被伊拉克人所期待。伊拉克《明日報》這樣高度評價早期電站項目的意義:「毫無疑問,項目可以平衡油田擴大規模與產能不足的矛盾,有助於伊拉克生產的恢復。來自世界的先進技術和經驗,讓這一地區重現發展的動力。不僅僅是石油產業,電力、民生都將因此得到提振。」
「中國人使不可能變為可能」
魯邁拉油田早期電站項目由伊拉克南方石油公司、英國石油(BP)、中國石油組成的聯合體ROO管理,2015年11月開始動工。BP作為項目作業者,對於關鍵設備和工序的控制非常嚴格,每道工序都有幾近苛刻的要求。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魯邁拉早期電站項目部副總經理蔣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起初,BP方面對中國技術心存疑慮,我們用事實向業主證明了中國技術的質量,贏得業主好評。」據他介紹,作為這家公司承建的第一個大型綠色油田,項目在執行過程中精益求精,以實現「學習—適應—超越」西方高標準的過程。
以發電機混凝土基礎澆築工程為例,精度要求高,BP規定最大偏差不能超過2毫米。基礎由5個單體組成,每個單體長29.71米、寬5.6米、高2.6米,混凝土澆築量350方,必須一次整體澆築完成。在這樣的龐然大物上要求2毫米的精確度,其施工難度可想而知。在國際標準的嚴格要求下,工期緊、安保形勢嚴峻,加上受雨季影響等,施工挑戰極大。從2015年12月10日到2016年1月6日,除去降雨影響,施工隊伍只用25天工期就完成全部基礎澆築工程。BP一度擔心,如此快的施工方式會導致大量人、車同時出現在現場,不僅風險高,而且難以控制。為此,中國企業特意制訂了交通控制計劃,布置隔離帶、培訓交通指揮員,確保單臺澆築時不影響其他發電機組基礎施工,整個過程中未發生一起可記錄的交通事故。
「中國隊伍在項目執行過程當中完成得非常出色。」ROO油田設施項目經理、來自BP的馬克·泰勒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不難看出,近年來中國石油工程領域取得不小進步,中方從管理水平到執行能力都非常值得稱讚。馬克·泰勒說:「在那麼短的工期內,高標準地完成基礎澆築在我看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項目質量是堅決不能妥協的,是中國工程師使『不可能』變為『可能』。」為了早日將建設成果交付,中方員工常加班加點,工作到深夜。談起當地的生活條件,一位中國石油工人對記者表示:「長期生活在營地之中,做夢都是荒漠和高牆的黃色。」
採訪中,項目伊拉克當地合作夥伴、土建施工公司MFCU的項目經理阿里·哈米德·薩拉姆多次強調:「中國夥伴的執行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近三四年來,薩拉姆目睹了多個項目遭遇擱置,石油資源開發因此變得緩慢,導致當地經濟停滯不前,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伊拉克的發展依賴這些項目,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一些項目執行到中途不得不宣布放棄。中國夥伴的加入給當地發展帶來極大動力——伊拉克並不缺少資源,具備發展潛力。我們應學習中國夥伴的管理能力和執行能力,實現國家的重建。」
據統計,項目高峰階段,現場總人數達到1126人,當地僱員佔比70%。國際油價低迷、安全形勢嚴峻,讓伊拉克南部產油區也面臨著失業率和貧困率偏高、經濟行業結構依然失衡等問題。據薩拉姆介紹:「許多伊拉克大學畢業生以前只能打零工,找一份固定工作很難,是中國朋友給我們帶來機會。」經過與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2年的合作,薩拉姆的MFCU公司已成長為擁有600名員工的企業,年收入2000萬美元。薩拉姆說:「中國朋友手把手幫我們從零開始。我們之間的溝通一直很順暢,彼此建立深厚的信任。」
「走出去」的新課題
伊拉克當地媒體對中國企業評價很高。《明日報》報導說:「在伊拉克戰後重建的道路上,中國公司功不可沒。馬利基總理曾表示:伊拉克需要中國,伊中兩國必須繼續加強各領域的合作,尤其是政治和經濟領域。」數據顯示,到2015年,中國與伊拉克貿易總額達205.9億美元,中國是伊拉克最大貿易夥伴,伊拉克是中國在阿拉伯國家第三大貿易夥伴。戰後重建的伊拉克幾乎要「從零開始」,而「一帶一路」正在給中伊兩國合作注入新的內涵,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伊拉克分公司總經理李兆明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伊拉克的戰後重建需要中國這樣的重要夥伴。雙方『一帶一路』的合作將是務實和共贏的,而不僅僅是援助或幫助的關係。伊拉克的安定也將為地區和國際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各項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將為中東地區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刺激更多的經濟活動,並為當地帶來和平、希望與長久的穩定。」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水平和本地化適應能力都得到了鍛鍊。」李兆明說,在和國際高端業主合作的過程中,達到國際高標準的技術要求、把握其中的技術細節是重中之重,提高公司整合全球資源能力、提高安全管控能力和整體執行度,都是「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魯邁拉早期電站項目讓國際高端業主對中國企業刮目相看。投標初期,BP對中國產品極度不信任,要求項目所用全部主要設備來自於北美、西歐等發達國家,其他大宗材料和小設備來自於阿聯、韓國、新加坡等國。中國企業投標團隊做了大量細緻的工作,最終成功說服業主接受部分來自於中國的產品。迄今為止,項目來自於中國的產品包括變壓器、開關櫃、電纜、通信系統、管線、閥門、空壓機、制氮機、壓力容器等,總合同金額約1.74億元人民幣,有力帶動「中國製造」走出國門,走入BP等國際一流石油公司的市場。馬克·泰勒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們非常樂見中國製造的產品被應用在項目中。」在項目現場採訪時,記者看到印有中國生產商銘牌的設備熠熠生輝。事實證明,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中國製造」正堂堂正正地走出國門,贏得國際高端業主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