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的命運

2021-01-09 騰訊網

上海的命運是近代中國歷史的縮影。鴉片戰爭以後,中英《南京條約》籤訂,1843年,上海被迫開闢為通商口岸,西方列強絡繹來滬,設立租界,經商、傳教、辦學,不斷擴展其殖民統治。由於多種因素交互作用,上海形成一市三治特殊格局,快速成為中國最大城市,成為列強在華最大投資與對華掠奪基地,也成為中國民族資本集聚,多方面人才薈萃的多功能經濟中心、文化事業中心與政治重鎮,成為中國吸納、醞釀、創造新思想、新文化,進行反帝反封建偉大鬥爭的中心。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中共中央機關一度設在這裡,領導全國的革命鬥爭。日本帝國主義兩度發動侵滬戰爭,殘暴地破壞了上海城市,中斷了上海城市原有發展軌道。上海人民奮起抗擊,並成為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中心。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辜負了人民的期望。上海人民在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鬥爭中迎來了上海的新生,上海城市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轉自上海歷史博物館基本陳列《近代上海》「前言」)

《近代上海》陳列

近代上海外灘全景

清軍盔甲。清軍的裝備儘管如此精美,卻抵不過侵略者的堅船利炮。

陳化成畫像。陳化成(1776—1842),福建人,1842年6月,陳化成在吳淞口率駐軍英勇奮戰,壯烈殉國,他的英雄事跡流傳至今。

振遠將軍銅炮。上海地區見證鴉片戰爭的重要實物。此炮1842年製造,炮身鐫有「振遠將軍、提督江南全省軍門、陳化成」等銘文。

江海北關界石。上海開埠後,1846年,設江海北關於北門外頭壩(今漢口路外灘),辦理洋商徵稅事宜。

美租界界碑。上海開埠後,美國傳教士在租界外虹口地區廣置地皮,擴展勢力。1863年,英美租界合併為公共租界。1893年6月,劃定美租界新界址,公共租界面積再次擴張。

1899年公共租界界碑。1899年中英雙方議定公共租界新界址並豎立界碑,界碑位置標示於1899年中英勘界地圖上。

192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商部萬國商團水彩畫。上海萬國商團由司令部及各屬隊組成。圖中展示了萬國商團蘇格蘭隊、上海輕騎隊、美國騎兵隊等隊屬形象。

邵萬生金字招牌。1852年,寧波人邵氏在今吳淞路創辦邵萬興南貨店,後遷至南京路,並更名「邵萬生」。

「短襯衫號」茶葉飛剪船模型。「短襯衫號」是帆船時代末期最負盛名的英國茶葉飛剪船,於1869年下水,主要用於運輸中國的茶葉,曾到過上海。

早期華洋貿易進口物品中的洋針、洋線、洋燭等日用品。

早期美孚燈。煤油燈的舊稱,初出於美國美孚石油公司,故名。在半個多世紀裡,讓很多中國人離不開它。

天曉得招牌。民國初年,在廣西路漢口路先後開設了兩家糖食店,都取名「文魁齋」,兩家都指責對方冒牌。其中一家制了一塊牌子,上面有一隻烏龜,指責假冒者是烏龜。當時大舞臺前門在漢口路,正對著這兩家店,所以就流傳一句歇後語,凡是不知究竟的就說「大舞臺對過——天曉得」。

美華利插屏鍾。1876年,浙江人孫廷源在上海河南路三馬路(今漢口路)創辦上海美華利鐘錶行。1902年其子孫梅堂繼承父業,製造出第一批國產時鐘,成為中國制鐘業的發端。

1895年道白生公司製造的清花機。清花是棉紡織廠的第一道工序,該機為道白生和巴洛公司製造,原為三新紗廠所有,三新廠的前身即為清末洋務運動時所開設的上海機器織布局。

外白渡橋銘牌。1873年,公共租界工商部在蘇州河黃浦江交匯處建造了木結構的外白渡橋。1906年,拆除了木外白渡橋,第二年,上海第一座近代化鋼桁架結構的外白渡橋落成。

無軌電車模型。1914年11月15日上海無軌電車開通。最初無軌電車沒有拉門,乘客可隨意上下。

黃包車。1874年前後,法國商人從日本引進人力車並投入營運,稱「東洋車」。民國初年,人力車漆成黃色,被叫作「黃包車」。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黃包車是上海街頭最常見的客運交通工具。1956年,最後兩輛運行的黃包車被送進博物館,此為其中之一。

