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第一位近代意義上的「上海人」

2020-11-23 人民網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李天綱

  主持人: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從外灘拉回到更久遠的上海,聚焦在一個人的身上,這個人被稱作近代意義上的第一個「上海人」,因為在他身上匯聚著後來上海人的很多精神特質。他就是徐光啟。歡迎李天綱教授演講! (全場鼓掌)

  ■有位著名作家說過,徐光啟是上海文明的源頭。我覺得這句話說得有點「大」了,但話大理不錯

  今天,我想講講徐光啟。徐光啟於1633年去世,他去世210年後,上海於1843年11月開埠。對上海和整個中國來說,這都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那徐光啟和上海開埠有沒有關係?剛才聽陳丹燕講外灘的時候,我想大概有點間接的關係。因為徐光啟家裡有一塊地是在外灘的,(全場笑)應該就是英國領事館的道臺第一號,它位於吳淞江邊上,也就是後來的蘇州河。

  從文化和精神的視角來看,徐光啟和上海開埠的聯繫更大。有位著名作家說過,徐光啟是上海文明的源頭。我覺得這句話說得有點「大」了,但話大理不錯。如果上海文化有基因的話,雖然我不主張文化是有基因的,文化是可以改造和改變的,但是如果文化真的是有基因、有傳統的話,那我覺得徐光啟為上海的開埠準備了一些文化的資源,提供了一些文化的傳統,這是非常重要的。

  剛剛三位嘉賓都講到了上海人有很多的性格和品格,比如海納百川、包容,我覺得需要講一講的是媚外的問題。我曾經在我的書中寫道:上海人的性格當中崇洋是有的,但媚外是沒有的,上海人不怕外國人,跟外國人之間是互相合作,是相互學習的。徐光啟並沒有拿外國人的錢,而是把家裡的錢拿給外國人做事,做中國人需要的事情。如果把上海文化汙名化為崇洋媚外是不對的,剛剛梁先生也說了,上海不是殖民地。上海的外國移民和僑民、中國移民和僑民共同創造了一個合理與不合理、正義與不正義共存的城市,其中產生了很多的問題,但是這個城市一直在努力地往前走,在找尋出路,解決這些問題,而這些問題是我們所要關注的。我們要找到一種匯通融合之道,這一點精神正是徐光啟啟發我們的。

  徐光啟在《泰西水法》裡和義大利人熊三拔一起翻譯了西方的物理學。義大利駐滬總領事館文化處原處長薩巴蒂尼曾經說,他很自豪自己的祖先曾經來到中國和上海的徐光啟合作翻譯了《泰西水法》。徐光啟在這本書裡有一句話我覺得很值得推薦給大家:「欲求超勝,必須匯通,匯通之前,必須翻譯。 」意思是,如果你想超過別人的文化,你的數學、物理,所有的學問想要做得比別人好,必須先要翻譯,要知道別人在說什麼事情。所以徐光啟的翻譯工作,是我們上海文化當中不得忽視的內容,儘管他在上海開埠前210年就離世了,但是他做的事情都是很現代的。

  徐光啟到底是不是近代意義上的第一位上海人?當然我們做歷史研究的人不願意講 「最早的」、「最先的」、「第一位」這樣武斷的話,但是籠統一點講,徐光啟可以總體代表明末清初那一代人,在那一代人中有一個上海人的群體,他們非常注重學習西方文化。當時的中國在總體上還領先於西方,西方向我們學習了很多很好的東西,包括四書五經裡面的論語學,包括我們治國平天下的政治學,甚至還包括我們的科舉制度,被我們棄之如履的科舉制度在19世紀被英國完整的吸收過去,變成了他們的文官制度,中國的歷史學家都了解這個情況。

  在當時中國的文化、經濟,甚至軍事還不落後的情況下,徐光啟就主張學習西方的東西,主張翻譯、匯通、超勝。而當時在廣東並沒有發生這樣的情況,明末清初的時候,天主教首先是從澳門一帶傳入的,可是廣東的知識界沒有吸納他們,他們從嶺南跑到了江南,在上海這一帶形成了西學的氛圍。

