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的戰後重建,第一個十年建設成果如何?生活條件有改善嗎?

2020-11-25 騰訊網

美國對伊拉克的第二次戰爭已經結束17年了,在戰爭剛剛結束前後,伊拉克經歷了一段秩序混亂的特殊時期,那麼17年後的伊拉克有從戰爭的陰影中走出來嗎?它的經濟狀況怎麼樣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又如何呢?

一、戰爭前後的伊拉克

在兩伊戰爭爆發前,伊拉克在中東地區可以說是一個發展比較快的國家,要說論收入水平也算得上偏中等水平,儘管農業經濟算不上發達,但擁有相對可觀的衛生醫療系統,在中東地區也算是比較發達,在這個時間段裡,伊拉克提供了消費品補貼,福利,農業補貼和化肥補給,這也一度給薩達姆攢足了聲望。

然而隨著兩伊戰爭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伊拉克的名聲不但變得非常糟糕,戰爭還使得他的經濟陷入了極其困頓的局面,伊拉克已經無法滿足維持其人口基本住房,衛生和教育與糧食供應需求了。在整個90年代中,伊拉克一直致力於設法將經濟從戰爭的陰影中恢復過來,但薩達姆已經觸犯了「很多人的底線」,最終沒能逃過厄運。(請各位讀者理性評論,非常感謝!)

二、健康與衛生

在第二次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伊拉克陷入了麻煩之中,因為秩序的混亂,各地都開始出現襲擊和劫掠事件,一些武裝分子甚至妄圖擴大影響。在戰後的整整10年裡,伊拉克一直把恢復社會秩序放在第一位上。十年後的伊拉克終於趨近穩定,儘管襲擊並沒有徹底消失,但人口增長速度已經開始逐漸恢復,人均年齡也恢復到了中東地區平均年齡範圍。(在戰後十年的第一個統計中,伊拉克人平均壽命基本為男性65歲,女性72歲。而中東地區人均壽命是男性67歲,女性70歲。)

這些都得益於醫療體系的重建與經濟復甦帶來的影響,而在兩伊戰爭爆發前,伊拉克的生病死亡比率,要相對戰爭爆發後低很多。當第二次伊拉克戰爭結束十年後,伊拉克的醫療系統得以慢慢重建,儘管尚且無法滿足整個國家的需求。另一方面來說,困擾伊拉克人的主要疾病是營養不良和傳染病,值得慶幸的是一些非傳染性疾病變得不再可怕,新生兒死亡率也因此有所下降,相信這些在未來會逐漸的得到改善和有效的解決。

在困惑伊拉克人的疾病中,傳染病可能是最令人頭疼的問題,這除了不健康的飲食之外,主要原因是飲用水基礎設施的落後,很多城鎮集中供水管線嚴重老化。即使是在巴斯拉這座擁有兩百多萬人口的大城市,供水也是個嚴峻的問題,一些城區的供水管線已經嚴重老化並缺乏維護,人們為了取得乾淨的飲用水,不得不從私人販水商手中購買,但這些使用水車運輸銷售的飲用水衛生條件也無法得到保障。這不利於對疾病的控制,比如在戰後的十年中伊拉克有三次規模較大的傳染病事件,都是因飲用水汙染而引起的。

三、電力和交通與就業

第二次伊拉克戰爭結束以後,伊拉克用於恢復並改善電力供應的投資已經超過了370億美元。儘管投資金額如此龐大,但由於接連不斷的戰爭影響和戰後的特殊時期,對伊拉克的電力系統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因此整整十年之間伊拉克的電力供應僅僅滿足40%的需求。

為了獲取電力,一些地區的人們不得不向民間電力供應商租賃蓄電池,或者自己想辦法準備發電機,這也給一些家庭帶來的經濟負擔。並對一些地區的環境造成了汙染,比如空氣和土地的汙染,碳排放量的增加,空氣中混雜著柴油的氣味等等情況。但好在伊拉克把電力建設放在重要位置上,並打算在接下來的十年建設計劃中將電力供應擴大到需求量的70%。相信只要能夠穩定的持續發展下去,伊拉克應該能夠實現全國通電的設想。

另一個與戰爭時期以及戰後前十年相比,有著明顯改善的就是伊拉克的交通了,隨著局勢的逐漸穩定,大量廉價的進口汽車進入了伊拉克市場,使得伊拉克城市中的車輛逐漸增加,一些城市中老舊的交通網絡已經無法滿足車流量的需求。加上為了維持社會穩定而大量設置的安全檢查站,更使得交通變得堵塞。