西學東漸。19世紀下半葉,上海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海納百川、包容天下的文化氛圍,西方大量科學技術知識由上海傳入中國。在一大批東西方優秀知識分子的耕耘下,無論是西方譯述、教育革新還是新聞輿論乃至啟蒙思潮,各方面成就及影響在全國都是遙遙領先。

報館排字間。報館街即望平街,全長不足兩百米,數十家報館設立於此,一度是中國的信息傳播和輿論中心。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的《青年雜誌》,對中國民眾進行思想上的啟蒙。自1920年9月起,《新青年》成為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機關刊物,公開宣傳馬克思主義。1915年中國科學社在上海創辦《科學》,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宗旨。

油畫《曙光》,畫中人物有出席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於1949年10月2日舉行隆重的升旗典禮。在爆竹和軍樂聲中,國旗在市人民政府大廈(今漢口路193號)上升起。

油畫《上海市民歡慶解放》

遊 在

|信|江|人|家|

2019年第321期(總第1762期)

相關焦點

  • 徐光啟:第一位近代意義上的「上海人」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李天綱  主持人: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從外灘拉回到更久遠的上海,聚焦在一個人的身上,這個人被稱作近代意義上的第一個「上海人」,因為在他身上匯聚著後來上海人的很多精神特質。他就是徐光啟。歡迎李天綱教授演講!
  • 李長莉:中國近代城市生活史研究熱點與缺陷
    這三部書分別對上海、北京、天津三大全國性中心城市生活史作了比較綜合性的研究,標誌著近代城市生活史開始有了比較成熟的系列研究專著。 上海城市生活的豐富內容、在中國近代社會佔據的特殊地位及對全國的強大影響力,吸引了眾多研究者關注,不僅上海本地學者,還有上海之外的學者甚至海外學者,紛紛對上海城市生活展開研究。
  • 中國近代公共衛生學建制化起源
    上海健康醫學院奧斯勒健康人文與醫學中心主任、特聘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外籍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講座教授。研究領域聚焦社會醫學、科學政治學、分子生物學、生命科學史和科學文化等。著作有《科學中的政治》(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當代生命科學中的政治糾纏》(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人類遺址中的基因發掘:醫食同源與醫學起源》(上海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西醫東漸中的社會密碼:從牛痘接種到醫政啟動》(上海大學出版社2020年即將出版)、《純科學的政治》(譯審,上海科技出版社2020年版)等。
  • 一、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習近平總書記深情指出:「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此後,他又在國內外很多重要場合,對中國夢進行了深刻闡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經提出,就產生強大的號召力和感染力。
  • 近代物理簡介
    天才的命運總是相互關聯。另一位科學巨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對於量子這一概念十分敏感,從而藉助量子的理念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並於1923年獲得諾貝爾獎。赫茲最先在實驗中發現光電效應現象,但受到麥克斯韋等人的光的波動學說的影響,未能正確解釋光電效應現象。
  • 近代從「文明」到「文化」的思想過渡
    它不僅是一個學術概念,而且是在西方影響下建構的近代話語。從「戊戌」到「五四」,知識界大體接受了近代文明概念,並對其思想蘊含進行了辨析和反思。首先,針對文明風尚的物質化偏頗,他們彰顯了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戊戌思想家重視「開民智而導文明」,對中西文明有所比較。
  • 1525年德國農民戰爭與近代政治革命
    編者按:本文原載《古典學研究》第五輯《赫爾德與歷史主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5月),感謝文晗博士授權「古典學研究」公號網絡推送。 在近現代史上,德國作為一個沒有明確革命傳統的國家,其建立近代國家的努力似乎一直是靠對外戰爭來實現的。
  • 近代量子理論若干專題漫談
    科研情況:1982年以來,在量子場論中數學物理問題、近代量子理論及應用、量子信息理論等領域從事理論研究。發表論文近百篇,國內外報告60餘場。 教學情況:主講《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專題》、《高等量子理論》、《近代量子理論中疑難爭議問題》、《高等量子理論專題》、《多道散射量子理論》、《量子場論(上、下)》、《量子場論專題》、《泛函積分量子場論》、《量子信息物理原理》、《量子資訊理論專題
  • 《申報館剪報資料》出版:一部近代中國「百科全書」
    《申報館剪報資料》出版:一部近代中國「百科全書」 澎湃新聞記者 夏奕寧 2017-12-13 16:31 來源:澎湃新聞