  ■徐光啟是近四百年、甚至五百年以來最了不起的中國人,他使當時的中國和世界站在了一起

  今天徐匯區的光啟公園,是徐光啟的墓地,那裡的十字架讓我們知道徐光啟是一位天主教徒。徐光啟兒子的親家是嘉定人孫元化,他也是天主教徒,嘉定城裡的天主教堂就是孫元化當初建的。當年徐光啟和孫元化他們加入天主教,學習和了解了一些西方先進的東西。當然對此有不同的說法,但我覺得他們首先是因為信仰才學到了東西,而不是為了學習東西而假裝信仰。

  那徐光啟學到了什麼呢?比如說番薯,徐光啟並不是第一個引進番薯的人,但是因為他的上書、推廣、實驗,才使得番薯在全中國普及。普及之後,中國的農作物產量大大提高,提高的原因是在有些山尖、溝邊上原先不能種植水稻、小麥,但種植番薯進去以後,就變得能夠耕種。因此,江蘇、浙江的糧食產量大大提高,明朝末年我們的人口是5000萬,到了乾隆年間,也就是一百年過後,人口升到了兩億五千萬,我們把這叫人口爆炸,農業專家叫綠色革命。歐洲引進馬鈴薯後,使得歐洲的人口突然爆炸,這樣的情況在中國也發生了。

  番薯是從西班牙、南美洲引進的,它跟香菸是一起引進的,香菸在明朝以前是沒有的。這一系列的引進,使得中國跟世界站在了一起。我們今天的計時單位是小時,而不是時辰,古人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而西方人把一天分為24個小時,徐光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制定《崇禎曆書》的時候,把12個時辰每一個一切為二,切成了24個小時辰。這個問題容易解決,但有一個問題很難,就是我們中國人把12個時辰分到100刻裡面去了,我們的刻跟小時是不能整除的,而西方人把1小時分成4刻,把一天的24小時裡面的刻數定為96刻。徐光啟就做了決定,在《崇禎曆書》裡面說,我們廢掉100刻,定為96刻。

  其實在清代之前,中國並不落後。因為有徐光啟做出的上述調整變革,明代的中國跟整個世界站在了一起。包括從天主教引入的一周七天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還有種說法是禮拜一、禮拜二、禮拜三……這其實是更準確的聖經《創世紀》裡的說法。中國人的時間體系在明朝末年有了一次很大的轉換,而在這次轉換中,我們中國人並沒有失去什麼東西。我們繼承了從周代以來的農曆,同時我們跟全世界站在了一起。這樣一種既是民族的又是國際的關係,我們是可以處理的。

  所以徐光啟值得我們上海乃至中國自豪,我覺得他是近四百年、甚至五百年以來最了不起的中國人。作為上海人,我們更覺得驕傲,因為徐光啟產生於上海的這片土壤和文化氛圍。

  ■徐光啟給上海的文化

  裡面注入了一種融會貫通、相互學習的精神,這是一種有主體性的兼容並包

  上海徐匯區政府在最近的十年裡面做得非常好,建了光啟公園,建了徐光啟紀念館,館名是由王元化先生題的,同時還建了土山灣博物館和徐家匯源。從外灘源到徐家匯源,這兩個名字都是我起的。

  在徐家匯源,我們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尤其是耶穌會傳入中國的印跡。我們表面上說是西方文化,其實我認為這就是上海文化,因為當時很多有著聰明才智的神父和神職人員都是中國人,比如說馬相伯,他把家裡所有的錢都拿出來貢獻給教會,通過教會做了上海最需要的工作,比如說創辦震旦大學,現在變成了交通大學的醫學院,震旦大學當時有上海最好的醫學院、法學院、文學院。前幾天我們還去泗涇參觀了馬相伯的故居,馬相伯當年在松江有三千畝良田,結果他全部捐出來辦了震旦,後來他又動用人力資源,建立了復旦公學。當時的兩江總督周馥,把他的一片營房撥出來給復旦做校舍。

  馬相伯還當過一年的北大校長,後來被北大趕走了,因為他借錢造樓,學生們覺得他向比利時銀行借錢,很羞恥,就把他趕走了。這樣的民族主義我不是說在上海沒有,但是上海的民族主義表現為另外一個方式,是通過理性地跟外國人談判來爭取權益。

