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學之父徐壽的家譜——《錫山徐氏宗譜》

2020-11-22 騰訊網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 顧 燕

  《錫山徐氏宗譜》是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的清末科學家徐壽的家譜。

  錫山徐氏是無錫巨族,在當地共衍化為二十九大支。徐壽這支的先祖名徐鉉。徐鉉十三世孫徐明祖,元末避亂自江蘇崑山遷居金匱縣(今隸屬無錫)徐府。徐明祖曾孫徐玉,再遷回無錫青城鄉周村裡。之後家族繁衍昌盛、人丁興旺,派分了十餘房,徐壽歸屬周村西房。

  徐壽(1818~1884),字生元,號雪村,著名清末科學家,是中國近代兵工業、輪船製造業的先驅,數學家、化學家、翻譯家。(徐壽像。)

  張文虎題像讚詞

  由於其家鄉無錫是遠近聞名的手工業之鄉,許多能工巧匠雲集於此。受其影響,徐壽從小就愛好工藝製作,後逐漸轉而致力於科學技術的研究。他在科技方面的興趣極為廣泛,舉凡數學、天文曆法、物理、音律、醫學、礦學等,無不喜好。清同治元年(1862)徐壽應徵入曾國藩幕府,委辦安慶軍械所,同年7月他與同鄉華蘅芳等人研製成了我國第一臺蒸汽機。清同治五年(1866)與子徐建寅等創建了金陵機器製造局,並於同年4月研製成了我國造船史上第一艘自製輪船——黃鵠輪。同年年底又在江南製造局主持槍炮製造,發明了鏹水棉花葯、汞爆藥。

  徐壽世系表、徐壽自傳

  除了對機器製造的發明創造外,對於明末清初從歐洲翻譯過來的西方科技著作他也認真加以研究。他認為工藝製造是以科學知識為基礎的,而科學的原理又借工藝製造體現出來。他組織建設了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專門從事翻譯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文獻,譯著了《西藝知新》、《化學鑑原》、《物體遇熱改易記》、《營城揭要》、《測地繪圖》、《機器發軔》、《化學考質》、《化學求數》、《寶藏興焉》、《法律醫學》等化學及工藝書籍數十部。

  他又在上海籌建格致書院,宣講格致之學——算學、化學、礦學、機器之學。(展現格致書院董事會的油畫,站立者為徐壽。)

  同時創辦發行了我國第一種科學技術期刊——《格致彙編》,以介紹西方科學技術知識,傳播近代科學技術為宗旨。徐壽一生不圖科舉功名,不求顯官厚祿,畢生勤懇致力於引進和傳播國外的科學技術,對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徐壽次子徐建寅(1845~1901),字仲虎,自幼受父親影響,勤奮好學,熱愛自然科學,並致力於槍炮的設計工作。

  徐建寅最初在江南製造總局與李善蘭、華蘅芳等人翻譯西方自然科學書籍。之後相繼在天津機器局、山東機器局、福州船政局等處任職。徐建寅19歲時便與父親共同參與了「黃鵠輪」的設計。清同治七年(1868)他又協同其父及華蘅芳製造成中國第一艘汽機兵船「惠吉」號。清光緒四年(1878)擔任駐德國使館參贊,並赴英、法等國進行技術考察。光緒十二年(1886)在金陵機器局煉鋼製槍,後擔任湖北槍炮廠督辦。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成功研製成國內第一例無煙火藥,然而不久後在一次試製火藥時不慎引發爆炸而殉職,年僅 57 歲。著譯有《造船全書》、《兵學新書》、《化學分原》、《水雷錄要》、《歐遊雜錄》等 40 餘種。

  徐建寅世系表

  徐壽幼子徐華封(1858 ~ 1928),字祝三,亦是一位科學發明家。他研製了中國第一部電話,也是中國第一家肥皂廠創始人。他在上海周浦鎮建立了大明電氣廠,由他設計的一種限制表,可在電量超負荷時自動跳閘,確保供電安全。

  錫山徐氏家族纂修家譜歷史悠久,最早始見於北宋元符二年(1099)。徐壽次子徐建寅曾為第六修時主要編纂者之一。我們現在見到的這套家譜是第七次纂修,該次修譜匯合了江蘇蘇州、常州、江陰、宜興、崑山、常熟等地支系,包括明工部侍郎常熟人徐恪亦被載入。