  • 近代中國人才輩出
    近代中國人才輩出,因此,在當時中國的最高學術機構——中央研究院,就匯集了在文、理、工、醫等各學科方向能夠獨當一面的卓越人才。中央研究院於1928年成立,然而直到20年後的1948年3月,才正式召開了院士評議會,當選出首屆院士,共81人。
  • 竺可楨 近代「問天」第一人
    當時的中國僅香港和上海徐家匯有兩座用於觀測氣候變化的測候所,而且均由外國人控制。竺可楨很痛心,在他看來,「夫制氣象圖,乃一國政府之事,而勞外國教會之代謀亦大可恥也。」1927年蔡元培創辦中央研究院,邀請竺可楨籌建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並擔任所長,這是舊中國氣象科學一次重要的轉機。   竺可楨對籌建氣象研究所傾注了極大的熱情。
  • 談近代中文報紙的誕生:第一批竟然是外國人辦的
    不過邸報終究並非非現代意義上的」報「,那麼近代中文報紙又是從何而來呢?事實上,近代中文報紙是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移植過來的舶來品。第一批近代中文報紙是在19世紀初由英國傳教士創辦的,主要有:《察世俗每月統記傳》,1815~1821年,在馬六甲出版,運到廣東散發。
  • 功勳人物譜科技篇: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吳有訓
    吳有訓(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字正之,江西高安人,物理學家、教育家,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1929年,吳有訓在清華大學建立中國第一個近代物理學實驗室,進行中國國內X射線問題的研究。 1936年4月,被德國哈萊(Halle)自然科學研究院推舉為該院院士,成為第一位被西方國家授予院士稱號的中國人。1945年十月,任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校長。
  • 西方人文精神傳統與近代科學思維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精神實際上孕育和促生了近代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各學科。17世紀以後,近代科學各學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顯示出巨大力量,科學的實用價值日漸突出。19世紀以後,科學功利主義無限膨脹,人類在世界範圍內形成對科學「工具理性」的崇拜,科學背後的人文精神的畛域逐漸被侵奪,人文精神傳統日漸萎縮。「科學崇拜」的盛行造成許多負面影響,對人類生存環境造成嚴重危害,對人類本身的生存形成嚴重威脅。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開幕 科技如何託起人類共同命運?
    央廣網上海10月31日消息(記者周洪)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為期三天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30日在上海開幕,共有137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獲得者參加,陣容堪稱史上最強。
  • 近代科學之父徐壽的家譜——《錫山徐氏宗譜》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 顧 燕   《錫山徐氏宗譜》是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
  • 近代日本大間諜的自白書:沉睡90年的密檔首次翻譯出版
    2017年4月20日,在中日《馬關條約》籤署122周年之際,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上海人民出版社在世紀出版大樓聯合舉辦了《宗方小太郎日記(未刊稿)》新書首發式。發布會之所以選在這個特殊的時間舉辦,是因為此次出版的日記主人與甲午戰爭,與近代中日關係史有莫大的聯繫。
  • 近代物理所320kV高電荷態離子綜合研究平臺應用學術研討會
    一、會議目的  為進一步加強國內外相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企事業單位與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320kV高電荷態離子綜合研究平臺、EBIS超低能重離子平臺及分析測試在相關學科領域的合作,促進低能重離子束在原子分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核天體物理、表面物理、材料輻照、X射線及可見光等領域的應用,提升科研人員在材料科學、生物醫學等領域的分析測試水平
  • 辛亥革命與近代民族主義
    辛亥革命與近代民族主義  張治江 2011年12月12日11:18    來源:學習時報   近代中國民族主義已非傳統的王朝延續和倫理綱常的存廢或
  • 中國法律人起源近代 六代法律人為"法治中國"前赴後繼
    聽他們的談笑,忽然想起聽人說過,法科畢業生就像分岔的河流,一出校門總是各走各的路,有許多的職業和未來可供選擇;然而又萬涓入海,總逃不過匯聚到一起的命運,成為「法律人」的一份子。  其實近些年來,在社會、經濟、教育以及輿論等許多領域,常常可以看見以「法」的名義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發揮著越發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