  1843年上海開埠以後,我們的清朝政府,包括我們的道臺不願意接納外國人成為上海人。但老上海人都願意接納外國人,在商量建立英國領事館的時候,上海老城裡面有一位商人,在姚家弄裡有114間房間,他說我可以把這些房間拿出來做英國領事館,你們的商號都可以過來。但清朝政府認為,華洋要分居,中國人跟外國人不要搞在一起,搞在一起就容易生事,政府會更麻煩。於是就把外國人趕出城外,在外面建起一個租界。

  回到徐光啟的身上,以前我們說林則徐是「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開始正眼看待外國人,開始翻譯,開始了解西方。而徐光啟和外國人的接觸,是促膝交流,天天在一起翻譯、討論,他們之間幾乎沒有隔閡,我不能說完全沒有隔閡,但他們的隔閡被很多良好的願望衝淡了。徐光啟在北京翻譯了《幾何原本》,我們今天的小孩子都在學幾何,我堅持認為「幾何」這個詞是上海話。幾何是從Geometry的前三個字母Geo翻譯過來的,Geo用上海話念差不多就是「幾何幾何」。 (全場笑)所以「幾何」不是古代漢語,雖然古代漢語當中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但是Geo這個含義是徐光啟翻譯過來的。

  我們現代人做的一些事情,徐光啟在40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做了。所以我非常希望大家去看一看徐光啟的墓。因為有徐光啟的名字,才有徐匯區,這個「徐」不是別的「徐」,而是徐光啟的「徐」。 (下轉第16版)(上接第15版)

  上海從徐家匯源發展到外灘源,是一個很必然的過程。徐光啟給上海的文化裡面注入了一種融會貫通、相互學習的精神,這是一種有主體性的兼容並包,所以你說他崇洋可以,但不可以說他媚外。

  上海開埠以後,從上世紀初到1937年,上海的民族工業、民族文化蓬勃發展,經濟處於一個黃金時代。那個時期的上海引領了整個中國的發展。上海人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群體,從來不是一個弱勢群體。從整體上來看,當時的上海是一個華人社會,95%以上都是華人,市場、資源、經濟,所有的資源都是華人掌控的。到上世紀30年代的時候,上海變成了遠東最大的都市。二戰時期東京被轟炸以後,上海就成為了亞洲最重要的城市。當我們回顧開埠的時候,我們要想得更多一點,是什麼推動了上海的發展,在上海各種各樣的關係當中,什麼關係是最重要的。

  ■有一個一直被誤導的問題,說上海在開埠之前是一個小漁村,這完全不對

  最後我還要講一個一直被誤導的問題,說上海在開埠之前是一個小漁村,這完全不對。上海在開埠之前是一個東方大埠。1883年的時候,英國人派了一艘調查船到全亞洲兜了一圈,尤其調查了日本和中國,他們到上海後驚呼,說上海才是中國最大的貿易港口。他們在吳淞口統計船隻,發現上海的輪船吞吐量超過廣州。上海是南北貿易的中心點,一面是到北方去做貿易,另一面是到廣東、福建去做貿易,這使得它的通商口岸量非常大。於是在鴉片戰爭的時候,英國議會決定,一定要把上海港拿下。除了外貿吞吐量大之外,上海的內貿一直都佔據統治地位,因為清政府要通過上海把糧食運到北方。可見上海是一個在開埠之前就很重要的城市。而這一點正是被所謂的殖民者所汙名化的。

  我查到的最早記載是上世紀二十年代,英國人說,在開埠之前上海是個小漁村,其實不是。香港在英國人去之前,幾乎是個荒島,今天的香港仔那個地方當時大約只有3000人口,所以英國人說香港在開埠之前是一個小漁村還有點道理,但是在上海不能這樣說。上海在開埠之前就是一個大埠。大家都知道十六鋪,雖然今天是被基本拆光了,只保留了一點,但大家可以去上海博物館看看那幅《丹鳳樓像》,你會發現當時的上海是一個非常大的碼頭。

  從這個角度來講,徐光啟給我們帶來很多東西,他是我們上海文化的組成部分。在開埠之前,他就預備了開埠,使得上海在開埠的時候,表現得跟另外四個碼頭、四個城市有所不同。上海開埠沒幾年,第一批樓房就都造起來了。如果看看以前的照片,我們會發現1850年的外灘和1860年的外灘就換了一個樣子,外灘差不多10年就會換一個Outlook(景色),然後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定格在那裡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外灘從上海大廈一直到和平飯店,就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定格。