  譜內文字資料豐富,關於徐壽父子史料更趨完備,包括他們的誥封、逸事、傳記、題詞、楹聯、輓詞、詩文等,其中不乏名人之作。如:清代音韻校勘學家張文虎,華蘅芳之弟、清末科學家華世芳等皆有文章或題詞等被收入譜中。

  高士潔庵公遺訓四則

  另外,錫山徐氏家族特別注重家庭倫理教育,並分門別類加以概括,如《高士潔庵公遺訓》分為「仁訓」、「義訓」、「忠訓」和「信訓」;《太史明庵公遺訓》分為「孝訓」、「悌訓」、「夫婦訓」、「師友訓」,並在對應的訓誡中分別詳細進行論述。

  《錫山徐氏宗譜》不僅是一部錫山徐氏家族的歷史,而且為研究整理徐壽、徐建寅、徐華封父子資料及中國近代軍工業提供了詳實的史料。

  (作者是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家譜組負責人。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19年1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END—

相關焦點

  • 我國近代化學之父徐壽 - 無錫頻道-新華網
    我國近代化學之父徐壽   徐壽(1818—1884),字雪村,無錫人,是我國近代科學的先驅之一,被稱為我國近代化學之父。    徐壽生活的時代,正是帝國主義列強憑藉堅船利炮撞開長期關鎖著的中國國門的晚清時期。當時,腐朽沒落的清王朝仍以天朝上國自居,把西方稱之為夷。
  • 淺談宗譜、族譜、家譜、支譜有什麼不同?
    從字面來看,宗譜、族譜和家譜是有很多不同的,順序上也是從大到小的,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三者的概念也越來越模糊,許多時候都已經將其看為同一件事物了。 什麼是宗譜?這裡可釋為別子本代稱其上為祖,而別子之後裔稱其上為宗。其概念是一祖之下的後裔劃分為不同類型。按「宗」的含義,實還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後裔。至於宗譜則應是同祖之完全譜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記其一支,均還不為宗譜,這就是宗譜區別於家譜的地方。 什麼是族譜?
  • 常州彭氏家族從美國請回「家譜」
    溧陽《彭氏宗譜》就是一例,「彭」氏是溧陽大姓望族,其家譜本分東門、南門兩支,但其中南門一支的家譜早已被美國人收藏,而其產權屬於日本東洋文庫。在修編彭氏家譜的過程中,上海圖書館無數次施以援手,美國猶他家譜學會多次從中周旋,後經日本東洋文庫授權,修撰者,就拿到了美方複製的南門家譜的膠片,最終如願完成宗譜。
  • 中華姓氏的來源,背後的堂號和輩分,家譜的價值及影響
    上古時期,宗廟或墓地的排列,位置是把始祖居中位,此下就是父子(祖、父)遞為昭穆,左為昭(父),右為穆(子)。例如:典型以七廟排列,自始祖之後,左父為昭,右子為穆,大祖居中,三昭(父輩)位於大祖的左後方,三穆(子輩)位於大祖的右後方,以此來分別宗族內的長幼次序和親疏遠近。
  • 家譜中的精華——談名人的家譜
    試想,一部假定首次修纂於明末清初的家譜以五百年前的名人作為自己的祖宗,所憑又有何據?故判定一部家譜是否為名人家譜,應以名人的產生與家譜的修纂時間相距不遠為準繩,再參考其它資料而確定。筆者業餘時間在整理、研究家譜的同時,陸續收藏了一些名人家譜,今擇其要而羅列之。
  • 家譜顯示:長江第二大島揚中住著隋煬帝後人(圖)
    珍藏這套宗譜的楊學海老人稱,因其父當年在本村祠堂內管理事務,所以他家共有兩套。文革中,其中一套家譜被抄收,另一套被家人隱藏後精心保存至今。據英雄社區楊家幾位「學」字行輩的長者回憶,1947年春天,在丹陽後巷鎮楊家埭村,聚集了楊家各支系文化素質較高的人員,在那裡續修宗譜,來自揚中紗帽圩的楊宏道曾參與此次修編。夏天,宗譜修訂完成後,紗帽圩的楊學炳等人,曾用轎子從丹陽楊氏宗祠迎取一篋家譜,渡江來到揚中紗帽圩,放在楊芳家的閣樓上,學生時代的楊芳,時常在閣樓上整理古典書籍,也翻閱過1947年重修的宗譜。遺憾的是,這些家譜在文革中被抄收。
  • 翻譯化學元素周期表的祖師爺——清代化學家徐壽
    徐壽(1818年2月26日—1884年9月24日),字生元,號雪村,江蘇無錫人,清末著名科學家,中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造了中國第一艘軍艦,建了中國第一所科技學校,一人撐起中國近代軍工業半邊天的徐壽,也被稱為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先驅。