另一方面,由於戰爭的破壞,在戰爭結束後的頭6年中,很多地區的交通管制系統恢復緩慢,即使是在局勢趨於穩定之後,仍有很多地區需求數量龐大的交通信號燈,道路標記警示牌和必要的道路養護機械。但總體來說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這些需求也促進了伊拉克的就業率增長,伊拉克也因此保留了薩達姆留下的一些工廠,從而以此為基礎恢復了國家工廠的運作,進而為恢復經濟奠定了一定基礎。

儘管如此,伊拉克的經濟恢復也仍在面臨一定的挑戰,一些報導表明該國的經濟時常表現的不是太穩定,尤其是在第一個十年中有大約60%的勞動力無法得到有效安置,這也導致了有大約46%的伊拉克人對戰爭的結果表現出不滿情緒。但在進入第二個十年建設計劃以後,無法有效安置的勞動力比例已經下降到了40%,並且正在持續下降中,不滿的聲音也下降到了33%,總的來說一切都在朝著正軌前進。

但隨之而來的還有住房安置問題,儘管很多在伊拉克國家工廠中工作的工人們被安置在集體宿舍中,但對於低收入群體來說,住房依舊是個嚴峻問題,他們沒有足夠的錢來購買自己的住房,只能蝸居在擁擠的貧民區。一份名為蓋洛普報告的信息宣稱伊拉克城鎮貧民區人口數量在第一個十年後比戰前激增了36%,而失業率時常在15%到30%之間徘徊跳動,失業人士往往對未來持悲觀態度。

儘管一些經濟專家認為這是因為伊拉克的重建重心,被過多的放在了那些薩達姆遺留下來的老企業上,而忽略了對民營企業的發展與支持。但好在伊拉克已經承諾了在接下來的兩個十年計劃中,將逐漸的改善貧困低收入人口的生活條件,每年為貧民區修建2.5萬棟免費簡易集體住房並努力改善衛生條件。但願他們能夠兌現承諾,穩定而有序的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

四、伊拉克的農業與教育

伊拉克的農業問題可以說早在戰爭爆發前就存在,由於氣候變化,頻發的乾旱和逐漸擴大的沙漠,伊拉克的糧食價格表現的並不穩定。儘管伊拉克擁有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裡斯河兩大量產產區,並且擁有一些薩達姆遺時代留下來的農場仍在運作,但依舊不能滿足伊拉克國內的基本糧食需求,因此一些地區仍在採用上世紀九十年代根據糧農組織建議而實施的糧食配給制。

在戰爭結束後的第一個十年中,農業的重建同樣是個困惑伊拉克的嚴峻問題,除了需要大量進口糧食並從糧農組織尋求援助外,伊拉克農業部門還需要對抗乾旱,以及需要進口大量的化肥,種子和農業機械,還需要聯合教育部門建立農業學校,培養足夠的合格農業工作者。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伊拉克在經歷了兩伊戰爭後,教育系統就遭到了重創,在經歷了第二次伊拉克戰爭以後,情況進一步惡化,大量教師離開伊拉克,留下了的教師也有很多人成了極端武裝的目標。

儘管極端武裝入侵一度破壞了很多重建成果,但幸運的是伊拉克最終穩住了局勢,並在第一個十年計劃結束之後,伊拉克的社會安全有了大幅度提高,襲擊頻率也明顯下降了很多,主要城鎮地區已經基本恢復了學校的運作,並根據新修改的《伊拉克掃盲法》展開了新一輪掃盲行動,預期在第三個十年計劃結束前,伊拉克適齡人口識字率將恢復到兩伊戰爭之前的水平,也就是82%的識字率。

結語

但願伊拉克能夠兌現承諾,在接下來的20年裡引領人們完全走出陰影,並維持住社會的安全與穩定,將經濟與社會建設的更好。(請各位讀者理性評論,非常感謝!)

參考文獻:

《伊拉克的發展:新千年發展目標》

《伊拉克的十年建設策略》

《2011-2014年:伊拉克的健康概況》

《戰後十年與伊拉克的生活條件》

相關焦點

  • 巴斯拉雷區擋不住中國石油人 助伊拉克戰後重建從零開始
    在參與伊拉克重建的上萬中國人中,有一群石油人正在擁有伊拉克第一大油田的巴斯拉辛勞付出——那裡有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伊拉克魯邁拉早期電站項目。中國企業的負責人說,「一帶一路」正在給中伊兩國合作注入新的內涵,「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公司的全球化水平和本地化適應能力都得到鍛鍊」。
  • 【獨家】「一帶一路」視野中的伊拉克烏姆蓋茨爾港
    伊拉克水道裡程共5279公裡,主要有底格裡斯河(1899公裡)、幼發拉底河(2815公裡)和夏臺阿拉伯河(565公裡)及人工運河(薩達姆河)等部分水道。伊拉克港口主要包括烏姆蓋茨爾港、祖拜爾港、巴斯拉港等。港口設備老化和運力不足是制約伊拉克戰後重建及經濟發展瓶頸的主要原因。
  • 美國佔領伊拉克時,那個將薩達姆拖出來的美國大兵,現在生活的如何了?
    薩達姆可謂是中東地區的一大梟雄,薩達姆是在美國的扶持下發動了政變,他上臺之後,將石油國家化,利用石油優勢建造了一支軍隊,同時發展經濟,改善伊拉克民眾的生活,他的措施也得到了許多伊拉克人的支持。
  • 伊拉克戰爭過去十幾年,如今發展如何了?為何還有人在懷念薩達姆
    引言 伊拉克戰爭歷時7年,在2011年美軍全部撤出了伊拉克。戰後的伊拉克是不是就此新生了呢?看起來並沒有。《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的美國大戰略分析》中寫道:「但戰後局勢也如同阿富汗一樣動蕩不安,恐怖襲擊此起彼伏。」
  • 解密:中國到底拿出了多少錢援助朝鮮,支持它戰後重建的?
    金日成為戰後的經濟恢復問題心急如焚。因此,韓戰剛停戰,便向蘇聯及東歐提出申請經濟援助的申請。不過,由於當時東歐各國處在經濟社會的恢復時期,對朝援助總體規模並不大,相當於杯水車薪的作用。金日成又向中國申請援助,中國於1950-1953年期間向朝鮮援助7290億朝元。
  • 譚仲明到蘇州中材承建伊拉克SCP項目調研
    【水泥人網】9月19日,集團董事長譚仲明在中國中材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偉,蘇州中材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沈軍、總經理印志松的陪同下來到伊拉克庫德自治區蘇萊曼尼亞市,到中材國際總承包並由蘇州中材全面實施的伊拉克SCP水泥項目進行調研。
  • 伊拉克人幸福嗎?近期大規模騷亂原因是什麼?美國是幕後主謀?
    文|鐵血君伊拉克最新局勢:據外媒報導,伊拉克內政部發言人稱,該國大規模抗議活動已經導致104人死亡,6000多人受傷,死者中有2名警察和2名示威者被「身份不明狙擊手」開槍打死。從10月1日以來,先是在首都巴格達出現不滿政府的遊行者,隨後迅速向全國蔓延,示威者與防暴警察發生激烈衝突,並試圖衝擊主要政府機構和外國使館所在地「綠區」,納傑夫、米桑、濟加爾、巴比倫、瓦西特省也和巴格達一樣開始實施宵禁,伊拉克和伊朗間邊境檢查站關閉。但是抗議活動卻越演越烈。
  • 伊拉克基督徒的低調聖誕節
    但在基督徒是受迫害少數團體的伊拉克,慶祝耶穌降生是個危險時刻。由於多起反政府抗議活動,2019年的情況更是如此。多年來,我們一直在談論如何改變我們的國家,但政府或當權者們沒有任何回應。因此,我們必須參與並進行支持」,「我也不把這些活動稱之為示威或者抗議,取而代之稱為革命,因為幾乎所有的伊拉克人都想改變我們的國家。」教會還一直向抗議者們提供包括食物、衣物、藥品和財政援助在內的實際性支持。
  • 幾萬個神經元,幾千萬個突觸,谷歌耗時十年重建突觸級果蠅半腦
    幾萬個神經元,幾千萬個突觸,谷歌等機構耗時十年重建突觸級果蠅半腦這個新的連連圖含有 25000 個神經元、2000 萬個連連,大致等價果蠅大腦體積的 1/3,但這 1/3 影響力拒人於千裡之外不屑一顧。歸因於這些有點兒蘊蓄與念書、飲水思源、嗅覺、領航等效益骨肉相連的重要區域。
  • 美國考慮把伊拉克一分為三 分成三個高度自治區
    環球在線消息: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10月8日報導稱,據消息人士披露,由美國總統布希批准、國會成立的一個獨立委員會「伊拉克研究集團」可能會提出把伊拉克一分為三的嶄新建議。  美國前國務卿詹姆斯·貝克領導的「伊拉克研究集團」可能建議把伊拉克劃分為三個高度自治的地區:什葉派地區、遜尼派地區和庫德地區。
  • 21世紀第3個十年:底層反抗 凝望深淵 存量殘殺時代如何破局?
