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宗譜、族譜、家譜、支譜有什麼不同?

2020-11-30 騰訊網

譜,是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主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俗稱「譜頭」,內容主要記載姓氏的源流、遷徙、分布、墓葬、祠堂、祭禮圖等等;

第二部分為主體即正文,俗稱:「譜堂」,包括「總世系圖」和「世系年表」。年表行傳按「生卒葬娶」四要素,「五世一抬頭」原則分別介紹各人的字號、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諡號、姻配等。這些介結性的文字,長者50餘字,短者僅二三字,實際是人物小傳。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

第三部分為附錄,俗稱「譜尾」。包括「文傳」和「文藝」兩塊,文傳記載已故先人典型的事跡;文藝記錄家族文人的詩詞歌賦、文章等。從字面來看,宗譜、族譜和家譜是有很多不同的,順序上也是從大到小的,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三者的概念也越來越模糊,許多時候都已經將其看為同一件事物了。

什麼是宗譜?

宗,本義為祖廟。《說文》釋:「尊祖廟也。」漢賈誼曰:「流派所出為宗。」又《禮喪服小記》釋:「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為小宗。」所謂別子,是指古代天子、諸侯的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這裡可釋為別子本代稱其上為祖,而別子之後裔稱其上為宗。其概念是一祖之下的後裔劃分為不同類型。按「宗」的含義,實還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後裔。至於宗譜則應是同祖之完全譜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記其一支,均還不為宗譜,這就是宗譜區別於家譜的地方。

什麼是族譜?

古釋:「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聯屬,其旁支別屬。」所謂直系與旁系是相對而言,均可上溯為同祖。他們「共相聯屬」的,這個「屬」,就是這個宗下特定的族眾。族眾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與族,族之於家。宗之下有因分衍或遷徙等形成一個族體,族體之下的基本單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譜」名的譜牒應是某宗下的一個新開闢的族體。族譜不是一個完全的宗族譜系,它只記述了這個宗族部分後裔。例:某支遷某地形成一個族體,它的譜系則是族譜。從整體意義上,它構不成一個完整的宗族體系,所以族譜既不同於宗譜也區別於家譜。

什麼是家譜?

古釋:「有夫有婦然後為家。」又「家,謂一門之內」。所謂家譜,狹義地講應是一直系內的本家之譜。漢以前,見之於正史載錄的譜牒類書多以「世家」為名,且屬王侯大夫及有社會重大影響的人物才具有。如齊太公世家,魯周公世家,孔子世家,陳涉世家。至漢,以「世本」為書目,專門記錄姓氏、世系、居、作。例:世本十五篇。至隋,屬譜牒的籍名多樣,如:家傳、家紀、家記、家史、世系、家牒、譜記等。

按正史《隋書》載,首先出現在正史載錄中有「家譜」冠名一書的為「楊氏家譜狀並墓記」。隋之後,在《新唐書》中,以「家譜」冠名的才真正開始多起來,如「謝氏家譜」、「薛氏家譜」、「顏氏家譜」、「李用休家譜」等。

按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載:「漢書藝文志是秦漢以前著述的總錄,隋書經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總錄。」那麼「家譜」一名的取用應在漢至南北朝時期。所以,有說以「家譜」為名始於宋代,是不確切的。

作為家譜,本應為一直系之本家譜。但後來,絕大多數是凡同一區域內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後裔的共同譜牒統稱為家譜。從歷史上譜牒用名看,宗譜、族譜、家譜應是有一定區別的。

什麼是支譜?

顧名思義,支是主幹之外的分支,意屬為同祖之下分衍的眾多後裔,而後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謂支譜,就非常明確了它的譜牒定位,即局限在該祖這下的一個獨特分支。

形成或成為「支譜」的因素往往也是因分衍、擇業、遷徙等原因,游離在原宗地所發展而成的,所以冠以「支譜」,它本身就表明了它屬某宗之下的一個分支。支譜仍屬於族譜範疇。總之,同宗不同族;同族不同支,同支不同家。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黃同心,華夏一脈;血濃於水,葉落歸根。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更是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並論。

中國的家譜一般都有家規族訓,對於規範人生和教育子弟有著積極的意義。「文傳」是更詳細地記載先人的事跡;「文藝」更是家族文化的標誌內容。一部家譜是家族歷史、文化的傳承,能夠比較真實地了解當時的歷史面貌、時代精神、社會風尚,了解在那個歷史背景下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