  我們上海走過的道路,跟上海人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我是出生在上海的第三代人,我不會說上海人的基因裡面就註定會如何如何,但我覺得這個地方的風土、地理位置、文化傳統,使得上海人的性格有助於建立起它的文化和經濟地位,也有助於解決一些中西、古今的矛盾,以及不同的族群怎麼在一起好好相處等問題。 (全場鼓掌)

(來源:解放日報)

相關焦點

  • 走在時代的前沿——明朝科學家徐光啟
    一般人知道徐光啟,大都是在高中的歷史課本上,通過一本很重要的農書來認識他,這本書就是《農政全書》。顯而易見這是一本有關農業的專著,並且還是一部大部頭。除此之外,我們大概就不再能說出些什麼有關徐光啟的相關事跡。
  • 徐光啟——學貫中西、名播四海的名相
    徐光啟多次參加科考都不中,這使他內心非常苦悶,他不得不久居鄉間,進行教書與科學的求索。徐光啟在南京結識義大利人利瑪竇,他與利瑪竇廣泛交流,二人的晤聚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次重要事件。利瑪竇廣博的西洋科技知識使徐光啟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有了翻譯西方科技書籍,學習西方科學的願望。在利瑪竇的影響下,向利瑪竇學到了很多科學的知識與科學的理論,使徐光啟眼界大開。他立志要借西洋科技富國強兵。
  • 透過徐光啟譯著《幾何原本》看中國人的思維模式
    這就是為什麼中華古文明是維一沒有間斷並延續至今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因近代的脫節而致使倍受強盜小國蹂躪的原因。單就思維模式上講我們真的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中國在科學上從來就沒有形成邏輯上的嚴密的演繹推理,而徐光啟的《幾何原本》正好補救了這一缺陷,但終因思維慣性被無視地拋棄。那麼中國人能逃脫近代被揉搓的命運嗎?
  • 徐光啟是誰?有哪些經歷?又有那些貢獻?
    這是文章頭部 徐光啟是上海人,我國古代著名的科學家。明世宗的時候,上海沿海一帶經常遭到倭寇的襲擊。徐光啟小時候,經常聽父親講上海人民反抗倭寇侵略的英勇故事,很受啟發和感動,特別敬佩像戚繼光那樣的抗倭愛國名將,他從小就有一股愛國熱情。
  • 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農本」思想下的災害防治手冊
    一、徐光啟:大明王朝官至禮部尚書、精通「農學」的傑出科學家;1官至禮部尚書:徐光啟,字「子先」明王朝後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是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人(現如今上海區域)。通過徐光啟的翻譯和傳播,歐洲近代科學中的天文、數學等知識傳到了中國,可以說他們兩人無意間就成為了非官方的「東西方文化科學交流大使」。
  • 公元1620年,徐光啟寫成了一部著作《農政全書》
    翰林院官員徐光啟,一連上了三道奏章,認為要挽救國家危局,只有精選人才,訓練新兵,還自願擔任練兵的工作。明神宗聽說徐光啟熟識軍事,就批准他到通州練兵。徐光啟是上海人。在他出生之前,上海沿海一帶遭倭寇騷擾十分嚴重。徐光啟小時候,常常聽他的父親談起當地人民英勇反抗倭寇侵略的情景,心裡滋長起愛國的激情。
  • 徐光啟是明代著名科學家,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
    徐光啟是明代著名科學家,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上海徐家匯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商人,家道殷實,後來倭寇入侵上海,家產被毀。徐光啟的父親棄商務農。青年時的徐光啟為了生計,不得不到廣東、廣西等地教書。
  • ...明代書畫作品亮相復旦 上海名人手跡傳承海派風尚[圖]-徐光啟...
    徐光啟書法作品手跡。  據悉,此次展覽共展示了徐光啟、顧炎武、黃宗羲、李時珍、張居正等明代名士的書畫作品52件。這些作品在展現非凡藝術價值與歷史文獻價值的同時,更折射出中國古代名士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追求。  本次展覽上,幾位上海名人的作品引起了廣泛關注。徐家匯、喬家路、醉白池,這些熟悉的地名背後是徐光啟、喬一琦、顧大申這幾位明代名士;嘉定四先生、莫家三代、歸家三代,也都有墨寶亮相。
  • 徐光啟研究中西方農業科學,編寫農業百科全書《農政全書》
