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能不能證明族譜造假?
答案是:能又不能!
感覺是廢話,其實不是廢話。在清朝中前期,合修族譜合建宗祠同姓聯宗的妖風,在全國蔓延,造假之風甚至引起了乾隆的譜禁政策。今天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供同一個祠堂的就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所以基因檢測可以發現歷史真相。
當然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處理:
1、遵循老譜,將問題留給後來人解決。
2、只修支譜,建支祠,前邊的供奉的始祖用「某氏列祖列宗之神位」的牌位代替。
除了合修族譜造假,還有種種原因家譜被毀或者沒有家譜,創修族譜,求大求全,不加考證,本著「儘量拉人頭的精神」修家譜,這種譜不會等到後人,三年五載後都會被人用基因檢測證明是「偽譜」,到時候處理起來就相當尷尬,扔垃圾桶吧,「譜書」中記載有父祖;供著吧,亂七八糟還有捏造的祖宗。所以修家譜要保持敬畏之心不要瞎修,話又說回來了沒有家譜怎麼創修族譜可以參考這一篇文章
那麼為什麼說基因檢測又不能證明族譜造假吶?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確定幾點:1、譜牒承載的是文化的現象;2、基因檢測是一種工具;3、養父是父的問題;4、養育之恩和生育之恩都是值得我們同樣去報答。
確定這幾點後,對家譜有研究的人就會發現了在建國前,貧苦之家是很難傳承的過繼現象很常見,當然主要是族內過繼,不會產生基因多樣性,但是還有外姓過繼也是存在就產生了基因多樣性,再有入贅也會產生基因多樣性,再有「五月桃」、「六月雷」,也有可能產生族內基因多樣性。
像這種情況就是無生育之恩但是有養育之恩,認養父、養養父、祭拜養父,完全符合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如果不贍養,肯定會被人唾棄。
所以基因檢測又不能因為個例就認為譜牒造假!
會有些槓精說,我們家家譜是入贅是不上譜的,這個上不上譜,跟每次修譜的凡例有關,也就是說與每次的譜務委員會和主修有關。另外誰家抱養外姓孩子能大張旗鼓的到處顯擺?
基因檢測之後,是不是說佔比小就是外族抱養的?
不是,小編只舉例子,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舒城「褚氏祠堂」,他們始祖就是入贅在褚家,後來就取代了褚氏家族。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小編所在的家族,族內就傳說,旁邊的史莊,是我們同宗,出繼過去的後發跡快速的開枝散葉,原來的史姓人卻完全沒落。
是不是說族譜和基因水火不容?不是。基因檢測是一種工具,最終尋找的是文化上的歸屬。因為不知根才去尋根,因為沒有譜才去尋譜,基因檢測尋根尋譜多種渠道中的一種。
那些將族譜和基因檢測搞得水火不容的人,要麼是不知敬畏要麼是有私心,怕自己的心血被別人推翻,玩鴕鳥政策故意掩蓋歷史的真相,甚至不惜辱罵族人,其實這都是不可取得,如果反對基因檢測就要知道基因檢測是什麼,張口就是「滴血認親」,更會讓年輕人輕視的!而且不加引導家文化就會在自己手裡斷承!
文化傳承