家譜是和正史、方志一樣重要的歷史典籍,是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相關焦點

  • 大譜師:大清國首富江春的家譜
    本來我還有些懷疑這兩家博物館為同一家的先後兩個名稱,但著錄不同,想來並非如此了。我所藏者,是民國十九年(1930)據乾隆四十二年刻本原樣用木活字擺印,只是版心的名稱,已改作《歙東竦源濟陽江氏宗譜》,而封面作「濟陽江氏宗譜」,其他一樣沒變,仍是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十冊。
  • 海峽論壇參展族譜之楊氏族譜
    >18上杭族譜館FJSH023龍巖楊楊氏重修族譜15上杭族譜館FJSH098龍巖楊八閩三楊匯譜·弘農楊時世系卷11上杭族譜館FJSH113龍巖楊楊氏族譜11上杭族譜館FJSH146閩臺館楊泉南後卿楊氏家譜12
  • 常州彭氏家族從美國請回「家譜」
    溧陽《彭氏宗譜》就是一例,「彭」氏是溧陽大姓望族,其家譜本分東門、南門兩支,但其中南門一支的家譜早已被美國人收藏,而其產權屬於日本東洋文庫。在修編彭氏家譜的過程中,上海圖書館無數次施以援手,美國猶他家譜學會多次從中周旋,後經日本東洋文庫授權,修撰者,就拿到了美方複製的南門家譜的膠片,最終如願完成宗譜。
  • 一部完整家譜到底記載了些什麼?裡面有24項內容,你知道嗎?
    史以紀實,譜以昭穆。昭穆明,則家派無可不顯!"一國無史便難明興衰,一族無譜則難知世系。回首歷史長河,我們不難發現:雖朝代政權更迭不休,家族文化卻歷久彌新、延綿至今,這與家譜發揮的作用密不可分。那麼一部完整的家譜到底都記載些什麼呢?修撰家譜又有什麼意義呢?
  • 譜牒文化丨基因檢測能不能證明族譜造假?
    2、只修支譜,建支祠,前邊的供奉的始祖用「某氏列祖列宗之神位」的牌位代替。除了合修族譜造假,還有種種原因家譜被毀或者沒有家譜,創修族譜,求大求全,不加考證,本著「儘量拉人頭的精神」修家譜,這種譜不會等到後人,三年五載後都會被人用基因檢測證明是「偽譜」,到時候處理起來就相當尷尬,扔垃圾桶吧,「譜書」中記載有父祖;供著吧,亂七八糟還有捏造的祖宗。
  • 古人起名字都要有字輩,你還願意按族譜字輩給小孩起名字嗎?
    姓為祖先遺傳;名字中的第一個字(如孔祥熙的「祥」字)是作為家族輩份的象徵,須按字輩譜所定;名字中的第二字(如孔祥熙的「熙」字)則按照父母的意願根據字輩譜自由選取為同宗族人所共有,大家都要按系譜取名,所以這類名字在民間又稱「族名」、「譜名」。
  • 胡氏家譜
    胡   5022【北京】延慶胡氏宗譜六卷   (清)胡崧等續編   清光緒十一年(1885)木活字本 六冊   美國   5023【河北霸縣】胡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胡春煦等修   民國二十一年(1932)油印本 一冊   南開大學   註:始修於清光緒間
  • 近代科學之父徐壽的家譜——《錫山徐氏宗譜》
    》是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的清末科學家徐壽的家譜。著譯有《造船全書》、《兵學新書》、《化學分原》、《水雷錄要》、《歐遊雜錄》等 40 餘種。   錫山徐氏家族纂修家譜歷史悠久,最早始見於北宋元符二年(1099)。徐壽次子徐建寅曾為第六修時主要編纂者之一。我們現在見到的這套家譜是第七次纂修,該次修譜匯合了江蘇蘇州、常州、江陰、宜興、崑山、常熟等地支系,包括明工部侍郎常熟人徐恪亦被載入。
  • 《我的尋根/家譜情結》——《家譜與尋根》代序
    國史、地方志和家譜,是構成整個中國社會歷史的三種資料類型,其中家譜更是起著其它兩種資料無法替代的作用,是一個家族歷史傳承的重要方式。《蕭山程氏重修宗譜》卷首《宗規》有一句話說:「凡物,知母而不知父者,走獸是也。知父而不知祖者,飛鳥是也,惟人則能知祖。」可見,尋根知祖的重要性。「前人不修譜,後人尋根苦。
  • 《耀粵名族廣東族譜珍藏展》11月22日在廣州圖書館開幕
    名稱:《耀粵名族廣東族譜珍藏展》  時間:2014年11月22日至2014年12月30日  地點:廣州圖書館9F廣州人文館  由廣州圖書館和文仕文化博物檔案館聯合主辦的《耀粵名族廣東族譜珍藏展》將於明天(22日)開幕,它共展出數十件清代、民國的廣東族譜原件,其中包括廣東趙氏、黃氏、陳氏、餘氏、伍氏等族譜,涉及的名人包括伍子胥、趙匡胤、文天祥、陳子壯、李濟森等。
  • [附圖)千年周氏族譜驚現分水鎮
    族譜分為上下兩卷,上卷厚度約3釐米,寬約25釐米,長約38釐米,有160多頁(古書兩頁一折,相當於現在的320多頁),內頁採用木刻版印刷,印刷字體為標準宋體,非常清晰工整地印在宣紙上,付印年月為道光二十八年孟夏月(公元1848年4月)。族譜封面已有損壞,一些邊角也有些殘缺。在繚繞的清煙中,所有人都滿面嚴肅地望著這本寫滿了歷史滄桑的歷史遺蹟。