  • 胡氏家譜
    遼寧本溪市富家樓鄉富家樓村   5025【上海】安定胡民族譜不分卷   (清)胡鵬撰   清康熙六十年(1795)序寫本 二冊   日本 美國   5026【上海】胡氏家乘家傳不分卷   (民國)胡祖德纂修   民國七年(1918)石印本 二冊   上海文管   5027【江蘇豐縣】胡氏家譜四卷
  • 一部完整家譜到底記載了些什麼?裡面有24項內容,你知道嗎?
    回首歷史長河,我們不難發現:雖朝代政權更迭不休,家族文化卻歷久彌新、延綿至今,這與家譜發揮的作用密不可分。那麼一部完整的家譜到底都記載些什麼呢?修撰家譜又有什麼意義呢?家譜內容格式概說一覽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
  • 常州望族彭氏家族 因何從美國請回「家譜」
    原標題:僅花120美元工本費中國素有「盛世修譜」的文化傳統,而家譜也被世界稱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近年來,興修家譜熱悄然升溫,僅常州就有400多個家族修了家譜,其中80%都是近5年修撰的。記者在溧陽市檔案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在這些家譜修撰過程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尋脈插曲。
  • 大譜師:大清國首富江春的家譜
    江春家族的家譜,名為《歙北江村濟陽江氏族譜》,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本,江春是此譜的倡修者之一。據《中國家譜綜合目錄》載,安徽徽州地區博物館藏一部,作「十卷」「江淮椿等修」,缺了二卷,存八卷八冊。又據《中國家譜總目》載錄,安徽黃山博物館亦藏一部,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江維椿等修」,缺卷六,存九冊。徽州地區博物館所題著者名字「江淮椿」應是「江維椿」之誤。
  • 鮑氏文化:鮑氏家譜文獻/字輩排行,請家人對照找下自己的字輩
    安徽省樅陽縣義津高甸鮑,光緒版及民國三十七年版宗譜均有完整版本,其中民國版由蔣中正題「子姓藩衍」,民國十七年版存家譜四十九卷。安徽歙縣棠樾鮑氏宣忠堂支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鮑琮纂修,清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家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 屠呦呦父母親兩份家譜已收藏在天一閣
    據天一閣藏品修復部主任王金玉介紹,《導則》以天一閣館藏古籍《臺東澗溪鮑氏宗譜》與文書《清光緒三年張嘉祿翰林院庶吉士敕封》的修復工作為例,詳細介紹了古籍與文書的修複流程,是十足的「寧波經驗」。  王金玉說,《臺東澗溪鮑氏宗譜》這本古籍本身其實沒有太多引人關注的地方,但它被捐贈到天一閣博物館的時候,就像一個百病纏身的「病人」,千瘡百孔。
  • 現代科學之父,向他們致敬
    1.光纖之父--高錕2.光明之父--愛迪生3.數學之父一-阿基米德4.雷射之父--卡斯特勤5.氫彈之父- -愛德華.特勒6.7.世界力學之父--阿基米德8.現代科學之父實驗電磁學之父--麥可法拉第10.天文學之父--伽利略11.地震學之父--米切爾12礦物學之父--阿格裡科拉13.世界鐵路之父--史蒂芬森14.地球化學之父--克拉克15.板塊構造之父--威爾遜1 6.近代物理學之父
  • 《我的尋根/家譜情結》——《家譜與尋根》代序
    國史、地方志和家譜,是構成整個中國社會歷史的三種資料類型,其中家譜更是起著其它兩種資料無法替代的作用,是一個家族歷史傳承的重要方式。《蕭山程氏重修宗譜》卷首《宗規》有一句話說:「凡物,知母而不知父者,走獸是也。知父而不知祖者,飛鳥是也,惟人則能知祖。」可見,尋根知祖的重要性。「前人不修譜,後人尋根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