    徐光啟是明代有名的科學家,政治家。徐光啟出生在上海,在他沒出生之前,上海沿海一帶一直遭受倭寇的騷擾。徐光啟在小的時候,常常聽到她的父親談起當地人民英勇反抗倭寇的英雄事跡。從那個時候起,他就心裡滋長了愛國的熱情。
  • 古代農政的開拓者,徐光啟和他的《農政全書》
    由於成績卓著,崇禎皇帝提升徐光啟為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朝廷機務,這使他有了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可惜的是,這時他已年逾古稀,加之受到庸儒貪鄙的大臣溫體仁、周延儒的排擠,使他不能有所作為,第二年就抑鬱病死,享年七十二歲。
  • 近代上海的命運
    日本帝國主義兩度發動侵滬戰爭,殘暴地破壞了上海城市,中斷了上海城市原有發展軌道。上海人民奮起抗擊,並成為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中心。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辜負了人民的期望。上海人民在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鬥爭中迎來了上海的新生,上海城市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轉自上海歷史博物館基本陳列《近代上海》「前言」)
  • 中國內地已知最早英文年鑑將翻譯出版,一睹1852年的上海
    《上海年鑑(1852)》(英文版)是目前所知中國內地的第一本城市年鑑。這份年鑑刊載了當時西方人繪製的最詳細上海地圖,收錄了上海歷史上第一次連續且系統的氣象統計史料,還記錄中國通商五口岸外僑一覽、洋行名錄、大事年表、港口章程、上海概況等珍貴史料。
  • 近代科學是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科學,近代科學的誕生和早期的發展
    近代科學技術即誕生於此時。它經歷了400年的發展,19世紀末終結。人的天職在勇於探索真理。——哥白尼(波蘭)(一)近代科學誕生的社會條件近代自然科學是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科學,與古代和中世紀的科學分屬兩個完全不同的科學傳統。
  • 從革命報刊的發展看近代立報意義
    摘 要:中國報刊業起源於近代。革命派和保皇派為了宣傳其政治思想,分別創立了自己新式的輿論宣傳工具——報刊,從近代中國報刊業的發展情況可以看出它的存在有著十分濃烈的政治性色彩,為政治服務是它的本職工作,亦是它的特點。但是,雖然是為政治服務,中國近代報刊依然有著非比尋常的重大意義。
  • 僑詞來歸與近代中日文化互動
    當然,日本人以攝生、保身、健全、養生、衛生等多個漢字詞翻譯hygiene,對清末中國人的譯事也有影響。1908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譯學進士顏惠慶等編纂的《英華大辭典》便將hygiene譯作保身學、衛生學;192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黃士復等編纂的《綜合英漢大辭典》,將其譯作衛生學、健全學。
  • 「雲戲劇」講述上海史詩 「日全蝕」創造奇幻意象
    在這個高空建築上,中國實驗戲劇的先驅——著名導演牟森將與他的同伴,以荷蘭史詩《奧德賽》般的敘事方式,給大家講述波瀾壯闊的上海史詩。  二層高臺上,牟森戴著口罩和手套,進行著雲戲劇《上海奧德賽》的排練,「該劇將進行開幕表演」,一片噪雜聲中,他接受了採訪。  他表示,這部戲劇將站在上海整個城市發展的高度,描述海派文化融匯東西方文明的全球胸懷。
  • 中國古代有哪些科學家,又有哪些成就,和近代西方科技差在哪裡
    說到厲害的科學家,大家腦海裡首先想到的大多是西方人,如牛頓,伽利略,近代愛因斯坦等。而中國古代又有哪些科學家呢?他在數學上留下很多著作,還是一個著名的發明家,如地動儀、指南車、混天儀等。這些發明讓中國人都引以為豪!世界上要和他媲美的要數義大利博學家達文西,但是達文西要比他晚1300多年!祖衝之我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發明家。
  • 李長莉:中國近代城市生活史研究熱點與缺陷
    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城市史和生活史研究走向深化,近代城市生活史研究領域得到開拓,開始出現較多研究論文,也出現了較早的研究專著,如樂正《近代上海人社會心態(1860-1918)》(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