    21世紀第三個十年,以「戰爭」開始,註定不平凡!底層凝望深淵 反抗醞釀已久!美國攻打伊朗,不是黑天鵝,一切皆有跡象。1998年,美國對伊拉克展開「沙漠之狐」空襲行動,柯林頓的彈劾投票往後推遲,1999年驚險過關後,就發動了「科索沃戰爭」。表面看,川普是個「瘋子」,實際上他只是美國底層民眾的一個鏡子。當年大選的時候,底層民眾因為受夠了希拉蕊式的「騙子」,想要換個口味,選擇了川普這個「瘋子」。
  • 新生兒畸形,患癌率飆升:美國丟在伊拉克的貧鈾彈終於害人害己!
    二、美國的貧鈾彈給伊拉克留下無窮遺患 美國在伊拉克境內留下來的貧鈾彈,不管是已經引爆的,還是未爆破的,都在威脅著當地人的生存環境,也在影響著伊拉克整個國家的重建和發展。
  • 伊拉克面積是福建省3.5倍,人口與福建省相近,經濟呢?
    如果把伊拉克與我國福建省相比的話,福建省總面積12.4萬平方公裡,伊拉克國土面積是福建省的3.5倍;福建省常住人口3973萬人,伊拉克人口數量與福建省相近,比福建省略多。那麼,在經濟層面上,伊拉克與福建省相比,又如何呢?
  • 聯合國難民署特使朱莉訪摩蘇爾,籲國際社會幫助重建
    【文/觀察者網 李東堯】16日,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蘇爾民眾迎來了解放後的第一個開齋節。自2014年6月起,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佔領這裡長達3年,去年7月摩蘇爾才被全面解放。 由於飽受戰爭蹂躪,現如今這裡依然能夠看到炮彈留下的廢墟,當地民眾正在努力重建。
  • 通訊:中企員工愛心捐款助摩蘇爾老城民眾重燃生活希望
    新華社巴格達7月16日電通訊:中企員工愛心捐款助摩蘇爾老城民眾重燃生活希望新華社記者張淼戰火無情,大愛無疆。在伊拉克摩蘇爾老城收復兩周年之際,來自中國的愛心捐款,正幫助摩蘇爾老城廢墟裡的三戶居民重燃生活的希望,重拾對未來的信心。
  • 「沼澤阿拉伯人」——最悲慘的伊拉克民族
    中新網5月10日電 在伊拉克眾多的派別中,有一個種族可能是伊拉克最悲慘的一個民族,他們就是伊拉克的「沼澤阿拉伯人」(Marsh Arabs)。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導提示了一部分他們的生存現狀。
  • 敘利亞9年內戰即將結束,戰後重建少不了中國,總統多次表示感謝
    目前局勢明朗,在敘利亞的戰後重建問題上,我國也積極加入。從2011年敘利亞問題導致的衝突爆發以來,長達九年的戰爭給敘利亞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不僅僅是教育領域全國民的受教育程度較衝突之前大幅度下降,醫療,水電,等等基礎設施都處在癱瘓和支離破碎的邊緣。這個時候的敘利亞就急需要像我國的這種「基建狂魔」來給予支持。在這方面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在全世界也是有目共睹的。
  • 26億美元,韓國大宇工程建設公司籤署伊拉克新深水港建設合同
    伊拉克拖延已久的將巴斯拉附近的大福地區開發為一個新的深水港的努力正在進行中。2020年12月30日,伊拉克港口總公司總監Farhan al-Fartousi與韓國大宇工程建設公司一項價值26.25億美元的合同,計劃於在伊拉克巴格達建造Grand Faw港口。
  • 以前的伊拉克也是一個美麗的國家
    伊拉克有悠久的歷史,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公元前4700年就出現了城邦國家,美索不達米亞的北部古稱亞述,南部為巴比倫尼亞,而巴比倫尼亞北部叫阿卡德,南部為蘇美爾。公元前2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先後建立阿卡德王國、烏爾帝國、被譽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550年為波斯帝國所滅。
  • 知識精英如何進入大眾:戰後日本知識分子的「同時代集體性心情」
    知識人與大眾相遇、城市人與農村人相遇、文人/學生與軍人相遇,這一系列遭遇所形成的精神衝擊、戰時生活的困苦境遇,都極大改變了戰後初期日本知識人的自我身份認同、國族認同和思想形態。求仁得仁,與民眾同在、呼應同時代的集體性心情自然會為思想家們贏得聲譽,但作為「悔恨的共同體」之一員,裹挾於時代風潮中的知識人如何在與政治權力、民眾情緒的共生關係中把握脆弱的平衡,在戰後文化、思想重建中重獲公信力和領導權,是不得不慎思之所在。在第三章「忠誠與叛逆」的討論中,作者援引了1948年8月15日《讀賣新聞》的輿論調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