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命運是近代中國歷史的縮影。鴉片戰爭以後,中英《南京條約》籤訂,1843年,上海被迫開闢為通商口岸,西方列強絡繹來滬,設立租界,經商、傳教、辦學,不斷擴展其殖民統治。由於多種因素交互作用,上海形成一市三治特殊格局,快速成為中國最大城市,成為列強在華最大投資與對華掠奪基地,也成為中國民族資本集聚,多方面人才薈萃的多功能經濟中心、文化事業中心與政治重鎮,成為中國吸納、醞釀、創造新思想、新文化,進行反帝反封建偉大鬥爭的中心。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中共中央機關一度設在這裡,領導全國的革命鬥爭。日本帝國主義兩度發動侵滬戰爭,殘暴地破壞了上海城市,中斷了上海城市原有發展軌道。上海人民奮起抗擊,並成為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中心。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辜負了人民的期望。上海人民在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鬥爭中迎來了上海的新生,上海城市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轉自上海歷史博物館基本陳列《近代上海》「前言」)
《近代上海》陳列
近代上海外灘全景
清軍盔甲。清軍的裝備儘管如此精美,卻抵不過侵略者的堅船利炮。
陳化成畫像。陳化成(1776—1842),福建人,1842年6月,陳化成在吳淞口率駐軍英勇奮戰,壯烈殉國,他的英雄事跡流傳至今。
振遠將軍銅炮。上海地區見證鴉片戰爭的重要實物。此炮1842年製造,炮身鐫有「振遠將軍、提督江南全省軍門、陳化成」等銘文。
江海北關界石。上海開埠後,1846年,設江海北關於北門外頭壩(今漢口路外灘),辦理洋商徵稅事宜。
美租界界碑。上海開埠後,美國傳教士在租界外虹口地區廣置地皮,擴展勢力。1863年,英美租界合併為公共租界。1893年6月,劃定美租界新界址,公共租界面積再次擴張。
1899年公共租界界碑。1899年中英雙方議定公共租界新界址並豎立界碑,界碑位置標示於1899年中英勘界地圖上。
192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商部萬國商團水彩畫。上海萬國商團由司令部及各屬隊組成。圖中展示了萬國商團蘇格蘭隊、上海輕騎隊、美國騎兵隊等隊屬形象。
邵萬生金字招牌。1852年,寧波人邵氏在今吳淞路創辦邵萬興南貨店,後遷至南京路,並更名「邵萬生」。
「短襯衫號」茶葉飛剪船模型。「短襯衫號」是帆船時代末期最負盛名的英國茶葉飛剪船,於1869年下水,主要用於運輸中國的茶葉,曾到過上海。
早期華洋貿易進口物品中的洋針、洋線、洋燭等日用品。
早期美孚燈。煤油燈的舊稱,初出於美國美孚石油公司,故名。在半個多世紀裡,讓很多中國人離不開它。
天曉得招牌。民國初年,在廣西路漢口路先後開設了兩家糖食店,都取名「文魁齋」,兩家都指責對方冒牌。其中一家制了一塊牌子,上面有一隻烏龜,指責假冒者是烏龜。當時大舞臺前門在漢口路,正對著這兩家店,所以就流傳一句歇後語,凡是不知究竟的就說「大舞臺對過——天曉得」。
美華利插屏鍾。1876年,浙江人孫廷源在上海河南路三馬路(今漢口路)創辦上海美華利鐘錶行。1902年其子孫梅堂繼承父業,製造出第一批國產時鐘,成為中國制鐘業的發端。
1895年道白生公司製造的清花機。清花是棉紡織廠的第一道工序,該機為道白生和巴洛公司製造,原為三新紗廠所有,三新廠的前身即為清末洋務運動時所開設的上海機器織布局。
外白渡橋銘牌。1873年,公共租界工商部在蘇州河黃浦江交匯處建造了木結構的外白渡橋。1906年,拆除了木外白渡橋,第二年,上海第一座近代化鋼桁架結構的外白渡橋落成。
無軌電車模型。1914年11月15日上海無軌電車開通。最初無軌電車沒有拉門,乘客可隨意上下。
黃包車。1874年前後,法國商人從日本引進人力車並投入營運,稱「東洋車」。民國初年,人力車漆成黃色,被叫作「黃包車」。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黃包車是上海街頭最常見的客運交通工具。1956年,最後兩輛運行的黃包車被送進博物館,此為其中之一。
西學東漸。19世紀下半葉,上海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海納百川、包容天下的文化氛圍,西方大量科學技術知識由上海傳入中國。在一大批東西方優秀知識分子的耕耘下,無論是西方譯述、教育革新還是新聞輿論乃至啟蒙思潮,各方面成就及影響在全國都是遙遙領先。
報館排字間。報館街即望平街,全長不足兩百米,數十家報館設立於此,一度是中國的信息傳播和輿論中心。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的《青年雜誌》,對中國民眾進行思想上的啟蒙。自1920年9月起,《新青年》成為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機關刊物,公開宣傳馬克思主義。1915年中國科學社在上海創辦《科學》,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宗旨。
油畫《曙光》,畫中人物有出席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於1949年10月2日舉行隆重的升旗典禮。在爆竹和軍樂聲中,國旗在市人民政府大廈(今漢口路193號)上升起。
油畫《上海市民歡慶解放》
遊 在上海
|信|江|人|家|
2019年第321期(總第17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