  • 鮑氏文化:鮑氏家譜文獻/字輩排行,請家人對照找下自己的字輩
    鮑氏族譜 卷一 江蘇沭陽縣城北鮑巷鮑氏族譜浙江鄞縣三橋鮑氏重修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民國)鮑茂燾、鮑茂權等纂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倫敘堂重修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 重拾「家史」背後的溫情與敬意:家譜是一種精神寄託
    在重新重視家教、家風的今天,家譜有何新價值? 中華譜牒文化研究基地所藏光嶽樓家譜。這批紙質家譜是由何光嶽家族轉讓的,以清代和民國時期家譜為主,初步統計約3500套、4萬餘冊,涉及340多個姓氏,其中稀見家譜有四五十種,多為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所未收,極具學術研究價值。「4萬餘冊是什麼概念?
  • 常州望族彭氏家族 因何從美國請回「家譜」
    原標題:僅花120美元工本費中國素有「盛世修譜」的文化傳統,而家譜也被世界稱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近年來,興修家譜熱悄然升溫,僅常州就有400多個家族修了家譜,其中80%都是近5年修撰的。記者在溧陽市檔案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在這些家譜修撰過程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尋脈插曲。
  • 普通工人尋根數萬裡苦修家譜 14年拍幾萬張照片
    更重要的是,深入其中後,他發現,數百年裡這些發生在民間老百姓自己的歷史裡,有太多的故事和細節令人著迷。  今年國慶,謝學成第五次帶著川渝兩地的謝梁氏族人回到湖南拜祖。他說,每一次去,都滿懷感動,他喜歡上了這樣的「尋根」旅程。下個月,他組織編修的「巴蜀謝梁氏大宗譜」就將出版,整個宗譜共有六冊,字數超過100萬字。  堅持的意義在哪?
  • 假如兒子隨母姓,那族譜怎麼記錄,有什麼講究?
    家譜是古代維護門閥世系的重要工具,清晰的家譜也是明確本堂口文化世系傳承的依據。在現代以後,族譜已經沒有原來受重視,甚至很多人已經不知道族譜,也就不知道本姓來歷,更何況族譜怎麼記載。歪史所知道的傳統家族族譜一般記載本堂男性人員,對於女性則一般不會有記載。而現在也有一部分的族譜會把女兒記載進去,但是隨著女兒出嫁沒有辦法維護,他們後裔也不能記載進去,嚴格的說,這一些後裔不是本堂的人,屬於外姓之人。譬如張三的族譜就只能記載張三家族男性後人,不能把張三的外甥李四記載進去。
  • 家譜中的精華——談名人的家譜
    試想,一部假定首次修纂於明末清初的家譜以五百年前的名人作為自己的祖宗,所憑又有何據?故判定一部家譜是否為名人家譜,應以名人的產生與家譜的修纂時間相距不遠為準繩,再參考其它資料而確定。筆者業餘時間在整理、研究家譜的同時,陸續收藏了一些名人家譜,今擇其要而羅列之。
  • 中華姓氏的來源,背後的堂號和輩分,家譜的價值及影響
    姓氏,據說最早起源於上古母系社會中部落的名稱,或其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其中一種說法是:主要用於辨別其部落中,不同的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而姓產生後,世代穩定相傳,而氏則隨著繼承的封邑,或者職位的變化而改變,所以就有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 爭做有譜靠譜的人和事——致全體侯氏宗親的一封信
    爭做有譜靠譜的人和事——致全體侯氏宗親的一封信親愛的家人們:你們好!拂去時光的風塵,適逢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帶著世侯總會全體成員和四百多萬侯氏宗親及侯氏網群上萬名網友的信任和囑託,攜著各位家人的手向著第二個五年闊步出發,同步前進,做有譜的人,做靠譜的事!時常翻閱各地族譜資料,一種神聖的責任就會由然而生,這裡有多少召喚,多少囑託,多少希冀,多少親情!
  • 憑著熱情 大邑一群「門外漢」修族譜
    這句話,基本上在古今所有家譜中,都會出現。家譜的重大意義和作用,不用贅述。今起,《華西都市報·四川百家姓》版面推出全新欄目「百姓擺譜」。不管是新修的家譜,還是有一兩百年歷史的老譜,只要裡面有值得講述的故事,都可到這裡來擺一擺,讓更多人了解修譜的故事、譜書中記載的先祖故事。歡迎與我們聯繫,24小時新聞熱線電話028-9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